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第二卷 創鎖記 第二四四回 水利
    天監突然成為「天地道」的信徒,在闡述這樣的道>們畢竟要比宋鍾國更為專業,於是在京城北方蓄水,可以充盈龍氣,暢通龍脈的道理,給講得頭頭是道。作為專業人士,欽天監的權威性不容置疑,何況「天道」、「地道」的解釋,也很是合理。

    有了欽天監的出面,永定河水利工程就得到通過,不僅工部節慎庫出資,戶部也資助了一筆,算是意外之喜。

    這幾年華夏工場,乃至各地興辦的廠礦,都開始嘗試使用水車和風車作為動力,修建水庫的技術和經驗已經足夠。當然這一次的工程比較大,李彥也慎重對待,調集了華夏工場、工程社最為核心的技術力量,對水庫的工程進行論證。

    華夏歷來都是水患頻發的國家,歷朝歷代,在勵精圖治的時期,通常都要花大氣力治水,如治理黃河、淮河,以及運河等等。並因此而帶來農業的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即便是隋煬帝開挖京杭大運河,最終亡國,卻也因此造福了後世。

    而一旦政治腐朽,往往便會出現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患頻發,要是用有些說法,那就是天子失德,上天示警。

    李彥對晚明歷的瞭解,有一種說法就認為崇禎並非亡國之君,大明之所以亡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崇禎執政時期,正好趕上所謂的「小冰河」氣候,災害頻發,以至於國貧民窮,流民四起。

    歷史的發展總有其必然和偶然性,在李彥看來,明末的官僚體系已經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同樣嚴重的還包括財政問題、社會問題另外,軍事問題也很嚴重,東北和西南兩場經年不斷的戰爭,使得大明內憂外患,不斷失血,加上國內問題,已經呈現亡國之相,崇禎雖非亡國之君,卻也未能力挽狂瀾。

    如今東北的事要比歷史上同時期好了很多過內部的很多問題,卻依然存在包括水利工程的年久失修,李彥希望能夠抓緊時間,盡早解決這個問題,以迎接崇禎年間的天災。

    如此說來,天啟朝持續時間應該不超過十年這個時代不知道如何,李彥對崇禎的印象了是亡國之君,還有勤勉、殺了很多大臣,也有人說剛愎自用,總而言之,一個勤政的皇帝,並不是李彥想要看到的。雖然他做出很多努力限制皇權,並將權力向內閣轉移但是其合法性很薄弱,就算是大臣們自己雖然不再激烈反對,但也並非沒有想法就是天啟朱由校不喜歡多管,要不然,換了一個勤政的皇帝,肯定會有一些大臣跳出來,同皇帝「勾結」起來,對現行的律法進行清算。

    李彥:微歎了口氣,有些事情,看來都需要及早準備起來。

    時間有限。只爭朝夕。

    興建水利工程。除了會引勞民傷財地質。通常反對地聲音並不強烈。雖然說這些年國庫始終比較緊張。戶部尚書李起元也一直哭窮。不過這次是節慎庫出了大頭。其他人自然樂觀其成。

    李彥始終認為徐光啟是一個技術型地官吏。雖然這位老人很博學。可謂學究天人。不過他在政治上地表現實在太過幼稚。反倒是抓工程是一把好手。

    徐光啟負責疏浚天津到京城地水道。資金、人力和政策。全都由李彥一手操辦。老頭就全身心撲在工程上。工程地進展順利。而且效果也很好。

    不過李彥也看出來了。這個老頭對銀錢等物也缺少足夠地認識。花錢如流水。要不是李彥醒覺得快。另外派人替他掌管賬目和資金。恐怕會遠遠超出預算。

    如今運河工程尚未結束。永定河工程又將開工。對徐光啟來說。這實在是再好不過地事情。至於部裡地事情倒是不太過問。

    李彥越級提拔,直接將申湛然從東江道提拔為工部右侍郎,實際執掌工部的權力。

    申湛然其實更適合在兵部做事,只不過李彥手上能夠委以重任的人太少,或者說人才雖然不少,但是級別不夠,或者身份不對,武官是很難在朝中做到高位的,也就申湛然有個監生的身份,並且在東江掛了個監軍道的職銜,晉陞工部侍郎,雖然說也是越級擢升,還算說得過去。

    對於現行的官僚體系,李彥可謂深惡痛絕,他也知道急不得,只能盡早籌謀,打算在明年的國士大會上,來一個大動作。

    徐光啟雖然不諳做官之道,但是有他

    社把關,李彥就用擔心永定河工程的問題,從而放在其他方面。

    「一朝權在手,就把權來行」,以前李彥空有想法,也無法落實,如今大權在握,自然要大幹一場。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人們通常都會認為那是官員為了顯官威,其實很多時候,新官確實有做事的衝動,而隨著官做得越來越久,就不如當初有衝勁,或者是受到現實情況的束縛,需要考慮更多事情。

    除了京畿地區,李彥也要求工部與地方官員查勘各地的河道水利情況,並將情況上報,鼓勵地方治水治河,或者拿出方案,交給工部。

    對於那些規模比較大的項目,工部將積極組織力量推進,而對於地方上的小水利,李彥則要求地方官擔負起責任,積極改善,並且同吏部、六科進行溝通,將治水治河的成績,作為來年考成時的重要依據。

    內閣次輔、吏部崔景榮是個比較務實的官員,所謂以農為本,他對李彥的提議表示贊同,何況這件事主要是工部出錢出力,就連人,兵部那邊也會進行配合,崔景榮沒有理由不配合。

    明帝國的六科性質已經御史差不多,以六科的職權,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本應當同都察院有所區別,更側重於職責的糾察,譬如某部尚書的政令,通常都需要經過本科都給事中查核,拾遺補缺,權力很大。

    六科沒有決權,卻有否決權,由此可以看到,事實上明帝國的官僚體系內部,也非常重視權力的制衡,但是在封建王朝帝王權威至高無上的情況下,這種均衡很容易給破壞,也容易造成相互之間的扯皮和糾纏不休。

    黨爭時期的明帝國就經因此而陷入行政效率極為低下的境地,雖然這種體系看上去挺合理,但是因為給事中也都是人,很多都是考中進士以後,就進入六科擔任給事中,行政經驗極端缺乏,導致六科和御史只能做差不多的事情,難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反而影響行政效率。

    權力衡必然需要,但首先必須保證行政效率,如今都察院已經給李彥弄成案件的審查和起訴機構,工作方式和內容已經同過去有很大的區別,當然,在都察院的職責中,反貪腐以及對官員的查核,依然是重點,但是方式,並非風聞言事,而是可以直接進行調查,覺得有問題,就可以直接向大理寺起訴。

    而六科的權,李彥也提出幾條建議,並藉著這次的「治水」之策,提議調整六科的職權,明確六科的職權就是對官員進行職務監督,評審這些官員是不是盡到了職責。

    雖然說吏部也有專門的司,但是考慮到官員任免的重要性,賦予六科同樣的權力並不重複,畢竟考功司側重於日常糾察,而六科則是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

    在用人方面,李彥比較欣賞張居正的考成法,雖然說還不是盡善盡美,但是考成這樣的思想,應該成為用人和對官員評價的主要方面。

    李彥知道當年張居正身後的結局並不是太好,他的做法,可謂將上到皇帝,下到百官的統治階級得罪得很徹底,可以想見,他要是也搞什麼考成法,肯定也會遇上極大的阻力。

    政改肯定需要進行,不過並不急在一時,明年就是國士大會,到了那個時候,有些條件差不多才能夠成熟。

    而在李彥的推動之下,吏部、六科都贊同將治水納入工作的重點,也算是對這種職責的提前熟悉,也能推動治水工作的進行。

    治水是為了水道的航行,並且防範天災帶來的破壞,最根本的卻是農業發展的需要。

    水利失修,災荒頻仍,特別是土地兼併情況嚴重,很多人無田可種,很多田地就此拋荒,出現大片大片的荒地。

    隨著馬鈴薯等乾旱作物的推廣,北方這些年的情況好一些,但是因為水利失修,很多田地耕種困難,特別是大地主佔了大量的土地,卻不能很好地組織生產,不願意投入搞水利,在高額田租和賦稅的重壓下,佃農又種不起地,紛紛破產。

    在投入大量資源興辦水利的同時,李彥也讓工部著手組織荒地的屯墾,以華夏這樣多的人口,以農為本,確實再怎麼強調都不過份。(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