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南海揚 第五卷 印度洋 第四十四章:新的戰場(二)
    美軍在新加拉加究竟使用了何種武器?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一直令全世界的軍事專家揣測著。由於中國政府一直對該地區保持著嚴密的封鎖狀態,各國的軍事觀察員們大多只能從一些模糊的衛星圖片和當天晚上部分目擊者所流傳出來的恐怖的描述中尋找答案。

    中國空軍第22空降師中士—薛蘭州,被認為是在那個恐怖的黎明中最為接近爆炸中心的中國空降兵之一,當時他所在的連隊正在距離新加拉加以南40公里的一個山谷中行軍。在後來由他口述,兩位英國記者所撰寫的《惡魔之夜》一書中,曾如此描述當天晚上的情景

    「當時我們的小隊正在急行軍,突然在新加拉加的天空之中出現了一個明亮火球,它是如此的閃亮以至於我們都以為那是另一個太陽,但是隨著傳來的那一陣清脆的爆炸聲,火團很快擴散,漸漸消失在那一片漆黑的夜色之中。此後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按預定計劃向新加拉加穿插,在接近剛才那個爆炸中心的地獄,我們看到數以百計的車輛散亂的遍佈在道路兩旁,這些車輛有的是突然熄火停在原地,有的則是像無頭蒼蠅一般撞翻在路邊,但同樣的是駕駛室只留下一具具冰冷的屍體。在新加拉加的街頭同樣遍佈著死亡,數以千計的游擊隊和平民在短時間之內死在街上或他們所處完好的建築物內,越接近爆炸中心這些死者的樣子越是安詳。相反在爆炸中心的邊緣,在死神降臨之前,這些人顯然都經過了長時間的掙扎和煎熬才得以最後的解脫。」

    根據以上的一些描述,《惡魔之夜》的兩位作者所得出的結論是當天晚上在新加拉加上空所爆炸的是一枚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用於實戰的經過強化的「感生輻射彈」,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三代核武器—中子彈。

    第三代核武器又稱特定功能核武器,通過特殊的設計,增強或減弱某些核爆炸效應,達成某些特殊殺傷破壞效應,從而提高了實戰運用的靈活性。而中子彈正是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相對減弱衝擊波和光輻射效應,針對有生目標的小型氫彈。

    由於人類最早製造的核武器—原子彈是一種鈾裂變炸彈,雖然每次裂變反應都放出2∼3個中子,但又大都用於去轟擊周圍其它鈾原子核使之形成自持鏈式反應。所以無法在爆炸中釋放出大量中子流。

    而第二代核武器—氫彈則是聚變彈,聚變反應也放出中子。不過普通氫彈普遍是採用的裂變-聚變-裂變模式的三相彈,聚變反應放出的快中子除用來轟擊鋰造氚外,還要用來轟擊貧化鈾238形成裂變反應,所以普通氫彈爆炸所產生的中子仍主要用語轟擊其他武器,不會產生大量外洩殺傷。而在供實戰中投入使用大量殺傷有生目標的中子彈則是「二相彈」,即先引爆小型原子彈,再利用裂變反應放出的中子轟擊聚變材料氘和氚,也就是去掉了「第三相」外殼鈾238。造成大量的中子流。

    中子彈爆炸時,聚變能量的80%為高能中子攜帶而增強了核輻射,並使跑壞性較大的衝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所以在戰場上,中子彈只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從薛蘭州的種種表述之中,兩位英國記者不難得出,當夜有一枚中子彈在新加拉加上空爆炸的結論。不過該書的作者卻沒有將使用這種「違反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公約」的罪名加到美國人的頭上。

    在《惡魔之夜》一書,兩位英國作者即盡自身的想像力,杜撰出了一個「中國政府為了阻止美國海軍第七艦隊介入巴厘島的戰鬥,而率先進行核攤牌,秘密使用中子彈,從而有效的嚇阻美國海軍即將展開的軍事干涉。」書中穿插了大量有關中國軍方中子彈研製的猜測,以及在戰前的部署情況。在兩位英國記者的想像之中,中國軍隊在展開對印屬安達曼-尼科特群島的兩棲登陸戰之前,便進行了使用中子彈攻擊島上印度軍方要塞群的打擊計劃。大約有2顆000噸當量的中子彈被中國軍隊部署在了其位於新加坡的軍事基地之內。

    但是迫於國際社會的可能壓力和印度政府的核反擊,中國政府才最終停止了對安達曼-尼科特群島使用中子彈的預定計劃。結果由於準備不足,中國和東盟的登陸部隊果然在面對島上的堅固工事時,傷亡慘重。而當西線的印屬安達曼-尼科特群島兩棲登陸戰陷入僵局,而美國又極有可能介入巴厘島問題時,北京再也坐不住了,下令部署在新加坡的戰略空軍對叛軍的重要據點—新加拉加進行中子彈打擊。

    在《惡魔之夜》中,兩位記者如同寫推理小說一般,將整個事件用他們的想像重新編織了起來。甚至中國空軍從新加坡起飛轟炸安達曼群島的戰機出勤記錄也被他們拿來作為證據,他們認定當夜從新加坡起飛的眾多戰機之中,至少有2架是攜帶有中子彈的,其中一架正是新加拉加屠殺的罪魁禍首。雖然存在著無數的硬傷,但是在中印戰爭之後席捲西方的「新黃禍「理論之下,該書仍在西方各國獲得了不錯的銷量。

    不過也有好事者出來指出,雖然中子彈靠大量高能中子不僅能殺傷暴露在野外的人員,甚至能殺傷工事建築和坦克裝甲車內的人員。但是它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低當量,通常只要千噸級,有效作用半徑小,因為只有爆炸當量為千噸和千噸以下時,增強輻射武器的輻射殺傷半徑才大大超過同一當量武器的衝擊波破壞半徑。

    一顆000噸TT當量中子彈爆炸時距爆心800∼000米處的核輻射劑量為同當量原子彈的20倍左右,但對人員的瞬時殺傷半徑可達800∼000米。即便算上後續殺傷,一枚中子彈也不可能有效的殺死新加拉加城內及其周遍所有的居民和游擊隊員。而在當天夜間所有的證據都表明只有一次爆炸,也就是說除非投下的不是中子彈,否則就不只是一次攻擊。

    另外一個疑點出現在薛蘭州後面的描述之中,在進入新加拉加之後,薛蘭州和他的連隊很快被召回國內。在此後薛蘭州中士和他的戰友經過了長達2個月的「封閉式訓練」,在此期間按照他個人的描述「每天都有數十名醫生對我們進行詳細的全面體檢,記錄下我們的心跳、血壓等各方面的數據。」如果真的是中子彈襲擊了新加拉加。那麼中國政府根本無須如此緊張,因為雖然是強行軍,但是從爆炸發生到進入城市內,薛蘭州和他的連隊在路上花費了近2個小時的時間。

    雖然所謂中子彈是「乾淨」的核武器,是相對於原子彈和氫彈來說的,其實在爆炸後中心半徑4~7m以內(當量不同有所差異)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遺留輻射強度,無防護裝備的人體是無法入內的,但是在其中子流瞬間殺傷的較大半徑內其中子流轟擊原子產生的遺留輻射是比較輕微的,人短時停留是比較安全的。並且很快地輻射水平就會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降到人體可以承受的水平。放射性同位素將很快衰變成穩定元素。也就是在個小時之後進入中子彈攻擊過的區域理論上都是無害。

    雖然《惡魔之夜》的作戰在此後極力的辯解說,當晚中國政府使用的是經過加強輻射作用的中子武器,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中子彈,但越來越多的疑點還是讓其難以自圓其說。不過在中美兩國的機密檔案沒有公開之前,世人仍然只有繼續猜測而已。

    直到近半個世紀之後,人們才在中國軍方一些核心人士的回憶錄中得知,當天夜間美國軍方實際在新加拉加投放的是一顆首次運用於實戰的經過強化的第四代核武器—伽瑪射線彈。

    根據工作原理和性能,人們把核武器分為四代。第一代核武器是利用重原子核(如鈾-235和鈽-239)裂變反應原理製成的原子彈,也稱裂變彈。第二代核武器是利用輕元素原子核(如氘、氚)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聚變反應原理製成的氫彈,也稱聚變彈。

    氫彈由初級和次級兩部分構成,初級引發聚變反應,次級則發生聚變反應並引發重核裂變放出更多能量。第三代核武器則是核爆炸驅動的定向能武器,除了了中子彈之外,還有核電磁脈衝彈、衝擊波炸彈等。而所謂「第四代核武器」是以核子間的作用為基礎,但性能又不同於現有核武器的新一代核武器。一般認為包括金屬氫武器、核同質異能素武器、反物質武器以及超鈽元素和超重元素武器。

    很多年之後,全世界仍在為他們能夠意外的躲過2世紀初頁中美兩國之間那兩次幾乎就在爆發邊緣的核戰爭而唏噓不已。對於第二次中美核戰爭爆發的必然性,世人似乎都抱以理解的態度,但是對於2008年月30日那次短暫的危機,大多數人都會第一時間得出中國政府神經過敏的結論。

    僅僅是因為一個小小巴厘島的歸屬問題就將全世界推向毀滅的邊緣,這的確是普通人難以理解的一個命題。難道中國的高層真的是如此在意這一個風景如畫的島嶼嗎?仰或是位於北京的中國領導人在當時對自己的常規軍事實力正處於極度不自信的狀態呢?

    結果當然都是否定的,對於擁有龐大疆域和政治版圖的中國而言,巴厘島本身的份量實際上是無足重輕的。對於與同樣準備不足的美國軍隊在印尼打一場有限的局部戰爭,中國軍隊也已經作好了不怕犧牲和克服萬難以奪取勝利的準備,在半個世紀前的朝鮮戰場,中國人曾用血肉之軀在風雪中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美國和其僕從國聯軍,在今天中國軍人實際上更無所畏懼。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靠量,在當時的中國實際上卻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中國必須阻止一場與美國軍隊之間的直接軍事衝突在南太平洋發生。理由很簡單,作為兩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一旦戰幕開啟那麼不令對手屈服、後撤,戰爭將永不會結束,只有逐步升級。

    美國海軍雖然只有一個勢單力薄的航母戰鬥群部署在戰區附近,但在他的身後是遼闊的戰略緩衝—澳大利亞。而在中國背後卻只有一個仍處於內戰邊緣的印尼和仍對美國保有好感,而首鼠兩端的東盟。戰爭一旦打響,巴厘島這個彈丸之地將會在整個東南亞形成恐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一旦巴厘島被美國納入了勢力範圍,那麼中國將失去整個印尼2/3之上的領土,印尼的華人政權的崩潰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作為中國在南太平洋對抗美國侵蝕的防波堤,一旦失去了印尼,整個南中國海也將處於美國的兵峰之下,由於印度的威脅而倒向中國的東盟各國之中,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三國很可能會第一時間重回美國的懷抱。

    屆時中國政府多年構建的東南亞勢力圈將重新回到20世紀末期的情況,中國的防線將再次回到瀾滄—湄公河一線,艱難的保住在緬甸和原印支那地區三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的影響力,那麼不僅在此之前中國政府花費無數人力、物力才形成的中國—東盟經濟互動將會成為泡影,在未來的數十年裡中國的經濟更為因為缺乏來自東盟地區的原料供給和產品需求而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為了能夠在2世紀帶給中國繁榮和富強希望的環南中國海經濟圈,中國實際上已經被逼到了懸崖之邊。

    止戈唯美,面對表面上對東南亞的事務聽之任之,重新回到孤立主義,但實際上卻早已為中國準備好一系列陷阱的華盛頓,中國此刻唯一可以制止戰爭的只有手中的核大棒。只有一場注定了結果只有彼此毀滅的戰爭才沒有人會去嘗試,面對中國的核動員,美國政府只有選擇暫時的退讓。

    如果說美國政府對巴厘島還有擔心的話,那麼就是出現令白宮最為尷尬的結局—中情局的高級官員被中國俘獲。美國政府此前為了打擊昔日印尼政府,以便介入這國國家的內政,利用中央情報局自編自演的巴厘島爆炸案。在諸多的宣傳中將印尼塑造成了一個激進穆斯林的聚集地,東南亞的阿富汗,基地組織的南翼。那麼對於同樣高舉反恐大旗的中國,美國政府實際上是無可指責的。

    一旦在戰鬥中有大量美國僱傭兵和中央情報局的僱員被中國士兵俘虜,而在全世界的鏡頭前出現,侃侃而談的話,本屆美國政府反倒會陷入最為空前的信任危機。作為一個披著民主外衣的超級大國,有些時候美國政府還是不得不顧及一下自己的顏面的。所以既然選擇了退讓,那麼在島上所有美國公民都必須要消失,至少是意識上的消失,因為一具死屍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即便他的身上帶有足夠證明他身份的證據,一具死屍還是一具死屍。

    當然同時美國也要在進入核動員狀態之下的中國,展現他強大的技術優勢。先進的隱身轟炸機、威力強大的超大型鑽地炸彈,這還遠遠不夠。既然中國人鍾情於核武器,那麼就讓他們見識一下,美國核武庫中的新寵吧!

    作為擁有世界最大核武庫的美國,實際早在20世紀末期,冷戰勝利之後就已經開始厭倦了通過增加核彈頭數量來增加那再已無可復加的威懾能力。畢竟世界毀滅一次和毀滅十次在本質上不會有太多的區別。而美國擁有核彈頭的「保質期」普遍只有20年,由國家核安全局負責維護。而早期生產的核彈頭因為設計並不完善,而且很難維護,因此可能導致在今後發揮的作用下降。

    所以美國政府首先以核安全局希望在不進行核爆炸試驗的前提下設計出這些核彈的替代品—「安全替代彈頭」為幌子,獲得了進一步開發尖端核武器的許可證。而美國政府更一心想要消除這些新型的第四代核武器和常規武器之間的差異,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門檻。

    與當前的小型核武器相比,純熱核炸彈可能更小巧而威力更大,且不會產生剩餘核輻射,五角大樓希望,「可以在48小時後帶領部隊進入核爆炸地區,因為不會有任何放射性殘留物。」這將意味著巨大軍事優勢,以及降低使用這種武器的政治代價。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第四代核武器目前仍處在理論探討階段,但是對於曾經研發和生產出3萬餘件核武器的美國而言,第四代核武器的研製成功並不是一個遙遠的設想。在美國研發核武器的「三巨頭」—洛斯.阿拉莫斯、勞倫斯.利弗莫爾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中,三種截然不同的第四代核武器正在全速的開發之中。

    除了核同質異能素武器—伽瑪射線彈之外,反物質武器、金屬氫武器武器也在美國政府龐大財力的之下,正在全力的研製過程之中。

    所周知,世界由物質組成,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由處於中心、帶正電荷、質量和整個原子差不多但體積只佔原子一小部分的堅硬的原子核和繞核旋轉的很輕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隨後人們通過實驗又知道原子核由質子(帶正電)和中子(不帶電)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98年,科學家在磁陷阱中首先捕獲到反質子(帶負電的質子稱反質子,帶正電的電子稱反電子),這一重大的新發現使人類對反物質的性能有了突破性認識。而物質與它的反物質的相互作用,又稱湮沒反應,可迅速放出巨大能量。僅幾微克的反物質就可激勵出極強的χ射線和γ射線。因而在軍事上有多種用途。

    金屬氫在一定的壓力下可以轉化成固態結晶體,穩定性好,室溫下即可長期保存以便製成炸藥。金屬氫的爆炸威力是TT炸藥的25∼35倍,是目前已知威力最大的化學爆炸物。金屬氫武器已被列入美國國家重點研究項目。

    不過相對於已經可以投入實戰運用的伽瑪射線彈而言,這兩種武器的研製過程將無疑是漫長的。在反物質領域,俄羅斯的高能物質研究所、法國瑞士合建的歐洲核研究中心等機構都在進行反物質的研究和生產。但是彼此的進展都遇到了一系列的瓶頸。

    「第四代核武器」概念的提出者並不是美國主要的核武器研製單位和研究人員,並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同和響應。對於「第四代核武器」,似乎媒體的興趣比專業人員要大,國防部的興趣比能源部(可能的研製者)要大。即便是對其中最「有戲」的「核同質異能素武器」也大體如此,美國有許多科技人員對這種武器持懷疑態度,發表文章強烈反對。

    美國國防部還是於2002年將「伽馬射線武器」項目列入了「軍事關鍵科學技術」計劃。該項目的研究內容,是用X射線轟擊、觸發同核異能素鉿-78m2,使它以γ射線的方式釋放能量,並利用這個原理做成武器。美國國防信息中心認為它「有可能使作戰的各個方面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在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核同質異能素武器領域,美國人放棄了一貫的高傲,選擇了和另一個核工業大國—法國展開合作,通過重離子碰撞或聚變中的微爆炸產生的中子脈衝進行核合成而得到這種核同質異能素,並對其性質和釋放能量的條件和方式進行系統的研究。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對此十分重視,設置了一項2年撥款3000萬的鉿同核異能素計劃,建立了專門研究鉿-78m2生產問題的小組。

    所謂同質異能素,是指質量數和原子序數相同、在可測量的時間內具有2個或多個不同能態的核素。激發態核素在轉變為穩態時釋放出能量,使之有可能發展為武器。

    元素鉿(Hf)有鉿-74∼鉿-80等幾種同位素。自然界中沒有的同核異能素鉿-78m2是同位素鉿-78的m2激發態,它的能級比鉿-78的基態高出約2.5兆電子伏特;其半衰期為3年,衰變時發出不同能量的2.5兆電子伏特伽馬射線。簡單地說,『伽馬彈」的工作原理是鉿-78處於高能態的核素(即該元素的同質異能素鉿-78m2)回到低能態時釋放出伽馬射線,可以利用它來殺傷有生目標。

    這種武器所釋放出來的伽馬射線波長小於000納米,由於這種波長非常短,頻率高,因此具有非常大的能量。高能量的伽馬射線對人體的破壞作用相當大,射線一旦進入人體內部,就會與人體細胞發生電離作用,電離所產生的離子能侵蝕複雜的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和酶等,它們都是構成活細胞組織的主要成份,一旦它們遭到破壞,就會導致人體內的正常化學過程受到干擾,直至細胞死亡。作為武器伽馬射線波的穿透本領極強。其比中子彈的殺傷半徑大得多。中子彈是以中子流作為攻擊的手段,但是中子的產額較少,只佔核爆炸放出能量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殺傷範圍只有000~2000米,只能作為戰術武器來使用。但那麼同當量的伽馬射線彈就會有00公里的殺傷範圍。

    與日常醫學用於殺傷癌細胞的伽馬射線相比,武器化的伽馬射線波的能量和威力都是驚人的。雖然美國軍方投放的只是殺傷半徑為50公里的一枚小型的伽馬射線炸彈,但在爆炸中心點—新加拉加市內,爆炸時當輻射劑量超過8000雷姆以上,將導致受輻射人群中樞神經系統受到破壞,發生痙攣、震顫、失調、嗜眠,在兩天內死亡的概率為00%。

    而即便是在位於其數十公里南部山區之內的中國第22空降師的小股空降部隊,在當天受到伽馬射線的輻射劑量也達到000-500雷姆,人體腸胃系統遭全面破壞,發生腹瀉、發燒、內分泌失調,在兩周內死亡概率幾乎為00%。

    而在島嶼中部山區居住的巴厘島民眾受到伽馬射線的輻射劑量為200-00雷姆,造**體造血器官如骨髓部門的損壞,白血球嚴重地減少,內出血、頭髮脫落,在兩個月內死亡的概率達到0-80%。而在英國記者所纂寫的《惡魔之夜》中所謂中國空降兵—薛蘭州中士不過是一個英國人找來根本沒有參加過巴厘島之戰的中國普通退役士兵而已。他們並不知道在當天的新加拉加出現在全人類面前的究竟是何等可怕的一個惡魔。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