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錄 網友上傳章節 第381章 世襲
    第381章世襲

    北方形勢的穩固靠什麼?就是靠二十萬鎮戍軍的武力。

    這二十萬鎮戍軍是北疆防禦的基礎,這個基礎不能有絲毫損毀,這是底線,這個底線不能逾越,否則北疆防禦將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北方局勢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邊疆鎮戍是常態,二十萬鎮戍軍如果全部改為常備軍,由職業軍人承擔戍守之責,中央財賦承擔不起,所以從實際情況出發,邊疆鎮戍還是採用輪換更戍制度。

    輪換更戍制度其實就是征發兵役,適齡男子定期到軍隊服兵役,以確保軍隊的基本數量和戰鬥力。適齡男子在服兵役期間,大部分開支用度都要自掏腰包,無論貴族還是普通國人,一視同仁,這就大大減輕了中央財賦的支出。中土諸侯國包括大秦在邊疆鎮戍上一直都是採用這種制度,而常備軍的數量之所以嚴格控制,說到底就是養不起。

    武烈侯在農閒時征發邊郡壯勇進行訓練,其目的就是為了重新實施這一鎮戍制度。

    自己守自己的家園,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北方邊郡人口有限,不可能長期維持二十萬鎮戍軍的數量。過度征發兵役是在戰爭狀態下,不打仗的時候如果過度征發兵役損害的不僅僅是國民利益,也損害了自身國力,所以一**隊的數量和一國人口的總量始終要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上,超過這個比例必然損害國力。

    現在是非常時期,只能採用非常手段,北方邊郡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肯定要過度征發兵役。等到統一了,中土穩定了,可征發兵役的對象大大增加,比如中原人也要定期到北疆服兵役,那麼這一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武烈侯為了北疆鎮戍可謂殫精竭慮,把北方邊郡所有潛力都給「壓搾」出來了,從轉徙人口、墾荒屯田、構建防禦體系到今天的全民軍訓,能想出來的辦法都用上了,但秦王政和中樞為了馬上發動第二次中原決戰,為了盡快完成中土的統一大業,竟然不顧北疆安危,試圖從北疆「壓搾」二十萬軍隊南下,這不是「竭澤而漁」的短視之舉,而是成心要打擊武烈侯。

    武烈侯斷然拒絕。他在信中詳細呈述了北方局勢和邊疆鎮戍的困難。如果調二十萬主力南下,北疆防禦怎麼辦?北方民風粗悍,諸種部落更是桀驁不馴,現在之所以能鎮制他們,完全靠武力,假如主力南下,讓這些人承擔鎮戍之責,後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要征發二十萬邊民南下作戰,誰來保證他們對大秦的忠誠?誰敢保證他們會遵從號令?當年李牧之所以能夠帶著代北軍南下河北作戰,是因為李牧在代北有著崇高的威望,但現在誰在代北有崇高的威望?誰敢保證可以如臂指使地指揮他們?

    武烈侯的態度在咸陽的預料之中,這也是秦王政去信徵詢的原因,就是想探探武烈侯的底,看看武烈侯有沒有討價還價的意思。

    從武烈侯的回復來看,武烈侯有討價還價的意思。

    =

    過去一年裡武烈侯在北疆的所作所為明顯就是增強自身實力,實力增強了並不代表武烈侯就能直接與咸陽抗衡,相反,他在北疆的實力越強,越是受制於咸陽,原因很簡單,北疆太過貧瘠,無論是軍隊建設還是改善民生,都需要咸陽給予長期的全方位的支持,否則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武力越強對北疆的「壓搾」就越嚴重,最終因為經濟上的「坍塌」而導致武力的崩潰。

    武烈侯向來喜歡行險一搏,常常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現在他在北疆的做法看上去對咸陽的威脅非常大,事實上他把自己放在了絕境之中。他所要構建的那個龐大的北疆防禦體系,包括「直道」建設,完全依賴於咸陽的支持,只要咸陽釜底抽薪,他就完了。

    從蒙恬寫給秦王政的書信裡也可以證明中樞的猜測。武烈侯早就預料到中原決戰要敗,所以他在擊敗匈奴穩固了北疆防線後,馬上就開始構建北疆防禦體系,其目的就是要在主力大軍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可以確保北疆的安全。

    武烈侯的條件是什麼?一目瞭然啊。他現在在北疆站穩了腳跟,武力是足夠強大了,但武力必須建立在更為強大的政治實力上才能發揮其威力,武烈侯急需尋找一個契機擴張自己的政治實力。

    武烈侯的政治實力不夠強大嗎?當然不夠強大,他不過是朝堂上的一股勢力而已,雖然他有兩大盟友,但老秦人的主要影響力始終局限在軍隊,而熊氏外戚在昌平君熊啟、魏起等人全面隱退之後,實力再遭重創,楚系迅速分裂,以巴蜀隗氏外戚為首的新楚系正在成為秦王政手裡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更嚴重的是,隨著熊氏外戚的衰落,同樣與公子扶蘇有著血緣關係的隗氏外戚必將在王統之爭中成為主導力量,秦王政和公子扶蘇這兩代君王勢必都要大力扶植隗氏外戚,以此來對抗武烈侯。任何君王都不會讓一股勢力控制朝政,尤其在中央集權制是基礎國策的情況下,君王對權力的攫取根本沒有節制,絕不會允許某個勢力主宰君王本人和王國的命運。

    楚系是龐大,盤根錯節,深入到大秦的任何一個角落,既然不能抹殺,也抹殺不掉,那就取為己用,把楚系變成自己的力量。秦王政謀劃了很多年,終於讓隗氏外戚代替熊氏外戚控制了楚系。這其中武烈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隗氏外戚和武烈侯的崛起其實都得益於秦王政的這個謀劃。

    秦王政是想利用隗氏外戚來控制楚系,而武烈侯則想借助熊氏外戚的力量來控制楚系,兩者針鋒相對地斗了好幾年,結果秦王政贏了,武烈侯輸了。

    從目前的形勢來分析,熊氏外戚的東山再起只能寄希望於公子扶蘇。然而,秦王政豈能不知?他才三十多歲,他有足夠的時間扶植隗氏外戚和關東系,而公子扶蘇若想順利地繼承王手打統,必須緊緊跟隨秦王政,繼承秦王政的政治遺產,包括秦王政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勢力,所以將來的事根本不是武烈侯和熊氏外戚所能控制。

    武烈侯對此瞭然於胸,他可以拯救熊氏外戚的生命,但無法拯救熊氏外戚的政治力量,所以他必須改變過去的計策,重新謀劃。

    失去了熊氏外戚及其所屬楚系力量,僅靠宗室和老秦人的力量無法控制朝政,更無法主導國策的變革方向,因此,武烈侯的當務之急是利用一切機會擴張自己的政治實力。

    =

    大秦朝堂上還有什麼政治力量可以給武烈侯以支持?

    沒有了,只有宗室和老秦人。宗室力量的擴大可以通過建封國來解決,但從長遠來看,封國可能會最終走向武烈侯的對立面,因為封國要堅決維護自己的權力和財富,而中央要集權。武烈侯支持中央集權,所以武烈侯不可能支持封國獲得更多的權力和財富,宗室力量的分裂完全可以預見。

    老秦人力量的擴大首先就要靠軍功,無論是老秦豪門貴族還是老秦寒門貴族,目前他們強大的辦法只有一個,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但豪門貴族有他們的生存方式,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性,不可能始終如一忠貞不二地支持武烈侯。這世上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種情況下,武烈侯的目光自然投到了老秦寒門貴族的身上。老秦寒門貴族主要依附於豪門而生存,而豪門就是靠他們的衝鋒陷陣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和財富。

    自商鞅變法推行二十等軍功爵制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大秦的寒門軍功貴族是一批批地崛起,但又一批批的迅速沒落,其根本原因還是二十等軍功爵制,因為這個制度的核心是徹底打破世襲制。

    爵位不能世襲,權力和財富就不能世襲,這一制度實質上就是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傾向於普通國民,於是也就激發了普通國民「報效國家」的積極性,大家都到戰場上去「淘金」,去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一制度在中土諸侯爭霸的年代,對提高國力、強大武力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但中土一旦統一了,和平了,穩定了,要與民休養,要安居樂業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的基礎也就是「建軍功」的機會無限地減少了,那麼這一制度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嗎?還能推動中土的進步嗎?

    所以當武烈侯在國策變革方案中,提出修改這一制度,在二十等軍功爵制的基礎上重建世襲制,立即便得到了寒門軍功貴族的絕對支持。

    這一制度對豪門貴族的吸引力實在有限,因為豪門貴族掌握著這個王國的所有「資源」,二十等軍功爵制不過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權力和財富的過度掠奪。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豪門貴族始終在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中佔據著最大的比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豪門貴族要的是「分封」,是「世卿世祿」,而不是以二十等軍功爵制為基礎的被各種條件所限制的「世襲」。這種新制度有利於寒門貴族,寒門貴族因為「世襲」,肯定有一部分會加入到豪門貴族。肉就那麼大,寒門貴族吃多了,豪門貴族就吃少了,所以這個新制度當然得不到豪門貴族的強烈支持。他們之所以不反對,主要還是著眼於未來,目前他們也是急切需要壯大力量,而更多寒門貴族的崛起顯然有利於整個貴族階層對朝政的影響和控制。

    武烈侯擴大自身政治實力的對象就是寒門軍功貴族,只要讓更多的寒門軍功貴族迅速崛起,只要贏得他們絕對支持,那麼武烈侯就可以控制這支新生力量,繼而先控制軍隊,再控制地方,然後由下而上,逐漸向中央滲透,最終實現控制朝政的目的。

    用什麼辦法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讓大量的寒門軍功貴族迅速崛起?當然是戰爭,統一戰爭,南北戰爭,只有這兩大直接影響到大秦命運的戰爭才能造就一批批寒門軍功貴族。

    所以武烈侯肯定要不惜代價打贏統一戰爭,打贏中原決戰,但前提是,必須實施新的爵秩等級制度。

    =

    爵秩等級制度是權力和財富再分配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

    在武烈侯的國策變革中,其核心是郡國制,也就是在中央領導下的郡縣和封國並行制,其次就是爵秩等級制度和土地制度。這三個制度實際上就是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的核心制度。

    爵秩等級制度是官制的一部分。大秦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而與之並行的爵秩等級制度就是二十等軍功爵制。

    二十等軍功爵制是官制的基礎,什麼等級的爵秩可以做哪一級別的官吏,享受多大的權力,享有多少財富,規定得非常嚴格,不可逾越,逾越就是犯罪。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廢除了「世襲」,而武烈侯則要把「世襲」再加進去。

    「郡國制」已經實施,雖然目前的「封國」和武烈侯所需要的「封國」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大秦已經建了三個封國,改革正在進行,未來可以期待。

    土地私有化也開始推行。土地制度一改,賦稅制度必然要改,大秦的整個財經制度都要修改,但土地私有化剛剛起步,未來任重而道遠。

    現在武烈侯再一次借助千載難逢的時機,要脅迫咸陽修改爵秩等級制度了。

    如果說「郡國制」是分中央之權,「土地私有化」是分中央之財,那麼「世襲制」就是既奪權又奪財,它將直接衝擊大秦的貴族階層,改變大秦的政治架構。

    大秦朝堂上,豪門貴族是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直接主宰著王國的命運,而寒門貴族雖然崛起已久,但因為根基薄弱,主要依附於豪門貴族而生存,它的弱勢地位太明顯了,實際上無法與豪門貴族相抗衡。

    大秦的相國從商鞅到呂不韋,如同走馬燈一般更替,而大秦豪門貴族比如郿城「孟西白」,幾百年了,屹立不倒,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武烈侯要重建世襲,要在二十等軍功爵上建世襲,實質上就是把寒門貴族中的「精英」打造成豪門貴族,但寒門貴族要想成為豪門貴族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兩三代人的努力,而在這個時間裡,能否控制朝政,能否控制國策變革的走向,就成為寒門貴族參加統一後的權力和財富再分配「盛宴」,並逐漸成為豪門貴族的唯一保證。

    此策一出,大秦的寒門貴族,尤其是軍隊和地方上的寒門軍功貴族們,會絕對支持武烈侯,忠誠於武烈侯,不離不棄地追隨武烈侯去實現他們的夢想,去攫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權力和財富。

    在這個時代,凡進入「士」這一階層都可以稱之為貴族,但真正的貴族必須要進入「卿」這一階層,所以「士」這一階層的人都可以稱之謂寒門貴族,而這一階層人數非常多,是大秦的支柱,無論是府署還是軍隊,他們都是絕對主力。

    這一階層假如全部倒向武烈侯,全部支持武烈侯的變革方向,那麼可以想像,大秦的國策變革步伐不但不可阻止,而且中樞還難以控制其前進的方向。

    所以咸陽在「封國制」和「土地私有化」上都妥協了,但在「世襲制」卻遲遲不妥協,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

    咸陽怎麼辦?是否屈服於武烈侯的脅迫?

    秦王政不想妥協,這一妥協,武烈侯對軍隊的控制更強,地方勢力對他的支持更多,如此一來,中央權威將遭到極大的削弱,其後果不堪設想。

    中樞也不想妥協。你這是赤-裸-裸地奪我中央大權,我豈肯讓步?

    不妥協,那中原決戰還打不打?統一進程是否還要繼續?

    有人再一次建議征發本土兵役。現在大秦本土兵役實際上能夠征發的只有關中,也就是京畿。晉中郡縣的可徵兵役已經太少,上郡長城要戍守,離石要塞要屯駐軍隊,否則拿什麼去阻御河南之地的匈奴人?巴蜀和東南的兵役能征的都征了,而且這兩地和關中一樣,都是大秦的糧倉,你把青壯都抓去打仗了,糧食還要不要了?而京畿重地豈能沒有重兵戍守?現在前方統率都手握重兵,尤其武烈侯,掌控著北疆幾十萬大軍,這個時候,京畿的戍守尤為重要。

    有人又建議,既然不具備中原決戰的條件,那就再等幾年,等條件具備了再打。

    再等幾年?再等幾年中土形勢就變了。齊楚兩國恢復了元氣,那就更難打了。大漠上的匈奴人假如哪一天受災了,沒有吃的了,一窩蜂地殺進來,大秦勢必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分析來分析去,也就這兩年是進行中原決戰的最好時機,錯過了這個機會,統一大業恐怕要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這是秦王政和中樞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

    「我們即使要發動第二次決戰,也要等到今年年底。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謀劃此事。」隗狀建議道,「派人去北疆,與武烈侯具體談一談。」

    秦王政令准。

    =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