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南海揚 第六卷 阿拉伯海 第五十六章:天竺之殤(二)
    關於中美在聯合拔除印度核牙齒的問題之上,後世的學者們曾有過眾多的猜測和評論。中國方面的歷史學家口徑基本上比較一致。「中美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在2008年的對印戰爭之中達到了一個頂點,美國總統—邁克.李先生可以說是2世紀美國歷任總統之中最具有遠見卓識的一個,續羅斯福和尼克松之後,邁克.李總統再度清楚認識到中國是維持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及穩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果中美之間這種戰略協作關係可以繼續保持下去的,那麼2世紀人類後來所面臨的諸多悲劇本本可以避免……。」在一本名為《論2世紀中美關係》的學術論文集中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陳天壽博士如此的寫到。

    但是在西方史學家眼中這場多少有些這次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聯合行動頗多爭議。被稱為「2世紀的湯因比」的英國歷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馬便在他的著作—《今天的歷史》之中便這樣的寫到「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候裡,印度都一直是亞洲、乃至整個第三世界國家民主、自由的楷模,但是在2世紀初頁,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糧食危機,擁有眾多人口壓力的以少壯軍人為代表的印度軍政府開始走上了一條法西斯的軍國主義,在發動對其鄰國—孟加拉的侵略戰爭的同時,印度軍政府還利用其所擁有的核力量威脅該地區的其他鄰國……,在核戰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之下,作為印度核武器的主要瞄準對像—中國不得不向民主世界的主導力量—美國尋求援助,並制定了全面解除印度核武裝的計劃。」作為西方主流歷史學家沙馬的記述顯得有些單薄,但至少客觀。事實上更多激進的西方歷史學者的種種奇怪論調在此後的數年裡隨著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惡化而不斷甚囂塵上—「當時北京當局以如果遭遇印度核打擊,竟發動全球核戰爭為要挾,迫使美國與其展開合作。」、「美國總統—邁克.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綏靖』主義者,在中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他選擇了犧牲印度策略,正是美國政府在2008年的這種不作為的態度最終導致了中國這條巨龍的崛起。」

    雖然這些言論並不代表真實的歷史,但至少說明了一個西方人普遍的心態—在解除印度核武裝的問題上中國是最大的收益者,西方不過是出於一種對全人類負責的態度才最終選擇加入解除印度核武裝的行列之中的。儘管這些話語說得是那麼的冠冕堂皇、大義凜然,但事實上首先提出通過多國聯合行動來拔除印度核牙齒的恰恰不是中、美兩國,而一直被認為在整場行動之中處於配角地位的英國。

    談起2世紀最初幾年之中的英國,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早已淡出世界中心的歐洲那並陰雨連綿的島國、美國強勢外交政策和對外軍事干涉行動的應聲蟲和附庸走狗。已經很少有人還記得8世紀後半葉到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曙光曾從這片陰霾的土地之上升起,最終照耀全球,也很少人有還記得在接下來的近一百年的歲月之中,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大不列顛島為起點,最終控制了比其本土大0倍的遼闊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所有的輝煌都會有歸於泯滅的一天,和那些曾經強橫一時的帝國一樣,建設在堅船利炮之上英國的霸權也已經成為了一去不復返的歷史。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幾乎致命的削弱和打擊,隨著龐大殖民體系的瓦解,英國的國際地位幾乎在一夜之間從萬眾仰望的世界女王重重的從寶座之上摔了下來,成為由其昔日殖民地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霸主身後的女僕。正如英國歷史上的一名著名外交官—尼古拉斯.亨德森爵士,在其退休的告別詞《英國的衰落》中說「今天我們不僅不再是世界強國,就是作為一個歐洲國家,也不是位居前列的了。」但是僅僅是因為如此,便相信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已經習慣了主導世界的英國人,會就此甘心於擔任一個世界二流國家的話,那麼就無疑是大錯特錯的了。至少作為英國世襲貴族勢力的代表人—漢密爾頓公爵從來沒有放棄過重塑大英帝國輝煌的夢想。

    998年年2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駕臨上院,宣佈將剝奪759年貴族議員在上院的席位和表決權,以期達到憲制改革和上院民主化的目標。兩個月後,政府公佈了改革計劃要點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將在999年的夏天失去在上院之中的席位。這次改革沒有歷史上常有的轟轟烈烈的場面,但作用不容低估。它廢除了英國議會中延續了數百年的以世襲為傳承紐帶的政治特權制度,代之以非世襲的議員選任制。而在很少有人會想到提出將所有世襲貴族趕出議會的正是伊麗莎白女王身邊被稱為「英國王室最忠實的管家」、「嘉德騎士團團長」的漢密爾頓公爵。

    在英國所有的貴族世家之中,漢密爾頓無疑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個,據說這個家族的歷史可以追述中世紀十字軍東征中「獅心王」理查和「失地王」約翰的時代。在大英帝國漫長的歲月之中這個始終處於一團迷霧之中的家族並沒有太多驚人的表現,這個家族沒有出過帝國首相,沒有出過海軍大臣或陸軍大臣,甚至連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都幾乎沒有機會擔任。但是就這樣一個命不見經傳的家族實際上卻始終活躍在大英帝國或許永遠無法公開秘密戰線之上。

    第一次見到已經年逾七旬的第十二任漢密爾頓公爵之時,美國總統—邁克.李和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霍華德.泰勒便對眼前這個素昧平生的老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錯覺。但是在經過了無數次細心的回憶之後,霍華德.泰勒已經無法將這個老人與自己日常生活建立起絲毫的聯繫,直到他無意中在自己的錢包裡取出一張面額為十美元的紙幣之時,他意外的找到了謎底,這個來自英國的老人竟與位於十美元正面之上的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有幾份相似。這一意外的發現立刻引起了霍華德.泰勒的警覺,他第一時間向美國總統邁克.李匯報了他的發現。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霍華德.泰勒的這種行為只能有神經質來形容,畢竟上帝造人無數,總難免會有些相似和彷彿,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但是出於一個政治家敏感的嗅覺,霍華德.泰勒仍堅定的認為這絕非巧合。而隨後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的機密檔案迅速的證明,霍華德.泰勒的判斷是對的。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之一,也是《美國憲法》的起草人之一。作為美國建國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獨立戰爭時期,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曾擔華盛頓將軍的副官,被稱作是華盛頓的「堪屬無價之寶的參謀」。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漢密爾頓隨即被任命為第一任財政部長(789年9月—795年月)。他深得華盛頓的賞識與信任,是華盛頓政府決策圈內的核心人物,政府各項內外政策的制定都有他的參與和主導。他還是當時主宰政治舞台的政黨——聯邦黨的領袖。這一切都使他成為美國建國初期一位極有影響的政治人物。他在財政、外交、憲法等各領域都作出了不同凡響的貢獻。他提出的整頓財政與發展經濟的綱領,不僅使美國從根本上結束了財政混亂,而且為美國以後的經濟發展規定了方向。可以說,他是美國財政事業的偉大開拓者和奠基者。「如果說華盛頓的性格鞏固了新政府,那麼,使新政府得以順利地行使其職能的,就是漢密爾頓的天才。」他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政治家,思維敏捷、勇於開拓。他的那些遠見卓識的思想,對美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誰又能想到為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詞包圍之下的這位美國歷史上幾乎無可爭議的偉人實際上竟是英國王室秘密情報機構「嘉德騎士團」負責人—漢密爾頓公爵之子,是英國政府派往美國大陸軍司令喬治.華盛頓身邊的一名間諜。這一突如其來的事實真相對於美國總統邁克.李來說都無疑是晴天霹靂,在閱讀絕密檔案的過程之中他一再提醒自己,這種栽贓誣陷的政治迫害在一個新興國家的高層鬥爭中屢見不鮮。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邁克.李逐漸意識到這一切決非只是猜測。

    首先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是美國獨立運動之中少有的身份不明的外來者,切爾諾夫寫道「縱觀美國的歷史,漢密爾頓的成就沒有哪位移民能望其項背。」出生於英屬西印度群島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據他自己所說他是個私生子。父親詹姆斯.漢密爾頓是一個蘇格蘭農場主的第二個兒子,母親蕾切爾.福塞特是英法混血兒,胡格諾派教徒的後裔。她從第一任丈夫身邊逃離,改嫁給詹姆斯.漢密爾頓。而自己的父親於75年拋妻棄子,而在母親又在77年去世。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以一個孤兒的身份出現在紐約金氏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的前身)之中,「出身貧寒」的他竟迅速脫穎而出,寫下一首流傳一時的著名反英詩篇。這一切在當時看來無疑都是激動人心的奇跡,但是在邁克.李和霍華德.泰勒此刻讀來卻是一個諜報人員打入敵方組織內部的慣用伎倆。在娶了來自紐約最富有並且最具政壇影響力的家族的伊麗莎白amp;#822;斯凱勒後,漢密爾頓最終完成了從圈外人到圈內人的過程。

    隨著獨立戰爭爆發後,漢密爾頓迅速成為了大陸軍炮兵上尉。驍勇善戰的漢密爾頓屢建奇功,迅速引起了華盛頓的注意,從而成為華盛頓的貼身副官。但是漢密爾頓的加入並沒有給華盛頓帶來太多的運氣,在隨後的戰鬥之中在英軍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如果不是英軍前線各指揮官之間互相制肘、缺乏協作,致使七千精銳之師被困薩拉托加的話,那麼美國獨立運動很可能已經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了。最終薩拉托加的勝利,促使了英國的老對手法國於778年3月宣佈介入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由此發展為英、法兩強之間的國際戰爭。正是由於擁有32條戰列艦的法國海軍的到來徹底打破了英國人的海上優勢,最終促成了決定性的約克鎮之圍。在擁有43門威力驚人的攻城重炮的法國特別遠征軍面前,英國軍隊的城防工事幾乎脆弱不堪,在懸殊的實力對比之下,即便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這個英國王室的皇牌間諜也難有所作為。

    不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任務並沒有隨著美國的獨立地位最終確立而完結,相反大英帝國需要這位已經打入美國政府核心的騎士,將這個年輕的國家引導向最為符合大英帝國利益的方向。按照英國王室的計劃,新近誕生的美利堅合眾國應該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工業化國家,英國政府和漢密爾頓家族希望借助著中央集權,數十年之中在新生的美國社會之中能誕生出一批貴族和精英分子,這些貴族和精英最終會基於一個共同的民族和利益與英國重新走到一起。出於這樣的考量,英國政府向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幫助。使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迅速效仿英國在美國國內建立起了一整套工業、金融、軍事體系。

    不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種種努力卻遭到了美國第二任托馬斯amp;#822;傑斐遜的質疑和反擊,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宣稱「英國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之中。傑斐遜立即指出他是「君主主義者」並企圖將英國式的貴族和君主制重新帶回美國。兩人的矛盾不斷激化,而最終在美國最為神秘的情報部門「庫柏環」的秘密調查之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間諜身份最終被傑斐遜所掌握,在傑斐遜的逼迫之下,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最終倒在了政敵、傑斐遜的副總統亞倫amp;#822;伯爾的槍口之下—那是一場還未開始便早已分出了勝負的決鬥。按照決鬥的規則,漢密爾頓先開槍,但令所有人驚異的是,他發出的子彈離伯爾甚遠。而伯爾卻毫不手軟,一槍就命中了漢密爾頓的右胸。

    不過漢密爾頓也以他的死保全了自己的名聲,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雖然沒有成為總統的他卻成為了美國政治家和學者們尊崇的對象,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美國的開國功臣竟會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英國間諜。「如果說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真的是漢密爾頓公爵家族的一員的話,那麼這個家族的能量看來的確是不容小覷啊!」合上厚重的報告之後邁克.李第一次倒吸了一口冷氣,即便是老練的他,此刻也無法猜到對於印度漢密爾頓公爵家族又準備了些什麼鬼蜮的伎倆。

    「首先我們要將英國的貴族們從上議會之中解放出來。」在從美國首都華盛頓飛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的秘密航班之上,坐在寬敞的機艙內漢密爾頓公爵若無其事的喝著昂貴的紅茶向霍華德.泰勒講述著自己的所有的計劃。在「光榮革命」後的一個半世紀中,英國世襲貴族經歷了空前的輝煌和榮耀。在王權衰落、議會選舉制度仍然陳舊的條件下,他們全面控制了國家的各種政治權力,建立了典型的貴族寡頭體制,形成英國歷史上的「貴族時代」或「貴族世紀」。雖然遭到了資產階級和廣大英國百姓的不斷衝擊,但是貴族們仍然控制著英國上議會的政治權利。「與其在一個小小島國之上彼此爭鬥,不如放開胸懷重新擁抱整個世界。」漢密爾頓公爵顯然並沒有背棄自己的階級,相反他所要的正是拯救那些在英國本土已經趨於沒落的貴族們。

    「所有的投資都到了收取回報的時候了!」隨著滿頭銀髮的漢密爾頓公爵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淡然的說出這一句看似平平無奇的話語,一個曾經一度氣沖斗牛的發展中強國竟在轉瞬之間便陷入了分崩離析的窮途末路,或許在大多數印度人看來他們的祖國會陷入分裂不過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恐怖傳說而已,但是這一切卻在2008年3月24日成為了現實。

    就盎格魯—撒克遜人在9世紀征服世界的歷史而言,美洲大陸那最終成長為大英帝國20世紀最忠實盟友和2世紀最可穩妥靠山的3塊殖民地最早不過是為了轉移國內那些拒絕服從英王欽定「英國國教」的宗教異端的流放之地。非洲大陸的殖民地雖然為英國提供了無數的黑奴和貴金屬,但是其這些蠻荒的土地卻僅僅是大不列顛劫掠的獵場。遼闊的澳大利亞在9世紀不過是英國流放死囚的海中監獄。可以說如果沒有在印度的殖民地就不會有「日不落帝國」的如日中天。

    經過了軍事和經濟上的雙重征服,殖民化之後的印度成為了英國在9~20世紀全球力量最重要支柱。印度的面積是英倫諸島的5倍。而且還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這在商業和軍事方面對英國的都是無比關鍵的重要。從商業角度看,印度工人原是歐洲紡織工業的主要競爭者,現在被改造成歐洲廉價食品和原料的主要生產者。英國依仗其宗主國地位,對出口到印度的機器紡織品僅收2.5%的稅,而對印度輸往英國的紡織品所徵收的從價稅則高達75%;加之英國機器製品的成本低,印度手工產品無力與之競爭,因此印度從英國進口商品劇增。正是由於英國工業品的傾銷,印度原有製造業趨於崩潰「不列顛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另一方面,由於糧食和原料出口激增,印度出現了國民經濟農業化的倒退現象,棉花、茶葉、咖啡等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經濟結構發生極大變化。英國的工業化與印度的農業化幾乎同期發生,二者相反相成,互為因果。

    從軍事角度看,由印度人組成了歐式殖民軍隊,在整個9世紀裡他們頻頻出動,不僅在印度次大陸,甚至還到非洲和東亞等其他戰場之上服役。用英國人自己的話來說,這支軍隊成為了「維多利亞女王擴張主義這副天鵝絨手套裡的鐵拳,是工業資本主義國際化背後重要的強制力」。雖然印度人在英國軍隊並非真正的主力,但是通過大量的徵召印度士兵擔任後勤和保障等崗位,英國可以從不多的適役男丁之中抽調出足夠的人力遠征海外。

    在印度和英國全球世界力量的關係中,印度在財政方面的作用也同樣重要。這不僅出於印度和其他殖民地一樣承擔著英國駐軍的高額軍費。而是由於印度貨幣的貶值,印度被迫接受臭名昭著的國內保護費,英格蘭銀行順利控制印度的外匯儲備,通過這些莫臥爾帝國數個世紀積累起來的財務,英國順利的把印度變成了其金融霸權和商業霸權的支點。利用印度與英國之間的貿易額逆差,而與世界其他各國則為順差,大英帝國借此保持與他國的收支平衡。如果沒有印度對大英帝國收支平衡的巨大貢獻,英國就不可能「利用海外投資的受益進一步對外投資」,不可能「把從投資受益中獲取的流動資本,返回到國際貨幣體系」。而且印度貨幣儲備「提供了大量可供調配的資金,英國的貨幣權威可以利用它來補充自己的儲備,保持倫敦作用國際貨幣體系中心的地位」。

    如果說近代的日本將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希望寄托在控制中國之上的話,那麼英國人則將它的大國之夢賦予在印度的身上。正如曾一度擔任印度總督的寇松勳爵所言「只要我們仍然統治著印度,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可一旦丟掉了印度,我們的地位將一落千丈,只能降格為一個三流國家。」而更多的英國人在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並沒有意識到印度對整個大英帝國的真正意思,他們只知道享受著從印度次大陸源源不斷送來的糧食和紅茶,同時形象地將印度譽為「大英帝國王冠上最珍貴的寶石」。

    「往往只有失去之後,才會懂得珍惜。」這句至理名言不僅適用於普通人的生活,乃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同樣頗有意義。雖然英國人有句名言「寧可失去整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但是如果可以用犧牲一個文化巨匠來交換這樣一個完美的殖民地的話,那或許英國的大多數政治家會毫無猶豫的拋棄莎士比亞。當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散去之後,古老的大英帝國依舊驕傲的站立在勝利者的位置上,但是傷痕纍纍的大不列顛雖然取得了榮譽,但是卻失掉了一個帝國。在短短20年裡,擁有50多個殖民地國家的「日不落帝國」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島嶼而已。

    在失去的諸多殖民地的過程之中,英國沿襲了實用主義的傳統,以其特有的冷靜與務實態度,將其沉重的包袱一個個地卸落,以期與相對衰落的國力和不斷下降的國威相適應。英國人爭先恐後地從各殖民地撤退,甚至「有時歐洲國家比殖民地的民族主義領袖更急於盡早給予殖民地獨立」。但是在印度獨立的過程中,英國社會之中仍卻有相當數量的老人始終對放棄這一大英帝國苦心經營了近2個世紀的殖民地抱憾不已。不過比起那些只會在照片和回憶錄中空發感慨的英國貴族來,漢密爾頓公爵和絕對效忠於英國皇室的「嘉德騎士團」則是毫無疑問的行動派,雖然從他們制定這個名為「重返次大陸」的計劃開始到最終變成現實,足足用了大半個世紀的時間。

    在9世紀英國人之所以可以征服遠比自己龐大的印度,其根本原因並非是因為堅船利炮的不可戰勝,或是廉價的商品可以摧毀任何的萬里長城。而是因為印度當時正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之下—8世紀中期後的印度,雖然莫臥爾皇朝的統治依然存在,但實際其統治地域不超出德裡周圍,整個印度已分裂得十分細碎,大大小小的獨立半獨立王公有500多個。較大的國家就有孟加拉,奧德,馬拉特聯盟,邁索爾,海德拉巴,旁遮普等等。

    但即便如此與要征服的對象相比,印度東印度公司的力量仍不足以應付。作為征服者,它要面對的是一個大的國家和遠比他強大的軍事實力,何況它的對手不是一個,而是很多個。如果要一對一的硬拚,東印度公司取勝的機會是很小的。但英國的決策者們對這點認識很清楚。於是公司針對印度實際,採取了多種手段並舉的侵略方式。他們插手一王公內爭,收買幫培植代理人,以便在發動軍事進攻時裡應外合。利用王公間的矛盾,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特別是阻止他們聯合抗英。最後再採取直接兼併和建立附屬國體系並舉的辦法,選擇幾個地區性的大國進行軍事征服,以殺一儆百。

    正因為如此在征服了印度之後,英國將其統治下分成兩部份一部份由英國直接統治叫「英屬印度」,而另一部分則是眾多的附屬國,叫「土邦印度」,實行間接統治。這些土邦總計554個,遍及印度各地。英國雖然表面上實現了印度的統一,但卻又人為地把分裂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下來,保留眾多王公,讓他們互相牽制,以保證英國對印度的絕對控制力。

    在200多年的分化努力之下,在英國人看來印度已經被從精神上徹底的肢解了。當947年,當英國人被迫結束其殖民統治時,他們中的觀察家甚至作過一個酸溜溜的預言英國人一撤走,英屬土邦一旦崩潰,次大陸很快便會墜入「巴爾幹化」的深淵。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卻印度經受住了種種考驗,一度成為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統一的地形區大國,且顯然比獨立時更強大了。在這一點上印度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凝聚力不能不說讓英國人大跌眼鏡。

    這一奇跡看似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卻很大程度上正是拜大英帝國的殖民者所賜。雖然在英國人長達90年的治理之下,印度次大陸出現過人類近代史上令世界震驚的饑荒、瘟疫、民族傳統工業的毀滅,但是英國人卻也同樣帶來了現代化的軍事、政治和司法制度,當然這一切並非出於自願,東印度公司得到印度這個無限大的財源本來是想獨霸的,然而英國廣大工商業者和社會上層也要分享。這種力量逐漸壯大,終於促使議會通過立法插手管理。逐步削弱公司的管理權,把決定方針的權力收歸議會。在公司法院體系之外設立英國王室法院系統,為印度制定法典,推廣英語教育,提高素質,建立印度文官管理。

    雖然這一切最終都只是為了使英國王室最終收回印度的統治權。但英國人留下的一個議會制政府的雛形、一支由中央直接指揮,只效忠國家而非政黨的軍隊、一支全國統一管理,在中央和地方之間起聯結作用的有效率的文官隊伍,卻成為了現代印度國家的制度資源。獨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裡,這些制度對於保障一個統一印度的政治穩定,保證國家政制、政體和政府的合法延續,將各種社會政治力量納入合法政治活動的框架中,在中央與地方具有張力的權力關係中保持適度的權力集中和權力平衡,最終維繫了國家的統一。五十多年來,印度成功地實現了國家統一和政治穩定的目標。這一目標是在一個巨型民族國的規模上實現的。國家統一和政治穩定使印度象能中國那樣,以一個多民族的巨型國家的身份加入民族國林立、以民族國為核心理念的世界政治體系。一些印度知識分子對此頗感自豪,也以歐洲尚未建立起類似今日印度的「歐洲聯邦」或「歐洲合眾國」,而認為印度比歐洲更先進。

    對於英國來說,在實力不濟的時候選擇含淚揮別固然只是一種姿態。但是即便是動用大英帝國所有的心力,真的要想將這個片遼闊的土地重新置於飄揚的「米字旗」之下,英國人卻仍是毫無疑問的有心無力。面對著一個已經重新歸於統一的印度,領土、人口乃至國民精神之上英國都處於出無可爭議的弱勢地位。「一隻老邁的鬥牛犬(bulldor)無論如何勇猛都無法戰勝一頭已經覺醒了的印度象。」這句再形象不過的話語直截了當的說出了大英帝國在重返印度之上的有心無力。

    「要想重新控制印度,就必須先肢解它。而要想將這個龐然大物送上手術台,則必須摧毀我們為其制定的種種統一的制度。」儘管新殖民主義將以強佔土地為形式赤裸裸的征服轉變成了強佔市場的經濟侵略,但是已經失去了金融優勢的英國在面對採取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的印度面前卻同樣束手無策。不過在漢密爾頓公爵家族多年的處心積慮之下,英國人最終仍然找到了一條可以有效摧毀印度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印度土邦王公。

    在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印度王公堅決抗英者是少數,多數人抱著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態度,不少人還認敵為友,主動引狼入室以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即使偶然有人站到對抗英國的角度之上,也往往總把自己的私利擺在首位,不能實現與其他王公間的聯合。當然一切或許只是封建主義印度的悲哀,但是隨著印度的獨立和現代化建設,這些眾多的既得利益者被趕下了神台,不得不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如果說印度還有人對獨立前的日子充滿憧憬的話,那麼非這些土邦王公莫屬。

    漢密爾頓公爵家族的第一步就是迅速拉攏這些在印度本土已經越來越失勢的印度土邦王公。首先漢密爾頓公爵虛構了一個所謂「西瓦吉」家族的存在,利用這個所謂來自於久德普爾的王公,漢密爾頓公爵迅速在印度擴張自己的影響力,使英國人在成功在970年印度政府剝奪這些貴族特權之時,將眾多印度土邦王公的資產成功的轉移到了歐洲。老練的英國投資者利用這些印度土邦數個世紀積累下來的財富建立了一支最終是為了瓦解的印度的基金。這筆總額在數百億美元的巨款完全處於英國政府的預算開支之外,可以巧妙的避開公眾的眼球開始四處活動,除了不斷在東歐和亞洲進行投資之外,這筆資金更多的被用於在印度本土展開秘密的顛覆活動。當然秉承著英國一向謹慎小心的作事風格,漢密爾頓公爵家族在此後的數十年的行動之中一直採取隱忍不發的態度,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在沒有國際局勢的巨變的情況之下,如果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草率發難的話,那麼所有的努力最終將會成為一場飛蛾撲火的災難。

    不過漢密爾頓公爵家族無疑是幸運的,在2世紀的初頁他們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印之間的對決。當然中國強大軍事力量到的攻擊到目前為止都仍沒有深入印度的本土,但是這場大國之間的戰爭卻已經在無形之中摧毀了印度賴以統一和發展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戰場上的失利已經令印度軍隊鋌而走險的奪取了政權,印度發展數十年的議會制度隨著新德里的軍管而陷入了崩潰。印度軍隊理論上雖然還控制著全國,但實際上印度各地已經失去了與中央之間的向心力,而此刻對於漢密爾頓公爵而言,他又巧妙的獲得了苦於戰爭的印度眾多財閥家族的。

    「我很感謝兩位大師長久以來對我們事業的。」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果阿的一所豪華的公寓之內,美麗的薩金娜公主正對著印度最偉大的兩位星象大師莞爾一笑。「應該是我們感謝公主殿下給了我們以算無遺策的神機」此刻一向衣著襤褸的「濕婆之眼」—西德罕塔已經換上寬大的浴袍正在數名金髮美女的環抱之下,得意名味著來自英國的極品威士吉。「是啊!如果沒有公主殿下的情報,我們又怎麼能在印度獲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呢?」賴斯特.塔塔的私人星象大師—馬克蘇往昔身著白襯衫、戴著金絲眼鏡的和藹可親、斯文得體的造型也已經蕩然無存,身旁的軟玉溫香也足以讓他瘋狂。在這裡所有的神秘都已經被揭去,所謂的未卜先知實際全都不過是英國情報機關的情報而已。但就是這種看似簡單的騙局,卻在多年以來一直為漢密爾頓公爵和他的事業在印度套上了神聖的光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