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南海揚 第六卷 阿拉伯海 第五十六章:天竺之殤(五)
    「作為一名注定會人類空戰模式的新型戰機駕駛員,我從未想過我的第一個實戰對手竟會是……。」很多年之後,當在澳大利亞達爾文港的那場宿命的空中對決之中失去雙腿的美國空軍皇牌飛行員—皮特中校在位於自己俄克拉荷馬州的家中,對著圍坐在壁爐旁眨著雙眼聆聽著故事的孩子們講起自己的戰鬥故事時,他又一次回憶起自己駕駛著F-22「猛禽」型戰鬥機的第一次實戰飛行。

    美國空軍參與解除印度核武器的軍事行動,這一事實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嚴格保密的,除了中國、巴基斯坦以及英國軍方的少數人之外,五角大樓在全世界面前都表現的很無辜,但實際上在2008年3月24日那一天,美國空軍不僅在情報領域對巴基斯坦方面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更有相當數量的實戰部隊第一時間進入了印度的領空,這支秘密參戰的部隊當然便非弱旅,而是美國空軍多年以來投入了無數時間和精力建設的「空中鐵拳」—「全球打擊特遣部隊(GSTF)」。

    全球作戰可以說是美國空軍乃至全世界主要空軍大國在2世紀的終極夢想,對此五角大樓的最終解決方案是組建以空天戰機為主「航空航天遠征部隊」,不過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現階段還有漫長的技術儲備和科研攻關的道路要走,所以在部署以外層空間為戰場的空天戰機群之前,新型的特遣部隊(OOS)便成為了美國在全球戰場之上肆意攻擊的主要手段,利用美國領先世界的隱形技術、防區外武器、精確性打擊武器、航天和信息系統的,美國空軍將集中使用F-22型戰鬥機和B-2型轟炸機,成立一支能夠快速部署並實施較大規模空中隱形精確打擊的小型特遣部隊。

    一支標準的「全球打擊特遣部隊」主要編有指揮控制分隊,情報、偵察與監視分隊,隱形轟炸機部隊以及2∼4個多用途隱形戰鬥機中隊。轟炸機部隊配備2架B-2型轟炸機,戰鬥機中隊則配備有48架F-22型戰鬥機,支援機種主要有U-2偵察機、E-3和R-35「鉚釘」電子偵察機等組成的情報偵察系統,E-3「望樓」預警機、E-30「呼叫羅盤」戰場指揮控制中心飛機、E-8「聯合星」地面目標監視機等組成的機載預警與指揮控制系統,還可得到無人機、天基信息系統(衛星)和陸基傳感器(包括特種作戰分隊)的支援。但是顯然在對印度的這次空中突襲之中,美國空軍並不能以這樣的堂堂之師的規模出現。隱蔽進入戰場的僅有一個基本的作戰單位,也就是4架B-2型轟炸機和個中隊的F-22型戰鬥機。

    作為第一支裝備有F-22型戰鬥機的美國空軍第戰鬥機聯隊第27戰鬥機中隊,皮特中校和他的戰友在3天之前從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蘭利空軍基地起飛,在飛越的大西洋之後降落在美國駐歐洲空軍所管轄的皇家空軍米爾登霍爾基地,在抵達米爾登霍爾基地之前,第27戰鬥機中隊之中的所有人都並不清楚他們最終的目的地,在皇家空軍米爾登霍爾基地休整的24小時之內,皮特中校第一次看到了他們的飛行任務。而從這一刻開始,美國空軍第27戰鬥機中隊便將踏上一條漫漫的遠征之路。

    為了避開俄羅斯在中歐強大的監控網絡,第27戰鬥機中隊假道南歐的意大利,然後穿越土耳其的領空,借助在「天鵝絨革命」之後全面倒向北約的格魯吉亞的領空,最終抵達了美國空軍在本次代號為「牙醫」行動的前進基地—位於土庫曼斯坦的馬雷軍用機場,雖然F-22型戰鬥機擁有強大的隱身功能,但是這一路之上他們卻顯然沒有成功的躲過老對手的跟蹤,在進入土耳其的天空之中,俄羅斯空軍便注意到了這支遠征機群,一支裝備有蘇-37型戰鬥機的俄羅斯空軍沿著俄羅斯外高加索的邊境緊緊追蹤著第27戰鬥機中隊的一舉一動,甚至還模擬了數次超遠程攻擊。對於這神秘對手的種種挑釁,皮特中校和他的隊友只能保持著忍耐,畢竟他們此刻飛行的路線曾是紅色帝國最為敏感的後院。

    「他們應該是俄羅斯剩下的三張牌之一吧!」直到機群順利的降落在馬雷軍用機場的跑道之上,俄羅斯空軍的蘇-37型戰鬥機才在盤旋了數周之後,憤憤的離去。注視著這些在雷達屏幕之上高速遠去的「朋友」皮特中校只能苦笑的說道「我們可能終有一戰,但並不是今天。」馬雷軍用機場曾是前蘇聯時代在土庫曼斯坦境內最大的軍事戰略設施,除了策應前蘇聯空軍在整個中亞地區的軍事行動之外,這裡還曾負責培訓友好國家的空軍飛行員,所以相關的設施條件在中亞五國的空軍基地之中相對完善。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正日益成為美國在中亞地區空中力量的基石。

    中亞可以說歐亞大陸之間的「中途島」,同俄羅斯和中國相鄰。美國政府當然十分清楚,如果其影響力能夠滲透中亞,並達到控制該地區政治走向的水平,則美國的全球戰略就擁有了重要的支點。另外,該地區能源十分豐富,一旦美國控制了能源走向,也就控制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生命線。所有這些都要求美國不斷加強在中亞的軍事存在。

    9事件之後,美國政府曾以反恐為名在中亞地區建立了眾多的空軍基地,先後租用了烏茲別克斯坦的漢納巴德機場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馬納斯國際機場。隨後,塔吉克斯坦同意向美國及其盟國的反恐力量提供庫利亞布機場,同時美軍還獲得了在需要時可以毫無障礙地使用哈薩克斯坦機場的許可。一度成為了插入了中、俄兩國側背的尖刀。不過隨著中國力量的崛起,這些據點正被一個個的逐漸被拔除,上海合作組織在阿斯塔納峰會中便明確提出在阿富汗局勢日漸穩定的情況下,非本地區的外國軍事存在應該撤離中亞,並為此應制訂一個時間表。

    不過對於這些情況,皮特中校並不願過多的去考慮,畢竟對於一個普通的飛行員來說,他的使命更多是去達成五角大樓所部署的任務而已。2008年3月24日的凌晨時分,美國空軍第27戰鬥機中隊的戰機開始從馬雷軍用機場起飛,飛向他們的戰場印控克什米爾。「我們的作用就是『踢開大門』。」作為美國空軍空中打擊的前鋒,「全球打擊特遣部隊」的主要任務便是以隱形戰機突破敵方前線,徹底清除敵方的防空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等關鍵目標,為後續打擊掃清障礙。不過在今天的行動之中皮特中校的第一個目標並不是敵方的遠程預警雷達或指揮中心,而是氣球也就是印度防空系統中所謂的「浮空器」。

    同地面上的雷達監視系統相比,浮空器由於在高達數千米的高空,可克服地球曲度影響以及山的遮擋,偵察探測距離更遠。浮空器懸浮在空中,由於搭載著雷達設備,使其如同一個預警飛機一樣。但同預警飛機相比,浮空器還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是浮空器可長時間滯空,最長可幾十天不間斷地實施偵察,這一點是任何一種預警機都無法做到的。二是浮空器使用安全。浮空器將依靠浮力原理升空,不需要過多的地勤人員,即使被敵方導彈擊落,也不會造**員傷亡。三是浮空器上搭載的設備易於更換,可執行多種任務。但是這種浮空器也有同樣明顯的弱點—體積龐大,規避能力弱,容易被敵方發現和摧毀。

    對於擁有先進的被動防禦系統的F-22型戰鬥機而言,這些漂浮在空中的預警浮空器幾乎只能有插標賣首來形容,F-22型戰鬥機能夠在不開本機火控雷達的情況下對0公里以外的各類防空和機載火控雷達進行定位和識別。所以在這些預警浮空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掛載在機身中間的主武器艙的枚IM-20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便將這些印度防空體系中的空中眼球打瞎,在這些預警浮空器所監控的範圍內,從阿富汗出擊的巴基斯坦空軍F-型戰鬥機將順利的完成低空突防。

    而就在美國「全球打擊特遣部隊」首開戰績的同時,印度有限的核武庫也遭到了今天以來的第一擊。不過這一擊並非來自於巴基斯坦和美國聯合行動的西部戰線,而是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以北。與巴基斯坦和美國聯合行動所採取的傳統突防程序相比,中國空軍的打擊手段顯得新穎很多。一種全新的作戰模式在今天注定要震驚世界。第一個遭遇毀滅性打擊的是印度陸軍部署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大吉嶺一線的印度陸軍第222獨立導彈團。

    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2架中國空軍的蘇-30M型戰鬥轟炸機便飛臨了他們的上空。「這不可能!我們雷達系統都失靈了嗎?」呼嘯而來的中國雷石-型制導滑翔炸彈便準確的將隱蔽在山林之中的搭載於太脫拉84型×輪式卡車底盤之上的「大地—」型對地近程戰術彈道導彈炸成了廢鐵。火光沖天之間印度陸軍第222獨立導彈團所屬的3個導彈連和個支援連幾乎來不及作出任何的反應便被徹底摧毀在集結地域之中。

    「就算給你們時間又能怎樣?」在西藏高原的上空擔任著戰術支援工作的武嵐中校正在自己所駕駛了中國空軍的轟-X型轟炸機的駕駛艙內注視著這場空中突襲的全面展開。與擔任著戰術突襲任務的蘇-30M型戰鬥轟炸機不同,武嵐中校和中國空軍的轟-X型轟炸機所擔任的任務主要是摧毀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地區的雷達預警系統和指揮通訊系統。早在中國空軍的戰鬥轟炸機從西藏地區的各機場起飛之前,他們便已從隱蔽部署已久的青海玉樹軍用機場出發,抵達了戰區上空—距離中印邊境300公里以外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的天空之中。

    「這次行動將是中國空軍空戰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隨著總攻擊命令的下達,掛載在的幾乎脫胎換骨的轟-X型轟炸機的兩翼之下的4個武器掛點之上的4個碩長的外型酷似巡航導彈的重型彈體開始脫落,在5秒鐘之後下降00米後開始點火。正迎著高空之中強勁的對流,逐漸加快速度以顯現出它的崢嶸。這毫無疑問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因為這中看似普通的彈體頂部,是一個龐大宛如火箭運載艙式的橢圓型彈頭。隨著後段火箭推力的增加,架轟-X型轟炸機所掛載著的24枚新型武器不斷升高高度,以曲射彈道的軌跡進入開始向著喜馬拉雅山脈以南飛去。

    「如果說這一場中美之間的全球爭奪是一場世界盃死亡之組的預選賽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我們和中國一樣都希望能在印度之支弱旅身上取得更多的淨勝球—將更多的武器通過實戰檢驗送上戰場。」在位於拉合爾的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霍華德.泰勒已經第一時間得到了中國空軍對印度北部地區全面空襲行動開始的消息。出乎美國軍方預測之外的是,中國空軍雖然採取的仍是傳統的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加戰鬥機的攻擊模式,但是打擊的平台卻有了巨大的變化。

    「想不到中國人在空射彈道導彈領域竟已經取得了如此領先的地位。」在五角大樓之內,美國空軍的主要將領也同樣對中國空軍的長足進步感到驚訝。雖然早在20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便在第六屆中國(珠海)航展展出了具備應急機動快速發射小型載荷能力的「開拓者」系列空射運載固體火箭,但是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這種三級帶翼固體火箭雖然性能卓越,起飛重量3噸。掛載在載機機腹下部,將火箭攜帶至高空後機箭分離,進行空中點火發射,此後按設定程序飛行,將載荷送入大氣層外。在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50公斤。但是尚處於研製發展期,根本不具備實戰部署的能力,因此美國軍方對於中國空軍在200年之前掌握空射彈道導彈技術可以說毫不擔心的。

    但是此刻事實卻給了五角大樓一個毫無預料的「驚喜」,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了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空射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空射型運載火箭的首次成功發射是在974年,當時美國空軍首次空射了一枚「民兵」彈道導彈,這次發射最初的目的是向蘇聯人示威,以展示美國的核威懾力量,但就如冷戰時代所有的行動一樣這一行動也迅速拉開了空射火箭領域的軍備競賽的序幕。

    空射彈道導彈的優勢顯而易見,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導彈的生存性能,採用空中機動後,導彈載機可以在自己的國家上空隨意機動。而且更難防禦,理論上講採用空中載機幾乎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起飛並且飛到敵方外圍的任何方向,任何高度發射而且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這樣現有的所有防禦系統都就將失去功用。因此在冷戰時代美、蘇兩國都不遺餘力的投入精力進行研究,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軍方卻已逐漸放慢了這種武器系統的研製腳步。而當此刻中國以「開拓者」系列空射運載固體火箭為載體向印度北部實施遠程打擊之時,美國空軍立即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即便他們來實施這樣的攻擊,也未必比中國人作的更好。

    由轟-X型轟炸機發射的「開拓者」空射運載火箭在800公里射程可以搭載2枚-0萬噸級小型核彈頭或者噸常規彈頭、500公斤彈頭2枚。位於印度北方邦東南部阿拉哈巴德的印度中部空軍司令是第一個遭到重創的印度北方戰略目標,噸重的常規彈頭呼嘯頃刻間將印度空軍這個中部地區的指揮中心夷為了平地。在隨後的數分鐘之中,紛飛落下的彈頭在印度北部一再的重複著同樣的毀滅。

    2008年3月24日上午7點分,對於大多數印度的公民來說,新的一天才剛剛開始,還有相當富裕的時間去完成每個人在今天所想要作的任何事情,但是對於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以北50公里的荒原之上忙碌著的印度雷達兵來說,他們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面對中國空軍的突然打擊,印度軍方此刻更多的反應並不是出離的憤怒,而是終於可以長舒一口氣了。因為等待一場攻擊,遠比承受一場攻擊的時間來得漫長,而又令人難熬的多,況且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中國空軍所發起的這次攻擊雖然在攻擊手段之上有些出乎意料,但是規模和烈度卻遠遠低於印度軍方的預計。

    「目前為止,中國空軍的戰鬥機僅僅摧毀了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大吉嶺一線的第222獨立導彈團。其發射的24枚新型空射彈道導彈之中僅有0枚左右準確的擊中了我方在第一線配屬的指揮中心和軍用機場。這樣的損失並不致命。」在新德里的地下防核掩體之中,黎明時分便從自己的床上被驚醒的印度空軍參謀長特亞吉上將此刻正心有餘悸的向喬京德爾.賈斯萬特.辛格上將匯報著在剛剛過去的0分鐘之內,在中國空軍的打擊之下,印度一線空軍和地面導彈部隊的損失情況。

    「看來中國人對於越過高原打擊我們也是有心無力,在剛剛結束的第一階段中,我們的防空預警和指揮系統依舊保持完好,二線機場和地面彈道導彈部隊也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我們依舊有能力保護印度的天空。」雖然遭遇了攻擊,但是特亞吉上將的臉上卻依舊掛著燦爛的笑容,因為在同僚喬京德爾以核武器向北京方面進行威懾之後,中國向印度實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的噩夢便一直出現在每一個煎熬的晚上。現在這種危險似乎已經基本解除了,因為從種種跡象來看,中國遵循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都打算以一場常規的空中突襲來瓦解印度的核打擊能力。

    不過中國人好像仍很忌憚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部署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攻擊都仍是試探性的。中國空軍的戰機沒有深入邊境,而一直以來被印度方面視為高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所謂青藏高原之上的中國導彈部隊也沒有全力發射,所有的行動都顯得是那麼不疼不癢。一切看來都是那麼的四平八穩,毫無決戰的氣息。

    「顯然這是中國人在試探我們的底線,他們的攻擊剛剛才開始,北京是在看我們有沒有料首先向他們發射核武器,那麼好吧!我就讓他們知道印度壓抑已久的憤怒吧!我現在命令印度334、335、545、555四個獨立導彈團進入核反擊程序,按預定計劃向中國和巴基斯坦境內的目標實施核打擊。二線所有仍能作戰的機場出動所有攜帶核航彈的戰機……」顯然喬京德爾不會接受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結果,中國顯然是想以這樣的行動來麻痺自己,如果不立刻予以猛烈反擊的話,那麼印度的核打擊力量很可能會一點一點被中國人吃個乾淨。

    「您不能下達這樣的命令,這將意味著世界的末日。」面對著已經陷入了瘋狂之中的同僚,特亞吉上將鼓足了十萬分的勇氣努力想要去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如果這個世界再無印度這個國家和民族容身之所的話,那麼我們還要保全這個世界幹什麼?」喬京德爾以最為凶悍的目光注視著這個印度空軍膽怯的指揮官,或許在特亞吉上將和很多印度人眼中,他們可以甘願成為一個二流國家的公民,只為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不被打擾和破壞,但是在喬京德爾的心目之中,如果印度不能在2實際成功崛起,那麼他將要求整個世界一起淪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喬京德爾並沒有猜錯,中國軍方對印度核武庫的打擊的確才剛剛開始,但是他的瘋狂並不能真正的挽救印度的命運,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分鐘之內,他的命令將無法準確的傳達到他所寄予厚望的每一支部隊的手中。當同時面對著中國、巴基斯坦、美國和英國這四個對手時,看似強大的印度實際上並不堪一擊。

    「中國人的空射彈道導彈技術顯然還沒有完全成熟,第一波發射之中竟會有如此之內的『啞彈』。」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以北50公里的荒原之上,數十名印度空軍的雷達兵正操控著新德里斥巨資從以色列購買的的「綠松」陸基預警雷達系統,監控著印度北方的天空。作為印度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核心部分,全部由以色列研製的兩套「綠松」陸基預警雷達和3架高性能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無疑是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眾多防空導彈最關鍵的雙眼,所有來自中國的戰機和導彈都將首先被他們發現、鎖定並最終摧毀。

    以色列可以說是世界最恐懼導彈襲擊,同時卻也是最易遭遇導彈襲擊的國家了。在其漫長的武裝建國史中,大衛王的後代們幾乎把自己的四鄰都得罪了個遍。雖然在一次次的較量之中,以色列人以自己的勇敢和無畏將始終離心離德的阿拉伯人推向了失敗,但是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以色列卻不得不面對新的威脅。雖然一心想學自己的老鄉—薩拉丁光復聖地、整合中東的薩達姆政權已經倒台,但以色列周邊伊斯蘭國家所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提高。敘利亞、埃及、伊朗等國家的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展令人矚目,從998年以來,這些國家已經相繼進行了種新型導彈試驗,伊朗甚至還在研製洲際導彈。作為應對措施,以色列早在5年前就開始構建自己的導彈防禦網絡,並已初具規模。

    公元72年,猶太起義者在聖地馬薩達修築三道城牆,以抵抗強大的羅馬軍團。900多年後的今天,猶太人又開始修築三道「無形的牆」,對抗來自天空的威脅。根據以色列的國家導彈防禦方案,即運用多種攔截導彈、激光武器、天基衛星、陸基超地平線雷達等組成三層防禦網最外層防禦網將攔截來自伊朗以及其他不接壤的潛在敵國發射的空中目標,這些目標大多是射程超過000公里的彈道導彈;中層防護網將攔截來自敘利亞和黎巴嫩真主黨發射的近程導彈和自殺用途的無人飛機;最內層防禦網則用於攔截真主黨使用的短程喀秋莎火箭以及哈馬斯使用的土製卡桑火箭。可以說在眾多威脅之下誕生的以色列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完備,也是最具實戰意義的。這一系列的成果,自然引得一心想在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核博弈中佔居上風的印度人眼紅不已。

    印度發展反導系統也決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海灣戰爭中美國人「愛國者」導彈大出風頭的震動,加上老對手—巴基斯坦和中國彈道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印度不得不萌發了建立反導系統的念頭。99年8月,印度國防部在其公佈的年度國防報告中就指出,印度有必要推行導彈防禦戰略,將初級防空網提升為具有一定反導能力的防空系統。此後,在已有40多個前蘇聯生產的「薩姆」地空導彈營的基礎上,印度開始陸續從俄羅斯購買和租借了S—300和「安泰」2500型防空反導系統,從以色列購買了「巴拉克」防空導彈,並加快了對國產「三叉戟」和「藍天」防空系統的研究。

    近年來,在共同戰略利益推動下,以色列迅速成為繼俄羅斯之後,印度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國,每年軍火貿易額平均高達0億美元。僅2003年,印度就向以色列購買了27億美元的軍事產品。從發展趨勢看,以色列可能在2008年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第一大武器供應國。而印-東(盟)戰爭的準備,更令精明的猶太人在印度身上大撈了一票。針對印度急切想要打造自身天盾的心理,以色列開始大肆向新德里推銷自己的「箭」式系列反導導彈。不過當傻呵呵的印度人正的打算掏錢購買之時,以色列卻立即與美國演起了雙簧。由於從99年以色列開始研發「箭」式導彈防禦系統算起,美國先後為該項目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因此印度能否從以色列買到「箭」式,要看美國政府的態度。而當面對著美國方便一再阻撓,印度不得不知難而退之時,以色列人又表示可以邀請印度投資,共同研發「箭」式系統的改進型號以逼開美國的技術壁壘,為印度未來建立以「箭2」反導系統為核心、S—300和「藍天」系統為補充、覆蓋印度全國的導彈防禦網提供了可行性。總之經過了近五年的折騰,印度在以色列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最終卻仍只得到了這兩套「綠松」陸基預警雷達,號稱世界最為先進的「箭」式反導導彈卻遲遲不能落戶在南亞次大陸之上。印度只能以「綠松」陸基預警雷達為核心,指揮並不匹配的俄制防空導彈群。

    不過即便如此,在印度看來也已經可以是算是滿足了。畢竟以色列聲稱已經對「綠松」預警雷達進行了全面的改進,使得雷達可以跟蹤中程彈道導彈,它的最大發現距離達500公里,可以跟蹤速度超過每秒3000米的目標。可同時處理幾十個目標,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並能引導導彈優先攻擊其中4個最具威脅的目標。擁有了這2套「綠松」預警雷達,儘管印度規劃之中雙層陸基導彈防禦系統中的以「箭-2」反導導彈系統為主建設的攔截3萬米高度以上或大氣層以外的彈道導彈—「區域防禦系統」目前無法到位,但是攔截飛行高度在3萬米以下的戰術彈道導彈的「點防禦系統」也可以算是功德圓滿了。

    在中國空軍的第一輪攻擊之中,機動部署在中印邊境的兩套「綠松」陸基預警雷達便準確的發現並鎖定了中國空軍以轟-X型轟炸機為平台發射的24枚「開拓者」型空射運載火箭,並及時的通知了各防空部隊,不過這些導彈之中的絕不多數不等印度防空部隊進行攔截,便在越過了喜馬拉雅山脈之後在空中解體,僅有0枚左右準確的擊中了目標。而這0枚導彈的目標大多均為印度一線機場,在如此短的距離內印度防空部隊也難以作出多次攔截。

    「就當是熱身運動吧!」但就在眾多印度雷達和防空部隊的士兵們一邊嘲笑著中國人拙劣的導彈技術,一邊摩拳擦掌準備下一輪較量中大展身手之際,他們並不知道一張他們無法察覺的毀滅之網正在他們的頭頂張開,中國空軍所發射的「開拓者」型空射運載火箭並非是由於技術故障而自動解體,而是在下降到指定高度之後,打開了自身的運載艙,釋放出所攜帶的奪目蜂群。

    無獨有偶,這種針對印度防空雷達網絡進行攻擊的小型無人攻擊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樣出自於苦戰建國的猶太人之手。哈比(Harpy)這個單詞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都是無比的陌生,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古希臘神話之中鷹身女妖之名,他們長著婦人的頭和身體,長長的頭髮,鳥的翅膀和青銅的鳥爪。是風之精靈,冥王哈德斯的傳令者,負責把死者的靈魂送往冥界。而遠離了愚昧的神話時代之後的千年,以色列人重新起用了這個單詞用來命名自己所設計的反輻射無人機。

    談到無人機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強大的空中霸主—美國空軍的無人機家族。但是實際上美國的無人機技術在全世界範圍內並不能算是真正的首屈一指。至少在古老的歐洲德國人在無人機技術和戰術運用領域都走在了美國人的前面。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西德軍方便向美提出了聯合研製一項名為「蝗蟲」(Loust)武器計劃,旨在研製一種體積小、造價低的無人機,用於壓制敵方防空武器。但是美國軍方當時對這項計劃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由此西德政府不得不在98年因資金不足暫時中止了研製計劃。

    時隔六年後,西德國防部決定在「蝗蟲」項目的原有基礎上,採用國際合作來解決經費短缺的問題,以便盡早生產出一種可以執行反雷達、反坦克、反直升機或偵察目標定位等各種戰場任務的模塊式無人機。很快,這種獨具特色、用途廣泛、價廉物美的設計方案引起了以色列軍方的極大關注,併力促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I)參與研製和生產。最終這項計劃在德國和以色列都結出了碩果,德國人擁有了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無人攻擊機—泰帆,而以色列人則獲得了「哈比」反輻射無人機。

    997年巴黎航展上,「哈比」首次公開展出,其獨特的作戰使用方式引起一些國家的極大興趣。2000年,韓國花費5200萬美元引進00架「哈比」,不久印度和土耳其也先後採購了一定數量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與目前廣泛用於偵察、通信的無人機不同,「哈比」集無人機、導彈和機器人技術為一體,是一種利用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波信號,搜索、跟蹤並摧毀地面雷達的自主武器系統。而最終令「哈比」反輻射無人機最終進入中國人視線,卻是2004年2月的一次外交風波。當時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指責以色列故意隱瞞賣給中國「哈比」無人機的真相,而且在中方將該機運回以色列進行換代升級時,也沒通知美國。美方要求以色列澄清此事並共同對此進行調查,並要求以色列扣留該批飛機。

    雖然以色列政府一度強硬的表示這批無人機是20世紀90年代末出售的,已經是中國的財產,中國只是要求進行裝備升級。按規定,以色列沒有理由不將無人機還給中國。同時以色列方還強調,該型無人機的升級技術都是以色列自行開發的,以方有權出售給任何國家。不過這次風波的最終結果仍是以色列以放棄為中國軍方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進行系統升級,只是簡單的交還給中國而已。

    但當全世界都以為中國再一次在美國的圍堵之中吃憋時,實際上卻恰恰中了中國軍方的疑兵之計。在使用「哈比」反輻射無人機的過程之初中國軍方已經發現諸多問題,比如說適用頻段過窄,許多波段的雷達無法攻擊等,而且引進裝備時刻受制於人的問題也早已在中國軍方的預料之中了。因此引進「哈比」反輻射無人機更多的只是一個參照和借鑒的作用,就在美國自以為中國在反輻射無人機領域一籌莫展,仍要依賴於以色列之際,以「哈比」為藍本的中國自行研製反輻射無人機早已秘密的列裝了部隊。

    「哈比」無人機後部裝一台9.4千瓦的雙沖程雙缸活塞發動機,通過兩葉螺旋槳推進。它的升限為3050米,能在8米高度飛行000千米,作戰半徑400∼500千米,續航時間在4小時以上,巡航速度250千米/小時,俯衝速度超過480千米/小時。由於具有遠程攻擊能力,該無人機適合縱深突破到敵後去摧毀地面雷達系統,並能夠長時間搜索和持續壓制目標區。中國空軍的反輻射無人機的性能參數基本上與「哈比」相近,在對國內面積狹小的對手時,這種反輻射無人機自然游刃有餘,但是當面對印度這樣的大國之時,反輻射無人機自主飛行的距離就遠遠不夠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軍人最終創造性的採用了無人機與空射運載火箭相結合的攻擊模式—利用轟-X型轟炸機將滿載著反輻射無人機的空射運載火箭射向敵國的縱深,再在目標區域內釋放出反輻射無人機群,這樣的攻擊模式此後一次次的令共和國的敵人聞風喪膽。

    中國空軍的這種新型反輻射無人機的機體結構由木材和鋁材做成,表面使用了複合材料,所以成本低、性能高。為提高攻擊精度,採用了4個直接側力發生器,使攻擊機可作無傾斜水平轉彎,導航精度250米。由於表面覆有能夠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機體雷達反射截面積很小,而且紅外和光學特徵也很小。所以當每枚「開拓者」型空射運載火箭打開運載艙放出0架反輻射無人機時,印度的雷達系統幾乎全無察覺。

    反輻射無人機將以俯衝的形態下降到2000米的高度之後,開始自動巡航。通過雷達導引頭搜尋2∼8G赫茲的電磁輻射源,在前方和下方±30°範圍內的雷達輻射信號。對截獲的不同雷達信號進行分選、判斷從中識別出預先存儲的目標信號,然後進行跟蹤攻擊。根據攻擊的程序指令,反輻射無人機在最後一次獲取的目標位置開始進行俯衝攻擊。

    在雷達信號的引導下,為提高命中率,及時地轉換進入垂直攻擊目標的攻擊狀態,以近乎90度的俯衝角和極高的俯衝速度向目標攻擊。為了對雷達天線和周圍設施造成最大程度的破壞,該機通常設定在目標上方引爆裝有5公斤近炸引信和高能炸藥組成戰鬥部。這樣的攻擊威力對於大多數的裝甲目標或掩體來說可能並不致命,但是脆弱的雷達天線來說,這些爆炸破片卻足以將地面雷達系統摧毀,或使其不能正常工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