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風流 作品相關 建文帝下落之謎
    轉自《正說明朝十六帝》作者許文繼陳時龍

    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裡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

    自焚說。《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歎道:「我何面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后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慼,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學者持建文帝自焚說。

    出亡說。《太宗實錄》的可靠性為人們所質疑,因為朱棣就曾經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實錄》所記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懷疑的態度。由於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後,嚴峻的政治環境有所好轉,關於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起來。

    我們發現,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體。萬曆二年十月,12歲的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可見首輔張居正也傾向於建文帝出亡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聞已經入天子耳中,而且這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關於建文帝出亡一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他認為建文帝並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后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這段文字的真實性的確讓人有所懷疑,可谷應泰偏偏講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難辨。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史學家對此各持一說,尚無定論。當年清朝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撰寫《明史amp;#8226;恭閔帝本紀》的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火,而是遜國外逃。而同在明史館的著名學者朱彝尊則相信《明實錄》的記載,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於是,正如我們所見,《明史amp;#8226;恭閔帝本紀》便有如下的表述:「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看來當時誰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只好選擇這種折中的意見。

    現在,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那麼,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后。朱棣在廢墟中找到的屍身面目全非,難以分辨真偽。而且,史料沒有發現安葬馬皇后的記載。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後期竟然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於何處,可見當時的人也都不認為真的安葬過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掃墓,時間久遠就變得無人知曉了。其實,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禮葬的並不是建文帝本人,但這並不影響舉行禮葬儀式,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坐上皇帝的寶座。

    另外的一個疑點就是城破時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長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皇子:長子朱文奎,7歲,次子朱文圭,2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57歲了。由於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脫,沒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謂的「靖難之役」長達4年,並非朝夕之間,建文帝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朱棣進入南京時,江南、西北、西南、東南等大部分還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組織有效的反攻。

    那麼,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裡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

    遜國為僧,雲遊四方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後,帶著楊應能、葉希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雲遊天下。學者根據地方志、遺跡、遺址等資料考證,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等地,《明史紀事本末》說他為逃脫追捕,「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數省,留有很多有關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有建文帝曾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跡:「有巨杉二株,爽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檻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餘,後有石龕,可旁為榻。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托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運所建,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

    一些書中還記載有建文帝的詩文,雖然無法判斷是否是後人假托,但還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這首詩據說是建文帝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所作: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朱棣做了皇帝以後,對於建文帝出亡也是將信將疑,又聽說了很多傳言,於是派戶科給事中胡分巡全國。《明史amp;#8226;胡傳》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疑之。(永樂)五年遣頒御制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讓胡以頒布御制諸書和訪尋張邋遢的名義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前後長達16年之久。這裡所說的張邋遢,就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張三豐。他是個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成祖對胡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不允許他為母「丁憂」的請求(官員父母逝世,應守孝三年,稱為丁憂)。永樂二十一年,胡匆忙趕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回來後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到四更。《明史》中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看來胡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漂洋出海,不知所終有傳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當時中國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泉州開元寺,並在開元寺揚帆出海,最終隱居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然而沒有更多的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

    南京雞鳴寺成祖朱棣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蹤跡建文帝。據《明史》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繼金幣。」在鄭和的船隊裡,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至於是否探知建文帝蹤跡,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西山說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有正統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後伏地大哭,回去後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老死於宮中,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其實這是謠言,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英宗實錄》載正統五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九十餘。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究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於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4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12名僧人被發配到遼東守邊。

    江蘇吳縣說《文匯報》的記者徐作生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一些遺跡、遺物,並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藏於吳縣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殞於此,葬於庵後山坡上。這也自成一說。

    四川望京寺說有人則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並病逝於此,葬於寺後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裡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後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

    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后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雲遊各地,後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

    對建文帝出亡謎案的解釋、傳說、附會決不是上面列出的幾種,有許多淒美的故事在許多書籍、口頭上流傳開來,而且也必將流傳下去。當然,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