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最佳課外讀物 第二篇 動物、植物、江河 73、錢塘潮湧有無規律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東注入杭州灣,流入東海。錢江湧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錢江湧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錢塘江河口和杭州灣位於北緯30度至31度之間。從天文因素來說,南岸灣口附近屬非正規半日潮,其餘部位的潮汐均屬半日潮,即一日有兩次潮汐漲落,每次漲落歷時12小時25五分左右,兩次漲落的幅度略有差別。

    因此說「一年一度錢江潮」的說法是不科學的。這種說法容易給不瞭解真相的人一個錯覺,以為錢塘江潮一年只有一次觀潮的時機。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每個月都有兩次大潮汛,每次大潮汛都有三、五天適合觀賞湧潮。

    陰曆每月有兩次大潮汛,分別在朔(初一)日之後兩三天和望(十五)日之後兩三天,而在上、下弦之後的兩三天則分別為小潮汛。每年陽曆3月下半月至9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北半球時,朔汛大潮大於望汛大潮,且在大潮期間日潮總是大於夜潮;而在9月下半月至次年3月上半月,太陽偏向南半球時,情況正好相反,朔汛大潮小於望汛大潮,大潮期間的日潮也總是小於夜潮。越接近春分和秋分,這種差異越小;愈接近夏至和冬至,這種差異愈大。就全年而言,則以春分和秋分前後的大潮較大。至於這兩個時期的大潮哪個大,則有19.6年的週期變化,其中一半時間春分大潮大,另一半時間秋分大潮大,兩者的差別也由小逐漸增大,然後又由大逐漸減小。潮湧為什麼會這麼有規律呢?

    我們知道,海洋潮汐是由海洋水體受天體(主要是月亮和太陽)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週期性運動。因此,潮汐的漲落有一定的規律。

    既然潮汐是海洋水體受天體引力作用而產生的一種週期性運動,那它應該是週而復始、永不誤期的。錢塘江湧潮為海洋潮波在錢塘江河口這種特殊地形條件下的特殊表現,當然也應遵守這種規律。可是,為什麼唐代的孫承宗在他的《江潮》一詩中卻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乘我油壁車,去向錢塘問」。他所謂的失信,也稱失期,就是該有湧潮的時候,看不見湧潮,這是為什麼。

    對此,一個問題擺在地理學者們的面前,洶湧壯觀的錢塘江潮究竟有沒有失信於人?

    南宋鹹淳十年(1274年)曾有「錢塘江潮失期不至」的記載。

    德枯二年(1276年)二月,元軍初次來到杭州,對湧潮之事一無所知,他們將營地駐紮在錢塘江的干沙灘上。這一盲目的行為讓杭州百姓和宋室暗喜,因為在他們以往的生活中,湧潮過不了幾天就會如期而至了。他們急切盼望湧潮到來,將元軍連營捲去,以解被破誠之險。誰知,一連三天過去了,一點湧潮的影子都見不著,大宋百姓無不為之大驚,認為天助元軍,宋皇朝天數已盡。為此,吳興華《錢塘江懷古》詩中有「鐵甲電江潮不上」之句。元末至正27年也有「元滅之時……潮亦不至,但略見江水微漲而已」的記載。難怪明代田汝成會發出「昔宋末海潮不波而亡宋,元末海潮不波而亡元,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的感慨。

    無獨有偶,明末順治二年(1*5年)六月,清兵*杭州時,多鐸進取浙江,將營駐紮在江岸,明朝士兵心裡竊喜,以為他們必定逃不掉湧潮帶來的災難,但出乎意料,江潮並沒有如期出現。此外,明代嘉靖十三年和二十六年(1534和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841年至1845年),都有湧潮失期的記載。明人稱這種現象稱為「凍死潮」「曬死期」等。

    潮水為什麼該漲的時候不漲,不該漲的時候反而巨浪滔天呢?這跟錢塘江河口的地理有密切的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江道的演變,杭州的潮勢慢慢有所衰退。另外,錢塘江河口的泥沙主要來自大海,漲潮流中挾帶著大量泥沙,落潮時部分泥沙落淤在河口段,靠每年汛期上游來的山水將泥沙往下衝移。一旦遇上雨少天旱,山水流量小的年份,便造成河口泥沙堆積,妨礙潮波傳播。當江道淤塞較嚴重時,湧潮便不能到達杭州。所以,湧潮失期並不表示沒有產生湧潮,有可能是傳播受阻,無法達到杭州。

    通常來講,湧潮總是有規律地在錢塘江上出現,但有的時候由於受複雜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偶爾也會「失信」於人,這也是錢塘江潮最令人捉摸不定的地方。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