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黑煙囪的發現及其研究是全球海洋地質調查近十年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什麼是海底「黑煙囪」,它是怎樣產生的呢?是不是地質構造和海底建築師的雙重作用,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海底「黑煙囪」。
什麼是「黑煙囪」
1979年,美國的阿爾文號載人潛艇在東太平洋洋中脊的軸部發現了數十個冒著黑色和白色煙霧的煙囪,從這些煙囪中噴出的熱液與周圍海水混合,很快產生沉澱變為「黑煙」。這些海底硫化物堆積形成直立的柱狀圓丘,稱為「黑煙囪」。
「黑煙囪」的地質構造
早在1978年,阿爾文號載人潛艇就在該地採得由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組成的硫化物。這種硫化物就是「黑煙囪」的主要成分。由於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循環運動,新生的大洋地殼溫度較高導致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幾公里,在地殼內部加熱升溫,溶解周圍岩石中的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著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地。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及其溫度的差異,形成了濃密的黑煙,冷卻後在海地及其淺部通道內堆積了硫化物的顆粒,形成了金、銅、鋅、鉛、汞、錳、銀等多種金屬礦產。
「海底建築師」的貢獻
科學家在查明和煙囪礦物成分的過程中發現,巖心上佈滿了含有硫酸鋇的凹陷管狀深孔。他們推測,管洞外形很可能是管足蠕蟲長期作業的產物。管足蠕蟲內臟中的細菌依靠熱液所含的亞硫酸氫鹽中的氫原子維持生命,細菌把海水中的氫、氧和碳有機*成碳水化合物,支持蠕蟲生命。這種化學結果遺留下硫元素,蠕蟲排泄的硫又促使海水中的鋇和硫酸發生催化反應。蠕蟲死後便在熔岩中遺留下管狀重晶石穴坑。科學家推測,一座座海底煙囪演化生成過程可能在蠕蟲聚集熱泉口周圍就早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