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休息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衛華單獨一個人乘飛機來到了台灣,不論是在衛華原來的時空還是這個時空,衛華都是是第一次來台灣,台灣裡香港雖然很近,但是衛華一直沒有機會到台灣。穿越前的衛華沒有能力到台灣旅遊,雖然二十一世紀到台灣旅遊不是什麼難事,隨便找個旅行社交了錢就可以去,但是衛華沒錢所以沒去過。但是他早就在從上學時的課本上知道台灣中國的寶島,是個資源豐富、風景秀麗的地方。這次來台灣他除了要完成自己預定的任務之外,還有個計劃就是在台灣好好的玩一回,見識一下寶島的美麗風景。
衛華從此時應該叫中正國際機場到二零零六年十月才改名為桃園國際機場出來,直接乘坐出租車來到了衛華已經預定好的台北凱撒酒店,在酒店房間裡衛華現實洗了個澡,然後躺在酒店房間的床上翻看聯絡器裡的資料。衛華最先翻看的就是台北市的歷史。根據記載,台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於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台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的「tagal」。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先是艋(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台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台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統管台灣行政,從此就有「台北」之名。188年,台北府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台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台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台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台中市)移至台北,從此逐漸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
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台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台灣地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灣總督府新廳捨落成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台北城範圍內的區域(日本人稱為「城內」)作為官方廳捨集中地,以及來台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牆原址闢築4條3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設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台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地形態。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當時的台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本殖民時代劃下句點。現在為台灣省的省會城市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臨時首都。
1945年至1949年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的200萬軍民,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區、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開始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發區域原先集中於舊市區西側,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向東邊地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與1980年代為台北市的高度發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也從此時開始逐漸向東移至東區,西區相對顯現出發展衰退的態勢;伴隨高度發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相當程度地緩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西門町、大稻埕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劃。不過,如何兼顧傳統社區或商圈地整建,與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課題。(以上是從百度搜索找來資料,大大們勿怪!作為國人。瞭解點台北及台灣的歷史挺好,至少我覺得如此!)
瞭解完台北的歷史,衛華又開始瞭解台北的的名勝古跡以及風景遊覽區。台北市是台灣北部的遊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佔地8.9萬平方米的台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動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遊覽地好地方。台北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台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遊覽的好地方。
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台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台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地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坐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週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閒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台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地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地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地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台北移民血汗地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瞭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處。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俱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緻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台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台北故宮博物院外觀仿北京故宮博物院,採用中國宮庭式設計,氣勢宏,美輪美奐。博物院收藏品共70萬餘件,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玉器、漆器、雕刻、織繡、滿蒙檔案文獻最為豐富。
「總統府」建於1919年。其建築是當時流行的文藝復興維多利亞風格,造型對稱五層樓建築物中央,立起一座像征權威的高塔。是台灣地區領導人接見賓客、辦公的地方。
國父紀念館建於1972年。是一座仿宮殿式設計。巍峨宏。內有一座可容納3000名觀眾地多功能大會堂。可舉辦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另外還有藏書30萬餘冊地孫逸仙博士圖書館及中山公園。
龍山寺古稱艋地萬華是台北市開發最早地地方。清中期與台南、鹿港並稱為一府、二鹿、三艋」。而龍山寺創建於艋開拓之初。主祀觀世音菩薩。是台北市香火最旺地寺廟之一。
陽明山公園位於台北盆地地東北方。公園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為中心。因此各種特殊火山地形景觀及地質構造便成為一大特色。因腳斷層造就很多溫泉如:馬糟溫泉、北投溫泉、行義路溫泉等。每逢春季。園內各山植物開花遍野。蔚為奇觀。吸引不少客人特意去欣賞遊覽。
士林官邸佔地5.2頃。原屬日據時代總督府園藝支所用地。國民政府遷台後乃選是作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官邸。至1996年台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開放給市民參觀。官邸內公館為蔣中正及其夫人居住、辦公、宴客地方。他倆在此共住了26年。官邸旁遍植各式園藝。是一個休憩賞玩之處。
忠烈祠在圓山飯店東側。佔地約1600坪。氣派雄偉地廟堂。奉祀犧牲地烈士。由於景色清幽。整點並有換衛兵儀式。常吸引觀光客來觀看。
中正紀念堂坐落基地東邊。背臨杭州南路。坐東向西。遙望大陸。三層台階高十四.五公尺。主體強高二十四公尺。斗拱至寶頂尖高三十一.五公尺。合共七十公尺。大門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噸。為青銅鑄建。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為四十公尺見方。四角各突出七.五公尺。後方居中立蔣中正坐姿銅像。以供瞻仰。
西門町是指由成都路、中華路、漢口街、昆明街卯涵蓋的商業娛樂區,為台北市另類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華西街夜市位於龍山寺西邊地華西街夜市,是觀光客來台必到之處。夜市囊括各式風味小吃,從山產至海味,一應俱全。
士林夜市為台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費對像以學生為主,除各式風味小吃外,還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飾、精品等各式店舖。時髦追新族到此,絕不空手而回。
台北觀音山:是台北近郊名山,山形猶如橫臥的觀音像,莊嚴地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區,與北岸的淡水市鎮、大屯火山群相望,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標。觀音山的海拔不高,卻相連著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漢嶺也不過612公尺,山區步道密佈穿梭,為台北市西郊最熱門的登山去處之一。山上坐落著不少名剎古寺,並可溯溪觀瀑、觀鷹賞鳥、眺望半個台北和壯麗的大屯山列,是一處豐富的自然觀賞去處。
衛華躺在床上一邊看著資料一邊想到:真不愧是祖國地寶島啊!但是一個台北市就有這麼多的風景和名勝古跡,這次辦完了事一定要好好參觀一下。但是台北故宮博物館中期十萬件國寶,就夠衛華瞭解一陣子的了,那可是從大陸精挑細選運送到台灣來的國寶啊!聯絡器上的資料雖然很多,但是衛華卻沒有找到李登輝此時的詳細住址,看樣子又得出動蘇菲亞給衛華的機械蚊子了。總統府和士林官邸是衛華監視地重點,李登輝會在這兩個地方出現的。只要他出現在這兩個地方,機械蚊子就可以把定位芯片植入他的體內,那是後他就逃不出衛華的掌握了。蘇菲亞提供給衛華的機械蚊子具有很高的智慧,衛華只需要把李登輝的影像資料用聯絡器宿儒給機械蚊子就可以了。李登輝是個搞政治的公眾人物,他的影響自老想要搞到太容易了。把所有地資料都輸給到機械蚊子後,衛華就把機械蚊子放了出去。
以下免費
本章內容絕大部分是來自百度搜索,請大大們不要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