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431章 博士就是加速器
    第431章博士就是加速器

    馮劫的老妻生病了,寶鼎攜兩位夫人同去探望。

    師母不過偶感風寒,病情並不嚴重,但師傅卻是憔悴不堪,反倒更像病患。

    寶鼎陪著馮劫坐在堂上隨意閒聊,言辭中lu出關切之意。馮劫看著眼前氣宇軒昂、英姿勃發的寶鼎,感歎不已。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寶鼎就像當初他們所設想的那樣,已經成長為大秦之鼎柱,其成就甚至已經超過了當年的宗室重臣樗裡疾,如今寶鼎的一言一行不僅影響到帝國政局的走向,更影響到帝國的命運,而這卻是他們當初所沒有預料到的結果。

    馮劫是帝國的副丞相,然後才是御史大夫,一個是行政職責,一個是監察職責,這兩個職責疊加在一起,使得他不僅成為連接內外廷的樞紐,也讓他成為皇帝的最重要的近臣之一。

    帝國的中央集權制剛剛具備雛型,內廷的主要組成機構尚未獨立,皇帝決策主要靠身邊的近shi大臣,而這些近shi大臣主要來自郎中令府,另外就是皇帝的客卿和帝國博士了。帝國博士制度實施已久,但真正形成規模並發揮議政作用的則是關東大賢尤其是齊國稷下博士們的來臨,於是博士議政制度應運而生。

    博士議政制度是帝國廷議決策制度的一部分,同時,博士中的領袖級人物則成為皇帝的近shi大臣,參與到內廷皇帝決策中。

    副丞相既是外廷決策者之一,也是內廷決策的參與者,某種程度上它承擔了調節和緩和內外廷矛盾的作用,然而,大秦的這一政治制度隨著統一大業的完成,隨著博士議政制度的實施,隨著關東大賢參與到帝國決策之中,內外廷之間的矛盾迅速擴大,內廷和外廷內部的矛盾也迅速擴大,這導致帝國的政局愈發的錯綜複雜並且矛盾重重,它現在就如同一團暴戾的熊熊大火,而副丞相就在這場大火中被慘烈烤炙。

    =

    帝國現有博士七十人,其中絕大多數為關東大賢,這些人既然進入帝國朝堂,參政議政,自然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

    這股政治勢力有多大?大賢們是諸子百家的領袖人物,他們有親朋故舊,有men生弟子。這些士人遍佈關東各地,是中土文化學術的代表,也是支撐中土各國官僚體系的基礎力量。現在的帝國不僅在文化學術上需要他們,在維護統治上更需要他們。

    大秦在短短時間內完成了統一大業,官僚儲備嚴重不足,就算把武將轉化為文臣,暫時解決官僚不足的問題,但若想在最短時間內穩定六國故地,還必須要有一批瞭解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風俗的士人來幫助帝國官僚們擬制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於是就必須徵募和起用關東六國的士人。

    亡國之痛肯定是存在的,國破家亡的仇恨肯定也存在,而圖謀復國的想法當然也存在,用關東六國士人來幫助帝國統治中土肯定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迫於形勢的需要,即便有風險,帝國也必須實施這一策略,而壓制和緩解這一風險的辦法,無疑就是加快中土文化的統一和給予關東六國士人直接利益。

    從這一政治目的出發,帝國擴建了博士制度,實施了博士議政制度,利用這些「博士」在中土文化學術上的崇高地位和在中土士人中的巨大影響力,以最快的速度招募了大批的關東六國士人並把他們整合到帝國的官僚系統中,從而有效地穩定了關東局勢,加快了帝國穩固中土的步伐。

    這股政治勢力有多大,一目瞭然。

    這股政治勢力在帝國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佔據了多大比例,同樣一目瞭然。

    由此帶來的深層次的和表明的矛盾有多大,還是一目瞭然。

    帝國的關東系政治勢力是不是因此實力大增?不是,恰恰相反,他們的敵人更多了,更強大了。

    帝國的關東系政治勢力從商鞅開始,歷來以法家大臣為主,堅持以法治國,以法強國,無論文武,大多出自寒men,以軍功進爵。一百多年來,關東繫在大秦本土已經紮下了根,出現了像meng氏這樣的軍功豪men。

    馮氏則代表了關東系的另外一個派系,那就是世家豪men。馮氏是韓國世家貴族,根基之地在晉中上黨。當年的長平之戰就是源自馮氏把上黨獻給了趙國,假如馮氏直接歸順秦國,那也就沒有了長平大戰。馮氏在生死關頭分裂了,當年歸順秦國的這一支如今異常顯赫,成為帝國權勢傾天的豪men之一。

    廷尉卿李斯、內廷長史周青臣、客卿司馬空則代表了關東系的第三個派系,也就是以寒men貴族為主的堅持法治理念的法家大臣們。這才是真正的關東系,他們是始皇帝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是始皇帝最為倚重的政治力量。

    現在關東博士集團的出現,改變了帝國關東系政治勢力的構成,同時也加劇了關東系政治勢力內部的矛盾,加快了關東系政治勢力的分裂。

    歷史上帝國統一後,宗室和老秦人持續衰落,熊氏外戚被驅趕,巴蜀隗氏帶著楚系勉強支撐,朝堂上是關東人「一枝獨秀」,關東系控制朝政,於是形成了以meng氏掌控軍隊、馮氏掌控外廷、李斯等法家大臣支撐內廷引導國策堅持中央集權,而關東博士則聯合大秦本土豪men貴族抗衡內廷堅持分封諸侯的政治格局。

    從這段時間發生的歷史事件來推測,統一之初分封之議的提起,到南征北伐的基本結束,是始皇帝聯合關東系持續打擊本土豪men貴族的階段,而淳於越和周青臣的廷議之爭引發的「焚書」一案,則是「集權」和「分封」這對矛盾徹底爆發階段,也是以始皇帝為代表的「集權」貴族集團和以隗氏豪men貴族和關東博士為代表的「分封」貴族集團的最後決戰。

    李斯就是這時候出任左丞相,而隗狀就在此刻消失。隗狀從帝國政治舞台上的消失,意味著大秦本土豪men貴族的徹底衰落。

    至於「坑儒」一案,不過是「集權」貴族集團對「分封」貴族集團的乘勝追擊,也是關東系政治勢力內部「集權」和「分封」矛盾的大爆發。在這次鬥爭中,關東博士集團被徹底趕出帝國政治中心,而太子扶蘇和meng氏被趕出了咸陽。

    始皇帝駕崩,李斯冒著身死族滅的危險,矯詔誅殺扶蘇和meng氏兄弟,就是「集權」和「分封」兩大貴族集團殊死搏鬥的延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斯根本沒有選擇,只有奮力一搏,只有大開殺戒,於是宗室和大秦本土豪men貴族遭到了血腥殺戮,就連關東系的豪men貴族馮氏也未能逃脫這一輪屠戮風暴。

    大秦本土貴族們在臨死之前發出了最後一擊,他們借助趙高之手誅殺了李斯,挑起了「集權」貴族集團內部的廝殺。

    一輪又一輪的殺戮最終摧毀了帝國賴以生存的根基,「集權」貴族集團和「分封」貴族集團同歸於盡,帝國傾覆。

    仔細看看這段歷史,不難發現關東博士集團在帝國傾覆過程中起到了「加速」作用。

    始皇帝和帝國中樞建立博士議政制度的本意是加速中土文化的統一,加快帝國對關東六國疆土和國民的統治,但事違人願,正是博士議政制度加速了帝國的敗亡。假如沒有博士議政制度,帝國「集權」和「分封」的矛盾也就不會愈演愈烈,更不會爆發一次又一次的屠戮,而帝國的壽命或許就能延續更長時間,帝國的壽命延長了,給帝國贏得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或許歷史就會發生改變。

    =

    今日咸陽政局危機就和博士議政制度有直接關係,正是因為關東博士們在「分封之議」上推bō助瀾,導致武烈王公子寶鼎被推到了風口lang尖上,而這也說明了關東系政治勢力內部的矛盾完全公開化了,做為關東系政治勢力的領袖人物,馮劫當然是焦頭爛額,心力jiāo瘁。

    誰也沒有想到博士議政制度會加速「集權」和「分封」這對矛盾的jī化。

    關東博士出自諸子百家,淳於越、伏生、叔孫通等人不過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已,持「禮治」理念而主張「師古」的也不過儒家而已,所以當時擬制這個制度的時候,不管是始皇帝還是法家大臣們,看到的都是這一制度的優點,而像馮氏、meng氏關東系大臣看重的則是自身政治實力的增加,畢竟這個時代諸子大賢及其men生弟子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強大。至於大秦本土豪men貴族,因為急於擴張地方勢力,也急切需要關東六國士人的幫助,所以在這件事上當然不會設置障礙。

    帝國統一前後,國策做了一系列修改,以適應局勢發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郡國制和世襲制。在大一統的前提下,郡國制和世襲制對豪men貴族非常有利,可以預見,未來的帝國政治將逐漸走向世家政治、men閥政治,而文化的統一將進一步遏制和打擊寒men貴族的崛起,並最終扼殺諸子百家的學術和「百huā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發展環境。

    中土諸子百家「百huā齊放、百家爭鳴」的土壤就是諸侯並列的大時代,寒men貴族一代代崛起的前提條件就是諸侯爭霸,就是中土的分裂和戰luan。雖然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學術中推崇「統一」,但實際上不過是推銷本家學術的一種手段而已。君王都想統一中土獨霸天下,而統一需要王國的強大,王國的強大則需要正確的國策,正確的國策則來自於合適的學術思想。

    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推銷手段,諸子百家誰也不知道中土統一之後的事情,統一後諸子百家的學術如何發展,他們也不知道。

    大秦給了他們答案,統一不僅僅是疆土的統一,政治經濟的統一,還包括思想文化的統一。大秦崇尚法學,以法強國,以法治統一天下,所以,統一後的中土文化就是法學獨尊,其他學術為輔。帝國以法學為官學,以法學取士,那麼將來還有誰願意學習除法家以外的學術?如此一來,其他學術還有生存的可能嗎?等待他們的命運肯定是死亡。

    諸子百家靠什麼生存?靠他們的學術,靠他們的思想。學術死亡了,思想死亡了,他們也就死亡了,所以,為了活下去,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拚死一搏。

    如何搏殺?很簡單,分封諸侯,重建諸侯,再一次把中土推進爭霸兼併的時代,推向分裂和戰luan,然後他們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這個世上沒有聖人,就連宣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佛家在生死關頭也會為「護佛」而英勇搏鬥,不死不休,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以利至上」的諸子學士了。在他們的心裡,士人階層的生存是第一,至於普通國民和庶民奴隸不過是草芥蟻螻而已,他們絕不會為了所謂的「大義」所謂的「民生」而犧牲自己的利益。說個最淺顯的道理,我這個「士」都活不下去了,我還顧得上你這個庶民的死活?

    於是,以儒家「禮治」思想為首,以儒家領袖淳於越為首,來自諸子百家的關東博士們非常默契地走到了一起,他們宣揚「師古」,主張「分封」,就此贏得了大秦豪men貴族的青睞和支持,由此導致關東系內部的矛盾公開化,政治聯盟分裂,導致帝國內部矛盾jī化,咸陽政局動dang不安,而這一次更是掀起了驚天bō瀾。

    =

    馮劫主動談到了當前政局,談到了關東博士集團和博士議政制度對當前政局的深刻影響,試圖以此來試探寶鼎放棄江南等地方控制權的真實意圖。

    放在幾年前咸陽剛剛建立博士議政制度的時候,寶鼎對此肯定沒有太多的聯想。當時他看到的也是這一制度的優點,缺乏對其弊端的認識。

    史籍上沒有關於博士議政制度的記載,但提到了始皇帝在統一之初倣傚齊國稷下博士制度建七十博士一事。讀史的時候,寶鼎一掃而過,根本沒有在意,實際上他也看不到這句話背後所隱藏的秘密。但今日不一樣了,博士議政制度自實施以來,其利弊逐漸體現,其對帝國政局的影響也逐漸顯lu,寶鼎結合大秦十五年的歷史仔細研讀,很快便發現了關東博士集團和博士議政制度對帝國敗亡的加速作用。

    關東博士實際上就是帝國敗亡的加速器。

    寶鼎有理由相信,謀求分封的馮氏和meng氏這兩大關東系豪men因為和關東博士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必然聯手。這一次政治風暴的掀起雖然表面上看是帝國整個豪men貴族聯合威bī始皇帝,但實際上其背後的推手就是關東系這兩大豪men和關東博士集團。

    歷史會不會重演?始皇帝會不會利用南北戰爭來轉移國內jī烈矛盾,從而贏得充足時間聯合龐大的關東系政治力量持續打擊大秦本土豪men貴族?始皇帝會不會依舊利用「焚書」、「坑儒」兩大重案來重創大秦本土豪men貴族,然後再挑起關東系內部的廝殺,重創關東博士,牢牢壓制分封,確保中央集權?

    寶鼎反覆推衍後,否定了歷史重演的可能。

    始皇帝在統一後五次巡視天下和連續掀起政治風暴,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集權」和「分封」的矛盾過於jī烈,而其死後李斯發動的沙丘之變和其後一連串的瘋狂殺戮,同樣證明了始皇帝自始至終都未能扼殺「分封」,由此可以推測出,「分封」貴族集團的實力非常龐大。

    寶鼎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始皇帝在統一前後未能沉重打擊大秦本土豪men貴族,也未能阻止分封之men的打開,所以未來始皇帝若想重演歷史,讓「集權」壓倒「分封」,實力上存在不足,而「分封」若想壓倒「集權」,可能xing也不大,因為還有寶鼎這個變數的存在。

    所以,這一次始皇帝和「分封」貴族集團同時把矛頭對準了寶鼎,迫使寶鼎做出選擇,誰知寶鼎「自斷一臂」,從兩者的圍追堵截中逃了出去。他把力量回收到代北,把張開的五指變成了一隻合攏的拳頭,這使得追殺他的對手非常忌憚,不敢再度bī殺了。

    但寶鼎肯定要報復,一直以來寶鼎就不是個隱忍的人,你jī怒了他,傷害了他,他肯定要百倍討還,所以這一次雖然bī得寶鼎放棄了江南等三地的控制權,bī得他壯士斷腕,實力受損,但他也成功分化了貴族集團。楚系拿到好處,肯定不會再上前圍攻;老秦人拿到好處,也馬上會化干戈為yu帛;始皇帝既削弱了寶鼎的實力,又擊退了楚系和老秦人對中央的「攻擊」,那麼接下來他當然要坐享其成了。

    如此一分析,寶鼎要對誰下手,呼之yu出。

    meng氏在軍中擁有相當的實力,meng恬這幾年更是一直追隨寶鼎征戰北疆,而meng氏更是屢屢妥協於寶鼎,雙方的關係雖然說不上親密,但最起碼在政治上配合默契,寶鼎暫時還不會公開與meng氏決裂。

    馮氏必遭報復。當馮劫得知寶鼎主動讓出江南三地的控制權之後,他就知道馮氏的麻煩來了。這幾天他苦思對策,可惜這件事的背後推手的確就是他,他雖然有心想把責任推給關東博士,但太子和淳於越、伏生師徒情深,寶鼎必定有所顧忌,最終還是要拿馮氏開刀。

    =

    =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