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401章 最強烈的欲.望
    武烈侯指揮北疆大軍獲得歷下大捷,摧毀齊軍主力,包圍臨淄城的消息在本年度的最後一天傳到咸陽,咸陽一片歡騰,新年後更是舉城歡慶,但咸陽宮的氣氛卻十分緊張,秦王政和內廷近侍大臣通宵達旦地分析和推衍中土局勢的發展,數次召集在京的中樞大臣們就統一進程等諸多國事進行商討。

    商討的重點不是統一進程的速度越來越快,也不是大秦距離中土統一已經近在咫尺,而是武烈侯強大的實力對咸陽所造成的威脅,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將對中土統一造成何種未知的傷害。

    以咸陽在戰前的預測,武烈侯此次要與齊國打一場硬仗,北疆大軍的實力將受到損耗,這有利於咸陽遏制武烈侯實力的膨脹,有效緩減北疆對咸陽的威脅,然而事與願違,武烈侯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了齊國,再次創造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奇跡。

    由此帶來的後果是,武烈侯在控制了北方邊郡後,又可以輕而易舉地控制山東,而夾在其中的河北屬於老秦人的勢力範圍。想像一下,假如武烈侯和老秦人在此刻聯手向咸陽施壓,要求分封功臣,咸陽拿什麼阻止?

    當然,武烈侯在離石會面的時候,已經向秦王政做出了承諾,但他現在是否信守承諾?秦王政沒有任何把握,只能加大對功臣們的封賞力度,在某些國策上進行調整,以此來贏得武烈侯的好感,希望武烈侯能以大秦為重,堅持中土統一的政治理念,與咸陽在國策變革的方向上始終保持一致。

    秦王政急書武烈侯,一邊恭賀其在山東戰場上所獲得的勝利,一邊隱晦地試探他對山東鎮戍的意見。

    =

    與此同時,王翦也在得到秦軍包圍臨淄的消息後,馬上急書武烈侯表示恭賀。

    王翦在書信中徵詢寶鼎對中原戰局的最新看法,並就戰局的發展委婉地表述了自己的觀點。

    王翦認為,秦軍在歷下摧毀齊軍主力,包圍臨淄後,齊國敗亡在即,中原戰局的發展對大秦十分有利,為此他建議,北疆軍馬上轉戰淮北戰場,與中原軍東西夾擊,擊敗楚國的淮北軍隊,直殺壽春。目標是攻克壽春,大秦兵鋒直指江淮,飲馬大江。

    北疆軍至今還沒有拿下臨淄,也還沒有攻克琅琊、膠東和東萊,齊國超過半數的疆土還控制在齊人手上,而北疆軍南下前武烈侯曾明確說過,北疆軍只有兩個月的作戰時間,之後北疆軍必須返回北疆,也就是說,北疆軍在山東作戰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武烈侯堅持中原決戰的最終目標是吞滅齊國,而不包括攻佔楚國的淮北甚至渡淮攻克楚都壽春,那麼,局勢發展到現在,武烈侯是否還會堅持既定的攻擊策略?

    王翦不知道寶鼎在離石會面的時候已經向秦王政承諾堅決反對功臣分封,這一承諾事實上也就這兄弟兩人知道,但從寶鼎所堅持的國策變革策略來看,寶鼎在堅決推行王子分封的同時,也從來沒有明確的公開的反對功臣分封。

    王翦、公子騰等人在洛陽軍議的時候,曾就咸陽宮限制封國一事提出過異議,這其實就是試探寶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態度,寶鼎當時的態度是支持增加封國的數量,王翦和公子騰因此判斷寶鼎極有可能在時機合適的時候,以武力脅迫咸陽進行功臣分封。

    當然,這只是他們的估猜,而寶鼎指使甘羅蓄意挑起事端打擊關中熊氏,決心要掌控司空府,竭盡全力進行直道修築後,寶鼎不遺餘力地拓展北疆實力的圖謀已經清楚地表現出他要在北疆稱霸的野心,這無疑進一步肯定了他們的估猜。

    以上終究還是判斷,王翦必須知道寶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真實態度,所以他寫了這份信,提出了新的攻擊策略,希望寶鼎能帶著北疆軍轉戰淮北戰場,攻佔淮北,奪取壽春,把這場決戰的目標延伸到楚國,這樣寶鼎不但可以藉機留在中原,從容佈局,掌控山東,還能幫助老秦人橫掃兩淮,為渡江作戰做好準備。老秦人一旦建下顯赫功勳,又控制了兩淮之地,那麼他們與寶鼎聯手威逼咸陽,足以迫使咸陽在山東和兩淮建立新的封國。

    封國只能由王子掌領,目前公子扶蘇、公子高、公子將閭各領一封國,而公子嶠出鎮地方不久,功勳不足,假如同時建兩個封國,那咸陽宮還要派出一個寸功未立的王子,但這兩個王子都沒有資格領封國,這是秦王政只有一個選擇,修改律法,讓寸功未立的王子也能領封國。

    如果律法如此改動,秦王政就違背了大秦的「法治」原則。「法治」原則一旦被推翻,等於「法治」的堤壩就轟然崩潰,接下來,咸陽宮和功臣之間的矛盾會驟然激烈,像武烈侯公子寶鼎、武成侯王翦這樣的功臣們必然會對抗中央,形勢急轉直下,其最終的結果就是秦王政和咸陽宮妥協,分封功臣。

    這一謀劃能否實現,完全依賴於寶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態度,假如寶鼎拒絕了王翦的建議,那麼王翦就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寶鼎在離石會面中與秦王政做出了不利於大貴族大功臣利益的妥協。

    寶鼎為什麼在最關鍵的時刻在最關鍵的利益問題上與大貴族大功臣們產生嚴重分歧?難道寶鼎不希望得到分封,稱霸一方?顯然寶鼎另有謀劃。從北疆目前的局勢來看,寶鼎要發展北疆,要拓展自己的實力,但依賴於咸陽的財賦支持,因此他受到了咸陽的鉗制,目前不具備在北疆割據稱霸的實力,他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佈局。

    這樣一看就清楚了,寶鼎的目的很明確,挑起咸陽宮和功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拖延統一的進程。功臣和地方的勢力越大,秦王政和咸陽宮就越是依賴於寶鼎的北疆武力,對北疆越是支持,北疆發展就越快,寶鼎的實力就不斷膨脹。等到某一天,寶鼎認為自己的實力可以割據稱霸了,那麼他就會倒戈一擊,於是一切水到渠成,功臣分封,再建諸侯。

    =

    新年後,寶鼎先是接到了王翦的書信,接著又接到了秦王政的書信。

    寶鼎沒有多加考慮,回信王翦,委婉拒絕了他的建議。目前戍守北疆數千里防線的鎮戍軍只有十六萬,其中只有一半是主力軍隊,這導致北疆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南下作戰的北疆將士大部分出自北方邊郡,其中至少有兩個軍的將士來自樓煩等北疆諸種部落,這些將士遠離故土,短暫作戰可以,但長期作戰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甚至危及到軍心和士氣,所以一個月後,北疆軍一定要攻克臨淄,然後便帶著戰利品火速返回北疆。

    寶鼎在信中告訴王翦,決戰之後,齊國已經滅亡,關東六個諸侯國只剩下楚國了,楚國不足為慮。雖然楚國有淮河和大江兩道天險,易守難攻,但大秦對楚國已經形成了包圍,擊殺楚國不過是時間問題。

    大秦在過去的幾年裡勢如破竹,連滅韓魏趙燕齊五國,疆域飛速擴大,但大秦是否實際控制了這些疆域?是否穩定了這些疆域?是否收服了這些疆域的民心?大秦的各種政策是否在這些疆域得到推廣和實施?關東五國的民眾是否知曉和認同了大秦的這些政策,並逐漸接受大秦的統治和中土大一統的事實?

    寶鼎認為大秦在統一了大河流域之後,有必要減慢統一進程的速度,先把大河流域的廣袤疆土穩定下來,讓關東民眾有喘息的時間,讓他們切實體會到大秦的統治帶給了他們實實在在的利益,讓他們看到統一的好處。

    大河流域的穩固將給大秦帶來國力上的飛速增漲,而財賦的增長將大大推進大秦武力的增長。大秦越來越強大,而楚國越來越弱,雙方實力此消彼長,楚國還能支撐多久?

    寶鼎把決戰之後中土局勢的變化和自己對統一進程的看法也寫在了回復秦王政的信中。

    寶鼎明確告訴秦王政,山東的鎮戍交給公子扶蘇,蒙氏和馮氏將輔佐公子扶蘇穩固山東,以山東的穩固來保證中央對中原的控制。至於兩淮戰場,還是盡數托付於王翦老將軍為上策,未來攻楚大戰的重任也只有老秦人才能承擔。

    接著寶鼎對東南鎮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考慮到南征滅楚還需要數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東南局勢的發展至關重要。寶鼎為此懇求秦王政,調章邯鎮戍江南,調楊端和為西南遠征軍的統率,也就是說,寶鼎在統一之前,要控制東南局勢的發展,要把江南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從而確保東南局勢按照自己的設想逐步推進。

    =

    王翦接到寶鼎的回信,心情極度惡劣。

    他召集中原各軍統率,把王賁、麃浚、馮毋擇和李信都請到了中軍大帳,把寶鼎的書信給他們一一傳閱。

    將軍們對分封的渴望非常強烈,尤其隨著中土統一的來臨,這種渴望正在演變為野心,而這種野心不分派系,只要是功勳顯赫之輩,無不夢想,但武烈侯端起一盆冷水,狠狠地潑在了他們的頭上,讓他們透心涼。

    武烈侯不想分封?不想做一方諸侯?不想稱霸中土?這是不可能的事。這世上沒有聖人,聖人都是杜撰出來的幻覺,是失敗者的一種自我慰籍。武烈侯不是聖人,他從赤手空拳走出北疆到現在,所謀取的都是利益,而且都是大利益。

    那麼武烈侯為什麼在分封唾手可得的時候放棄了?

    王翦不說,他請將軍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這些將軍們無一不是出自豪門大族,對當前的咸陽政局都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經過一番深思後,唯一得到的答案就是武烈侯要做吞噬中土的「漁翁」。

    當秦王政和咸陽宮為了中央集權,與豪門貴族和地方勢力打得兩敗俱傷之後,出面收拾殘局的就是武烈侯,而那時候的武烈侯擁有一個強大的北疆,擁有一支幾十萬人的強悍軍隊,無論是秦王政和咸陽宮,還是豪門貴族和地方勢力,都不是他的對手,都將被他所吞噬,然後,這天下就是武烈侯的天下。

    幾天後,王翦再一次召集諸軍統率,做出了與項燕決戰的決策。

    現在楚國應該得到了武烈侯帶著北疆大軍殺進齊國,齊國遭到致命打擊敗亡在即的消息,這個消息對楚國的打擊之大可想而知,壽春必然驚惶失措,楚軍上下更是人心惶惶。

    楚國這時候最怕什麼?當然是害怕武烈侯在攻克臨淄後,率大軍進入淮北戰場,與中原秦軍聯手渡淮作戰。武烈侯進入淮北戰場的可能性有多大?對楚國來說,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無須懷疑。既然武烈侯肯定要進入淮北戰場,那麼楚國會拿出何種對策?退守淮河,力保壽春。

    這樣戰局的發展就一目瞭然了,項燕和淮北的楚軍主力不會再打了,再打就被中原秦軍拖住了,那等於給武烈侯南下淮北贏得了足夠的時間,所以項燕要帶著淮北楚軍逐漸後撤。

    這就是中原秦軍發動決戰,給予項燕和淮北楚軍致命一擊的最好機會。假如等到武烈侯拿下臨淄,帶著北疆軍撤離了,那戰機也就消失了。

    王翦需要這場決戰,以便殺過淮河,為盡快渡江作戰消滅楚國打下基礎。只有消滅楚國,以老秦人為首的功臣們贏得了顯赫功勳,控制了江淮和江東,功臣們才有本錢和咸陽對抗,才有可能逼迫咸陽建立更多的封國,才有機會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中央和北疆之間的爭鬥。

    武烈侯想做「漁翁」?武烈侯做了「漁翁」,功臣們豈不陷入被動?所以,功臣們要做「漁翁」,而讓武烈侯和秦王政這兩頭老虎去打個頭破血流。

    王翦的決策贏得了將軍們的一致支持,不分派系,絕對支持,上下齊心。

    =

    秦王政看到寶鼎的回信,心中的不安減去了幾分。

    在中樞議事上,秦王政做出決策,武烈侯和北疆軍拿下臨淄後,馬上返回北疆,山東鎮戍由公子扶蘇負責,蒙武輔佐。

    這一決策在中樞大臣們中間引起了強烈反應。很明顯,秦王政和武烈侯在分封一事上達成了約定,武烈侯為了贏得咸陽的財賦支持發展北疆,向秦王政做出了妥協,幫助秦王政壓制功臣,反對功臣分封。

    頓時各種聲音充斥了秦王政的雙耳。

    馮劫、蒙嘉等關東系大臣馬上警告秦王政,武烈侯不會放棄分封,這是他的以退為進之策,幾年後等到北疆實力強橫了,秦王政和功臣、中央和地方因為矛盾激烈而打得兩敗俱傷之際,也就是武烈侯出手之時。所以他們的建議是,命令武烈侯繼續南下攻打楚國,加快統一進程的速度,借此機會消耗武烈侯的實力。

    隗狀、王綰、公子騰、公子豹等大臣也建議秦王政把統一大戰繼續下去,一鼓作氣消滅楚國,完成統一大業。

    秦王政不為所動。他的心裡非常清楚,繼續攻打楚國,不要說咸陽的財賦支撐不了,更嚴重的是,中央會迅速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封國建立得越多,也就意味著距離功臣分封越近,這是秦王政絕對不能接受的事。

    秦王政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不是中樞一致要求南征滅楚,而是朝野內外的功臣們對「分封」的強烈慾望,這種慾望讓秦王政有一種無力抵禦之感,如果沒有武烈侯的支持,沒有茅焦、李斯、周青臣這些來自寒門的法家大臣們的支持,秦王政相信自己肯定支撐不住。

    秦王政沒有理由直接反對中樞的決策,他只能以武烈侯堅持要在兩個月後返回北疆為借口,設法拖延,只要拖到武烈侯帶著北疆軍撤軍了,那麼中樞的這一決策也就失去了實施的可能。

    中樞大臣們看到秦王政久拖不決,於是又要求秦王政在山東建封國。這個理由很充足,山東距離咸陽太遠,而山東形勢能否迅速穩定下來不但直接關係到中原的穩定,還直接關係到南征滅楚。假如山東的齊人不停地叛亂,中原總是面臨危機,那秦軍又如何南下攻楚?

    秦王政同樣沒有理由拒絕。燕南建封國了,代北和江南也建封國了,相比起來,山東更重要,更應該建封國。

    秦王政以齊國尚未滅亡為借口,同樣拖延不決。

    =

    正月中,楊端和率軍攻克即墨。接著辛勝去打東萊,而主力則南下打琅琊。

    正月中,蒙武、章邯、曝布猛攻莒城。齊太子安和魏王咎抵擋不住,逃亡琅琊城。

    正月下,楊端和與蒙武南北夾擊琅琊城。太子安和魏王咎無奈之下,只好棄城而逃,帶著近萬軍隊乘船逃亡楚國。

    這段時間裡,齊國相後勝試圖與武烈侯談判,但被武烈侯拒絕了。武烈侯只有一句話,投降,否則血屠臨淄。

    =

    =

    =V!~!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