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科普知識圖文百科 第一章 奧秘百科 第一節 植物奧秘
    植物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

    播種後,植物的種子就會萌芽生根、抽枝長葉、開花結果,這些現象都是司空見慣的,但種子為什麼會生根、長葉、開花結果呢?

    上世紀30年代,人們知道,植物的生長是由細胞分裂和細胞體積增大而引起的。可是,是什麼物質促使細胞分裂,使植物生長的呢?

    到了50年代,植物學家通過實驗研究,找到了抑制植物生長的物質。科學家從植物體內把這種物質提取出來,並把它叫做“植物生長素”。現在,已經發現的植物生長素有生長素甲、生長素乙和異生長素。

    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但它本身害怕陽光,見到陽光就躲避,流到避光的一面去。背光一面生長素多了,長得就特別快,而向光的一面就長得慢些,這些植物就向生長得慢的向光面彎曲。由此可見,光是植物生長的一個重要條件。

    生長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較少,且多集中在各生長部分的頂端。據研究分析,700萬棵玉米幼苗的莖尖,只含有1毫克的植物生長素。然而,這微量的生長素卻具有促進細胞分裂和增長、影響細胞分化、增強新陳代射等作用。同時,植物生長素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濃度不能過大,否則會抑制植物的生長。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從油菜花粉中分離出一種新的生長素。經研究,這種新的植物生長素效力很高,只要用極稀的溶液來浸泡黃豆種子,就可以使黃豆的生長速度提高一倍。用它來噴灑蘿卜、萵苣等蔬菜,平均畝產可增加15%∼30%。

    新的植物生長素具有無污染、效率高等優點,但從油菜花粉中提取,得到的數量甚微,無法大規模使用。因此,科學家們正致力於人工合成植物生長素,有了它,就可以大規模使用和增產了。

    遺憾的是,要想人工合成植物生長素,先得弄明白生長素促進植物細胞生長的機理是什麼?迄今,這對科學家來說,仍是個未解之謎。

    植物與真菌相互依存

    樹木和真菌相互依存的現象,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個難解之謎。

    在一個多世紀前,一種叫水晶蘭的植物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水晶蘭的身上沒有葉綠素,莖上不長葉了,而是覆蓋著無色的小鱗片,形態上很像某些寄生植物。它不具備葉綠素,顯然只能攝取現成的有機養料,那麼它是如何得到有機養料的呢?是像腐生植物那樣完全依靠自已獲取營養,還是如同寄生植物那樣從樹根上獲取呢?

    經研究發現,水晶蘭不是寄生植物,它完全是從土壤裡獲得有機營養的。水晶蘭根的整個表皮覆蓋著密密麻麻的某種真菌的菌絲,菌絲體比表皮本身厚1∼2倍。小根的末梢是在真菌鞘裡,單獨或成束的菌絲從四面與真菌鞘分開,這與寄生真菌有所不同,因為後者菌絲只在根的表面,而不會侵入到根的組織中去。顯然,水晶是由菌絲承擔了供水營養的任務,在*上取代了根毛的作用。

    水晶蘭中的奇妙現象,使更多的學者開始對蘭科植物進行全面研究。他們發現,真菌是蘭花種子萌芽必不可少的條件。

    那麼,除了蘭花以外,真菌對別的植物是否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或者,由於它的介入,會不會使某些重要的經濟作物豐產高產呢?

    科學家在兩個不同的地方種植馬鈴薯,一組是未施過肥的但有各種真菌的土壤,另一組是沒有真菌的普通土壤地。結果第一組的馬鈴薯受重疊真菌的嚴重感染,高質量的塊根大豐收,而第二組的馬鈴薯卻連一個塊根都沒結,顯然,用種子栽種的馬鈴薯離不開共生菌真菌。

    今天,菌根真菌與植物生長發育關系的迷霧正在一層層撥開,但是在植物與真菌為什麼要互相依戀的*機制探索中,仍有許多難以解釋的謎團有待於科學家們去努力探索。

    植物也有睡眠

    不僅動物,植物也有睡眠。植物睡眠在植物*學中被稱為睡眠運動,它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

    植物的睡眠運動會對植物本身帶來什麼好處呢?這是科學家們最關心的問題。尤其最近幾十年,他們圍繞著睡眠運動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起初,解釋睡眠運動最流行的理論是“月光理論”。提出這個論點的科學家認為,葉子的睡眠運動能使植物盡量少遭受月光的侵害,因為過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擾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機制,損害植物對晝夜長短的適應。

    然而,使人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為什麼許多沒有光周期現象的熱帶植物,同樣也會出現睡眠運動,這一點用“月光理論”是無法解釋的。

    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入,各種理論觀點一一被提了出來,雖都不能圓滿地解釋植物睡眠之謎,但已取得不小的進展,植物睡眠運動的本質正不斷地被揭示。

    有意思的是,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植物不僅在夜晚睡眠,而且竟與人一樣也有午睡的習慣。小麥、甘薯、大豆、毛竹甚至樹木,眾多的植物都會午睡。

    由於光合作用降低,午睡會使農作物減產,嚴重的可達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科學家們把減輕甚至避免植物午睡,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用噴霧方法增加田間空氣濕度,可以減輕小麥午睡現象。實驗結果是,小麥的穗重和粒重都明顯增加,產量明顯提高。可惜噴霧減輕植物午睡的方法,目前在大面積耕地上應用還有不少困難。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將來人們一定會創造出良好的環境,讓植物中午也高效率地工作,不再午睡。

    植物的知覺

    在沼澤地帶生長的毛氈苔,是一種淡紅色的小草。它的葉子只有人的指尖那麼大,上面長滿了200多根腺毛,遠遠望去,好像鋪滿了淡紅色的毛氈,非常別致。神奇的是,這種葉子能辨別被粘的東西是不是食物。如果你和它開個玩笑,放一粒沙子在葉面上,起初,那些腺毛也照樣卷曲起來逼向獵物,但它會很快發現“上當受騙”,馬上又把腺毛舒展開來恢復原狀。

    植物在受到風的打擊後,會把更多的能量用於強化莖上。

    更有趣的是,毛氈苔的葉子還會挑食呢!它愛吃蛋白質,而不喜歡吃脂肪。如果給它一塊肉,它會專挑瘦肉吃,油脂依然留在葉面上。它對澱粉及其他酸甜食物也不感興趣。

    實驗表明,毛氈苔的葉子對環境的感知非常敏感。達爾文曾把一根11厘米長的頭發絲放在它的葉上,腺毛也會迅速地卷起來把頭發按住。還有人把十萬分之三毫克即一億分之三克的碳酸銨滴在葉面的腺毛上,它也立刻感覺到並有所反應。知覺如此靈敏的葉子,在植物界是很罕見的。

    毛氈苔只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個例,植物有知覺的例子其實很多。眾所周知的向日葵,即因其對陽光敏銳的感知而得名。一個帶有普遍性的例子是:許多植物都愛聽音樂,尤其是古典的輕音樂。

    有一位植物學家,每天早晨都為一種叫加納菇茅的植物播放25分鍾音樂,同時在顯微鏡下觀察其葉部原生質的流動情況。結果發現:在奏樂的時候原生質運動得快,音樂一停止即恢復原狀。他對含羞草作了相同的實驗,發現含羞草的變化更明顯—原生質的流動速度竟然提高了15倍。

    美國坦普爾市貝爾大學生物系的兩名學生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分別對兩盆西葫蘆播放搖滾樂和古典音樂,結果它們籐蔓伸延的方向剛好相反。一些學者在實驗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植物喜歡聽古典音樂,面不太喜歡爵士音樂。美國科學家史密斯對大豆播放“藍色狂想曲”,20天後,聽了音樂的大豆比未聽音樂的高出四分之一。科學家由此得出結論:植物能夠感知音樂,輕松的音樂能促進它們的生長。

    植物的心靈感應

    人可以通過察言觀色,揣摩對方的內心世界;但真正能達到心靈感應這一步的,就可以稱作特異功能了。令人奇怪的是,一些植物卻存在著心靈感應,它們是如何具備這些能力的呢?

    首先,植物與植物之間存在著心靈感應。美國生物學家喬治·德拉瓦爾和他的助手發現,從某種植物上面切下的樹枝在地下生根後,新生的植物可以通過母體的射線獲得“營養”。如果把母體植物連根焚燒掉,那些失去“母親”的樹,就不如那些母體還健在的樹長得旺盛。並且,母體植物即使離得很遠,比如在另一個城市或另一個國家,也能為它的子樹提供“營養”和“保護”。

    其次,一些植物能對人的情緒作出反應,甚至能洞察人的內心世界。加拿大精神病專家格蘭德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正常人同一名精神病患者各握一瓶封好的盛有無機鹽的瓶子,30分鍾後,把瓶子裡的水澆到身邊播有大麥種子的土裡。結果發現,正常人澆過的麥種首先發芽。格蘭德分析說: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的壓抑情緒,被大麥種子感受到,從而阻礙了細胞的生長。

    著名生物學家薩文發現,人的良好情緒能感染植物,尤其是人類*之間的愛情更能使植物產生反應。當熱戀中的情人在某些植物旁邊傾訴愛慕之情時,這些植物根部的原生質流動會迅速加快。另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是一個叫卡迪的英軍中尉做的試驗:他和家人在蘇格蘭北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用意念和良好的祝願使這塊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洲,並長出了各種各樣的蔬菜瓜果。卡迪的驚人成功並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也足以表明:人們積極的思維將對植物產生有益的感應作用。

    個別植物洞悉人們內心世界的能力十分驚人。美國著名科學家巴克斯特用測謊器做過這樣的試驗:先將龍血樹的一片葉子浸入一杯滾燙的咖啡中,反應並不強烈;他打算用火燒這片葉子,當產生這個念頭時,測謊器記錄紙上就立刻出現強烈的信號反應。

    植物的心理活動

    我們用“植物人”來稱那些喪失意識、長期臥床不起的患者,然而,一些植物卻有心理活動的跡象。

    1966年2月,美國科學家巴克斯特把測謊器的電極綁到一株天南星的葉片上,然後給花澆水。當水從根部徐徐上升時,測謊器記錄紙上顯示出的曲線圖形,居然與人在激動時測到的曲線圖形很相似。

    後來,巴克斯特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他把幾只活海蝦丟人沸騰的開水中,“目睹”這一情景的天南星馬上陷入了極度的恐懼中。試驗進行了多次,測謊器每次都記錄了同樣的反應。

    巴克斯特的發現在植物學界招致了許多非議,有個堅定的反對者麥克博士,為了尋找反面的證據,也做了許多實驗。有趣的是,這些實驗使麥克博士由反對者變成了支持者。麥克進而大膽地提出:植物具有心理活動,它能表達自己的感情。

    根據麥克的理論假說,不久前,英國和日本的科研機構合作制造出“植物活性翻譯機”。這種儀器通過簡單的連接,能夠直接聽到植物的聲音。對錄音記錄的分析發現,植物在不同環境下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在光線驟然變強時,有些植物會發出類似驚訝的聲音;遇到刮風、下雨或缺水時,有些植物會發出低沉的聲音;一些叫聲原本很難聽的植物,在受到溫暖的陽光照射時,聲音會變得較為動聽。

    植物不但會表露感情,還能忍受痛苦,抗爭不幸。經過訓練的植物,會主動地發出信號給監控系統,要求及時給它們補充水和養分。有些植物還具有同情心,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要將食物讓給自己的伙伴。正是由於植物這種非凡的人性化表現,目前,一門新興學科——植物心理學,已經建立起來了。

    植物的“高級智能”

    一些植物有知覺、有心靈感應能力、存在心理活動,這已經夠神奇的了。令人震驚的是,有些植物還具有記憶、思考、判斷等高級智能,對此許多動物都有所不及。

    植物遇險,也會“昏厥”。有人走進巴克斯特實驗室時,測謊器信號停止;直到他走後,植物才“蘇醒”過來。原來,此人前不久曾烘烤過這株植物。為了驗證植物是否具有記憶力,巴克斯特找來6名服飾相同的工作人員,其中一名當著一株植物的面將另一株植物毀壞。數小時後,當他經過那株幸存的植物跟前時,植物通過測謊儀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兩個例子生動地表明:植物具有感知、記憶、思考、判斷並作出相應反應的能力。然而,更令人驚異的卻是兩種吃人樹具有的驚人智能。

    墨西哥內科克斯塔的莫昆斯克森林裡,有兩棵看似普通的吃人樟樹。人們用鐵絲網把它們圍住,旁邊還豎立了警示牌,上面詳細地敘述了過去曾在這裡發生過的不幸事件,告訴游人不得擅自人內。

    這兩棵樟樹相距10米,軀干龐大,直徑足有6米。它們至少有4000年歷史了,由於年代久遠,其中一棵樹的底部已經腐爛,形成了一個寬3米、高5米的樹洞。

    1971年9月,美國人呂蒙梯爾、蓋拉兩個好朋友帶著他們的家人來莫昆斯克度假。兩家人到了森林後,大人們便忙著安排宿營和晚餐,呂蒙梯爾的兒子歐文斯和蓋拉的兒子亞博一起玩去了。沒多久,呂蒙梯爾就聽見兩個小家伙的叫喊,他擔心孩子們遇上了猛獸,就向發出聲音的地方奔去。他在離一棵樟樹有10多米遠時,突然覺得自己的身體變輕了,接著他居然飛了起來,向樹上撞去……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緊緊地貼在樹上,不能脫身。不知何時,歐文斯和亞博兩人來到他身邊,對他說:“快脫掉衣服,不然是無法離開這棵大樹的。”呂蒙梯爾試著動了動,發現自己穿有衣褲的部位不能動,但頭和手掌可以動;再轉過頭去一看,兒子和亞博的衣褲正貼在樹上。歐文斯趕緊上前用刀劃爛父親的衣褲,呂蒙梯爾這才從樹上滑下來,用一點樹葉遮住身子回去了。

    蓋拉太太見了這種奇事,硬拉著丈夫,要兒子亞博帶路去看個究竟。他們走到那裡時,蓋拉太太首先向一株大樟樹飛去,蓋拉想拉住妻子,卻被吸向另一棵樹——即呂蒙梯爾遭遇的那一棵。亞博早有准備,他是*來的。見母親飛進樹洞,他跑去一看,裡面黑乎乎的,很害怕,便先到另一棵樹上救下了父親。蓋拉*走進樹洞,在洞的深處,他發現妻子已經蜷縮成一團死了。等他約上呂蒙梯爾進洞,准備將妻子的遺體運出時,哪裡還有人影!屍體已經被樟樹吞噬了。

    1997年7月20日,一支美國科考隊在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一種被當地人稱作“判官樹”的吃人樹。這種樹長有兩個樹干,彼此相距僅幾米遠,共生在同一根莖上;從兩個樹干上垂下許多彎彎曲曲*無葉的長枝條,互相交織成網狀,看上去像張牙舞爪的魔掌,令人毛骨悚然。

    據說這種樹之所以叫“判官樹”,是因為它只吸那些作惡多端的歹徒的血,而不危害好人。富有好奇心的女科考隊員拜特想親身體驗一下。她剛碰到光禿禿的枝條,那些“觸須”便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用一種可怕的力量將她越勒越緊。拜特的同伴嚇壞了,他們奮力用斧頭砍樹枝,但無濟於事。就在拜特奄奄一息的危急時刻,吃人樹卻做出了“無罪釋放”的“判決”,致命的“觸須”一下子自動松開了。這種吃人樹真的有正義感嗎?它是如何獲取信息,又是如何作出判斷的呢?

    類似的食人植物,據說在印尼的爪哇島上也有。這些罕見的食人植物,是它們本身有這種能力呢?還是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縱它們呢?如果結論是前者,我們就應對植物刮目相看:不僅“草木無知”的說法太迂,連“世界上曾出現過木質人類”的傳說,也須正視之,不可一概否定。

    植物也“出汗”

    夏天的早晨,我們在戶外,可以看到很多植物葉子的尖端或邊緣,滴下一滴滴的水珠,好像在流汗似的。有人說這是露吧!

    這些水珠真是露水嗎?讓我們來細心的觀察一番,研究研究。你看,那亮晶晶的水珠慢慢地從植物葉片尖端冒出來,逐漸增大,最後掉落下來;接著又有水珠冒出來,慢慢增大,掉落下來;就這樣一滴一滴連續不斷。水是滿布葉面的,而這些水珠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顯然,它們不是露水。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植物葉片的尖端或邊緣有一種小孔,叫做水孔可以排水。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導管,可以不斷地由水孔排出體外。外界的溫度高,天氣干燥的時候,從水孔排出的水分就很快蒸發散失了,所以我們看不到葉尖上有水珠積聚起來。如果外界的溫度很高,濕度又大,高溫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濕度過大抑制了水分的散失,這樣,聚集了大量水分,過多的水分只好直接從水孔中流出來。在植物*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吐水現象”。吐水現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為白天的高溫使植物對水的需求增大,根部大量吸水,而夜間氣溫降低,濕度又大,蒸騰作用減弱,人們在早晨就很容易看到植物吐水。

    植物的吐水現象,在稻、麥、玉米等禾谷類植物中經常發生。芋艿、金蓮花等植物也有很明顯的吐水現象。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時候,每分鍾可滴下190多滴水珠,一個夜晚可以流出10∼100毫升的清水哩!

    草本植物會吐水,你見過樹木吐水嗎?在熱帶森林中,有一種樹,也會吐水,而且水量比草本植物多得多,好像在哭泣似的,當地居民干脆把它叫做“哭泣樹”。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會“哭泣”的。在溫度高、濕度大、水蒸氣接近飽和及無風的情況下,雨蕉體內的水分就從水孔溢出來,一滴滴地從葉片上降落下來,雨蕉吐水,預示著天要下雨,因此當地有這樣的諺語,“要知天下雨、雨蕉吐,預示哭不哭?”因此,當地人都喜歡在自己的住家附近種上一棵雨蕉,作為晴雨表,這樣他們就很容易知道天氣情況了。

    珍稀生物——粘菌

    1992年8月,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張寨村農民杜戰盟,到鄰縣永安村邊的渭河中打撈浮柴。忽然,他感到左腳踩著了一塊軟乎乎的東西。他把它拖到河邊一看,原來是一堆“爛肉”似的東西。他把這團“爛肉”拉回家,一稱23.5公斤。但沒想到3天後,“肉團”已長成35公斤。杜戰盟一家驚訝不已。他隨即趕到縣城,向有關部門報告了這一怪事。

    隨後,西安市科委組織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進行鑒定。生化、*、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方面的13位專家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測定後認為,這團“爛肉”既有原生動物特點,又有真菌特點,是世界罕見的大型粘菌復*,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珍稀生物,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目前,粘菌的研究在國際上還是個空白,屬於世界生物或植物學領域的一大攻關課題。但是,粘菌曠世罕有,全世界僅在我國唐代珍貴文獻和1973年美國阿拉斯加有過兩次類似的記載和發現。唐代的記載簡單,不足為科學鑒定的依據。美國的發現,由於對粘菌保管不善,3個星期後粘菌便已死去。

    據西北大學的專家們說,該生物前不久還活著,並且已經長到39公斤,研究人員把它放進一個裝有自來水的大玻璃缸中,它仍然以3%的增長速度生長著。

    據有關文獻記載,粘菌屬粘菌門,它是介於動物和植物之間的一類生物體。生活史中,有一段具動物性,有一段具植物性。其行動與攝食方法與原生動物相同。但*時間產生孢子,而孢子具有纖維素壁,這又是植物性的。

    粘菌究竟是植物還是動物,因為它罕見稀有,人們對它研究甚少,現在還無法確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由於它至少具有上述兩種物體的特征,為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感覺最靈敏的植物

    一只蚊子叮在馬身上,馬會搖頭擺尾驅趕蚊子。這是因為動物有靈敏的感覺。

    植物有沒有感覺呢?你看,夏天的早晨,向日葵露出笑臉,迎接東方初升的朝陽;傍晚,太陽下山了,它又面向西方,跟太陽告別。它從早到晚跟著太陽轉來轉去。合歡的小葉子一見到陽光就舒展開來,到了夜幕降臨的時候,又自動閉合起來。把一盆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從比較冷的地方移到溫暖的地方,幾分鍾內就會盛開。這說明,植物受到光、溫度等刺激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

    如果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含羞草,它的葉子會很快閉合。觸動它的力量大一些,它連枝帶葉都會下垂。有人研究過,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後0.08秒鍾內,葉子就會合攏,而且受到的刺激還能傳導到別處,傳導的速度最快每秒鍾達10厘米。在印度有一種植物,人和動物一走近它,它就立即把葉子卷起來。即使你步子很輕,它也能銳敏地感覺到。

    感覺最靈敏的要算那些“吃”蟲植物。達爾文曾經作過一次試驗,他把一段長11毫米的細頭發絲,放在毛氈苔的葉子上,葉子上的絨毛也能立即感覺到,馬上卷曲起來把頭發按住。還有人把0.毫克的碳酸銨(一種含氮的肥料)滴在毛氈苔的絨毛上,它也能立刻感覺到。這樣微小的重量,人和一般動物是無論如何感覺不到的。這可是感覺最靈敏的植物了。

    會發熱的植物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白菖蒲、魔芋、半夏、馬蒂蓮等,大多夏季開花,肉穗花序,外包淡黃色、黃綠色、紫色、白色或綠色的佛焰苞。

    這種佛焰花序植物有種奇特的現象:在開花時,花部會發高熱,它的溫度比周圍氣溫高出20℃以上。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植物同人一樣,熱量是由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科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觀察後發現,當天南星科植物的佛焰花序成熟時,花序的某些部分達到了驚人的呼吸水平,呼吸速率QO2值超過3600,這是在高等植物中記錄到的最高速率。這時,植物組織中每小時吸收的0.2量高達它本身體積的100倍。它放出的熱量足以使佛焰花序的溫度升高20℃。用手觸摸花苞,會感到非常溫暖。

    英國有種叫斑葉阿諾母的天南星科植物,美麗極了,被人稱為“杜鵑杯”、“領主與夫人”。斑葉阿諾母佛焰花序的莖部是叢生的雌花,上有雄花,不育的佛焰花序頂部有個幾厘米的棒狀物。當佛焰花序成熟時,雌雄也有很多的呼吸速率,但花序的不育部分是主要的發熱部位。

    佛焰花序的產熱呼吸一般持續12小時左右,高峰期更短,只有1-2小時。科學家發現,天南星科植物在自然選擇中經受了長期的適應和演化,才形成了這種機制,而且發現是這個物種的有益的功能。它發出的熱量使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如胺和吲哚等揮發出來,用來引誘昆蟲前去授粉,促進了物種的繁衍。

    南美洲中部凍結的沼澤地裡,有一種臭菘的花朵冒寒綻開。臭菘為佛焰花序,花期長達14天左右,花苞內始終保持著22℃的溫度,比周圍的氣溫高約20℃。花有臭味,卻引誘著昆蟲飛去群集,成為理想的“御寒暖房”。植物學家對這種植物的產熱現象進行觀察研究,發現臭菘花中有許多產熱細胞,裡面有一種酶,能氧化光合產物——葡萄糖和澱粉,釋放出大量熱能。它的氧化速度驚人,簡直可同鳥類翼肌和心肌對能量的利用相比。

    另一種喜林屬的芳香植物;也能發出熱量。這種植物竟像熱血動物那樣能將脂肪轉換成熱量,效率就更高了。在兩天的花期中,它們的花朵中能產生37℃的高溫。

    科學家認為,植物產熱現象是植物對寒冷環境的一種適應,它改變了局部的小氣候,促進花的氣味的揮發,招引昆蟲前去傳粉。而在這種植物的根部和韌皮部也曾發現過產熱細胞,科學家又認為,這種產熱現象能促進植物體內物質輸送加快,增強生化反應,提高酶活性,來抵御寒冷,延長生長期。

    “荒漠衛士”——白刺

    去過內蒙古以及西北地區的人們,一定見過一類叫作白刺的植物。也許你當時不知道它的名字,又或者熟視無睹,但它肯定在你的眼前視野中出現過。

    白刺是一種典型的荒漠植物。它葡散的身軀,多而又密的分枝,護住一個個小沙丘、小荒坡。它不怕沙埋土掩,枝條在被沙埋土掩之後,極容易向下生出不定根,向上萌生不定芽,枝端也繼續向上生長。這樣沙積多高,它就爬高多少。它的枝條白白的,長著一簇一簇肉嘟嘟鮮嫩可愛的小葉片。這些鮮嫩的葉片營養豐富,本是牛、羊、駱駝喜食的很好的飼料,但無奈白刺它只肯一點一點地施捨給它們,因為小枝頂端幾乎無一例外地都硬化成的枝刺不答應。白刺不炫耀它的的花朵,它的花小,5個白色的小花瓣。許多小花組成蠍尾狀聚傘花序,看上去密密的一小片。白刺結的果肉質多汁,裡面含一粒種子,可稱為漿果狀核果,熟時暗紅色,汁液豐富。白刺果實酸甜可食,可治肺病和胃病;也能用以釀酒和制醋;果核還可搾油。

    在白刺的同屬兄弟中,大白刺的果個頭最大,直徑15∼18毫米,且酸甜可口,故有“沙漠櫻桃”之稱。如果讓豬吃大白刺果,有催肥之效。人類現在都流行減肥,也許就不適合吃了。另外,還一種常見的叫小果白刺,又叫西伯利亞白刺。顧名思義,它的分布遠及西伯利亞,在我國華北及東北沿海鹽鹼沙灘也有。它同白刺、大白刺的區別除果實小一半之外,葉片卻以多一倍的數量簇生在一起,白刺、大白刺2∼3枚簇生,小果白刺4∼6枚。

    無論白刺、大白刺,還是小果白刺,它們都是沙漠和鹽鹼地區重要的耐鹽固沙植物。它們耐鹽鹼、耐沙埋;它們積聚流沙和枯枝落葉而固定的沙丘人們稱之為白刺包。據觀察,白刺包固定的沙丘和其它的沙生相比是最牢固有效的,別的植物的枝條多高傲地向上伸展著,只顧生長自己的,而白刺卻不同,它用全身的枝條護壓著沙丘,它要同沙塵暴作斗爭。

    白刺,真可謂沙丘的守護神,荒漠的衛士。

    渾身是寶的“怕癢樹”——紫薇

    紫薇屬干屈菜科,人們俗稱它“怕癢樹”,是樹木中一種奇特的樹種。紫薇為花葉喬木,又名無皮樹、滿堂紅、百日紅。由於花期特長,7月至10月花開不斷,故名百日紅。

    宋代詩人楊萬裡詩贊頌:“似癡如醉麗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寫過:“紫薇花最久,爛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續放枝。”

    北方人叫紫薇樹為“猴刺脫”,是說樹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它的可貴之處是無樹皮。物以稀為貴,世界上千樹萬木之中有幾種是無皮的?年輕的紫薇樹干,年年生表皮,年年自行脫落,表皮脫落以後,樹干顯得新鮮而光滑。老年的紫薇樹,樹身不復生表皮,筋脈挺露,瑩滑光潔。

    紫薇樹長大以後,樹干外皮落下,光滑無皮。如果人們輕輕*一下,立即會枝搖葉動,渾身顫抖,甚至會發出微弱的“咯咯”響動聲。這就是它“伯癢”的一種全身反應,實是令人稱奇。

    紫薇屬共有4個種,有赤薇、銀薇、翠薇等。以花瓣藍色的翠薇最佳,為圓錐花序,著生新枝頂端,長達20厘米,每朵花6瓣,瓣多皺襞,似一輪盤。花開滿樹,艷麗如霞,故又稱滿堂紅。結果為蒴果,狀如大豆,內有種子多粒,11月成熟。

    紫薇原產中國,分布於長江流域,華南、西北、華北也有栽培,它的適應性很強。

    紫薇耐旱、怕澇,喜溫暖潮潤,喜光,喜肥,對二氧化硫、氟化氫及氮氣的抗性強,能吸入有害氣體。據測定,每千克葉能吸硫10克而生長良好。紫薇又能吸滯粉塵,在水泥廠內距污染源200∼250米處,每平方米葉片可吸滯粉塵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礦綠化最理想的樹種,也可作盆景。

    紫薇還具有藥物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論述,其皮、木、花有活血通經、止痛、消腫、解毒作用。種子可制農藥,有驅殺害蟲的功效。葉治白痢、花治產後血崩不止、小兒爛頭胎毒,根治癰腫瘡毒,可謂渾身是寶。

    多肉多刺的仙人掌

    仙人掌形態變化無窮,千姿百態,有圓的、有扁的,或高、或矮,有的長條條,有的軟乎乎,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多肉多刺的古怪形狀呢?

    這是因為仙人掌原產南美和墨西哥,由於長期生長在干旱沙漠環境裡,為了適應這種生存環境,多肉多刺的形狀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減少蒸騰和貯藏水分。

    通常,植物生長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於蒸騰作用,葉子是主要蒸騰部位,大部分水分從這裡跑掉。據統計,植物每吸收100克水,大約有99克從植物體裡跑掉,只有1克保持在體內。

    在干旱環境裡,水分來之不易,為對付酷旱,仙人掌干脆堵住水分的去路,葉子退化了,有的甚至變成針狀或刺狀(一般把它看作變態葉),從根本上減少蒸騰面,緊縮水分開支。

    有人做過實驗,把同樣高的蘋果樹和仙人掌種在一起,在夏天裡觀察它們一天的失水量,結果是蘋果樹10∼20公斤,而仙人掌卻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

    仙人掌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騰,一方面卻大量貯水。仙人掌的莖干變得肉質多漿,根部也深入沙漠裡。這種肉質莖能夠貯存大量水分,因為這種肉質莖含有許多膠狀物,它的吸水力很強,但水分要想散逸卻很困難。仙人掌正是以它體態的這些變化來適應干旱氣候,才得以繁殖生存的。

    總之,仙人掌的多肉多刺性狀的作用就是為了減少水分蒸騰和貯藏水分,是它適應生存環境的需要。

    酷似人形的人參、何首烏

    人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別名有:神草、地精、天狗、孩兒參、人銜、黃參等。由於它的根部類似人形,人們便把它稱為“人參”。人參通常以根入藥。

    在我國古代神話裡,認為任何東西都會接受“日精月華”,時間久了都會成“精”,具人形,通人性。因此就有了“人參精”的說法,並且認為食用之後會長生不老、成仙等等。

    不過,也有少數的人參卻真有人的樣子。新鮮人參皮色黃潤、細嫩,與人的皮膚就有點像了,如果在主根兩側對稱地長有兩根側根,而主根又在不遠處分叉,那麼有“胳膊”有“腿”,更像人形了。

    看來民間的傳說,以及把有些生長時間久的人參稱為“人參精”的說法,也是有一定客觀根據的。

    不過,在中草藥家族中,要說像人形,應當首推何首烏,因此也就有了“何首烏精”之類的說法。

    1985年5月,湖南省新化縣采掘了兩株酷似孩童的何首烏塊根,而且這兩株何首烏外形極像一對男女。這對“童男玉女”身高20厘米,體重各為400克。當地人傳說這是千載難逢的“何首烏精”,說什麼《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就是服食了這種藥而成仙的。

    1993年8月,福建省壽寧縣也發現了一對何首烏塊根,形似“夫妻”,其五官、四肢及性別分明,其中“男性”高18厘米,“女性”高17厘米,“身上”均長著不少小絨毛似的須根,人們稱奇說怪。

    1994年12月,福建省武平縣也發現了一對“夫妻”何首烏。

    何首烏外形長得像人形而產生的形形色色的傳說,純系無稽之談。然而,卻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嚴肅的問題擺在科學家的面前:為什麼不少何首烏長得像人,而且多為“一男一女”?

    對此,簡單地用“巧合”的說法是難以令人信服的,這確是一個千古之謎,還有待於科學家從更深的層次加以探索。

    藥用價值極高的鳳仙花

    鳳仙花,別名指甲花、急性子、女兒花、金鳳花,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及東南亞,是民間廣泛栽培的花卉之一。

    鳳仙花莖直立,株高30∼80厘米不等,莖肥厚多汁而光滑,節部膨大,呈綠色或深褐色。莖色與花色相關。葉互生,狹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

    初夏至秋末,花朵開謝相續,花多側重,花梗短,單生或簇生於葉腋,花色呈粉紅、朱紅、淡黃、紫、白及復色,花型有單瓣、薔薇重瓣、茶花重瓣。尤其白瓣上灑有紅點的,則為鳳仙花中的珍品。

    花盛開時,如《花鏡》所雲:“花形宛如飛鳳,頭翅尾足俱全,故名金鳳。”其風姿清麗,花朵紛繁,令人叫絕。多植庭院或盆中供觀賞,尤為女兒輩喜歡。

    鳳仙花性溫味甘微苦,開花期間采收,揀去雜質晾干,以紅、白二色為良,活血調經,消腫止痛,祛風解毒,對多種疾病有顯著療效。

    鳳仙花性喜熱畏寒,適應性強,能自播繁殖。全草可入藥,花主治蛇傷、腰肋引痛;根和葉能散血通經。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鳳仙花,“活血消積”,“治蛇傷,又治腰脅引痛”。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鳳仙花還含各種花色甘,對許蘭氏黃癬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各種致病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至於鳳仙花的果實成熟時,稍有震顫,果瓣則自裂急向內卷如拳,將種子向四處彈射落下。倘若觸及蛇身則潰爛。毒蛇見之害怕,故牆隙屋隅種植鳳仙花,可避蛇患。

    事實上,在清代《鳳仙譜》中記載我國的鳳仙花就達兩百多個品種。鳳仙花的花色多得令人咋舌,這小小的花兒怎麼長出了那麼多種顏色呢?我們除了對神秘的大自然嘖嘖稱奇外,還沒有揭開其中的奧妙。

    目前,關於鳳仙花的花期、花色、藥用價值等,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古怪的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簡稱蟲草,是冬季真菌寄生於蟲草蛾幼蟲體內,到了夏季發育而成。

    從外形上看,冬蟲夏草蟲體呈金黃色、淡黃色或黃棕色,又因價格昂貴而有“黃金草”之稱。因其藥用價值高,功效好,在國內外被視為珍品,市場需求量大,但因其天然資源量稀少,故價格十分昂貴。

    冬蟲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國青海、*、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專業人士根據產地的不同又分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也有把產自青海、*的統稱為藏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正像它的古怪名字一樣,形狀很奇特:說它是動物,它的根又深扎在泥土裡,頭上還長著一根草;說它像植物,它的根部又是一條蟲子,長有頭和嘴,還有8對整齊的足。

    冬蟲夏草這種怪模怪樣的東西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植物還是動物呢?為什麼會生成這般怪模樣呢?

    有一種叫作“蝙蝠蛾”的昆蟲,在冬天來臨之際,它便將蟲卵產在土壤裡,然後靜靜地死去。蟲卵在土壤裡經過一個月的孵化,一條白白胖胖的幼蟲便形成了。有一種真菌即蟲草已在此靜候多時,一遇到這白胖鮮美的幼蟲,便一股腦兒往幼蟲體內鑽,然後在裡邊*著蟲體內的營養,過著無憂無慮的寄生生活。

    冬天幼蟲躺在泥土中,由於體內的寄生菌大量繁殖,這蟲子等不到爬出地面便死去了。等到氣候溫暖了,這種真菌便破土而出,在幼蟲殼體的頭部長出一根長約10厘米,頂端呈橢球體的棒。因此,它才長出既像蟲又像草的古怪模樣。

    人們根據這副怪樣子給它起了個“冬蟲夏草”的怪名字。但真菌是如何鑽入幼蟲體內的,又是怎麼在幼蟲體內寄生那麼長時間後,最終從蟲嘴長出一棵草的呢?至今還是一個謎。

    會跳舞的風流草

    在我國雲貴高原、四川、福建、台灣等地的丘陵山地中,生長著一種能翩翩起舞的植物,人們叫它“風流草”。

    風流草為蝶形花科植物,它名曰“草”,實際上是一種落葉小灌木。它一般高15厘米,莖圓柱狀,復葉互生。它的葉子由三枚小葉組成,中間一葉較大,呈橢圓形或披針形狀,兩邊側葉較小,呈矩形或呈線形。

    風流草那幼嫩的葉片對聲波非常敏感。每當旭日東升,朝霞遍地的時候,原本下垂的長葉會平展開來,兩片小葉子上下跳動著,好像舞蹈一般。到了下午,長葉子又下垂,但兩片小葉仍然不停地跳動。平時它與其他草類植物無異。

    奇怪的是,每當有青年男女在它旁邊互唱情歌時,草葉似有靈性就會互相擺動,翩翩起舞。甚至在歌聲激昂時,每對葉片竟會相抱扭成一團,十分親密。歌聲停止,它的枝葉也慢慢舒展恢復常態。

    風流草對陽光非常敏感,一經太陽照射便翩翩起舞,直到傍晚時分才停息下來。陽光強烈時,它旋轉的速度也加快,一分鍾裡能重復好幾次。

    風流草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如菲律賓、印度、越南等地。風流草有一分支,叫“圓葉舞草”,它的特征是頂部生卵形或圓形小葉,它跳起舞來舞姿更輕盈。

    風流草何以起舞,植物學家普遍認為與陽光有關,有光則舞,無光則息,就像向日葵沖著太陽轉動頭莖一樣。具體深入研究,還有各種分歧。

    有的認為是植物體內微弱電流的強度與方向的變化引起的;有的認為,是植物細胞的生長速度變化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生物的一種適應性,它跳舞時,可躲避一些愚蠢的昆蟲的侵害,再就是生長在熱帶,兩枚小葉一轉,可躲避酷熱,以減少體內水分蒸騰。

    風流草究竟為何晝轉夜停,仍存在著很多疑問,要解開這個謎,還需植物學家們繼續深入探索。

    含羞草是人們的“晴雨計”

    含羞草是一種豆科草本植物。它的葉子在白天是張開的,等到晚上就會自動合上。有趣的是,人在白天輕輕碰它一下,它的葉子也會合攏起來。你碰得輕,它動得慢,只有一部分葉子合起來;你碰得重,它動得快,在不到10秒鍾的時間裡,所有葉子都會合攏起來,而且葉柄也跟著下垂,就像一個羞羞答答的少女。由於它的這種特性,所以人們管它叫“含羞草”。

    含羞草為什麼會動呢?

    大多數植物學家認為,這是由含羞草葉子的“膨壓作用”引起的。在含羞草葉柄的基部,有一個名叫葉枕的薄壁細胞組織,木鼓鼓的,裡面充滿了水分。當葉子一振動,葉枕下部細胞裡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兩側流去。這樣一來,葉枕下部就像地了氣的皮球一樣蔫了下去,上部就像打足了氣的皮球一樣鼓了起來,葉柄也就下垂、合攏了。在含羞草的葉於受到刺激的同時,會產生一種生物電,把刺激信息很快傳遞給其他葉子,其他葉子也就跟著合攏起來。過了一會兒,當刺激消失了,水份回到葉枕下部,葉子就會重新張開,恢復原狀。

    但也有的科學家認為,含羞草所以會運動,跟光敏素的作用有關。

    含羞草的老家在巴西,那裡經常有暴風雨,對於柔弱的含羞草來說,這是一種惡劣的環境,為了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它在風雨中煉就了本領,風雨到來之前,就把葉子收攏起來,葉柄低垂,這樣一來,暴風雨也拿它無可奈何了。

    有趣的是,含羞草還是相當靈敏的“晴雨計”。人們利用它的這種怪脾氣和本能,預測天氣是晴是雨。

    “含羞草害‘羞’,天將陰雨”這句諺語告訴我們,如果含羞草的葉片自然下垂、合攏、或半開半閉,有氣無力,這種時候,多半將有陰雨天氣。

    如果含羞草不自己“害羞”,而是有人碰它的葉子才合攏葉片,並且速度很快的話,那麼這是晴天的征兆。

    如果天氣轉陰將要下雨,含羞草的葉片就會下垂合攏,因為含羞草本身對濕度反應很靈敏,加上小昆蟲因為空氣濕度大,飛得很低,容易碰到含羞草的葉子,含羞草也會作出反應。而且,如果有人用手指去碰它的葉片,葉片也會回攏,但恢復原狀就相當慢了。

    含羞草是一種奇妙的植物,它的身上還有不少奧秘沒有被揭開。

    環境變異使竹子開花

    竹子開花現象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常見的竹子一般不開花,如果開花,說明這個地區將會有大的變化。竹子多以無性繁殖為主,變異性也小,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不強,如果環境中會有大的變化,無性繁殖的變異性不足以使下一代竹子生存的話,竹子會選擇開花來繁殖,從而在種子裡保存變異信息,使下一代適應未來的環境。大多數竹種具有3至120年或更長的開花周期,並且在開花後表現為竹林成片死亡的現象。

    竹子屬多年生一次開花植物。在開花前可以生長幾十年,上百年,開花時竹葉的顏色有點枯黃,在竹枝間長出一些籐一樣的東西,上面長有一些小粒子。

    竹子開花與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如天氣干旱、植物體衰老等情況。在不利的生長條件下,竹子得不到應有的養料,就會使竹子開花結果,以產生活力強的後代來適應新的環境。

    竹子在開花結果之後就會枯死。其實開花結果後就枯死的植物多得很,如麥子、玉米、高粱、花生等等。只不過是許多植物屬一年生的植物,一年一度開花結果已司空見慣了,而竹子是多年生一次開花結果,比較少見,於是便覺得奇怪了。

    由於竹子種類多、生長周期短、用途廣、價值大,研究竹子的開花機制對竹子的遺傳、發育和進化均有重要意義。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竹子開花的分子機制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目標是從已知的調控植物開花的基因入手,從竹子中分離這些基因的類似基因,通過轉基因途徑了解這些基因的功能,進而通過對這些基因的表達調控研究來揭示竹子的開花成因。通過研究,該項目目前已取得相關進展。

    會唱歌的金桔樹

    2005年4月,年過七旬的蒙古族退休干部百歲遇到了一件怪事:他家中澆養的一盆金桔樹,每天半夜會發出一種像唱歌一樣的聲音。

    老人平時喜歡養花養草,退休後更是每天專注於當一個“花農”。老人家中養了不少橡皮樹、龍骨、君子蘭等花卉。在老人的精心呵護下,這些花卉長勢都特別好。

    這年3月底,當地出現了從外地運來販賣的一些花卉。在其中一輛來自寧夏大武口的運花車上,老人的老伴一眼相中一盆小金桔樹。當時這盆小金桔樹上結的金桔並不多,除個別顯黃色外,大多還是青綠色的。不過老伴認為很喜慶,老倆口就當場花50元抱回家。

    起初這盆小金桔樹也沒什麼特別,後來結了好多小金桔,大大小小有百八十個,並且許多開始變黃。

    4月中旬的一天,老人的外孫突然跑來大叫“姥爺,姥爺,你家小金桔樹會唱歌呀!”老人和老伴急忙趕到養花的大客廳一看,果真自家的小金桔樹不知從哪裡發出陣陣莫名其妙的聲音。細細一聽,一會兒像河邊的青蛙在叫,一會兒像田野的蛐蛐在叫,好聽也好,好奇也罷,好一會兒都聽不出到底算是什麼聲音。

    自此一個多月來,老人家就沒了平安夜。每天晚上從8點左右開始,這株金桔就像百靈鳥一樣按時在百歲家“唱起歌”來。金桔樹發出的聲音不間斷,但一般都會持續到晚上11點左右,全家幾間屋都可聽到。

    於是,老人開始好奇地向當地花卉市場、王府公園、甚至專家四處打聽,但得到的結果是,沒有人發現過金桔樹會發出聲音的怪事,並且還遭到一些人的質疑。

    隨著事情的不斷傳播,金桔樹唱歌吸引了新聞媒體的關注。目前,這一奇怪現象還有待於林業、花卉專家進行研究做出科學解釋。

    花青素促使秋天紅葉

    人們平時總是說“綠葉紅花”,仿佛葉子總是綠色的。確實,在大自然中,樹葉和其他植物的葉子在絕大數時間裡幾乎都是綠色的。可也有些樹葉,在秋天時它的樹葉顏色會起變化。有名的北京一景——香山紅葉,那漫山遍野的紅葉,真使游人們陶醉而留連忘返。江南一帶的楓樹,到了秋天,也是一派“紅楓如火”的景象。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句“霜葉紅於二月花”便是對秋天紅葉的贊美。

    那麼,葉子的紅色是怎麼染上去的呢?

    原來葉子的顏色是由它所含的色素來決定的。一般的葉子含有大量的綠色色素,我們叫它葉綠素。另外還有黃色或橙色的胡蘿卜色素,也還有青紅色的花青素等等。

    葉子的葉綠素和胡蘿卜素是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們在陽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吐出氧氣,產生澱粉,所以葉綠素是十分活躍的家伙,但它也很容易被破壞。夏天的葉子能保持綠色,是因為不斷地有新的葉綠素來代替那些褪色的老葉綠素。到了秋天,天氣逐漸轉冷,大多數葉綠素的產生就會受到影響。葉綠素遭破壞的速度超過了它生成的速度,於是樹葉的綠色逐漸褪掉,變成了黃色。那黃色就是因為胡蘿卜素還留在葉子裡。

    有些樹種的樹葉會產生大量的紅色花青素,葉子就開始變紅了。葉子產生花青素的能力和它周圍環境的變化有很大關系。如冷空氣一來,氣溫突然下降,植物中的花青素就容易成。因此秋天有些樹上的樹葉就會變紅。

    秋天的紅葉便景色增添了色彩,變得更加美麗迷人。可是至今為止,人們對於花青素究竟是什麼樣的物質,它在植物葉子中起什麼作用還不清楚,這將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無花果是否開花

    盛夏,神奇的無花果,在滿株濃綠而肥大的掌狀葉裡,托出累累綠色果實,顯得純厚、文雅。

    無花果為桑科,原產於地中海、南亞一帶。它性喜溫暖、肥沃、濕潤的環境,對土質要求不高,易繁殖,生長快,適應性強(也適宜在城市栽植)。在我國南方各省多是地栽,而在北方只能盆裁。

    無花果,不論生長在哪裡,都根深葉茂,果實累累,它的果實愈熟愈紅艷。人們贊美它,不像桃李樹在結果之前,先以奇葩滿樹來風采照人,而只要一刮風下雨,則落花滿地;更不像夾竹桃,從春到夏,繁花似錦,炫耀自己的艷麗多姿,實際上卻華而無實。無花果純樸無華,還未見它的花貌,已經是果滿枝頭了。

    難道無花果真的是不開花就結果嗎?

    其實,說它無花,完全是誤解。世界上很少有無花而結果的植物。無花果同其他植物一樣,也是先開花而後結果。所不同的是,無花果的花是腋生的隱頭花。因此,在人們還未見它開花時,果子已經悄悄地從葉下鑽了出來,所以,叫它“無花果”。

    無花果,葉大色墨綠。樹姿優美,是美化環境、盆栽觀賞的佳品。其果實不僅香甜味美,而且營養豐富,還可入藥。

    無花果還是防污染的“衛士”,它對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氯化氫、二氧化碳。硝酸霧以及苯等物質,有一定的抵御和吸收能力,在產生大氣污染的廠區裁植無花果,可以起到淨化空氣、改善環境的作用。

    “花朵”像鴿子的樹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進攻、洗劫北京城,火燒圓明園之後,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中英、中法以及中俄《北京條約》。歷史學家將這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結果是中國進一步喪失了大片領土和許多權益,隨之,更多的外國傳教士和冒險家擁入中國。

    1869年春,在中國四川青衣江上游的寶興地區,一個叫穆坪的地方,來了一個滿臉大胡子的高鼻深目的法國傳教士。他名叫大衛,這一年41歲,是第二次來到中國。大衛的興趣十分廣泛,其中,尤喜種植花草,采集植物標本。他32歲那年,借傳教的機會,到中國的河北地區采集植物標本。三年以後,他帶著大量標本返回了法國。

    大衛來到穆坪,眼前蔥蘢一片的植物世界,令他驚歎不已。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間的開闊地,看見了令他終生難忘的情景。事後大衛回憶道:“我來到一處美麗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美麗的大樹。那樹上長滿巨大的美麗的‘花朵’。‘花’是白的,好似一塊塊白手帕迎風招展。春風吹來,又好像一群群鴿子振翅欲飛。”

    大衛把這種大樹稱為“中國的鴿子樹”,事後他還發現,鴿子樹的白色大“花”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花,而是它的苞片,這種苞片最長可達15厘米,寬3∼5厘米。我們所看到的鴿子樹“花”既然是苞片,那麼真正的花在哪兒呢?

    大衛仔細研究了鴿子樹的結構,這才知道,鴿子樹花的數量很多,但卻很小,許許多多的紫紅色小花組成了一種叫做頭狀花序的結構。在頭狀花序中,雄花數目很多,它們大都長在花序的周圍,而中央則是雌花或*花。鴿子樹的花序直徑約有2厘米,它們處於白色苞片的包圍之中,微風吹來,人們只看到鴿子般展翅的苞片,卻忽略了花序的存在。

    大衛將鴿子樹的標本帶回了法國,植物學家們竟將鴿子樹命名為“Davidiai女olucrata”。“i女olucrata”的意思是“有苞片的”。“Davidia”是“大衛發現的”意思。由此可見,大衛發現的鴿子樹,在植物學家的心目中分量有多重!

    現今我們知道,鴿子樹其實就是中國特有的“活化石”——珙桐。珙桐的科學價值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在距今200∼300萬年以前,珙桐的“足跡”遍布全世界,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影響,珙桐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都絕跡了,而在我國貴州的梵淨山、湖北的神農架、四川的峨眉山、雲南的東北部地區,以及湖南的張家界和天平山的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上還留有小片的天然樹林。這些遠古年代的遺物,就像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一樣,能幫助人們了解與地球、地質、地理、生物等有關的許多奧秘,又因為它們是活著的,所以叫它們“活化石”。正因為這個原因,珙桐成為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國家還專門為這些“活化石”劃定的保護區。

    19世紀末,珙桐被引種到法國,以後又來到英國以及其他國家。如今在瑞士的日內瓦市,人們常在庭園裡栽種珙桐,每到花開季節,珙桐花花香襲入,引得不少游人留連忘返。

    珙桐的果實成熟時,頗像一個個尚未成熟的野梨,因此,在產珙桐的地方,珙桐又被叫做水梨子或木梨子,雖然此“梨”果肉酸澀難以下咽,但對於渴到極點的趕路人來說,這“梨”倒也能救急。

    珙桐的樹形優美,是一種很好的綠化樹種,它的種子含油量達20%,因此是一種利用價值頗高的珍貴植物。

    植物界的熊貓——水杉

    水杉是20世紀40年代,由我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從古代植物保存下來的“活化石”。水杉的發現轟動一時,風靡全世界。它與動物中的大熊貓一樣,在植物中,它是只有中國才有生長的古代孑遺植物,所以人們稱它為“中國的國寶”、“植物界的熊貓”。

    遠在1億年以前,地球就已存在水杉這種樹木。它廣泛分布在歐、亞、北美各地。200多萬年前;在第四紀冰川的浩劫下,世界各地的水杉經不住惡劣環境的打擊,紛紛退出歷史舞台而相繼毀滅,在人們的心目中,早以為水杉在地球上已經絕跡了。

    1941年,我國植物學者第一次在四川萬縣發現了水杉。只是當時學者只知這是一株很奇特的大樹。這是一株什麼樹,當時無人知曉。

    1943年,另一位植物學者從這株奇特的樹上采到了完整的植物標本,後經植物學家們反復研究,終於確認這株奇特的大樹就是水杉,是幾千萬年前古代水杉的後代。

    以前只能在化石中才能看到的水杉“死而復生”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科學界的震動,並被譽為20世紀40年代的新發現。

    水杉為什麼在我國能保存下來呢?

    我國地質學家們研究發現,在第四紀冰川來臨時,我國的冰川與歐美的不同,歐美冰川是冰雪大片大片地覆沒大地,惟獨我國是間斷性的高山冰川。冰川奔來時,在沒有冰塊的地方,植物就保存了下來,這也可能是我國保存古代植物較多的一個原因。

    水杉是裸子植物,杉科,是一種落葉的喬木,高大挺拔,莖干通直,樹高可達40∼50米。水杉的適應性很廣,在國內,北起遼寧、北京、延安,南至兩廣和雲貴高原,東至東海、黃海之濱和台灣,西到四川盆地,均已栽培成功。國外也已有70余國相繼引種,水杉的足跡已遍及亞、非、歐美各洲。

    目前,我國科學工作者仍在對水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見血封喉的樹木——箭毒木

    箭毒木分布在我國的海南島、雲南和廣西等地,也叫“見血封喉”,是一種落葉喬木,一般高25∼30米。樹干通直,樹冠龐大,枝葉有粗毛。

    箭毒木性喜濕熱,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它的樹皮和葉子中有一種白色的*,毒性非常厲害。這種毒汁如果*眼中,會使眼睛即刻失明。它的樹枝燃燒時放出的煙氣,熏入眼中,也會造成失明。

    “箭毒木”,顧名思義,即是指這種樹的樹汁可作箭毒,塗在箭頭上可射死野獸。為什麼又叫它“見血封喉”呢?因為用這種樹汁制成的毒箭,射中野獸之後,3秒鍾之內能使血液迅速凝固、心髒停止跳動而造成死亡。這種有毒的樹汁碰到人皮膚傷口上,也會造成死亡。因此,人們給了它這個可怕的名字。

    古人打獵都喜歡使用毒箭,即使再凶猛的野獸,中了毒箭也會應聲倒地。世界各地都制造毒箭。毒箭的殺傷力很強,野獸一旦中毒,不出三步,即可倒斃。如果你在傣家人中間生活一段時間,就能聽到關於箭毒木能毒殺野獸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勇敢的獵人率眾人外出時,正遇一只猛虎。獵人先向老虎射了一箭。老虎未被射死,它瘋狂地向獵人撲去。獵人機警地爬上大樹,折斷一根樹枝使勁朝猛虎的嘴扎去,老虎立刻倒地而死。獵人見虎已死,心中暗暗思量:莫非此樹有毒?他對眾人說,我想親口嘗嘗樹枝,看它是否有毒。說完之後,他咬了一口樹枝,頃刻身亡。眾人見後,方知這種樹木有劇毒。傣族人稱這種樹木為“戈貢”。

    箭毒木的毒性如此厲害,可算是自然界中劇毒的樹木了。只是形成這種劇毒的原因,迄今仍無科學解釋。

    會流血的樹——龍血樹

    名貴的雲南紅藥——血竭,又名麒麟竭,與雲南白藥齊名,又是著名藥品“七厘散”的主要成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譽之為“活血聖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內服,又可外用,是治療跌打損傷、活血、止血的特效藥。血竭是以龍舌蘭科常綠喬木,龍血樹為原材料提煉出來的。

    作為一種名貴的傳統中藥,血竭在我國傳統醫學上沿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但在1972年以前未發現國產龍血樹時,所用血竭一直靠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價格十分昂貴,每年要耗去國家大量外匯。在國外,血竭多稱為龍血(DRAGON,SBLOOD),非洲用龍舌蘭科龍血樹屬的植物樹干割取血竭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而用棕櫚科植物黃籐果實提取血竭僅是近代的事,但我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對血竭植物有過記載,蘇頌《唐本草》中寫道:“血竭原植物,木高數丈,婆娑可愛。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無時”。

    談到國內龍血樹和國產血竭,那還得從一位傳奇式人物——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創始人蔡希陶教授說起。蔡老原籍浙江東陽,1911年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從小熱愛大自然,年青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跟隨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先生學習植物學。20世紀30年代初蔡老就深入雲、貴、川等地考察植物,采集植物標本。為了進大涼山,他與黑彝頭人歃血為盟,為了到滇南,他不顧瘴疬之氣和匪患之險,拉著馬尾巴闖過無人區。蔡老喜歡植物也酷愛文學,他在雲南采集植物標本時寫的小說《普姬——一個花苗姑娘》、《爬梯——一個趕馬人的日記》、《四川的巴布涼山人》等,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稱贊。但是,他高深的文學造詣卻給他帶來了不幸的災難。1960年,蔡老的好友吳晗寫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中的“罷官”二字就是根據蔡老的意見加上去的。*期間,《海瑞罷官》受到批判,而“罷官”二字又是重點,蔡老因此受到牽連,遭到殘酷的迫害。70年代,美國侵略越南,“同志加兄弟”的中國給予越南無私的援助,舉國上下尤其是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的植物學工作者都在四處尋找特效止血藥,盡管踏破鐵鞋,但都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當時蔡老剛剛得以“解放”,恢復工作,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以博大的胸懷,不計個人恩怨,根據年青時代采集標本的回憶,帶領一批青年科技術人員,於1972年首次在雲南省思茅地區孟連縣境內的石灰山上發現大片龍血樹。從此,國產血竭才得以誕生,且其療效優於進口的、以棕櫚科植物為原料加工的血竭,填補了我國醫藥史上的一項空白。為此,蔡老去世以後,他的一半骨灰埋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他親手種植的龍血樹下,另一半骨灰埋在昆明黑龍潭昆明植物研究所裡他親手種植的水杉樹下。

    龍血樹生長很緩慢,一年之內樹干增粗還不到1厘米,但在植物界中它的生命期最長,可達八千年,因此被植物學家們譽之為“植物壽星”。

    龍血樹是一種熱帶常綠喬木,樹皮一旦被割破,便會流出殷紅的汁液,象人體的鮮血一樣,因此而得名。它大多分布於海拔較高的石灰巖地區,高可達20米,樹干粗短,樹皮縱裂,顯得老態龍鍾,但枝、葉卻十分繁茂,墨綠色的帶狀葉片集中輪生於枝頂,青翠欲滴,生機**,整個樹冠非常美麗,在許多旅游區、賓館、酒店都可以見到供人們觀賞的龍血樹。目前,龍血樹已是珍稀植物,受到了國家的重點保護。

    樹木三大怪現象

    在奇妙的植物界中,一些奇特怪異的樹木給科學工作者出了不少難題:

    第一,噴火樹。

    在1988年4月16日中午,上海武康路上,一棵大槐樹突然從粗大的樹干上冒出耀眼的火星,從樹洞裡竄出熊熊的火焰,人們急忙向消防部門報了警。幾分鍾之後,消防車就趕到了現場,消防隊員們用滅火器撲滅了亂竄的火苗。人們以為這下就沒事了,誰知過後不久,騰騰的火苗又從樹洞裡竄了出來。消防隊員又用高壓水槍猛射了一陣,才算熄滅了火舌。

    這棵樹為什麼會噴火呢?消防警官推測,可能是地下煤氣管道洩露,煤氣蓄積在樹洞裡,散發不出來;加上有人扔了煙頭,點燃了煤氣。但經過煤氣公司工作人員的現場探漏檢查,並沒有發現管道有漏氣的現象。

    好端端的槐樹為什麼會噴火自燃呢?這真是個難解之謎。

    第二,發光樹。

    1983年,湖南省南縣沙港鄉,人們發現了一棵能發光的楊樹。這棵樹的直徑有23厘米,被砍伐並剝掉樹皮之後,竟然在晚上發起光來,就連樹根和鋸出的木屑也一樣能放光。一根1米長、5厘米粗的樹枝,它的亮度相當於一支5瓦的日光燈。但隨著樹內水分的蒸發,亮度會一天比一天減弱;而當樹枝受潮以後,亮度又會增加。這棵楊樹發光的原因,一直沒查明。

    第三,氣象樹。

    安徽省有一株明代數百年的老樸樹,這株大樹已度過400多個春秋,至今仍生機**,枝繁葉茂。由於它每年發芽或早或遲,往往與一年中氣候變化相對應,所以當地群眾積累多年的觀察經驗,把它叫做“氣象樹”。

    1982年,當地縣科協曾配合北京氣象雜志社、上海氣象站、南京大學和安徽省氣象、植物、林業、土壤、水利、地質水文等學會的專家、教授30余人,對古樸樹進行調查考察和學術討論,歷時3天,最後還是無法對該樹的氣象功能作出科學解釋。

    武當山“神木”

    道教名山武當山不僅以自然風景天下馳名,它獨有的宏偉壯麗的古建築更是舉世罕見。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得名。

    武當山那些古代建築精細、完美得令人叫絕,同時也神奇得叫人費解。

    在莊嚴肅穆的武當山紫霄大殿,供奉著玉皇大帝、真武祖師、金童、玉女、執旗捧劍*靈官等道教眾神,此外,令人們費解的是,在這些有“爵位”的眾神之中,竟然有一根與道教神仙無關的極平常的杉木,更奇怪的是它被供奉在大殿左側中央這個重要的位置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傳這個杉木有一個離奇的傳說。遠在明代初年,有一片原始森林,林中的樹王是一個“精靈”。它聰明過人,很想發揮自己的才華,可惜工匠們每年選材都沒有慧眼識得,精靈終於悲憤而氣絕。但陰魂不死,化著一縷青煙上到九天,玉帝憐它才干非凡,便指路於武當,告之曰,那裡正在修建玉虛大殿,可去一試。可惜當它不遠萬裡顛簸而來後,玉虛大殿早已竣工,精靈一急便昏了過去,一頭栽倒在紫霄殿前的月台上。此時,道長正在舉行大殿落成儀式,忽見空中飛來一杉,知是有神降臨,於是忙率道眾就地叩拜,並將飛來杉奉到大殿供萬人瞻仰。

    作為傳說,這個故事頗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很多人都對這個來歷不尋常的杉木充滿興趣。有人據自己的苦衷向它傾訴,有人更玄乎,說它能治病,在它的根部用指甲摳點木屑,帶回家煎水飲之。不知有誰發現它能傳音,就將它當成一種土電話,一邊用手輕輕一摳,另一邊便可以聽到沙沙的指甲聲,就給它起個名叫“傳音杉”、“響靈杉”。這根“飛來杉”隨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武當山一件難得的珍貴文物。

    不畏火燒的“英雄樹”

    我們知道,植物都是怕火的,然而有些植物大火卻奈何不了它們。

    葉松就是一種不怕火燒的樹種,它們能夠“劫後重生”。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落葉松挺拔的樹干外面包裹著一層幾乎不含樹脂的粗皮。這層厚厚的樹皮很難被燒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糊,而裡面的組織卻不會被破壞。即使樹干被燒傷了,它也能分泌出一種棕色透明的樹脂,將身上的傷口塗滿塗嚴,隨後凝固,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蟲無隙可入。因此,落葉松就成了熊熊林火中令人矚目的“英雄樹”。

    不久前,南非喬治森林研究站的工作者,發現蘆薈不怕火燒。一般來說,植物的葉子枯萎後便脫落了,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些蘆薈的枯葉卻死而不落。一場火災後,死葉覆蓋主干的蘆薈中有90%以上經受了煉獄的考驗活了下來。由於蘆薈的死葉有某種不易燃的物質,在死葉的保護下,無法達到致蘆薈於死的高溫,幫助蘆薈逃過劫難。

    據悉,美國林業專家發現常春籐等幾種植物也不怕火燒,甚至可以稱為滅火植物。原來它們接觸火苗後本身並不燃燒,只是表面發焦,因而能阻止火焰蔓延。有人設想,如果將常春籐成排地種植在森林的周圍,就能形成防火林帶。

    在我國粵西山區森林中,有一種木荷樹也是防火能手,能遏止火焰蔓延。它的樹葉含水量高達45%,在烈火的燒烤下焦而不燃。它的葉片濃密,覆蓋面大,樹下又沒有雜草滋生,因此既能阻止樹冠上部著火蔓延,又能防止地面火焰延伸。所以說,木荷樹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防火樹。

    生長在我國海南的海松也是一種不怕火燒的樹。用它做成的煙斗,即使成年累月的煙熏火燎也不會被燒壞。這是因為海松具有特殊的散熱能力,木質又堅硬,特別耐高溫。

    在非洲的安哥拉,生長著一種奇特的樹——梓柯。它的枝杈間長著一個個饅頭似的節苞,裡面儲滿了液體,節苞滿布著小孔。當它們一遇到閃耀的火光,就立即從小孔噴出液體,這種液體含有滅火能力很強的四氯化碳。因此,人們稱這種樹為“滅火樹”。

    不怕火燒的植物說奇其實也不奇,只是這些物種在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自身保護能力而已。

    會“喂奶”的樹

    為幼小的子女喂奶一直是高級哺乳動物具有的功能,而生長在非洲摩洛哥西部平原上的“奶樹”則同樣具有這樣的本領。

    奶樹的原名叫“篷尹迪卡薩裡尼特”,意思是善良的母親。它的樹身呈赤褐色,樹高可以達到3米多,長有狹長和肥厚的葉子,開一種細蕊似的白色花球,看起來十分美麗。當花球凋零的時候,在花球的蒂托處就會結出一個橢圓形的奶苞,苞尖上生有一條柳絲般的長長奶管。當奶苞成熟之後,奶管裡就會湧出一種黃色的“*”。在成年奶樹的樹身周圍,有許多從根部萌生出來的幼樹,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用狹長的樹葉吸收從樹上滴下的*後,輸送給樹內的組織,促使樹身逐漸長大。當小樹長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大樹就會從根部發生裂變與小樹分離,使小樹獨立生活。與此同時,大樹的樹冠開始逐漸凋零,以便給小樹提供更多的光照機會,使小樹更快地成長。小奶樹長成大奶樹之後,同樣擔負起哺育下一代的任務,使其自長、自育,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結面包的樹——面包樹

    面包總是用面粉做的,可是在南太平洋一些島嶼上的居民,他們吃的“面包”卻是從樹上摘下來的。這種樹叫“面包樹”。

    面包樹是四季常青的大喬木,屬桑科。一般高十多米,最高可達40-60米。樹干粗壯,枝葉茂盛,葉大而美,一葉三色,當地居民用它編織成漂亮輕巧的帽子。面包樹雌雄同株,雌花叢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狀。在它的枝條上、樹干上直到根部,都能結果。每個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大小不一,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可達20公斤。面包樹的結果期還特別長,從當年11月一直延續到第二年7月,一年可以收獲三次。以無核果為優良品種,果肉充實,味道香甜。每株樹可以結面包果六七十年。面包果的營養很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人們從樹上摘下成熟的面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就可食用。這種烤制的面包果,松軟可口,酸中有甜,風味和面包差不多。面包果還可用來制作果醬和釀酒。面包果是當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木本糧食,家家戶戶的住宅前後都有種植。一棵面包樹所結的果實,能養活一兩個人。面包樹的分布很廣,印度、斯裡蘭卡、巴西、非洲及中國的廣東和台灣等省都有分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