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法國拿破侖的軍隊攻破荷軍防線,長驅直入。面對勢不可擋的敵軍,荷蘭人開啟了各條運河的水閘,掘開水壩,用洪水阻擋法軍的進攻。洶湧的洪水將法軍圍困在一個「孤島」上,使拿破侖的軍隊陷入困境。這時,一名法國士兵發現一隻蜘蛛在不停地往自己身上纏絲。面對這一奇特現象,這位士兵認為:蜘蛛肯定是因為怕冷才往自己身上纏絲的,說明寒潮很快就要來臨。指揮官聽說後,立即向法軍統帥皮捨格柳(拿破侖的老師)報告。皮捨格柳當機立斷,立即下達停止撤退的命令。不久,寒潮果然來臨,一夜之間,江河封凍。法軍絕處逢生,士氣大振,迅速踏冰越過瓦爾河,經過激戰,終於古領了荷蘭軍事要塞烏德勒支城。從此,蜘蛛具有預測天氣的本領為人所知。
為什麼許多動物會預報天氣呢?這是因為自然環境非常嚴酷,動物為了求得生存繁衍,在幾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對天氣變化逐步形成了一種本能的反應,能在天氣發生變化之前便有所感覺並採取保護措施。而人類正是通過對動物的長期觀察才認識到:動物在不同時間裡的各種表現,預示著某種天氣將會出現。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能對未來的天氣做出較為準確的預報。據不完全統計,具有這種「特異功能」的動物有600多種。
「蜘蛛收網,有雨不過晌;蜘蛛織網,天氣變晴朗。」蜘蛛忙於織網,預示天氣晴好;蜘蛛若躲在角落裡不動,表明12小時內將有大風雨出現。原來,蜘蛛腹部的後端有6個吐絲器,吐絲有1000多個小孔。降雨前,空氣濕度增大,潮濕的空氣將吐絲器「堵住」,吐絲器就會發出警報:「天要下雨!」於是,蜘蛛就躲藏起來。當天氣轉晴時,空氣濕度緩緩下降,吐絲器會及時通知蜘蛛:「天要晴了,快醒醒吧!」這時,蜘蛛會伸伸懶腰,然後又開始編織新網捕捉食物。
「蜜蜂出巢天氣晴」;「蜜蜂不出工,大雨要降臨。」在晴朗的天氣裡,花蕊易散發出香氣,分泌出甜汁。蜜蜂便起早貪黑,忙碌於百花叢中。蜜蜂若集體呆在巢中歇息,就意味著氣壓降低,空氣濕度增大,天氣將要變壞。蜜蜂還能準確地估算出幾分鐘後將有大雨,而抓緊時間採蜜,並及時安全地返回蜂巢。秋天,蜂巢入口如果開得很大,預示暖冬將要來臨。
「螞蟻壘窩要落雨。」螞蟻在雷雨來臨前要封閉蟻穴入口;螞蟻若將蟻穴搬遷到樹上,預示將有大暴雨出現。秋天,螞蟻若將蟻穴造得很高,便是寒冬即將到來的徵兆。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蟬聲長鳴轉晴,短鳴有雨」;「知了鳴,天放晴」。蟬的胸和第一腹節之間有發聲器。有人把蟬鳴聲錄音複製並繪製出音頻曲線,再與氣象站的毛髮濕度計自動記錄曲線相比較,發現蟬對濕度的變化十分敏感。烈日當午,群蟬齊鳴,那悠揚的蟬聲躍上高頻區,此時正是空氣濕度下降時段;當濕度增大時,蟬的聲音會變得低沉,鳴叫次數明顯減少。
蟋蟀在晚間高歌,第二天肯定是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蜻蜓飛得高而平穩,則預示著晴天;若是上下翻飛、成群亂竄,甚至闖入室內,幾小時後暴雨就會來臨。
青蛙是人們熟知的「晴雨表」。青蛙總是趴在岸上高處捕食昆蟲,說明天氣晴朗乾燥,近日無雨;青蛙如果鑽進水中不出來,或者隱蔽在植物下面,預示將有陰雨天氣。這是因為昆蟲晴天時高飛、陰天時則貼近水面飛行的緣故。「青蛙啞叫,雷雨前兆。」青蛙是用振動聲帶鳴叫的動物。雄蛙除振動聲帶外,在咽喉兩側還有一對外聲囊鳴鳴叫時鼓出兩個大氣囊,使得聲音更加洪亮。晴天時,青蛙一連要「咯!咯!咯!」地叫3聲以上,稍停幾秒鐘以後再叫,聲音洪亮而清晰。但在雷雨來臨之前,青蛙叫聲就顯得有些嘶啞,而且一般叫兩聲就停下來,休息幾秒鐘後再叫。音量很不均勻,第一聲大,第二聲小。
「雨蛙叫,大雨到。」雨蛙大多數為綠色,腳趾上有圓形吸盤,能爬到樹上和玉米、高梁等高稈作物上捕食。晴天,雨蛙一般躲在樹下陰涼的草叢中或潮濕的土穴裡。只有在大雨、暴雨將要來臨,空氣濕度增大時,它才出來捕食,並且會發出小雞一般的叫聲。
「癩*出洞,下雨靠得住。」癩*是兩棲動物,它的肺呼吸功能弱,還要靠皮膚來幫助呼吸,因此需要經常保持皮膚濕潤。癩*很怕陽光和乾燥天氣,喜歡陰涼和潮濕的環境,所以,天晴時總是躲藏在陰暗潮濕的洞穴裡,到晚上才出來活動。只有在天空陰雲密佈快要下雨時,癩*才會在白天爬出來尋找食物。
泥鰍若在水中上下翻騰,焦躁不安,使水面冒出很多氣泡時,則表明氣壓低,預示不久將下雨或刮偏北風;反之,泥鰍若靜棲水底,則說明水中氧氣充足。氣壓較高,未來天氣晴好。
當烏龜把脖子伸得長長的露出水面時,說明氣壓低,水中含氧少,第二天有雨;若烏龜把脖子縮進體內並棲息在水底,則次日無雨。
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如同觀賞奇花異草一樣,不僅能夠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豐富我們的知識、增添生活的樂趣,而且還會使我們更加熱愛大自然,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