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九劍異世錄 作品相關 獨孤求敗 簡介(比較多)
    【人物簡介】

    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中的人物。

    【人物評析】

    劍魔獨孤求敗的故事,不足百字描摹,天外高客,孤獨天才的形象活脫如畫。

    為獨孤求敗立傳,文字愈少,留白愈多,愈讓讀者神思馳蕩,不能自已。

    「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此何等大境界!當世有幾人能當之?金大俠的小說,庶幾近之。

    讀獨孤求敗刻於洞壁上的三行文字,可以長歌,可以短嗟,可以滿飲三杯,痛澆我輩俗人心中抑鬱難消的塊磊。

    楊過在獨孤求敗石墓前神往意馳,緬懷仰慕,不禁跪拜。

    好!對天才的血淚人生,撮土為香,頂禮膜拜,不亦宜乎?

    劍塚的寓言,又是一段上上文字,絕佳小品。

    弱冠前所用凌厲剛猛之劍,三十歲前用紫薇軟劍,四十歲前用大巧不工無鋒之重劍,此後漸進無劍惟有劍之境,此乃絕妙武學境界,也是絕妙學問境界。

    此四層境界依稀有王國維所謂「昨夜西風凋碧樹」,「衣帶漸寬終不悔」,「驀然回首」三種學問境界之意,但更為細緻精確,更能傳神,寫出了高手的心路歷程。

    【獨孤求敗與劍學】

    獨孤求敗這個人物,恐怕是金庸筆下最出名的未出場人物了,《神雕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等都提到此人。這個人物的出名之處,一來在於他那極富個性的名字(據某估計,多半是他成名後自己改的);二來是他那傳說中無敵於天下以致於求一敗而不可得的劍術,因此而造就出來的兩位隔世傳人男主角----楊過和令狐沖。不過,也許是因為他的兩個隔世傳人過於「膿包」的緣故罷,至少在所有男主角中,他們的武功算不得最出類拔萃的,因此有人認為獨孤求敗的武功也不過如此。

    由此,某決定對獨孤求敗的劍學之道做一番考證,以博諸位一桀,或者換一種說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證,就難免要引經據典。而關於獨孤求敗最為詳盡且被認為是可靠的「文獻記載」的就莫過於他自己在「劍塚」上的題字了。

    根據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劍,分別為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別名之以:利劍級、軟劍級、重劍級、木劍級和無劍級。

    首先來考察一下「利劍級」。

    「獨孤九劍」顯然是屬於這個級別的武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鐵重劍是根本無法施展「獨孤九劍」的。而在獨孤求敗的劍塚題詞中,對無名利劍又有如下評語:「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弱冠前」即二十歲以前。很難想像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能自創出「獨孤九劍」這樣的劍術,即便將這一創作的時間推遲到「軟劍級」階段,即三十歲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據某認為,劍術的創造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有點類似於圍棋的定式,是經過無數前輩高手推敲琢磨後才逐漸完善的一種體系結構。而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該知道,「獨孤九劍」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完善的武學體系結構,其中包括了總訣、破劍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極具完備性的武學理論。作為個人,要創造這樣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管怎麼說,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都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麼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武學奇才如張三豐也須到百歲之後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武學體系,相當完備,而且發前人所未想,不愧為一代大宗師),相比之下楊過三十多歲時自創的「黯然銷魂掌」則不過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毫無體系可言。

    由此不難斷言,「獨孤九劍」最有可能是獨孤氏的家傳武學,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陽指」和「六脈神劍」一樣,而且就劍法的名稱來分析,也是家傳武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獨孤求敗非常幸運地出生在這個武學世家,因此在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學會了這套家傳絕學,得以仗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然而,獨孤求敗畢竟有其過人之處,他在二十歲左右時,便跨入了他劍術造詣的第二個境界「軟劍級」。

    關於這柄軟劍,獨孤求敗的題字頗耐人尋味:「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從表面上看,將「誤傷義士」歸咎於軟劍的「不祥」,並將其「棄之深谷」,似乎實在有失高手的水準。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仍不難發覺其合理性。

    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獨孤求敗棄利劍而就軟劍的原因。

    眾所周知,「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令狐沖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麼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於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於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性事故」。

    關於如何會「誤傷義士」,書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祥」之物而「棄之深谷」,並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於心有關。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谷」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彎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將「誤傷義士」直書於劍塚之上,又足見其坦當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題外話:獨孤求敗很有可能就在這段時期,將「獨孤九劍」傳與了那位「義士」的後人,以致於這套劍法日後能傳到風清揚手上,而楊過所見到的劍塚卻沒有任何關於劍譜的記載。)放棄「軟劍級」這一劍學歧途之後,獨孤求敗以多年實戰經驗的總結,終於悟出了「以拙勝巧,以重壓輕」的劍學至理,從而對其祖傳劍法作出了第一次實質性的突破。

    之所以稱之為「實質性的突破」,是由於作為獨孤家祖傳劍法「獨孤九劍」最高境界的「無招」,在「重劍級」這一劍學新境界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

    《神雕俠侶》中對楊過初練玄鐵重劍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寫:「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雕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回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從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事實上正是「無招」境界的自然體現。以楊過這般輕狂跳脫的性格(據筆者認為,楊過的性格極不適合練「重劍級」的劍法,獲此奇遇者若是換作少年時的郭靖的話,其所領悟的武學真諦將遠多於楊過),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由神雕督促著練劍,尚能在數日之中就達到了「無招」的境界。(確切地說,楊過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學理念上達到「無招」的境界,但卻在使用玄鐵劍時自然而然地把「無招」應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劍級」劍法的奇妙之處。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這段充滿了自信與豪氣的題字,說明在正當壯年之時創立了「重劍級」劍學的獨孤求敗在當時實已無敵於天下了。

    然而學無止境,獨孤求敗開始尋求對自我的超越。「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

    關於如何用木劍勝過重劍,曾經引發了楊過如下的思考:「玄鐵劍重近七十斤,這柄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制重,只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力充沛,恃強克弱。」

    這兩種方法顯然都是不對的。「劍法精奧,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劍級」和「軟劍級」的水準,不作考慮;而「內力充沛,恃強克弱」也僅適用於「重劍級」,倘若對敵雙方都是「獨孤求敗」,用這種方法較量的話,敗的必然是那個使木劍的「獨孤求敗」,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木劍勝重劍」了。

    楊過顯然是照後一種方法練的,所以雖將木劍練得頗有聲色,但成就也就僅止於「重劍級」而已。這點在他與金輪法王的那場決戰中就得到了證明,當時他空手與金輪法王交戰,又要救郭襄,明顯處於下風,於是便開始後悔過於托大沒帶玄鐵劍,可見他當時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鐵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屬「重劍級」的範疇。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木劍級」呢?百年後的另一位武學大宗師張三豐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極劍法的「以柔克剛」、「以我之鈍,擋彼之無鋒」。武當山上,張無忌以木劍迎戰方東白的倚天劍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真髓。但張無忌本人的武學修養並沒有達到「木劍級」的水準,他和楊過一樣是在他人的指點之下將這些高深的武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所以日後會被波斯明教的「***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殺得大敗。獨孤求敗當年在海潮之中練劍,面對大海無窮無盡的威力,終於悟出了「以柔克剛」的道理。用木劍與玄鐵劍相鬥,使木劍者只要不去直攖玄鐵劍之鋒,一味與之纏鬥。時間一長,使玄鐵劍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時使木劍者就必勝無疑了。此即木劍勝重劍之法。由此,獨孤求敗達到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境界。

    神雕跟隨獨孤求敗日久,雖知其練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將楊過拉到海邊,讓他自行領悟。可惜的是楊過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蠻力與海浪拚鬥,雖將內力練強了不少,但於武學修養上,卻是一點長進也沒有,無怪他始終沒能達到「木劍級」的境界。

    最後,獨孤求敗提到「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所謂的「無劍勝有劍之境」不難理解,當是指「無形劍氣」而言的了。

    劍術練到這種程度,與前面提到的幾個級別相比,作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槍大炮相對於冷兵器之間的區別了。而且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與段譽的「六脈神劍」又有所不同。其一,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是自創的,與段譽學自圖譜的「六脈神劍」相比,其難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語;其二,「六脈神劍」尚有劍招,而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則顯然是無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別。

    由此可見,獨孤求敗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深不可測的武學修養。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那位無名老僧是金作中內力修為最為高深的人,那麼若論武學修養之最,則非獨孤求敗莫屬。楊過和令狐衝不過學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獨步武林,足見所謂「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絕非瞎吹牛皮之語。

    關於武學的層次,可以簡單的歸納如下:第一是前問所說的利劍期等。簡單的說就是以變化取勝,以繁複的招式變化來取勝。最高境界也無非是大巧若拙,最終還是巧。到了獨孤九劍的層次,已經是極限了。但以變化取勝終究不是王道,所以獨孤求敗最終是回到了鍛煉自身能力的以力取勝的路上。但同樣鍛煉以力取勝,楊過與獨孤的階段又有不同。獨孤是看盡天下招式的變化,練無可練而強化自身的。而楊過練的時候顯然遠遠不到那個階段。所以兩人在武道上的認識也相差甚遠。成就也就相差甚大。關於「木劍」和「無劍」的境界,前文是一種觀點且不論之,個人認為楊過那時候的選擇並沒,只是他並沒有達到獨孤求敗年輕時就有的對招式的認識,同樣的木劍,楊過或許打不過金輪,但在獨孤手上,憑內功加招式,卻已經是無敵的地步了。再往上,則是徹底的無劍,也無所謂招式,一掌發出,便如鐵板一塊,如果是利劍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強,也無法對抗的。或許兩個無招的人對抗,除了快者勝之外,還有另一個答案,那就是,力強者勝。

    【獨孤求敗的武學境界】

    其實就是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只想求一敗己之人而已。表示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已經是無懈可擊了。

    獨孤求敗年輕時曾看到兩條大蛇相鬥,它們相互纏繞,扭來滾去,極盡柔滑曲張之能事,旁邊的樹木草花無亦不被摧,他先是看的呆了,然後看這兩條蛇斗了好久好久,再目睹周圍之萬事萬物,突然感到神明空靈,似乎觸到了什麼,這時在他而言,那兩條蛇的動作就好像武學中的招式,旁邊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可以當作武器,順手拈來即可傷敵,同時那蛇

    的彎曲弓張,纏綿不絕,騰挪起伏彷彿都很符合自然變化的奧妙,招式總是有限的,而有些東西似乎是無限的,縱然極盡變化之能事,到頭來亦不免為敵所傷……據說獨孤求敗經過那驚心動目的兩蛇之戰,自此悟通武學境界,不以巧取勝終歸自然。

    【關於其人】

    獨孤求敗是金庸小說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分別在笑傲和神雕中出現。令狐沖和楊過通過他的一技最終成為超一流高手的。但他的出身年代和身平事跡卻未見交代,僅在他的遺言中約略提及,關於他的身世之謎一直眾說紛紜。依在下愚見,王重陽不是獨孤求敗,因為lt;lt;笑傲江湖gt;gt;中「傳劍」這一回說道:令狐沖一呆,低聲道:「啊喲,天亮啦。」風清揚歎道:「只可惜時刻太過迫促,但你學得極快,已遠過我的指望。這就出去跟他打罷!」令狐沖道:上眼睛,將這一晚所學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睜開眼來,道:「太師叔,徒孫尚有一事未明,何以這種種變化,儘是進手招數,只攻不守?」風清揚道:「獨孤九劍,有進無退!招招都是進攻,攻敵之不得不守,自己當然不用守了。創製這套劍法的獨孤求敗前輩,名字叫做『求敗』,他老人家畢生想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劍法施展出來,天下無敵,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劍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勝了。」令狐沖喃喃的道:「獨孤求敗,獨孤求敗。」想像當年這位前輩仗劍江湖,無敵於天下,連找一個對手來逼得他回守一招都不可得,委實令人可驚可佩。

    那麼,他比其與四絕高出了許多,他假死時又怎麼不把西毒殺了,就算圖手幹不了,用最厲害的利劍總能殺了把。

    如果獨孤求敗真是王重陽,他的師弟就是老玩童了,神雕中,他與楊過的武功在伯仲之間,而楊過的師傅是神雕,神雕的師傅是獨孤求敗,換過來說楊過是王重陽徒孫,再說神雕自己也學的不好,就去教楊過了,自然也沒教好,因為它比畢竟只是鳥,楊過又斷了只右手,上邊又說楊過只學了點皮毛,無論如和不能與老玩童相提並論,我覺得華山論劍沒人是因為他已到晚年,早已封劍歸隱了,不問江湖之事,與世隔絕了。或早就和五絕過了招

    【關於獨孤求敗】

    1.關於「利劍期」在下也認為獨孤九劍是求敗在「利劍期」所創,但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明確指出獨孤九劍的創始人是獨孤求敗本人

    (風清揚道:「獨孤九劍,有進無退!招招都是進攻,攻敵之不得不守,自己當然不用守了。創製這套劍法的獨孤求敗前輩,名字叫做『求敗』,他老人家畢生想求一敗而不可得,這劍法施展出來,天下無敵,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劍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勝了。」)第十回「傳劍」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風清揚的誤傳,但在下還是更傾向於把獨孤九劍的專利歸給求敗。在金庸筆下,求敗本就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世間人的人物,其驚才絕艷已達到了許多「絕世高手」一生都難以想像的地步。既然他能在約三十年內完全憑著自己的領悟達到「無劍」那神一般的境界,那麼在二十歲前總覽世間招式,想出破解之法應該不是沒有可能的。試想,連王語嫣這樣一個對武學絲毫不感興趣的小姑娘在看了幾本(或許是幾萬本)書之後都能對天下招式的規律領悟得很深刻,何況獨孤求敗?求敗若是在二十歲前也有條件看到類似的書籍,其理解定會遠超過王語嫣,那麼能夠創出一套劍法以破解這諸般招式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關於「軟劍期」,在下要說的是軟劍之勝於利劍,不僅僅是一個「快」字可以道明的。在下認為軟劍之勝利劍,是接近於道家「堅強處下,柔弱處上」的理念。無論世間萬物還是武學招式,都是銳利者易損,柔軟者方久。在金庸筆下,一套武功若是一味凌厲,求狠求快,純走剛猛一路,就絕不能算是上乘武功。連外家剛猛第一的降龍十八掌都被九陰真經證明了蘊有柔力更為高明。求敗在二十歲左右自行領悟了柔之勝剛的至理,因而棄去利劍,改持紫薇,可謂是他武學生涯的第一個突破。

    3.關於「重劍期」,說明一點。「大巧不工」基本就是道家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但「大巧」應該不至於簡單得像楊過理解的那樣就只是用渾厚內力硬砍硬劈吧。在下認為楊過對重劍的理解很不全面,否則他該能用重劍打敗郭靖了(若完全理解重劍,就相當於是四十歲橫行天下的獨孤求敗,郭靖雖然也很強,但勝負應該是沒有懸念的)。能被求敗稱為「大巧」的劍術,必是渾然天成,不拘形式,在無奇中顯神奇。世間高手,真正能參透這一層的又有幾人?(至今只發現灰衣僧、蕭遠山、蕭峰、張三豐四人。但這四人又是何等人!)

    4.關於「木劍期」,在下亦認為楊過的理解完全錯誤。但個人認為求敗的木劍級和張三豐的木劍級還是有差別的。一旦想像著一個四十歲後的獨孤求敗使出想太極劍那樣的劍法,不知怎的總會覺得有點滑稽。或者說以柔克剛這樣一個道理應該不需要求敗等到四十歲後才領悟。在下認為求敗的木劍境界,主要是由於脫離了玄鐵重劍這樣一柄神兵的威力而至。由於重劍威力太大,一旦使用得法,就無堅不催,無強不破,這就大大限制了持劍者以後的境界提高。如果把思維局限在如何用玄鐵重劍取勝上,那恐怕不需要任何進展就可以在今後的幾萬年裡稱霸武林了。到了「橫行天下」的地步,求敗還想再自求精進,因此以大智慧棄去重劍。但棄去重劍後該用什麼呢?世間之劍,剛柔輕重都用得出神入化了,這時求敗悟出了一個更為神奇的至理:「不滯於物」。以往習劍,思路僅局限在如何使用「劍」上,殊不知「劍」只是諸般兵器中的一種而已,充其量是包含武學理念最多的一種,但一種畢竟是一種,一種就意味著局限。求敗不想局限,於是「草木竹石均可為劍」!不止不拘泥於一種兵刃,連「兵刃」這個憑藉都不需要了。在大自然裡隨手取來一物,便可以之展露畢生修為。對於如此浩然的境界,天下有一人敢抗乎!

    求敗在劍塚所放木劍,只是對於「草木竹石」的代表,並不是說他只會使木頭削成的劍。對於這個時期的武學理念,張無忌曾在光明頂上用大石、梅枝做了一些蹩腳的演繹。

    5.關於「無劍期」,在下與那位同道的觀點就有較大差別了。在下認為求敗無劍的境界不是簡單的無形劍氣。縱觀求敗前四個時期,明顯不是向著無形劍氣發展的。在下認為求敗的最後一個時期是對局限的又一次突破。木劍期的求敗脫離了劍,而達到了萬物都可取來作為兵(兵刃)的境界,而這個時期求敗悟到了:「兵」也是一種局限,一種束縛。一個人手裡有了兵刃,就會不自覺的倚仗這個兵刃來傷敵,而忽略了身體其他部分的創造力。雖說金庸筆下的人物使兵刃時一般都會夾雜著拳腳,但畢竟是以兵刃為主,拳腳為輔。主輔之分本就是局限的一種體現。求敗作為金庸筆下最天才的武學天才,成功地脫離了這最後一個局限,從而達到了無劍勝有劍的境界。這時臨敵(當然,這時估計他早已不需要臨敵了)完全自由,無拘無束,恣意揮灑,可謂神魔之境界,真不愧是令我們晚輩深思遐想的「劍魔」!

    順便說一下,金庸筆下宋元時期的高手多為不愛使兵刃的,但他們使了兵刃絕對是更強,而不是更弱。比如從五絕裡找出兩個人,一個使兵刃,一個空手對打,有兵刃在手的那人定會佔有些許上風(雖然可能很微弱)。不過更高的高手比如蕭峰,很可能有沒有兵刃都一樣,但絕不會沒有兵刃時更強。由此可見,無劍「勝」有劍的境界在金庸筆下恐怕只有求敗一人能夠理解得了。

    綜觀求敗一生,其武學進程一直都在脫棄「所待」。「逍遙游」云:「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無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講的就是為人的最高境界要脫離「所待」,就是所倚靠、憑藉的事物。求敗在這一點上可謂做到了極致,因此才成為了武學境界最出神入化的金庸人物:從「利劍期」到「軟劍期」,求敗棄去了利劍的「凌厲剛猛、無堅不催」;從「軟劍期」到「重劍期」,求敗棄去了紫薇的「鋒」「工」;再到「木劍期」,求敗棄去了「劍」這種兵刃形式;最後在「無劍期」,求敗棄去了所有的兵刃形式,從而在武學上達到了莊子嚮往的完全「無待」之境。這時的求敗,放眼天下萬物,無一為劍,又無一不為劍,處處為劍,處處非劍。這時的「劍」,在他心中已遠不止是一種兵刃,而是包含了天下地上萬物生演的規律,古往今來大哲感悟的至理,其涵義甚至已超出了「武」的範圍。

    對於那位有能力從五個方面論證獨孤求敗其實是王重陽的同道,在下實在感到無話可說,可是為了證明該理論的不切實際,在此還是列出幾點證據和推論:

    1.射鵰英雄傳後附帶的「關於全真教」中說明了王重陽「師咸陽人,姓王氏,名喆,字知明,重陽其號。」,可見王重陽是咸陽人。根據後面的文字可知,王重陽後來「以財雄鄉里」,說明他至少在年輕時一直呆在咸陽附近。而求敗二十歲前是在「與河朔群雄爭鋒」,若那位同道的假說成立,難道王重陽一邊「以財雄鄉里」,一邊時時跑到離家幾百里外的地方去跟人爭鋒?

    2.王重陽其人的武功,通過全真教武功可以看出,絕不是以劍法為主,而是以內功見長的。那麼「劍魔」二字又怎能安在王重陽身上呢?就算是全真劍法,也跟獨孤求敗刻在劍塚的那五個時期的任一個時期都不符合。再有,王重陽幾乎把所有武功(除了先天功等有危險性的之外)都留給了他的七個徒弟,若王重陽是獨孤求敗,怎的練了幾十年武的全真七子連一個只學了幾個月獨孤劍意的小楊過都打不過?難道楊過的天賦真的比他們高出幾萬倍麼?

    3.神雕俠侶裡寫道:丘處機道:「『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我恩師不是生來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時先學文,再練武,是一位縱橫江湖的英雄好漢,只因憤恨金兵入侵,毀我田廬,殺我百姓,曾大舉義旗,與金兵對敵,占城奪地,在中原建下了轟轟烈烈的一番事業,後來終以金兵勢盛,先師連戰連敗,將士傷亡殆盡,這才憤而出家。那時他自稱『活死人』,接連幾年,住在本山的一個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門一步,意思是雖生猶死,不願與金賊共居於青天之下,所謂不共戴天,就是這個意思了。」由此可見,王重陽一生在武學上雖造詣頗深,但少年時是積極參加起義活動,心繫黎民的(這時他必須統率群雄,當然更不可能沒事兒就跟群雄爭鋒)。而獨孤求敗明顯沒有這種心理,他一生求的是比武落敗,說明他的興趣主要在於武學。王重陽因為起義失敗就住在古墓不出去,很明顯不是獨孤求敗會做出的事。試想一個人如果曾因為起義失敗而心灰意冷,以後還會有興致天天找人比武想求一敗嗎?

    4.王重陽作為一教的掌教,前後收了七個徒弟,那麼他即使像那位同道所說的偷偷離開了全真教,至少也該是三十多歲以後的事了吧。而求敗在三十到四十歲間正在恃玄鐵重劍橫行天下呢。若該假說成立,王重陽一定曾以全真教主的身份拿著玄鐵重劍露面過,那麼當楊過拿著重劍大鬧終南山時,全真七子(五子)怎麼對此一點反應都沒有?難道是因為人老了好忘事嗎?

    5.王重陽對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從不敢少了敬重之情,還曾說若是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早練幾年,天下第一應該就是他的了。更何況還有個曾把全真武功盡數破解的林超英在。既是如此,他又怎可能昧著良心在石壁上寫下「生平欲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6.提出假說的那位同道,在論證過程中,只用到了兩個客觀事實:一個是用神雕和王重陽年齡的可疑說明王重陽和求敗應該處於同一時代,二是用二者武功裡關於易經八卦的術語證明二者的武功套路相似。其他語言全是在假定了王重陽就是獨孤求敗的前提下所做的主觀解釋。在此對這兩個客觀事實發表看法:

    (1)金庸自己已經說明,神雕本就是他杜撰出的一種虛幻之物。既然連物都是虛幻的,那這個物在八九十歲時仍具活躍的生命力也就不足為奇了吧。至於王重陽為何死得較早就更沒什麼好說的,過去那個時代醫學也不健全,人們的誤區又多,人在四十歲左右死了是很正常的嘛。武功高的人雖然平均年齡應該長於普通人,但不可能保證每一個高手都能活八九十歲吧。

    (2)金庸筆下的武功招式,用的最基本的術語就是易經八卦。拳譜、劍譜不用易經八卦怎麼能說明該往哪兒走、往哪兒發招啊。比如書劍恩仇錄裡,有這樣一番對話:

    只聽袁士霄道:「右進『明夷』,拿『期門』。「張召重道:「退『中孚』,以鳳眼手化開。」袁士霄道:「進『既濟』,點『環跳』,又以左掌印『曲垣』。」張召重神色緊迫,頓了片刻,道:「退『震』位,又退『復』位,再退『未濟』。」

    這是已是乾隆年間,金庸筆下的武學已經比宋元時期差了很多,但這兩個人對答時用的都是易經八卦術語。由此可見,兩套武功都使用易經八卦方位根本就不是什麼巧合。

    綜上,在下認為獨孤求敗不可能是王重陽。

    【論獨孤求敗的五個劍的境界】

    1、利劍無意

    我認為求敗也不是沒有可能自創獨孤九劍。有兩點是大家的共識:一,獨孤九劍是求敗利劍期所用之劍法。二,當時求敗已經得其精髓(破招與無招)。不看盡天下武術之要,的確難以創下如此系統的劍法,但二十前的求敗也應該有這樣的條件。

    大家請留意他的劍。「凌厲剛猛」、「紫微軟劍」、「重劍無鋒」,此等神兵從何而來?郭襄從父母手中接過倚天劍,求敗的「利劍」也應該從家人中獲授。再加上後來又能有軟劍、重劍,此家很可能是以鑄造神兵利器聞名的世家。

    那麼,前來求劍求槍的高手為了能獲得此世家鑄造的兵器,自然要先讓鑄兵器的人瞭解自己所學,這也是為了能「量身訂造」適合自己的兵器。於是,如果獨孤求敗生於這樣的世家,年紀輕輕的他也能遍觀天下武術之要了。當然這不包括掌、氣等無兵器的武術,但對付這等武功的劍招在九劍中排名都比較靠後,也許正是這緣故。(不然,以一般人的見解,對付手無寸鐵者要比帶兵器的容易多了,劍式還會排在這麼後?)

    他不一定真的有意要破盡天下武功,他這樣的原始動機可能與少年IT天才黑進FBI電腦系統的動機一樣——貪玩貪有趣。武癡求敗可能因為看了很多兵器的精要後有了一點心得,後因志趣而搜羅鑽研掌、氣等武功的破解方法,把這些總結、彙編成獨孤九劍。

    他這個《獨孤九劍》的系統性看似完善,然而「分門別類,分破天下武術」,其完善之處也正是其不完善之處,看來也多似少年之作,說是家傳武學,也忒將獨孤求敗的世家小看了。武學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故黃藥師能從「落英神劍」中演化出「落英神劍掌」;《葵花寶典》在林遠途手上是《辟邪劍法》,在東方不敗手上卻是飛針;就是十七八歲的一個郭襄,看了楊過那招「四通八達」後也能化為劍招使出來。《獨孤九劍》當真不及「大巧不工」的以不變應萬變。

    2、軟劍無常

    上面有位兄弟認為求敗由利劍轉軟劍是因為「無招相較,快者勝」,而軟劍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我認為不止如此。軟劍的最大特點是多變,同一姿勢揮出,軟劍亦會因初始狀態的不同而起到大相逕庭的效果。

    無招勝有招,因為招有常。快者勝慢者,因為快者比慢者更無常。而求敗必定是吃透了軟劍的所有變化,而達到比別人更無常的境界,因而天下無敵。(剛與柔之變化,應也是一種無常。)

    但是駕御軟劍的方法只有一個:軟劍是客觀存在,它不會讓你隨心所欲,你只能依它的規律去揮灑,於是不能收放自如。終於有了誤傷義士一事了。

    在求敗棄卻軟劍後到拿起重劍前可能還有個過渡的階段,這時他有可能權且用回利劍,而獨孤九劍可能在這階段得到了加強。

    3、重劍無鋒

    這是質的飛躍。由以無常取勝轉為以自身的硬件取勝。這可能與其內功修維的提升有關。十多歲時的他當然不能在內力上與天下人爭雄,於是講求的是變化,是無常。而三十歲的時候,內功修維上來了,自然引發他對打破這一格局的思考,最終成就「大巧不工」的境界。以上諸兄說得都很有道理,不多說了。

    4、木劍無滯

    之前三劍都是神兵利器,這卻是木劍。不難看出獨孤求敗一生都在尋找突破。由利劍到軟劍,再到重劍,如果求敗之前的劍法一定要依靠特殊的劍才能發揮出其威力的話,沒有了這些劍,他會怎樣?如果他手上只有一草一木呢?或者說,如果他真的出生於鑄兵器的世家望族才有現在的成就,那麼如果他出生在一般的家庭呢?他還會是現在的他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時的獨孤求敗是尋找天命的年齡,他要追求的不僅是劍術的境界,還是禪的境界,還是哲學的境界。而他尋找天命、追逐自己的存在感的途徑就是練劍。這時的他已經隱居,他不求勝過什麼人,他只求超越自己。他求敗,能打敗他的也只有新自己。

    當用木劍的他能勝過用利劍、軟劍、重劍的他時,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證明自己的成就不是靠家境,不是靠「命」,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命,從此「無滯」。

    劍塚中是木削的劍,然而求敗當年可不是真的削木為劍,楊過一輩子聰明伶俐,可也給獨孤求敗忽悠了這一回。「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換句話說,就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心中有劍,故一草一木,順手拈來,皆可為劍。他削一把木劍埋在劍塚,只是擔心如果隨手折根樹枝埋了,百年後倘有人來看時粗心大意,把這或草或木的「神劍」不當一回事。

    再說具體的武學原理。之前玄鐵重劍當為劍中之至剛,而木劍可能包含劍中之至柔(此等劍術,原應剛柔相濟)。正如《射鵰英雄傳》中周伯通所言:「雖說柔能克剛,但若是你的降龍十八掌練到了洪七公那樣,我又克不了你啦。這是在於功力的深淺。」那麼,如果功力再上,便當柔又倒過來克剛了。這便是木劍破重劍之法。試想想,如果挺玄鐵劍直刺對方,對方木劍一粘,竟如無物,重劍無從著力,木劍竟隨人倒衝過來,胡為乎不克?只一下子,高下立見了。

    楊過思考的不是自己的存在,而是「姑姑」,因此是無法達到「無滯」的境界的。神雕一直指導他劍法,但這傢伙在海潮中蠻練了一陣,年老的神雕竟抵擋不住他的劍,真是無可奈何,只能讓他將錯就錯了。假使神雕不老,猶如百多年前與獨孤求敗為伴時之神勇,楊過這手走上岔道的木劍才不可能對它造成威脅。雕猶如是,獨孤求敗可想而知。

    張三豐在百歲後創出太極拳及太極劍,當然與求敗之木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應在招式上,而是在境界上。此等境界的武術,本就「無滯」。

    5、無劍無式

    當獨孤求敗悟出了木劍勝神兵時,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已經不會再懷疑自己的存在。沒有了神兵利器的他還是他,這時就已經離無劍不遠了。然而「木劍」又與這差之甚遠。剛才說過,「木劍」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而這裡的無劍就是心中也已空明澄清,無劍可尋了。

    劍其實只是一種武術形式,當求敗能「木劍」時,萬物於其手中,仍是以劍視之,進攻、破招之間仍是循著劍的路子;而「無劍」後可真是大大的豁然開朗。舉個粗淺的例子:折枝為劍,枝上有倒刺,但視之如劍而使,倒刺便有亦如無;「無劍」後,視之如枝,倒刺便真的有用了。「木劍」時,與人對戰,可能也會急中生智以倒刺傷人,但另一些時候便是打完後才猛然想起:「啊!我怎的不用倒刺?」「無劍」時,心中瞭然,有倒刺便會用倒刺,有葉子也能用葉子。

    「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有人或許會以「漸進於」三字為據,認為獨孤求敗一生都未能「無劍」;然而不要忘記這裡是「劍塚」,已經無劍了就犯不著在木劍旁加上「五十歲後無劍」,若真如此,反是「做秀」了。以求敗之姿,若不能到此境,問古往今來還有誰能?

    【獨孤求敗的境界】

    劍客是什麼,在我看來,無非是一些愛用劍、擅用劍的俠客。劍道是他們生存之道,劍法是他們最強的武技。金庸的筆下,確實有不少這樣的劍客。但是,自從「劍魔」獨孤求敗橫空出世之後,其他所有的劍客,都變得暗淡無光了起來。就連他最傑出的兩個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沖,在他的光芒之下,都變得渺小了起來。楊過之於他,如同偏激任性的無知孩童;令狐沖之於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獨孤求敗的劍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遠離了人世的情感的。這有點像另一個偉大的劍客,古龍筆下的「劍神」西門吹雪。他們的劍道,是一種人生境界。「求敗」和「吹雪」,都是一種淒絕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寂寞是主旋律,無慾無求則是其本質。能瞭解他們的寂寞和他們的「虛無」,便能瞭解他們的偉大。我們在談論獨孤求敗的武學境界,和他的劍法的時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觀,只有明白了這兩點,才能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劍勝有劍」和「無招勝有招」。

    1.劍塚和「五劍」傳說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通過劍魔在劍塚中留下的這句遺言,我們可以瞭解到,獨孤求敗,是在他達到了武學巔峰和人生巔峰的時候,選擇了棄劍、葬劍。長劍空利,但是對手寥寥,但求一敗而不得,唯有棄之。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相信已經沒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極點了。雖然傲視天下,但是人生再無樂趣可言、再無目標可尋。唯有從此與雕為伴,了此殘生。嗚呼,難怪楊過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又驚又羨」。這樣的境界,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這裡必須要指出,獨孤求敗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不好說。他的那個時代,也許高手並沒多少;他的武功,也許並不比虛竹、石破天、掃地僧、東方不敗強。但是,他的這種人生境界、他的劍道,卻是無人可比的。既然對手已無,留劍何用?獨孤求敗的劍,是為了強敵而生的,沒了敵人,也就沒有了用劍的意義。這就是「無劍勝有劍」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的武學,登峰造極之後,用不用劍,都沒多大分別。這並不是說不用劍就比用劍要強,而是說,天下間,已經沒有人能夠再值得他們用劍了。這才是為什麼獨孤求敗四十歲後,草木飛花皆可為劍的時候,選擇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劍。因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劍了,江湖上仍然沒人可以打敗他,那他還有什麼必要再用劍?這是一種武學修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年少輕狂,藝業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鋒利的寶劍,與群雄爭鋒。其實,這時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獨孤求敗的劍法?他的心態和劍道,都還很幼稚。二十歲前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年少、衝動,以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卻不知道此時的他們,僅僅只能與「河朔群雄」一爭短長而已。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三十歲前,正當闖蕩江湖、建功立業的時候。青春熱血,難免犯下錯誤。此時的獨孤求敗,便是這樣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時候,自然精進了許多,但是人生觀卻變得模糊了起來。這是這個年紀的人經常犯的錯誤。誤傷義士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金庸想要傳遞的人生哲學--人年輕的時候都會犯錯的,而且會是不堪回首的錯誤。當我們年老體弱的時候,再回首,依舊羞愧難當。唯有「棄之深谷」,以期引以為戒。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歲後,圓滑老辣,於人於事,漸漸看透。所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結合到武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此時的獨孤求敗,橫行天下,無人可比。春風得意之際,想必也開始回首前塵、總結半生。這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麼回事,天下無敵卻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變得注重起個人的修為來了。重劍便是這個時期獨孤求敗心境的最佳解讀,也是金庸對於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讀--舉重若輕、沉穩老成。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四十歲後,漸近知天達命的年紀,也正是漸近「無劍」的時刻。此時,獨孤求敗依然無敵於天下,可說已經感受到了獨居頂峰的那份寂寞。當人已經完成了一生的夙願、達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標之後,其實,人生也已經基本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這把年紀,人還有什麼追求的呢?還有什麼慾念呢?沒了,也不應該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時,還存欲求,必為貪慾妄求。這是金庸的人生哲學,亦是獨孤求敗的劍道。此時,他已經漸漸到了無慾無求的時候,放棄手中的劍,只是時間問題。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歸位了。獨孤求敗埋劍葬劍,便是知道了自己劍的生命,已經到了終點。「無劍」便是如此。「無劍勝有劍」,在武學上,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修為,在人生態度上,同樣被金庸推崇為極致。這裡補充一句,所謂的無劍,不一定就指的是無形劍氣。知天達命,便是收放自如、隨遇而安的人生觀。同理,無劍也是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境界,不需要劍,不代表就一定沒有劍。只是沒有用劍的理由而已。無形劍氣也罷、以掌代劍也罷,都是一樣的意義,並無長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異。六脈神劍固然縱橫萬里、無往而不利;而黯然銷魂掌也同樣是震古爍今、氣象萬千。這兩項神功,誰也不一定比誰強。金庸沒有自己比較過,我們亦無從得知究竟哪個更強。唯一知道的,就是這兩種都已到了「無劍」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隨心所欲,方為「無劍」;物我兩忘,於人於事再不執著,才是「無劍」。而段譽和楊過正是沒有做到這點,他們的「無劍」才會缺陷明顯,時靈時不靈。我相信,這是金庸在設計「無劍勝有劍」的時候,真正想要傳達的。

    2.關於獨孤九劍

    剛剛說到無劍,看官肯定會覺得,我應該是在說「無招」,而不是說「無劍」。您錯了,我就是在說無劍。但是您也沒完全錯,因為無劍和無招,其實是一致的。我們知道,金庸先寫了《神雕俠侶》,那時候想出了「無劍勝有劍」。直接影響到的作家就包括古龍。古龍在此基礎上,想到了「無招」。他的「無招」真的是沒有招。平平無奇、隨隨便便的出手,便能置對手於死地。金庸正是受到了啟發,在古龍的「無招」的基礎上,想到了「無招勝有招」。因此,若論前後順序,當然是「無招」在「無劍」之後。但是,要說非要比較出哪個更厲害,我覺得,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因為,「無招」和「無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只是走的路不同,卻沒有高低上下之分。「無劍」講究的是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是心中不再執著於一草一木,而是師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麼兵器就用什麼兵器,想不用就不用。是一種人到老年,寂寥無慾的人生態度。既然無慾無求,有沒有劍,又有什麼分別?同樣,「無招」也是一種人生境界,這是一種經歷過無數風浪、最後雲淡風消之後的惆悵。最後返璞歸真,做到逍遙快活、任意遨遊。這時候,還有什麼追求的?自由灑脫,不過是形式,真正追求的已然是那不可捉摸的虛空境界。因此,有招無招,又有何分別?有招既是無招,無招既是有招。無招無劍合二為一,便是金庸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物我兩忘,任意遨遊。無招無劍,亦可說是人生和武學的最高的境界。於是,我們便能理解了,為什麼當令狐沖謝過風清揚傳授上乘劍術的時候,風清揚會用淒涼寂寞的口吻笑他還差的遠。這時候的令狐沖,追求自我,肆意妄為,還到不了太虛任遨遊的境界。劍法,自然也就差得多了。當然,風清揚也不見得就到了這個境界--相信風清揚早就棄劍了。但是,他的棄劍和獨孤求敗的棄劍截然不同。風清揚被世事傷透了心,因此遁世逃避。他在棄劍的同時,也放棄了他的人生,他是被動的棄劍。而獨孤求敗不同。他埋劍,是因為他找不到用劍的理由,世上也沒人再值得他用劍,因此選擇了「無劍」,可以說,他是主動的埋葬了愛劍。言歸正傳,繼續說「無招」。「無跡可尋」既為「無招」。這是獨孤求敗一生的總結,也是他人生態度的總結,當然,更加是金庸所希望的人生態度。來時是空,去亦空。這種虛無的境界,風清揚沒有完全做到,令狐沖更加沒有做到。因此,令狐沖的獨孤九劍,達不到天下無敵的地步。

    獨孤九劍,並不是「無招」。獨孤九劍畢竟還是有跡可尋、有招可出。真正能夠達到無招、無跡這種境界的,世間恐怕沒有。東方不敗接近於此境界。不過,他身法再快,始終還是有招式、有路數。葵花寶典的如鬼如魅,畢竟比起獨孤求敗「無招勝有招」的虛無縹緲,在境界上,還是要差一籌。而獨孤九劍,亦差了三分。

    《神雕俠侶》和《笑傲江湖》成書時間不同,體系和思路亦不相同。那些說獨孤九劍其實僅僅是獨孤求敗三十歲前所用的功夫的,有失偏頗。從小說中的邏輯來講,沒錯,重劍無鋒,沒辦法用獨孤九劍這樣快的功夫。但是,木劍又如何呢?當獨孤求敗不滯於物,手中的劍想輕就輕、想重就重的時候,他能不能創出獨孤九劍這種包羅萬有、破盡天下午學的功夫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此,說什麼獨孤求敗三十歲前創出獨孤九劍,或者獨孤九劍乾脆是他家傳功夫的,都是瞎猜。當然,我也是瞎猜。金庸之所以取名獨孤九劍,並且讓它成為獨孤求敗的絕技,我想有三條原因。第一,獨孤求敗是金庸創作的小說中,唯一夠資格擁有天下第一劍法的劍客,也是唯一一個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劍客。獨孤九劍這樣可稱天下第一的劍法,自然是天下第一的劍客來擁有。第二,獨孤九劍只有配合「無招勝有招」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這種意境,這種隱士之道正與獨孤求敗的劍道相合。第三,「獨孤九劍」這個名字,足夠體現遠離塵世的孤傲和寂寥的感覺,正適合隱士這個主題。想通了這幾點,我得出了一個假設。按照小說的邏輯,也許獨孤九劍作為獨孤求敗窮一生之力研究和完善的劍法,也未可知。如果把獨孤九劍這九式劍法與獨孤求敗留下的「五柄劍」一一對應,便可得到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年少時的劍魔,意氣風發,功力未成,自然創不出獨孤九劍。三十歲前,功力漸進,使用紫薇軟劍這樣輕快的兵器,搭配破刀、破劍式這樣以快打慢、先發制人的功夫,自然再合適不過。四十歲上下,舉重若輕,無論什麼兵器,早就都不放在眼裡了,用玄鐵劍破盡天下兵器、暗器甚至拳腳,未嘗不可。四十歲後,不滯於物,漸漸的放棄了手中的劍,閱歷武功俱已登峰造極,這時候創出了破掌、破氣式這樣精微奧妙、神而明之的劍法,也是說得通的。隨後,進入「無劍勝有劍」之境,心中手中,都已不再執著,收放自如;招式上自然也就更沒必要執著了,隨心所欲,亦進入了「無招勝有招」之境。無招和無劍,就如同華山的劍、氣二宗一樣,互為表裡、密不可分、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當然,無論是無招還是無劍,都是金庸自己編的,他自己沒有自圓其說,我也就瞎琢磨琢磨,聊以自娛。

    3.關於「劍魔」這個稱號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劍魔獨孤求敗」獨孤求敗的武功,如神話般高深莫測;獨孤求敗的一生,如神話般璀璨奪目;獨孤求敗的人生境界,更是漸進神境、漸入神道。從他的名號上推斷,曾經成魔的獨孤求敗,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驁不馴且不為世人所理解和容納的武林怪傑。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驕傲,不曾失去。故而,臨終遺言,仍然自稱「劍魔」。算是無悔於自己的一生,無愧於自己的劍道。後人追思,心馳神往。獨孤求敗,最終埋劍、棄招,返璞歸真,一切歸零。正應了人生循環往替的道理。生來空空如也,最後還是空空如也,塵歸塵、土歸土。這是金庸要藉著獨孤求敗傳達的話語,這也是莊子遺留下來的思想,這也是「無招」和「無劍」的真實含義。這種境界,金庸小說裡,只有獨孤求敗達到了,因為是他創出來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沖,則還差的遠。楊過到頭來,離「無劍勝有劍」,仍有一步之遙。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必須配合心情,否則不靈;與金輪法王最後一戰暗自後悔沒有帶上玄鐵劍。這些都說明他離物我兩忘、收放自如還差得多。他的武功修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劍」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從心底裡棄劍。而令狐沖始終不敵東方不敗,最後仍然沒有練成破掌、破氣兩式,說明他離隨心所欲、無跡可尋這種境界也差得十萬八千里。通過他時不時還需要回劍防守、面對辟邪劍法一度得不知所措,證明他離真正的「無招勝有招」也有一段距離。此時再回首劍魔,不得不敬為天人,對其人生和武學上的修為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無劍、無招俱為神跡,達此境界者,環顧宇內、唯獨孤求敗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