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世明皇 第四卷 第七十章 河道
    當周亮工說皇是暴君時,心裡馬就後悔了。可話已經說了出口,他暗思這回自己小命休矣。在旁忍耐了許久的黃道周,他好容易抓住機會,自然跳出來一聲大喝。

    「放肆,爾不過一小小舉人,敢出言辱罵天子,其罪當誅!皇,請治這狂生大不敬之罪!」

    我沒想到會被人當面罵作暴君,自己辛辛苦苦的治理國家三年多,也希望是天下人認可的明君,不曾想在這些讀人眼裡我倒成了桀紂之主,心裡不由得大怒。

    「朕是桀紂之君,便輪不到你說話,朕不辭辛苦千里南巡,難道是為了享樂?!朕南撫海寇,北御女真,這是昏君所為?!朕苦心為百姓改制,你們倒好,不替朕謀劃,還一心阻撓。是不是要等滿洲打進關內,亡了國你們才開心?!朝廷要你們這些人有什麼用,明亡後各個都去做了滿清的走狗!。枉你身為舉人,這都白讀了。」

    堂的人顯然都給皇帝的話嚇呆了,前面的一段還明白,後面居然講到明亡,滿清入關便是面面相覷!眾人見皇發脾氣哪還敢吭聲,全部戰戰兢兢的跪在地聽皇訓斥。

    我發洩一通後,看到他們都跪下不敢說話,陡然發覺自己說過火了。氣氛正尷尬時,伶俐的方正華趕忙換了杯新茶過來,我順手接過喝了一口,平復下波動的情緒。

    「你們都起來,別在這跪著了!」

    「謝皇!」

    堂下的周亮工見皇居然沒有發落他,也不知是驚還是喜,兩腳發軟險些站不住。正當他死裡逃生後,訕訕的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只聽見皇問道:「周亮工,你既然是舉人,也是朝廷的候選官員,找人家的不是,講得頭頭是道。那朕問你,要是你來做這個巡撫,你又當如何?」

    「自是保民為國。」周亮工低聲答道。

    「你如何保民為國?」

    周亮工見皇沒有發落他,心裡恢復了點底氣。

    「這…至少不會像巡撫大人一樣,無視百姓性命。可以放榜招糶百姓修堤,向富戶徵集捐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根本就無需刀兵相逼。」

    在旁的黃道周不禁冷笑了一聲,我知道他的心思,這周亮工還是生氣重,清談而不務實。

    「想法還不錯。但你知道實情嗎?知道河南藩庫還有多少存銀?修築大堤又要多少銀子?當時河南藩庫不過只有二十萬石的糧食,朕問你無錢無糧如何招糶百姓?田賦改制,富戶們也要交納田稅,他們怎肯再捐銀修堤,否則黃道周也不會嚴逼?!修黃河大堤是大事,半點都延誤不得,沒有足夠的錢糧有幾個百姓會願意到堤出力。一旦大堤被衝垮,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那時死人的話就不是現在區區萬人,而是幾十萬幾百萬。河南改制不單是你河南一地之事,你也看過明刊,河南首先施行改制,多少人都在看著。要是河南改製出了問題,朕的國策便施行不下去。不用雷霆手段,如何能把河南的問題迅速解決?你倒是說給朕聽聽!」

    一番話周亮工聽得是張口結舌,很多事情他確實沒有想到。他這三年不斷聽到河堤有百姓死亡,很多相熟的同窗家中被強徵稅,甚至還有的給捉到了府衙枷。他便以為這是黃道周巡撫肆意妄為,中飽私囊。那曾想這裡面還有這麼多的問題。但事已至此,府衙外還有千名的生員等著,便不能輕易回頭,他支支吾吾一陣後才道:「雖然巡撫大人築堤為民,但無異於飲鴆取渴。每年河堤越築越高,春汛過後,河道淤泥囤積,來年來不及浚通又仍舊築堤。如此耗費民力難道也可取嗎?」

    我聽了他的話心裡一動,難道這傢伙會治水?問道:「你曉得治水?」

    周亮工想起這些論點並非自己的所發,為了強辯才說了出來,不由臉一紅,道:「回…皇,這是學生好湖州舉子潘若水所言,潘若水家學淵博,其祖父乃萬曆朝的太子太保,曾四次出任總理河道官名,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員,負責治理黃河、運河將近十年之久。潘若水秉承家學對治理水利見解獨到。曾對黃河一線沿途考察,所言真知灼見。巡撫治水之策根本就不對。」

    「他現在可在開封?」

    「他察看河圖到開封,與學生一起擊鼓萬言,現就在府衙外。皇宣來一問便知!」

    我對方正華道:「去宣潘若水進來,看看是不是真的見解獨到?」

    進來的潘若水二十餘歲,中等個子,穿著麻衣,背個包袱。可能曬得多,皮膚有些黝黑。他這身打扮,不似個舉人倒像個走南串北商販。他求實的態度讓我對他產生了幾分好感。

    「朕聽周亮工說你會治水,是嗎?」

    潘若水有些惶恐:「學生只是從祖父的遺著中學得一些治水心得,自己也曾到各處考察過,相互印證下略有些見解。沒有實際治理過,不敢說會治河。」

    「嗯,懂得進退這很好,去年山東大水,你可到過那,可知是何原因引起。」

    因我講到的都是治水的事情,潘若水沒有了原先的拘謹,開始侃侃而言:「大水之後,學生一路趕去。去年山東濟南一帶潰堤是內外交迫所至,外因是當時三四月,突然連日大雨,使河水漲,內因是,黃河改道後,原有的舊道水位不高以至年久失修,陳年的淤泥未清,兩岸堤防也高者日卑,厚者日薄,是以大水降至,卻無從防禦。」

    「分析得有道理,那對於治理黃河,你有什麼看法?」

    潘若水略一沉吟,便道:「從漢代賈讓的「治河三策」、王景的「河汴分流」,到學生祖父的「束水攻沙」,分流與築堤歷來是治河爭論的重點。由於黃河是條地懸河,加之古有大禹治水,所以自古以來「分流殺勢」之議甚盛。他們認為,黃河源遠流長,洪水時期,波濤洶湧,下游河道過洪能力小,常常漫溢為患,「利不當與水爭,智不當於與水斗」,只有採取分流的辦法,才能殺水勢除水患。這些分流論者,只知「分則勢小,合則勢大」,卻忽視了黃河多沙的特質。由於黃河多沙,水分則勢弱,從而導致泥沙沉積,河道淤塞。如太祖初黃河在南岸分流入淮,到嘉靖年間,各支河都已淤塞。有的支河是隨開隨淤,終未疏通。這些論點在學生祖父的《河防一覽》早有論斷,學生也以為合流築堤是長治之策。」

    講到這,潘若水舔了舔嘴唇,看到堂的人都在聽他說,便接著道:「學生祖父治理河道十年,治得黃河的多支分流「歸於一槽」,至清河會淮入海。使京杭大運河暢通。學生以為除此之外,需得中游蓄水攔沙,固定下游中水位河槽,整治河口。游地段探察可蓄水地帶,作為洪水之際的緩衝,下游則加固加高加窄河堤,以水攻沙。堤防之以草為先,爾後在遠處植樹,其中甘陝一帶最為緊要。黃河之沙全來自此處,只要無沙之河,便可分流減勢。學生以為游種樹植草效果雖緩但功在千秋。」

    我點了點頭,這跟後世的方法治水方法差不多,看來這潘若水還有些本事。可惜這個時代不能修築什麼水壩,要是在我手裡可以黃河治理得來個什麼百年一遇,那我便是千古一帝了。

    「學生以為,與其在江淮一帶苦苦治理,不如讓黃河歸於舊道。一來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淮河一帶四處水溢難於治理;二來合著漕運有五百里為黃淮相交,水急沖沙則不利於行船,過緩則淤泥集結;三則山東地處乾旱,統一治理後,黃河過境可使山東不致旱澇無常;四則我大明祖陵也無被浸灌之憂;五則山東舊道可以統一建堤,如今大水過後,水位已低,施工比在黃淮方便。但不足之處在於,倘若改道後,黃河便少了洪澤湖這一緩衝湖,下游全靠流速沖沙,再就是當徐州以南運河水量不足時,運河得不到黃河水的補濟,需要另外引水。這就是學生的一點淺見!」

    歸還舊道?這些東西聽來有些道理,但實際如何就很難講了。目前治理黃河雖急但也不是首要的事情,再者國庫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銀子給總理河道來治。這個潘若水要留下,他現在還年輕,過得十幾年,經驗也夠了,國庫充盈了再來辦。

    「聽了你一番話,看來不讓你治水倒是埋沒了你。要是你在前兩回科考就把這些寫出來,朕至少讓你進二甲前十。現在這樣,朝廷一時也拿不出銀子大治黃河,只要在這十幾年內不要出現大的決口便是你們的功勞。潘若水,你以後就在黃道周手下當差,專門負責制定治理黃河方略,就先把開封一段整治好,練出經驗了再到總理河道張國維那當差。若天能了朕心願,到時便數省一起統一治理。你看怎樣?」

    「學生謹遵聖命!」

    我轉眼看到旁邊的周亮工欲言又止,便道:「周亮工,你既然不知治理艱難,這樣,你們幾個的人都到黃巡撫手下當差,看下這一省之治是不是你們所想的這麼簡單。今天的事情就算揭過了,大家都是為民,以後便和睦相處。朕不喜臣子為私利而相互攻訐,但喜為國事而辯。黃愛卿已是開府建牙的大員,自然不會和你們這些舉子一般見識。你們不用多心,黃愛卿,你以為如何?」

    黃道周雖然心裡不舒服,但皇已經開口他也不好回絕,而且黃道周對這個潘若水也很有興趣,這幾年他對治水花了不少心思,可他手下並沒有出色的人選。如今皇把潘若水調給他,正和他的心意。

    「微臣謹遵皇旨意。臣也念他們為民,皇公斷後,臣豈能再有私怨!」

    「好,你們這些舉子下去先,把外面的生員也遣散了,周亮工,朕費口舌和你說這麼多,希望你能好自為之。」

    周亮工此番沒有達到他們的目的,但是皇已經發話,他也不敢再回。畢竟很多事情他沒有想到,這次他想著他們幾個可以實際參與辦差,看下這黃巡撫到底如何施政再做緩圖。他帶著舉子行完禮便叩頭出去了!

    黃道周看到舉子們出去,心裡有些不解便道:「皇……」

    「是不是很奇怪朕會跟個舉子說這麼多政事?也詫異朕會放過一個冒犯君威的狂生?!朕來告訴你,實行新政雖然需要獨斷專行,但也不能忽視那些阻力。這些生員都是大明未來的官員,他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朕跟他們說這麼多並且安排到你手下,是要他們明白新政的好處和難處。等他們明白了,以他們的影響自然可以說服士林中人,得到他們的支持也可以避免那些守舊的勢力拿他們當槍使。朕放過周亮工也是兩權相害取其輕,你以後也要多注意,不要一味的得罪人,迴旋下也許事情還容易辦點。朕離得遠了,有些事當面好講,遠了也容易出問題。」

    「皇,微臣明白了。」

    巡府外的生員在周亮工等人的說動下都散去了,事情得以解決,我心裡也是一陣輕快。第二天便接見了開封附近州府的官員,這回只是例行的接見,也是履行當初的諾言,對河南巡撫衙門改制的有功之臣作了嘉獎。艾萬年這個都指揮使暫時不好提他的官,只好封其家人,把他的一個兒子封為千戶,正妻封為誥命夫人。獎賞一番後,勉勵他們繼續治理好河南。

    幾天以後,河南的事情告一段落,在一片頌揚聲中,我們一行人便離了開封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