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名義上中國—東盟聯軍所發動的是一場針對整個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大規模登陸戰役,但實際上卻沒有哪個指揮官會瘋狂到在南北逶迤000多公里的漫長戰線上同時進攻。中國—東盟聯軍的攻擊方向主要集中於「十度海峽」以北的安達曼群島地區,而對印度陸軍防禦力量較弱的尼科巴群島則主要利用海空火力進行牽制。
在黎明時分的登陸戰開始後的頭3個小時內,中國—東盟聯合艦隊的3個兩棲登陸攻擊集群的攻擊行動均遭到了印度陸軍的頑強抵抗。其中負責攻擊小安達曼群島的第3兩棲登陸攻擊集群的進展是最為順利的,在這座距離布萊爾港20公里的小島上,印度陸軍僅部署了2個團的兵力。
為了加強其他島嶼的防禦力量,小安達曼群島守軍手中的重型裝備也少的可憐。印度陸軍不得不放棄了小安達曼島灘頭的防禦,而將兵力收縮在易守難攻的杜岡溪高地森林和哈特灣所組成的三角地域內。在茂密森林和丘陵地帶的掩護下,印度陸軍用一個個機槍火力點消耗著進攻方的**和耐心。
與小安達曼群島的戰鬥相比,中安達曼群島和南安達曼群島的攻堅戰則進展的無比慘烈。其中以印度軍方群島要塞防禦司令部—布萊爾港所在地,南安達曼群島的戰鬥最為艱苦,第2兩棲登陸攻擊集群第一波次的登陸部隊雖然成功的在主島南安達曼島周圍成功的攻佔了其42個附屬島嶼中的近20個島礁,但是在關鍵的主島—南安達曼島和哈夫洛克島,灘頭的戰局卻始終處於膠滯狀態。
曾被美國《時代》評為亞洲最佳的哈夫洛克島沙灘上,兩軍的炮火仍在吞噬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以中型機械化登陸艦和大型氣墊登陸艇為主力的中國海軍第二攻擊波次,也終於穿越了重重彈幕接近了中印兩軍反覆爭奪著的灘頭陣地。對於印度軍隊設防嚴密的島群,中國各兩棲登陸部隊顯然不願意過於冒險,原本應該作為「登陸急先鋒」的「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被有意安排在較為安全的第二攻擊波次。
雖然經過了多次反覆的清掃,但是印度海軍在近海部署的殘餘水雷,仍不時阻止著這些大型艦艇的前進。雖然理論上來說大型全墊升氣墊船所具有的超淺水吃水、高速性能、水下物理場小、對爆炸不敏感的特點足以令其對現役的大多數磁性、水壓水雷免疫。但印度人卻為中國海軍「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準備著另一份來自德國的厚禮。
由德國軍內秘密組織「洞獅」提供給莫斯科的除了「泰帆」型攻擊無人之外,還有一種被稱為「鰉魚」的火箭上浮水雷。德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民族可是說是歐洲歷史上最為另類的近鄰有過驚天動地的生死之搏,卻又有著數之不盡的地下交易和秘密協議。
水下超空泡彈藥一直是前蘇聯的終極武器,但在這個領域德國軍方也始終保持著足夠的關注。在德俄兩國軍工企業的秘密合作下,應用超空泡技術的「鰉魚」的火箭上浮水雷很快便從實驗室內進入了實戰運用階段。這種水雷主要布放在00米以上的近海水域。借助聲波的觸發,水下火箭以00節以上的速度攻擊在水面上高速駛過的氣墊登陸艇。
被擊中的「野牛」型氣墊船在海面上緩慢的減速,動力艙內不時冒出的濃煙和烈火映照著中國海軍前進的道路。「所有陸軍的戰友們,你們即將到站,請帶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有次序的離艦。」在高昂的國歌聲中,昏暗的072III型「玉亭」級大型登陸艦的船艙內傳來了艦長幽默的調侃。
隨著實施登陸的命令,巨大的登陸艦全速衝向登陸地點。艦艏甲板上的7F型雙管-37毫米高射炮開始向灘頭陣地上敵方仍在抵抗著的火力點展開了激烈的對射。距離灘頭還有一定的距離,此刻戰艦的艦體和全封閉的艦橋上已經多處被印度陸軍的小口徑火力命中。「雙車停,拋後錨」的命令下,戰艦關閉了全速工作的發動機,利用慣性向灘頭衝擊。
但就在此刻一發密集的炮火卻擊中了這艘072III型「玉亭」級大型登陸艦的後甲板,主機艙和後錨同時被炮火擊毀。此刻後甲板一片火海的戰艦宛如脫韁的野馬一般高速衝上炮火連天的沙灘。艦首重重的在彈坑纍纍的沙灘上撞擊滑行著,直到全艦擱淺。
面對突然衝上海灘的龐然大物,防禦方立即調集了所有的火力攻擊著這滿載著威脅的新目標。「快打開艦首的登陸艙門。」密集的炮火不停的在戰艦四周的沙灘上爆炸著。前甲板上中國海軍的水兵們已經在炮火中用步槍加入到了戰鬥的行列之中。
炮火中072III型「玉亭」級大型登陸艦的前艙門的猛的打開,一輛輛9式主戰坦克咆哮著衝上了沙灘。但就在此刻一團巨大的火球從印度陸軍的正面防禦陣地內射出。一輛9式主戰坦克的炮塔在炮火中被正面擊中。巨大的火光和爆炸聲中,這輛坦克的整個炮塔被無情的掀去。
雖然9式主戰坦克的防護性遠不如中國陸軍重裝集團軍所裝備的98D型主戰坦克,但在中印兩軍的地面戰中仍沒有被印度陸軍火炮如此簡單的摧毀的記錄。正當所有中國陸軍裝甲兵為之詫異的時刻。數輛外型怪異的自行火炮出現在逐漸散去的硝煙之中。
這種自行火炮有著類似於印度陸軍「勝利者」型主戰坦克的底盤,但卻比「勝利」型坦克多出對負重輪。低矮的炮塔上一門修長的30毫米加農炮仍在不時噴射出刺眼的火焰。很多普通的中國士兵並不瞭解他們所遭遇的對手,於是習慣性的根據其外型稱其為印度陸軍新研製的「像」式坦克殲擊車。但實際上這種不為人所知的武器是印度陸軍於987年「勝利者」型主戰坦克底盤改制的「石弩(atapult)」型自行火炮。
「石弩」型自行火炮是印度陸軍在缺乏支援火力下的臨時產品,印度陸軍拆除了原有「勝利者」型主戰坦克上的炮塔,加裝了安裝擁有半敞開式的簡易裝甲防盾的門30毫米M-4式加農炮而組成。由於其武器系統的方向射界有限,最大射程只有27公里,所以僅在生產了00輛左右便停產了。
但鑒於著中印兩國陸軍地面戰中印度所裝備的俄制坦克的糟糕表現,迫切需要大威力反坦克火炮以壓制中國陸軍坦克優勢,印度陸軍開始重新評估將「石弩」型自行火炮作為反坦克支援火力的可能。這種出自戰時無奈之舉的產品,類似於二戰中蘇聯紅軍應急生產的SU-52型反坦克自行火炮。利用大口徑加農炮在平射狀態的巨大初速和高能爆炸彈藥開摧毀敵方的裝甲目標。
雖然這種自行火炮有著強大的火力,但是糟糕的火控系統和穩定性,使得這些自行火炮僅在陣地防禦狀態下具有一定的優勢。一旦脫離的陣地,其脆弱的裝甲和緩慢的裝填速度,使其在現代化的主戰坦克面前幾乎不堪一擊。不過首次在哈夫洛克島海灘的防禦作戰中,個連的「石弩」型自行火炮還是意外的摧毀了輛中國陸軍的9式主戰坦克。這一意外的小小勝利令使得印度陸軍大受刺激。也為印度陸軍裝備研製此後一系列錯誤的埋下了第一顆種子。
除了灘頭的陣地攻堅之外,在各島的陡峭海岸線上、島內的丘陵地帶慘烈的搏殺也在同時進行。與海岸登陸的血戰相比,中國—東盟聯合艦隊的各兩棲登陸攻擊集群的垂直登陸部隊的進展同樣也並不輕鬆。
中國—東盟聯合艦隊在戰鬥中一次性投入用於垂直登陸的武裝直升機群遠超印度守備部隊的預料。印度要塞司令部最初的防禦構想中,認為中國-東盟聯軍能投入的垂直登陸機群不會超出3個營級規模的攻擊機群。雖然中國人擁有足夠的武裝直升飛機,但有限的起飛平台將限制這些部隊的攻擊效率。
但顯然印度海軍准將拉維.薩蒂亞忽略了臨時徵用起來民用船隻,在兩棲垂直登陸作戰中的巨大作用。與海軍艦艇相比商船不但運載量大、航程遠、運費低,而且對外界條件如航線、天氣等要求低,因而具用很強的軍用潛力。許多國家的經驗都證明,有一支在和平時期準備充分的民船隊伍,戰時能有效的擔負起海上補給、維修、反潛,甚至防空等任務,使海軍的作戰能力成倍提高。
自二戰以來,商船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便利用商業集裝箱運輸船臨時改裝成簡易航母「大西洋堤道」號和「大西洋運送者」號。雖然在戰爭中「大西洋運送者」號被阿根廷空軍擊沉,但其在戰爭為僅有2艘輕型航空母艦的英國遠征軍提供了足夠的空中支援。而為了應對昔日的台海危機,中國政府也同樣保持這一支規模龐大的「戰時海軍」。
為了應對本次「冰山再現」作戰,中國政府臨時徵用了超過200艘以上的中國、東盟各國民用船隻參戰。這些民用船隻在中國本土各港口經過簡單改裝之後。便成為各司其職的海軍艦艇。輕型運輸船、拖網漁船被改裝成為電子偵察船、登陸艦艇。則大型集裝箱貨輪、油船和滾裝船則被改裝成為火力支援艦艇和成有直通甲板和機庫的簡易空母。
這些商船的戰時改裝遵循一條基本準則,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船舶的設備,盡量節省改裝時間和費用改裝過程盡量不借助船塢,不破壞船體的主結構,液艙容量應盡可能的增加,以用於油料和壓載水只之用,採用標準件以適用於安裝其他船廠的的產品。所以僅在0天之內,這些民用商船的改裝過程就基本得以完成。其中作為直升機起飛平台的大型商船有2艘之多,有些甚至加上滑躍甲板以作為殲-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戰機的海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