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籠罩之下還能保持住理智,凌雲志對愛妻的意志力和大局觀也敬服不已,眼為心聲,自然流露無遺,沉聲道「為夫豈是那種只圖一時之快之徒,賢妻就請放心吧,東胡之事本就是統一大業的一部分,為夫自會把握分寸的。」
宇文芳華聞言,頓時放心,以夫君的智慧自會妥善安排的,注意力頓時又回到了傷心事上,晶瑩的淚珠止不住地又流了下來。
越嫣見宇文鵑茫然的神色,就把東胡發生的事情低聲介紹了一遍,宇文鵑頓時心疼起主子來了,她對主子的父親可沒什麼好感,只是見主子傷心,她覺得心疼而已。
凌雲志站在宇文芳華的身邊輕輕安撫了她幾下,才說道「芳華,你準備一下,明天一早我們就出發。嗯,小鵑你陪一下芳華,心怡、嫣兒,為夫已經通知召開軍機閣會議,我們這就過去吧。」
宇文芳華擦了一把眼淚,眼睛紅紅的,站起身來,低聲說道「你們先過去,賤妾穩定一下情緒再趕過去。」
凌雲志見愛妻以大事為重,表現得很堅強,微微點了點頭,道「也好。」
越嫣急忙說道「夫君、大姐,你們先去,賤妾等二姐一會兒一塊過去。」
凌雲志見狀更放心了,與郁心怡匆匆趕到宣政殿,見軍機大臣們都已到齊了,計有樞軍相江子奇、樞軍右相姚子魚、樞軍左相滕毅、後勤部總長梅盛、軍工部總長管通,樞政院宰相蘇煥、右相淡顏、左相蘇秦、戶部尚書蕭會,監察御史府總監察御史韋嘯,內府總理董先良,各軍團長只有在都城的猛虎軍團長聞莘參加會議,密營統領竇章缺席,兩位內侍秘書寧靈、寧喧因懷孕而沒有列席會議。
宣政殿裡的佈局與別處不同,北面有兩層不太高的台階,頂層為王座,此層則為三位督相的座位,前面都放有書案。
台階下,則是中間空著、東西相對擺著兩趟書案,每個書案後都放著一把太師椅。
各位軍機大臣已分別就坐於階下,見大王和怡王后走進來,一同起身見禮,行完禮,諸人對少了華王后、嫣王后、密營統領三人感到有些奇怪。
凌雲志、郁心怡分別就座,凌雲志掃了一遍諸位大臣,沉聲將東胡發生的事情介紹了一遍,諸臣神色頓時鄭重起來,頓時明白此次會議的主題了。
這時,宇文芳華、越嫣端莊而入,從宇文芳華的臉上難以看出泣容,只是一雙鳳眼還有些微紅,顯然她經過了一番梳洗打扮。二女輕盈登上台階在各自的座位上坐下,因為會議已經開始,所以眾臣也未對兩位王后行禮。
凌雲志接著把自己的應對計劃說了出來。各位軍機大臣有所側重地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大王的計劃進行了討論修改,軍機閣會議的氣氛非常民主,凌雲志雖然具有最後的決策權,但在決策前各位軍機大臣均可以根據分工不同有所側重地自由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根據各位軍機大臣的討論,凌雲志總結髮布了命令。
一、根據東胡形勢的發展,漢國將對外戰略的重點放在對東胡的佈局上,由漢王率領華王后、樞軍右相姚子魚、樞政院右相淡顏進入東胡坐鎮指揮,獵豹軍團隨行。為免引起敵方警覺,宇文芳華以宇文部公主身份露面公開前往,漢王、樞軍右相姚子魚、樞政院右相淡顏將隱秘形跡隨行,近衛軍將連夜坐船出城等候。
二、由怡王后、嫣王后總督國事,樞軍相江子奇、樞政院宰相蘇煥坐鎮國內,負責調度支援塞外戰事所需。
三、樞政院左相蘇秦開始出訪齊、趙、中山、魏、韓等國,主要任務是轉移視線,擾亂視聽,防止他國趁機拖漢國的後腿。
四、朱雀軍團、猛虎軍團進入一級待命狀態,做好隨時進入東胡或其他塞外國家的準備,玄武軍團因另有任務,不做要求。
五、飛鳳舟軍前往遼水襄平附近待命,內府運輸船隊暫時收歸後勤部管理。
半夜時分,街上基本看不見人影,禁衛軍悄然出動封鎖了主要街道,王城中悄然行出三萬大軍,牽馬而行,馬蹄上均包裹麻布,悄無聲息地來到治水門裡面的軍用碼頭,登上早已等候在那裡的內府運輸船。禁衛軍又悄然撤銷了禁行令,夜晚又恢復了正常。
翌日,近千名近衛軍簇擁著華王后的馬車隊向治水門行去,行進軍用碼頭,登上了內府運輸船。樓船緩緩駛出治水門,沿治水而下。
樞政院隨即發表了漢王的嚴正聲明,強烈譴責東胡的政變行為,並聲明華王后將前往東胡奔喪,鑒於東胡複雜不安全的局勢,為確保華王后的安全,將由獵豹軍團全程負責護送前往,聲明嚴重警告東胡各方勢力,若敢對華王后採取諸如刺殺、偷襲等行為,漢王大軍將採取報復行動,對東胡進行全方位的進攻,直到剷除幕後主使為止。
中原各國對東胡發生事情根本就不感興趣,對於漢王的聲明反響也不大,不過是十二王后其中的一位回國奔喪的小事,漢國的聲明也只是為了確保華王后的安全採取的一種威嚇手段而已。
漢國左相蘇秦出訪中原各國的事倒是引起了各國的興趣,按照樞政院公佈的出訪目的,蘇秦此行主要是協調各國對盟約中單方最惠貿易待遇的落實,各國之所以感興趣,皆因探討的範圍絕非可以限定的,自然也可討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自從牧場爭執失敗以後,貉族部落部落就斷絕了與朝廷的一切往來,對其他三個部落更是敬而遠之,族長韓延變得深居簡出,族中事務大部分由兩位大使蕭緬、韓青出面處理。
年輕人做事自然與老者的穩重老成不同,充滿了創新的精神和無所顧忌的幹勁,先是與漢國內府簽訂了進一步擴大毛紡皮革加工規模合作協議,大張旗鼓地進行聯合創辦加工作坊,大批的漢國青壯年湧入各個加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