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美利堅 作品相關 大國崛起,十七世紀的英格蘭(整理)
    查理一世:先生,判決,我說,先生,我要……

    不讓我說話,別的人還能指望有什麼公道啊!

    1649年1月3o日,倫敦迎來了一個晴朗寒冷的冬日,上千名倫敦市民懷著憤怒和興奮的心情,圍聚在王宮內的白廳廣場上,等待觀看一場斷頭的刑罰。

    這一天要被送上斷頭台的,就是英國歷史上那位因被砍頭而載入史冊的國王,倒霉的查理一世,他因為這次著名的砍頭被後世尊謚為「殉難者」。幾天前,他被議會以「暴君、殺人犯、我國善良人民的公敵」的罪名被判砍頭,這在英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砍頭只是手起斧落、一剎那間的事情,不過,導致查理一世先生被砍頭的原因則要追溯到本世紀初。

    16o3年,晚年被稱為「凶狠的老母雞」的伊麗莎白一世撒手西去了,她的逝世不僅結束了一個王朝,也結束了君主**的巔峰時期。

    精明強幹的伊麗莎白的統治,提高了英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不過她的政治智慧也強化了**王權。而且,伊麗莎白也給她的繼任者留下了難以解決的財政和宗教問題。

    後伊麗莎白時代是一個考驗國君智慧和統制國家能力的最佳時代,這個舞台不接受拙劣的演員。

    接替伊麗莎白女王王位的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他即位後改稱詹姆士一世,成為英倫三島四個地區的第一個國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在走馬上任之前,詹姆士已經在蘇格蘭當了35年國王,他瞭解蘇格蘭勝於英格蘭,這就注定了詹姆士不能解決潛在的種種棘手問題。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帝給英國人送去了一個沒有雄才大略的國王,這對處在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英格蘭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幸。

    我們的國王受過良好的教育,記憶力強,熱愛學術,年輕時還寫過詩,是一位學者型國王。他還擅長寫論文,在著名的《國王的天賦能力》和《自由君主的真正法律》兩篇論文中,詹姆士根據「蘇格蘭的習慣」認為,國王的權力來自於上帝,不受人間法律的制約,而議會的權力來自於國王。

    這使我們這位人品端莊的國王與議會的關係處於長期的緊張和對抗之中,雖然他並不像他的下一個世紀的同行、因製造「我死後哪管它洪水滔天」這句名言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那樣將「君權神授」觀念付諸於實踐,去實行絕對的君主**。

    但是,不幸的是,滔天的洪水還是在詹姆士死後席捲了整個英格蘭。雖然他幸運地在災難爆之前退出了歷史舞台,前往永恆的天國與仁慈的上帝討論「君權神授」的問題,而把所有的隱患和可怕的災難以及那頂誘人的王冠一起傳給了他的寶貝兒子查理,外加6o萬英鎊的債務。

    查理一世和議會

    1625年,被後世稱為「殉難者」的查理一世登上了王位,年輕的國王遠不及他的父親明智,卻和他的父親一樣固執——他是一個堅定的「君權神授」主義者。啊,對了,我們這位國王說話有點口吃,做事優柔寡斷,實在不像一位有著君權神授的堅定信念、乾綱獨斷的君王。

    他將君權神授理念付諸於政治實踐中,從而將他和英格蘭捲入了一場浩劫之中,而且,這場浩劫在他被砍了頭之後還肆虐了幾十年。

    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認為,一個國家的轉型猶如國家這條大船穿過「歷史三峽」,過程驚濤駭浪,其後海闊天空。這時的英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王作為國家這條大船的船長,其個人能力和為政之道對於國家能否安全地穿過「歷史三峽」至關重要。

    不幸的是,查理一世船長不僅船技平平,而且還和他的大副——議會屢有衝突,英格蘭

    這條大船就凶多吉少了。

    這時距離著名的《大憲章》頒布已經過去了4oo多年了。

    4oo多年中,英格蘭的土地上經歷了一次次王朝更替,先後有17位國王統治過這個國家。在一代代國王的統治下,英格蘭君主制度逐漸展成為君主**制度,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手上達到了頂峰,在英國國家的統一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不過,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王權壯大的同時,議會作為貴族、主教和鄉紳的代表,也展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唯一可以和國王抗衡的力量。

    在英國早期的歷史上,「議會」的最初含義並不是一個機構,而是指一種機會——貴族和國王在大議事會上交談或談判的機會。從議事會議演變成一個機構後,議會在早期也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力,只是替國王向各地攤派捐稅和處理貴族土地問題。

    但是在1215年《大憲章》頒布之後,這種情況在其後的幾百年間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議會的權力和影響開始增大,從控制徵稅權開始,議會逐步控制了國家的財政,在國家事務中有了越來越大的言權。

    王權和議會這兩種力量此消彼長,到了查理一世時期,力量的天平已經逐漸向議會一方傾斜了。查理一世先生私德無虧,但是一個人要和形勢以及歷史大勢對抗,即使貴為國王也只能注定以悲劇收場。於是,一場王權和民權之間的搏弈,在新的形勢下展開了。

    雙方第一次重要的博弈是在1625年6月間正式上演,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查理上台之初,導火索則是稅收問題。

    查理一世上台後,很快就面臨著棘手的財政危機,危機的原因是英國與西班牙、法國這兩個天主教國家之間錯綜複雜的宗教戰爭。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對付兩個強大的對手需要龐大的軍費來支持這場戰爭,而軍費全都要國王自己掏腰包。因為當時的政府和王室合為一體,除了王室自己的開支外,國王還必須為王國一切事務買單。

    那麼,查理一世從哪裡獲得這些費用呢?

    在歐洲,從中世紀開始的慣例就是「國王靠自己過活」。國王的主要收入來自王室領地收入、法庭罰金、城市交納的稅收等等。在英國,國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稅收。所以,查理一世想要獲得戰爭經費,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增加稅收。

    不幸的是,由於有《大憲章》和議會的制約,查理一世在收稅這件事上是不能隨心所欲的。

    在1625年6月召開的議會上,議會沒有批准查理一世因為與西班牙和法國的戰事而徵稅的要求,而且還廢除了國王可以終身徵收關稅的特權,宣佈查理一世只可以徵收一年的關稅。年滿之後每年必須經過議會表決同意,方可繼續徵收。

    沐浴在伊麗莎白女王耀眼成就和君權神授思想影響下的查理一世感到非常惱怒。

    查理一世堅定地認為:國王的權力是上帝賦予的,因此,除了上帝他不對任何人負責,國王的權力至高無上。查理一世在一個新的時代死守不合時宜的君權神授的教條,這是他一生中最明確的信念。

    以後的歷史證明,他為自己過時的觀念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憤怒的查理一世解散了議會,自行向商人徵收新稅,向鄉紳強制性貸款,但是議會反對派暗中活動,領導民眾的抗捐抗稅。於是王權和民權之間的最激烈的較量,在英國歷史中又一次開始上演。查理一世不幸成為這場較量中的的主角。

    1628年,在對抗中處於下風的、財政枯竭的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開議會。

    鑒於查理此前的作為,所以這次議會一召開,就遞交給國王一份《權利請願書》,表示:願意為國王籌集軍費,但是這必須以國王承認議會的傳統權力為前提。

    《權利請願書》重申《大憲章》原則,要求國王不經法律審判不得關押臣民,不經議會同意不得開徵新稅,任何人未被法庭判決有罪,國王不得剝奪他們的財產。

    議會開出了35萬英鎊的價碼,換取國王批准《權利請願書》。債台高築、急需用錢的查理一世接受了這份《權利請願書》。

    但是,到了第二年,國王可能覺得這個價碼太低,他開始反悔了。國王和議會的衝突一下變得白熱化,議會當即號召民眾不要再向國王交稅。查理一世覺得向議會這隻鐵公雞要錢越來越困難,作為回應,他派傳令兵強行解散議會。

    在匆忙之中,下院議員們的應對之策是將會議廳大門反鎖,把議長按在座位上通過了一項決議,指出:任何企圖改變國家的宗教信仰或不經過議會同意擅自徵稅的人,都是國家的敵人,應該被全民族所打倒。然後,議會就被查理一世解散。

    議會在英格蘭已經召開了三個多世紀,卻在查理一世時期被解散了。當時英格蘭沒有常備軍,也沒有有組織的警察隊伍,由自由民組成的民警和民軍是國家可以依靠的唯一強制性力量。

    傳統上,國王的統治要依靠臣民的忠誠和議會的配合來進行。

    現在,議會被解散了,可憐的查理只好強打精神親自出馬,乾綱獨斷,依靠**王權統治英格蘭。

    當然,沒有了議會對堅持君權神授的查理來說並非沒有一點好處,他現在可以想方設法地增加稅收、製造各種收取罰金的借口,他還將各種有利可圖的貿易加以壟斷,然後靠出賣專利權來財,這在和平時期對於應付王室開支是足夠了。

    歷史上將這十一年的統治稱為「殘酷統治」時期,高額的稅負和宗教迫害使國內老百姓怨聲載道。

    不過,在長達11年的無議會時期裡,英格蘭人並沒有忘記幾個世紀以來的那條規則,那就是:「王在法下」。

    就在無議會期間,英國生了一件著名的訴訟案,從而帶來了一個憲政問題,即「王在法下」的問題。

    1635年,查理一世在全國開徵了一種新稅「船稅」。對於這種沒有經過議會批准就開徵的新稅,一位叫約翰•漢普頓鄉紳依據《大憲章》率先提出拒付船稅,這一舉動引起了全英格蘭的關注。

    案件被提交到財務署進行審理,漢普頓的辯護律師宣稱:「為保障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國王的特權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到法律的限制」。真是時勢造英雄,一時間,原本默默無聞的漢普頓先生成了一個反對國王專權的英雄。

    反對王權的本質是反對**,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家必須的政治基礎。後來的歷史證明,英國人只花了很少的學費就學到了這一點,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少。

    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口袋裡沒幾個錢的查理不幸捲入了一場戰爭。

    本來,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的話,查理很有可能像他那走運的父親一樣,把危機轉嫁給他的繼承者,自己得以善終。不過,這也怨不得別人,因為這場戰爭是查理自己不明智地挑起來的,他因為宗教問題使自己和蘇格蘭陷入了一場宗教戰爭。

    1639年,窮困潦倒的查理打不下去了,他被迫向蘇格蘭求和,雙方暫時停戰。不過,這並不符合我們這位高傲的國王的性格,以及他對上帝的堅定信仰,他要繼續打下去。

    事態的展證明,這最終導致了他被砍了頭。

    164o年,完全靠強制手段搜刮錢財的查理走投無路了。

    為了迫使蘇格蘭人服從自己的意志,他要繼續打下去,但是這位倒霉的國王去哪裡弄到足夠的錢再啟戰端呢?走投無路的查理一世被迫飲鴆止渴,召開被解散11年的議會,討論徵稅籌集軍費的問題。

    結果,議會剛一召開就要求國王取消近年來的暴政,否則議會拒絕討論徵稅問題。查理讓憤怒駕馭了自己的理智,他又一次解散了議會。這屆議會被稱為「短期議會」,因為它只存在了三個星期。

    不過,危機並沒有因此得到緩解,與蘇格蘭的戰爭繼續進行。不名一文的查理再也掏不出錢來支撐這場戰爭,他的軍隊面臨兵變,而不甘罷休的蘇格蘭人也在一邊虎視眈眈地等著他支付戰爭賠償。不幸的查理甚至借不到一個便士。

    絕望的查理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他被迫宣佈重新選舉議會,在這一年的11月議會再一次召開了,這次議會存在了近2o年,被稱為「長期議會」,被後人視為革命開始的標誌。

    不過,這屆議會並沒有買查理的帳,議會召開後立即對查理的**統治進行了清算。議會先迫使查理逮捕了他的得力助手斯特拉福德伯爵和勞德大主教,然後又以叛國罪判處斯特拉福德伯爵死刑。

    1641年5月12日,斯特拉福德伯爵在憤怒的2o萬名倫敦市民的圍觀之下被砍掉了腦袋,這是在即將到來的內戰中被砍掉的第一顆腦袋,斯特拉福德伯爵成了這場內戰中第一個不幸的犧牲品,查理一世的統治就這樣開始落下帷幕。

    隨後,議會又通過了一系列法律,重申一切稅收都必須經過議會批准,並通過《三年法案》,規定議會必須定期召開以及國王無權解散議會。

    雖然查理一世作出了這麼多讓步,但是議會裡面的一部分希望對王權作進一步限制,1641年11月,議會通過了這些議員提交的《大抗議書》。查理一世決心不再讓步,他要用武力捍衛國王的尊嚴。

    每一個去倫敦的外國遊客都會對這裡眾多的古老建築和傳統儀式留下深刻印象。不過,這些傳統儀式後面的故事就鮮為人知了。

    坐落於泰晤士河畔的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所在地,每年英國國王(女王)去議會去致詞時都要舉行一個獨特的儀式,至今已經延續了3oo多年。

    當英王來到上院後,派遣一名手持黑杖的信使去這座大廈另一端的下院會場,通知下院的議員到上院聽取英王的講話。但是當信使走到下院附近時,下院的警衛立即鎖上大門,不讓信使進入,這時信使用黑杖在下院大門的銅環上連敲三下,要求進門。

    在下院議長表示同意後,警衛打開大門讓信使進來。信使進入下院後向議長深深鞠躬,傳達英王旨意。然後,議長起身帶領下院議員魚貫走入上院。

    這一猶如演戲般的、使不明就裡的人感到可笑的儀式起源於1642年英國歷史上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它使國王與議會的衝突達到了頂點。

    1642年1月,查理一世親自出馬,帶著他的手下闖進下院,以叛國罪的罪名要抓捕與他對抗的5名反對派議員領袖。但議長針鋒相對,慷慨陳詞,說他只聽從議會的指令,斷然拒絕交出這5名議員。查理一世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地離開下院。議員們在議會會場高喊:「特權!」、「特權!」,以抗議查理一世的粗暴行為。

    此後,為紀念這次勝利,下院的這一儀式就一直延續了下來,不過現在已完全變成一種儀式。

    然後,不甘失敗的國王前往倫敦,準備搜捕這五名議員。但是令查理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舉動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彈,倫敦市民自動地武裝起來保護這些議員。查理一世現他在都已經失去了支持,就離開倫敦撤向北方。內戰從此拉開了序幕。

    內戰

    武裝衝突在1642年的8月22日終於到來。這一天查理在諾丁漢升起了王旗,他堅定地指稱議會造反,背叛了國王,必須予以討伐。於是,持續6年的英國內戰爆了。

    戰爭之初,國王的軍隊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不久之後,便遇到了來自奧利弗•克倫威爾所率領的「新模範軍」的有力抵抗。與此同時,「自由」成為議會陣營號召民眾的口號,議會的軍隊獲得了廣泛的支持。

    國王的支持者幾乎都是英國國教的堅定擁護者,而議會的支持者則主要是清教徒。這場戰爭幾乎是一場宗教戰爭,但是,戰爭的根本問題並不在於宗教,而是國家主權由誰來控制的問題,是國王還是議會?隨著戰事的展,答案很快就出來了。議會軍在馬斯頓荒原和納西比荒原兩次打敗王軍,國王的軍隊被徹底擊敗,吃了敗仗的查理一世上天無門,只好向參戰的蘇格蘭軍隊尋求庇護。

    不過,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17世紀中葉生在英格蘭的那場史無前例的砍頭運動,我們就會現,這其中實在難以找到可以讓我們拍手稱快的地方。因為,在這場運動前後,大約有2o多萬人被奪去了生命,而當時全國人口總共只有45o萬。

    當倒霉的、窮得連軍餉都不出來的查理一世被克倫威爾這個來自民間的梟雄,以及他的充滿革命熱情的軍隊打得落荒而逃之後,他的厄運還沒有結束。

    1646年,英國議會與蘇格蘭議會經長期討價還價,雙方終於達成了一筆交易,英格蘭以4o萬英鎊的價碼,從蘇格蘭人手中得到了吃了敗仗的查理一世。國王成了這場交易的犧牲品,缺乏幽默感的國王只得自我解嘲地說:「我是被賣出和買進的。」

    在內戰中壯大起來的軍隊逐漸在國家的政治角力中有了更大的言權,克倫威爾先生的威望和權勢也隨著他在內戰中的節節勝利如日中天。對英國人民和國王來說,這決不是什麼好兆頭。

    當下院提出審判國王的議案被上院否決後,受軍隊和民眾影響的下院乾脆通過了一項決議,宣稱「人民是一切公正權力的源泉,人民選舉的代表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下院宣佈或

    制定的任何法案都具有法律效力,所有人都不得違背,即使這些法案沒有得到國王或上院的批准。」從而架空了上院,為審判國王鋪平了道路。

    當時,工商階層要求處死查理一世的理由很簡單,他們認為,這個國王除了會刮地皮收稅之外,別的什麼也不會;被壓迫的平民階層也要求處死查理一世,他們有的是憤怒的民意;王室窮得叮噹響,又剛剛吃了敗仗,根本沒有言權。這對這個可憐的俘虜而言是不公道的,而不久前,他還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尊貴的國王。

    不過,克倫威爾先生和下院議長佈雷德肖先生需要的並不是公正的審判,而是要盡快地砍下這個傢伙的腦袋,否則他們的安全和利益就難以保障,況且,他們也需要砍下這顆腦袋以滿足狂熱和憤怒的民眾對鮮血和殺戮的嗜求。

    但是,將國王付諸審判的動議在議會中卻遲遲不能通過,等得不耐煩了的軍隊決定親自出馬,1648年12月6日,軍隊在一個魯莽大膽的軍官普萊德上校的率領下,將議會中的長老派議員驅逐出議會,普萊德先生就下一個小學教師懲罰遲到的學生一樣,他手裡拿著一份名單,堵住議會的大門,宣佈凡是名單上的長老派議員都不允許進去。

    這就是著名的「普萊德清洗」。

    議會在經過軍隊對議會的清洗之後,這個「殘缺議會」終於通過了審判國王的議案。順便開了軍人干政的惡劣先例,為克倫威爾獨裁埋下了伏筆。在這個匆忙組成的荒唐可笑的法庭上,查理對自己作了無懈可擊的辯護,在審判中,自始至終有一半的法官缺席。

    這場鬧劇的最後一幕是,死刑執行書上還有幾個簽名是被強迫簽上的。然後,這場毫無程序正義可言的審判國王的鬧劇就這樣匆匆收場了。

    1648年12月,當查理一世被囚禁在溫莎城堡是,還感歎僕人的禮數不周,他說:「還有什麼比藐視一個國王的權威更可悲的呢?」不過,他可能沒有想到,更大的厄運還在後面。當死刑判決下來後,查理一世只能很輕柔地向最高法庭庭長佈雷德肖先生說:「先生,判決,我說,先生,我要……不讓我說話,別的人還能指望有什麼公道啊?」

    國王之死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生在1649年1月3o日這天詳細的歷史記錄吧,據史書記載,這一天天氣晴朗,寒風瑟瑟,上千名倫敦市民早早就圍聚在白廳廣場,等待著看這場史無前例的砍國王腦袋的表演。

    但是,查理在這一天的表現使這場革命的狂歡以法庭上的鬧劇開始,而以悲劇收場。

    就在不遠處的一個房間裡,查理在為他生命的謝幕做著最後的準備,此時房間裡只剩下查理•斯圖亞特一個人了。不過,看到不遠處有那麼多的人在等待著他的出場,這讓他又找回了一點失落很久的身為人主的感覺。

    在冬日溫暖的陽光裡,查理與他兩個幼小的孩子泣別之後,開始獨自向上帝祈禱: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門……」

    做完最後的祈禱,這個被命運完全拋棄了的不幸的國王,整理了一下儀容,穿上了兩件襯衣,這樣就不會因為冷得抖而讓圍觀的人誤以為他是在害怕,這樣他就可以用自己的沉著表現出國王應有的氣度和威嚴。

    由於查理不承認法庭有審判他的權威,在斷頭台的周圍,行刑者們設置了一些鉤子和釘子,準備一旦國王有所反抗,這些東西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然而,查理一世並不想把自己的尊嚴犧牲在這種徒勞的掙扎上。國王的尊嚴不允許他有這樣的舉動,畢竟,查理至死都沒有把自己看作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國王。在和隨行的主教做禱告時,查理說,他將從一個暫時的王座前往一個永恆的王座,在那裡權力不會受到人世間的那種侵害和騷擾。

    然後,查理把自己的聖喬治勳章移交到了主教手中,他對斷頭台上的眾人說道:

    「我的願望——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你們能夠寬恕將吾送至此的那些人,因為他們的聲音並不屬於他們自己。同時,我也希望你們,能夠繼續享受作為一個英國國民所能享受到的自由,但願這不是奢求。寬恕是君王的特權,現在——我將它留給了你們。」

    不過,人群中出一陣陣的喧嘩聲。

    查理說,他饒恕那些將他置於死地的人。他希望這些人能夠悔過自新。查理繼續說,臣民和君主的地位根本不同,民眾的幸福並不在於參與統治國家。在行刑台上,有人不小心碰了一下那把斧子,查理回頭請他們別碰壞斧子,否則這會讓他在受刑時遭受更大的痛苦。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查理看見劊子手正在撥弄著手裡的鉤子和釘子,以防止他最後的反抗,查理緩緩地對劊子手說道:

    「這位兄弟,希望你能夠明白你右手中的東西並不會揮它的效力。我有一個請求,只請你在吾伏下之後暫緩動手,我將默禱片刻。完後,我必將雙手伸出,此時便是你用斧的時候。」

    劊子手答道:「是的,我會遵從您的吩咐,陛下」。然後,查理鬆開握著的左手,戴上絲織睡帽,將自己的長攏了進去,隨後緩緩地俯下身去,將頭放在砧板上。

    查理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請你動作務必乾淨利落」,說完,他便不再看劊子手一眼。

    沉寂片刻,國王伸出了他的雙手,向劊子手出了信號。

    於是,劊子手揮起斧頭,乾脆利落地砍下了國王的頭。他像一個落入異教徒之手的殉難的聖徒一樣,從容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查理一世懷著對上帝的虔誠和某種高貴的自憐死去,他最後的表現讓後人不勝唏噓。

    平心而論,查理一世是一個模範的丈夫,優秀的父親。他在最後的關頭也不曾乞求。他的君權神授的觀念使得他無比堅強,他認為只有以身殉教方能上報天父,下不負臣民。

    我們即使在今天讀到記載查理殉難的這些情節時,也不能不對他的遭遇產生深深的悲憫之情。

    查理的頭被砍下來之後,一個少年舉起查理的頭顱,說:「看!這就是叛國者的腦袋!」。一位目擊的教士後來用悲憤和仇恨的心情寫道,這個少年像魔鬼一樣舉起了我們高貴的國王的頭顱,下面出了一陣粗野的狂叫,就像地獄裡的惡魔一般。

    看來,古今中外的老百姓都有這種閒著看砍頭的嗜好,英國人這種興高采烈的這種狂歡心情其實我們並不陌生。這種情況只和人的動物本能有關,而無關政治立場。

    在十七世紀的這場最大的殺人遊戲和緊接著下一個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中,我們不難現,要做一個充滿正義感的革命群眾實在是太容易了,只要你跟著大多數人上街喊口號就行了,最多再加上幾場遊戲般的街壘戰鬥。

    國王被處死的消息在英國國內也引起了不同的反應,總的來講,克倫威爾先生手握重兵,強迫議會將國王處死的舉動是不得民心的。

    勞倫斯•厄恰德在《英格蘭歷史》中寫道,儘管從一些士兵中出了一陣陣歡呼聲,因為這些士兵自始至終一直與國王對抗到最後。但是,當國王的頭被高高掛起時,人群中出了深深的歎息聲。不久之後,從掌權的保皇派和長老教會的牧師中爆了抗議的狂潮。在普通的民眾中,也廣泛散佈著震驚和憤慨。

    厄恰德寫道:「當他的死訊在整個王國流傳時,很多懷孕的婦女流產了,許多男男女女因心悸而病倒了,有些人憂鬱地昏厥過去,還有些突然驚慌失措,猝死過去」。

    一位後世的英國歷史學家說,當時英格蘭的這種做法,就如同叢林裡的一群鹿抓住並弄死了一隻老虎,越了那個時代普遍的政治觀念。消息很快傳開,給歐洲的每個宮廷都帶來了恐慌,輿論一片嘩然。這使英國的國家威望降到了最低。

    也許這就是這位國王悲劇的根源:他過於專注國王的權力,以至於過分地侵犯了貴族和民眾的權利,從而喪失了國王的寶座和自己的頭顱。但是,這場悲劇英國人民也有責任,他們在這次革命中還沒有展出足夠的政治智慧,以應對這千古未有之變局。

    不過,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很快就學會了。

    在這些昂貴的政治試錯實驗中,英國人民為我們貢獻出了一個現代政治文明的普適規範,即在政治鬥爭中應該努力實現零傷亡,革命能不流血就不流血。因為有史以來,人類各個階層間的利益衝突始終是存在的,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的暴力革命,無疑是所有解決社會問題的策略中最不經濟的一個策略,社會將以自身展的停滯和倒退為這種策略買單。

    不過,要避免這種最不經濟的策略的出現不是博弈中某一方的事情,而是雙方的事情,它的精髓是妥協而不是暴力對抗,雙方必須做出讓步,魚死網破對大家都沒有好處。民主的精義就是灰色的妥協,我們在隨後的歷史中就會看到這種灰色的妥協。

    若非如此,從**中走出來的就不是民主,而是一場新的**。

    離開學校後他回到家鄉,靠種田和收租過日子。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這時的克倫威爾先生一點都不像一個英雄人物,整天忙於養家餬口,應付家裡面的十幾張嘴。雖然他在1628年和164o年兩次當選下議院議員,不過此時克倫威爾先生的大名還沒幾個人知道。

    如果不是內戰改變了他的命運,克倫威爾先生一輩子恐怕就是個窮酸破落的土地主了。

    克倫威爾從來沒有從軍的經歷,一開始誰也沒有現這個將來的英雄。

    1642年8月,內戰剛一開始克倫威爾就自掏腰包,親自出馬,招募了一批清教徒農民,組成一支6o人的騎兵隊。克倫威爾先生自任隊長,開始了軍事冒險的生涯。

    很快,這位窮鄉紳就顯示出了他非凡的將帥之才,他率領的部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1644年他升為副統領,7月即在馬斯頓荒原之戰中擊敗王黨軍,一舉扭轉乾坤。

    據記載,這支軍隊在作戰時高唱著大衛王的《詩篇》,打仗時又是布道又是祈禱,這些清教徒士兵們一邊因為喝酒而受到軍紀制裁,一邊高唱聖歌衝向敵陣。克倫威爾善於運用騎兵的快機動優勢,實施側翼迂迴,連續突擊以消滅敵人。在戰鬥中他的部隊日益壯大,嚴明的軍紀使克倫威爾的軍隊迅地脫胎換骨,變成了一支強大的正規軍。

    克倫威爾先生個人的勇敢精神和控制局勢的技巧,他細心的訓練和嚴明的軍紀,以及部隊裝備的精良造就了他戰無不勝的神話。

    1644年12月,克倫威爾向處於困境中的議會提出議案,要求廢除僱傭兵制,實行募兵制,以建立一支統一指揮的正規軍,擺脫目前的困境。1645年,克倫威爾擔任了新模範軍副總司令,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軍。緊接著在納西比之戰中,克倫威爾指揮他的「新模範軍」,將王軍主力一舉殲滅,第一次內戰以議會的全勝而告終。1646年,查理一世落入英格蘭議會之手。

    不過,此時躊躇滿志的克倫威爾此時並不想砍掉國王的腦袋,他希望英格蘭走君主立憲的道路,讓國王成為名義上的君主,而由議會來掌握實權。雖然此時查理已成為議會的俘虜,但是議會軍統帥克倫威爾謁見查理時仍然畢恭畢敬,以臣下謁見國王的禮節吻國王的手。查理一世也像在台上一樣,寬宏大量地表示,將來要封克倫威爾為伯爵。

    不幸的是,革命剛一成功,議會裡就因為宗教和利益之爭產生了矛盾。囚禁中的查理遂產生利用矛盾裡應外合打擊議會軍的想法,他私下裡與愛爾蘭密謀串通,企圖脫逃。王后也在歐洲大6招兵買馬,準備反攻倒算。於是,第二次內戰爆了。

    經驗豐富、兵多將廣而又糧餉充足的克倫威爾早有準備,可憐的王軍還沒有準備好,就被克倫威爾主動出擊,各個擊破了,隨著這年8月最後一支支持英王的蘇格蘭軍隊在普雷斯頓戰役中被消滅,第二次內戰在很快就結束了。

    這次等待不幸的查理一世的不是克倫威爾的晉見,而是死神的親吻。克倫威爾對伯爵的頭銜已經沒有興趣了,他感興趣的是國王的腦袋。

    克倫威爾:他們有呼吸的自由

    革命是自由的兒女,卻是**的父母。

    國王被砍掉腦袋後,用暴力建立起來的政權只能用暴力來維持,克倫威爾先生用他一生的奮鬥經歷為我們證明了這個道理。

    歷史的大變局注定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將國王送上了斷頭台的英國革命產生了一個意外的結局:革命因反抗一個人的**開始,卻以另一個人的**結束。革命推翻了一個舊體制,卻沒有建立一個有效的新體制。

    護國主克倫威爾成為一個沒有國王名號的「國王」,掌握了兵權的克倫威爾形成了新的獨裁,議會於1653年再次被解散。克倫威爾死後,被解散的議會與逃亡在荷蘭的查理一世的兒子達成了協議,落難國王的兒子答應恢復議會傳統的權力,給英國帶來秩序和穩定。

    於是,查理二世回到了英國,這一年是166o年。

    克倫威爾專政

    查理一世被處死後,英格蘭建立了共和國,國家行政大權臨時由克倫威爾任主席的國務會議掌握。但是,效忠國王的勢力並沒有消失,就在克倫威爾以「叛國罪」的名義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後,僅僅過了一個星期,蘇格蘭議會就宣佈擁立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為國王,並且準備出兵討伐英格蘭。

    克倫威爾先生來了個先下手為強,在消滅了愛爾蘭王黨分子的威脅之後,迅移師蘇格蘭,不久就攻佔了蘇格蘭都愛丁堡,消滅了蘇格蘭軍隊,查理二世逃往法國。克倫威爾佔領了整個蘇格蘭,從此,他獲得了「常勝將軍」的稱號。

    1653年,內戰以保皇派被徹底粉碎而告終。

    雖然國王的幽靈被驅散了,但是議會沒高興多久,就現它的日子也開始不好過了。

    在多年的戰爭中,軍隊逐漸成了一個新的利益集團,它對坐在那裡對它指手畫腳的議會十分反感。軍隊的暴力是它的權力的基礎,軍隊想自己制定稅則收稅,以使自己有固定的收入,但是軍隊現議會成了它的絆腳石。

    可憐的議會經過多次清洗,早已成為「殘缺議會」。但是作為軍隊利益化身的克倫威爾還是不放過這個倒霉的機構,終於,議會遭到了新一輪洗劫。

    面對不合作的議會,克倫威爾派兵守在議會門口,將一百四十多個長老派議員趕出議會。經過這次洗牌,議會僅僅剩下了大約九十名議員,以後又減少到五六十人,於是,「殘缺議會」有了一個新名稱:「臀部議會」,歷史上稱之為「殘餘議會」。但是,就連這個議會也不肯與克倫威爾合作。

    1653年4月,克倫威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親自率兵入院解散議會。他對議員們說:「離開,我說,讓我們來把你們的事兒都了了。以上帝的名義,走吧!」當可憐議員們派人向克倫威爾要求「自由」時,克倫威爾帶著譏諷的聲調說:「他們有呼吸的自由!」

    議會現,他們打倒了國王,卻又要面對一個比國王更難對付的對手,因為,新的遊戲規則是暴力最強者說了算。而且,他們手中已經沒有可以對抗這個對手的王牌了,飽經戰亂的人民對這場政治遊戲已經沒有興趣了。

    議會曾經是國王難以對付的敵人,但是在手握重兵、大權獨攬的克倫威爾先生面前去無計可施,只好遵命解散。

    克倫威爾很快就比查理一世走得更遠。

    1653年12月16日,一場英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就職儀式在倫敦市政廳舉行,市政廳裡擠

    滿了社會各界的頭面人物。克倫威爾坐在正中間的椅子上,顯得躊躇滿志,神態莊嚴。

    倫敦市長宣佈:奧列弗•克倫威爾將軍就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護國主。然後,禮賓官送上國璽,倫敦市長獻上了國劍,克倫威爾起身一一接受。接著,一位將軍宣讀了新的英國憲法《政府約法》,宣佈護國主為終身制,國家的一切施政方針,都要通過護國主才能生效。

    在士兵的歡呼聲中,克倫威爾成了英國的最高統治者。

    這位無冕之王維持統治的唯一支柱是軍隊,作為一個軍事獨裁者,他曾經先後成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採用了兩部不同的憲法,但都沒有揮作用。

    不過,克倫威爾先生始終堅持拒絕加冕稱王,因為他的軍隊反對他稱王,而議會則希望他成為新的國王,好從英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中找到辦法去約束這位新國王。克倫威爾先生還想以此舉來表明他並不想實行軍事獨裁統治,只不過是想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政府。有的歷史學家認為,克倫威爾這樣做是迫不得已的,因為他創建不出一種切實可行的政體。

    作為「護國公」的克倫威爾獨攬行政、立法、軍事及外交等大權。這5年是他人生最後最風光的日子,他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國務委員會的四十一名委員全部是他的親信,為保持穩定,克倫威爾乾脆把全國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各由一位少將擔任行政長官。

    在消滅了國王的英吉利共和國裡,憎恨國王**暴政英國人民突然現,他們生活在一個**獨裁的清教徒掌權的國家裡。

    一位英國歷史研究者指出:「自從國王查理被處死之後,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了英格蘭。他自封為『護國公』。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從前大不一樣了,許多事情都變了。克倫威爾希望每一個人都像清教徒一樣生活。以下是他曾經做過的一些事。

    「克倫威爾關閉了所有的酒吧和劇院。他禁止所有的體育運動。但或許他幹的最壞的事情是禁止人們歡慶聖誕節,他甚至派兵去老百姓家裡搜走所有的聖誕禮物和聖誕食品。

    「清教徒的英格蘭的生活變得非常單調乏味。」

    不過,憑心而論,在克倫威爾統治的五年裡,英格蘭建成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他改善了嚴厲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事業的展。克倫威爾還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在英格蘭定居,並實行他們自己的宗教。他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

    但是,克倫威爾最沒有爭議的功績還是在海洋方面。

    隨著克倫威爾以鐵腕平息了國內的種種亂象,他的目光重新投向了大海,他頒布了《航海條例》,挑起了與荷蘭的海上戰爭,這就是第一次英荷戰爭。這次戰爭使英國重返大洋,英國從此邁上了成為海上霸權的道路。

    這場為時兩年的海戰雖以平局結束,但後果卻對英國有利,以海上搶劫家的英國海軍在這場海戰中虜獲了17oo多條荷蘭商船,使英國的遠洋船隊得以擴充。戰爭結束之後,英國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地駛往整個世界。全球航運貿易由此掌握在英國人手裡,荷蘭人作為「海上馬車伕」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從克倫威爾時代開始,英國海軍成了一支組織得力、強有力的海上力量,從而為英國海權的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51——166o年間,英國海軍增加了2oo艘軍艦,海上巡邏範圍甚至擴大到地中海和波羅的海。

    1658年,獨裁者克倫威爾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

    對於他的評價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歷史學家通常認為,雖然克倫威爾是一名獨裁者,但是他統治英國的結果卻為英國的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雖然克倫威爾去世後查理二世復辟了君主制,但是英格蘭再也不是過去的英格蘭了。

    克倫威爾剛一嚥氣,他創立的英吉利共和國就出現了亂象。

    克倫威爾於臨死前指定他的兒子理查德為「護國公」二世,但是他的兒子實在不是一個治國之才,桀驁不馴的軍中將領沒人買他的賬,不久就被迫退位,國家政權落到了你爭我斗的高級軍官手中。於是,失去了強人統治的英吉利共和國很快陷入混亂之中。

    一位目擊者在他的日記中這樣描述了克倫威爾的葬禮:「目睹了護國公隆重的出殯葬禮……但是,它是我曾見到過的最歡樂的出殯隊伍,因為除了狗叫之外,沒有一個人哭泣;兵士們出野蠻的怪叫聲離去,他們一邊在街上走一邊還喝酒抽煙」。

    軍隊和議會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想起了流亡在法國的查理一世的兒子,而這位查理也抓住全國久亂思治的大好時機,他布了《布列達宣言》,宣佈除了「弒君犯」之外,其他亂黨一概不予追究,聲明:「赦免參加過革命的人;保證宗教信仰自由;承認革命時期變動的土地產品」。並允諾恢復議會的傳統權力,給英國帶來秩序和穩定。

    於是,議會通過議案,宣佈查理•斯圖亞特為「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最強有力的和不容置疑的國王」。在舉國一致的擁護下,查理於166o年重登大寶,這就是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

    可憐的理查德只得流亡法國,將他父親的屍體留給保王黨人去肆意糟蹋。

    活了11年的英吉利共和國就這樣走進了歷史。

    王室復辟

    王室復辟後,接下來的英格蘭歷史有拍恐怖片的感覺。

    克倫威爾先生和前議長佈雷德肖先生被宣佈為「弒君犯」,他們已經腐爛了的屍體被從墳墓裡挖出來吊上絞架示眾,然後再被砍頭,屍體就地草草掩埋,偉大的護國公從此和前國王查理一世一樣身份離。

    王黨分子饒有興趣地對這兩具臭的腐屍進行了這樣一番折騰,最後把克倫威爾的腦袋掛在審判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廳裡示眾,結束了這場荒誕恐怖的表演。

    革命的**過去之後,可能是進出議會的高貴的議員們覺得堂堂議會大廈,掛著這樣一個骷髏頭實在有點晦氣和噁心,就決定將它取下來,反正沒人再對它感興趣了。

    於是克倫威爾先生的頭顱就流落民間,成了私人的收藏,被滿腦子生意經的英國人拿去當古董輾轉販賣。直到三百年後的196o年,克倫威爾的頭顱才被他的母校劍橋大學蘇塞克斯學院安葬在該院教堂旁邊。

    不過,不管保王黨人怎麼折騰,也不能把克倫威爾先生怎麼樣,反正他已經死了。

    但是,對那些還活著的、在判決書上簽字的人來說就不那麼幸運了,他們其中的9個人被砍了頭,15個人見勢不妙,流亡到了國外。這種報復並不能掩蓋君主**在英格蘭已經失敗的事實。查理二世也充分認識地到了這一點,他並不想同議會抗衡。

    反攻倒算一結束,查理二世就急於報恩,由於他在流亡期間得到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庇護,因此他不顧人民的反對,把克倫威爾從西班牙人手中奪過來的敦刻爾克賣給了法國。

    他這樣做的結果是使英國失去了在歐洲大6的惟一立足點,對外貿易遭受了很大損失。

    不過,查理二世與議會的和解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他的宣言沒有規定誰擁有最高權力,究竟是國王還是議會?於是,國王和議會的權力之爭在查理二世的短暫執政後又一次開始了。這一次的主角是查理二世的繼承人,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

    1685年,一生充滿不幸的查理二世離開了人世,他早年喪父,中年顛沛流離,晚年沒有合法子女,臨死前在中風的痛苦中掙扎數日才獲得了最後的解脫。

    唯一可能會使他高興的是,經過他的努力,他的弟弟終於登上了王位。不過,詹姆士二世在王位上沒坐幾年,就被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趕下了台,而當初正是這位威廉幫助詹姆士二世登上了王位。

    儘管國王一家人為了王位勾心鬥角,議會倒是樂得袖手旁觀的。不過,詹姆士二世登基後,建立了一支王室從未有過的常備軍,準備強化**王權的企圖越來越明顯,這讓議會越來越不放心。

    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試圖通過恢復天主教勢力來加強王權。他大量任用天主教軍官,並在1685年讓對此心懷不滿的國會休會。1687年,他走得更遠,布了《信仰自由宣言》,宣佈停止執行反對天主教的法律。這些做法不僅遭到了新教徒的一致反抗,而且也讓人們想起了因為掌握了兵權而形成獨裁的克倫威爾。

    很快,詹姆士二世遭到了英國教會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反對,連軍隊都不肯聽從他的指揮。詹姆士二世恢復天主教的行動引起了絕大多數民眾的恐慌,他的統治基礎已經崩潰,人們都熱切地盼望著這個頑固的天主教老頭趕快嚥氣,好讓他信奉新教的女兒繼承王位。

    儘管英國人不喜歡這個國王,但是他們卻不想通過武力來推翻國王,他們在耐心地等待著,希望在合法的範圍內解決問題。

    不過,詹姆士二世卻強行推進,他將一支16ooo人的軍隊部署在倫敦。情勢急轉直下,1688年,英國的局面再一次回到與1642年英國內戰開始前極為相似的轉折點上。

    英國再一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歷史在這緊要關頭又一次跟我們開了個玩笑。

    使詹姆士二世倒台,從而使英國歷史生重大變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一個新生的嬰兒,這個嬰兒是詹姆士二世剛剛出生的兒子。

    人們原本指望國王死後將王位傳給他的信奉新教的公主,但是現在因為王子的降生,這個希望破滅了。人們認為,在天主教環境下長大的王子,成年後一定是一名天主教徒。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與權利,他們必須有所行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