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正文 第一九一回 兩大問題
    對於前一個問題,在過去的兩三年中,復遼軍用堅城鎖住了金州半島,使建奴不得南下;而以水陸聯軍沿鴨綠江佈防,穩固了東江鎮。

    雖然在天啟二年、三年的時候,建奴曾經聚起大軍,先後向遼南、東江發起進攻,只不過復遼軍頑強防守,雖然利用機動優勢,曾經突入朝鮮境內,但在幾次正面會戰中,都是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罷兵。

    三年來,東江鎮的常備軍已經有兩個協,十個營,三萬餘人,遼南也有一個協,五個營,近兩萬人,整個遼海戰區的常備軍已經達到十五個營,近五萬人,這還不包括龐大的水營艦隊。

    以遼南、東江兩地維持這樣規模的常備軍,也只有規模日益龐大的工商業才能夠支撐,其中海貿稅收主要用來發展水營艦隊,工業稅則用來支持陸軍。

    為了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遼海地區的工業稅率也比較低,陸軍所需要的軍費,已經數次作戰的花費,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幾次大規模的戰爭債券。

    從天啟二年遼海第一次發行一年期的戰爭債券,其後的天啟三年、四年,每一年都要發行相當數量的短期戰爭債券,雖然每一次都能夠及時償付,不過債券總額卻是越來越多,而在這次發展大會之前,華夏錢莊已經有消息傳出,說是這一次遼海計劃發行數額更大、期限更長的新的一批債券,其中包括以前地一年期債券,還可能有三年、五年。乃至十年期的債券。

    戰爭債券用於維持龐大的軍費開銷,規模龐大的常備軍也終於一改明軍同建奴作戰中的頹勢,在遼南、東江建立了兩條鋼鐵防線,使得建奴無法寸進。

    以往,明軍雖然也能夠憑著城池堅守,但是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建奴在城外肆虐,劫掠城外的物資,破壞屯田的成與農業並不重視,反而是大力發展工商業。

    工商業的發展與農業顯然不同。人口更多聚集在一起。特別是那些工業區,礦區,有組織的產業工人可能就達到數萬。都可以很快組織起來,進行自衛。

    遼海戰區對廠礦的防禦、軍事作用,以及礦工、工人地軍事訓練,都有一套成熟而完備地體系,不過是政府投資。還是商人投資,全都納入遼海的軍事系統當中。

    對於這些廠礦,建奴輕兵急襲。很容易被廠礦的自衛隊,以及快速組織起來地工人大軍給包圍、消滅。

    要是大軍出動。也難以避開復遼軍地情報偵察。起不到偷襲地作用。而復遼軍地大軍一旦組織起來。加上這個廠礦自衛隊。即便是大軍出動。也難以佔到便宜。因而最近這段時間。復遼軍與遼海就處於一種對峙狀態。建奴也很少再試圖進攻遼海。

    精明地商人都能夠看到遼海戰略態勢地變化。而隨著遼海工商業地發展。復遼軍在戰略上地優勢。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建奴已經不足為慮。

    何況不僅是遼海戰區地戰略態勢發生了變化。自從孫承宗總督薊遼。王國興提督遼東一來。遼西地情況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雖然到任初期。孫承宗與王國興都遇到了很大地阻力。不過王國興帶著兩營精銳。再有孫承宗地強力支持。幾乎是強行推開了遼西新地防守戰策。

    孫承宗原本任命祖大壽在寧遠築城。這位遼西將門地將領消極怠工。王國興毫不客氣地將其攆走。然後從灤州調來建築大軍。在寧遠築起鐵工城一樣地三層稜堡。而水營地一支艦隊也入駐覺華。就此建起了寧遠、覺華防線。

    寧遠防線一成。王國興駐軍寧遠。就開始清理遼西軍隊。核定兵員。裁汰冗兵。將各地班兵遣返。讓遼西地軍戶繼續回去種田。

    王國興的做法,當即引起了激烈的反彈,對武將來說,特別是那些遼西將門,核定兵員,遣返了他們手上的冗兵,特別是經過王國興的篩選,基本上除了家丁,這些將領手下就不再有什麼兵丁,這就意味著他們沒了權力,也沒有吃空餉的可能,他們當然要激烈反對。

    也有很多文官攻擊王國興此舉,將導致遼西防守空虛,為建奴所乘,一旦建奴大軍前來,那麼遼西將無兵可用。

    作為遼西的最高軍政主管,孫承宗也有如此擔心,只有王國興信心滿滿,他認為建奴在解決遼南、東江之前,必不敢全軍進攻遼西,要是只來個兩三萬,王國興有信心以兩三營復遼軍,守住寧遠、覺華防線,要是建奴敢孤軍深入,一定會給他們一個慘重的教訓。

    王國興最後拍著胸脯立下軍令狀,孫承宗也本著軍事上的事情交給軍將來做的原則,將關外的軍務交給了王國興,另外在山海關囤積重兵。

    王國興得到孫承宗的支持,頂住各方的壓力,在遼西裁汰冗兵的同時,選募了三營新兵,拉起了一個協、五個營的新軍。

    遼西與遼南相比,在糧餉上要充裕得多,五個營加輔兵也就是兩萬多人,與袁應泰、熊廷弼、王化貞等人動則十幾萬相比,無疑要精練得多,訓練物資都能保證,半年後順利成軍,趁著建奴大軍攻伐遼南、東江的時候,趁機推到錦州一線,建築錦州城。

    當建奴在遼海碰壁,試圖到遼西找回場子,並阻止明軍在錦州築城的時候,王國興又利用新建的工事,在錦州狠狠打擊了建奴,使其狼狽敗退,取得了遼西戰場上,首個大捷。

    與李彥相比,王國興用兵更為狠辣,完全不顧傷亡的打法,使得錦州之戰中,四個營主力,加上兩營新兵,傷亡過半,減員將近兩個營,但是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使得建奴付出了更為慘重的代價。

    此戰過後,王國興憑借軍功,加封都督府大都督,並賜封子爵,這是明軍中極其少見的,普通將領根本難以企及,但誰讓王國興本身就是勳戚,他的父親,正是朱由校母親的弟弟,有了這層關係,加上卓著的軍功,封爵自然水到渠成。

    此戰過後,不僅遼西穩如泰山,錦州防線再成,山海關已然無憂,遼西、遼南、東江三條戰線,如銅牆鐵壁,就此橫亙在建奴面前,無論他們選擇哪裡為主攻方向,非付出極大的代價之外,都難以獲得寸功。

    此戰過後,王國興的聲望也一時無兩,孫承宗的地位也穩如泰山,遼西的練兵計劃也得以順利推行。

    到了此時,遼西也擁有十個營新軍,其中直屬遼東總兵王國興五個營,直屬山海總兵馬世龍五個營,王國興雖然主導了新軍組建,但是統兵權依然只是一個鎮,五個營。

    歷數一線的四鎮總兵,總兵力達到二十五個營,近十萬人,加上輔兵,其規模已經接近此前熊廷弼、王化貞以及袁應泰時期,不過這十萬人的軍需供給卻又不同。

    遼海的十五個營,在朝廷放開遼南鹽場以後,已經是讓遼海自籌軍餉,當然朝廷也將山東的幾個鹽場交給遼海來運營,又放開內地商人向遼南的商品輸出,雖然在朝廷看來,這樣的條件並不足以維持五萬大軍,不過對遼海鎮來說,他們從鹽場、海貿中獲得的利益,完全能夠滿足軍事上的需

    事實上朝廷只需要供給山海關以及遼西的十個營,也就是三萬多戰兵,加上輔兵是五萬左右,而在李彥與孫承宗的建議下,朝廷徹底放開了津灤以及遼西的廠礦,並從中榷稅以支持軍用,朝廷直接承擔的軍費開支,大為減少。

    年初,一些東林官員上疏,天啟皇帝核准,取消了一直加征了數年的遼餉,朝廷也提出了五年復遼的計劃,在這樣的情況下,建奴對遼南經濟的威脅,其實已經微乎其微,甚至有些商人還盼望著戰爭的發生,因為那樣的話,他們可以同復遼軍做更多的生意。

    現在參與遼海政權的這些商人們最擔心就是朝廷會不會將李彥調走,所謂鳥盡弓藏,一旦遼東戰事結束的話,作為居功至偉者,李彥恐怕是肯定要動一動。

    這種動,一種可能是陞遷,就像當年的李成梁一樣,繼續鎮守遼東;還有一種就是升到中樞去,而且以這樣的可能性更大。

    聽說天啟皇帝一直都想將孫承宗、李彥二人留在身邊,但是因為前方戰事的需要,還有某些人的阻撓,才讓他們留在外鎮,一旦軍事形勢持續好轉,這種情況很可能發生變化。

    其實,李彥也早就知道下面人的擔心,畢竟遼海乃至遼東現在的局面,幾乎由他只手打造,很難有人能夠想像,短短四五年間,遼海就在李彥的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彥更願意將這種變化歸功於工業化,以及重商主義,遼海的今天並不是最終結果,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在此之前,他同樣需要面對商人們擔心的這兩個問題:一是建奴的軍事威脅;二是他與遼海之間的未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