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社做。
的一大功能是打發掉那些腦袋裡發育著碩大但不切實際的夢的人,比如星期一一大早就坐在我面前的這個小青年。
「你還記得我嗎?我在郵件裡和你說過想出本書的事。」他努力提醒著我。
我的郵箱總在提示我空間已滿。有些作者常常將10萬字、20萬字的書稿砸進來,和那些寫字狂人不同的是,小青年在郵件裡說,想為自己的偶像出一本書。有一點點新鮮,所以我約他見面。我點頭:「哈,我當然記得。」
「我想給我的偶像出本書。」他抱著書稿,滿眼期待。
「哦,他是誰?」瘋狂的粉絲我見過,要為偶像生為偶像死的大有人在。
「陳思平。」
「誰?」
他又重複了一遍名字,真的一點也沒有名氣。雖然名人傳記在前幾年就火過了,但如果是陳魯豫或是陳凱歌,我們還會考慮的。陳思平,這個名字我一點印象也沒有,我忍不住問:「她唱過什麼歌,或者演過什麼電影?」
小青年搖搖頭:「她沒有演過電影或者唱過歌,我只想為她出本書。」
我的眼神已經讓小青年識趣了,那天他甚至沒有給我看帶來的書稿,就起身和我握手:「還是謝謝你。」
小青年走出社的時候,正午的太陽已經很好了,他在光影裡消失,平白無故地,我會想像他一次一次敲開其他社的門,一次一次被拒絕的情形。我們生活中肯定有很多這樣可愛的但很難實現的想法,我所知道的是,沒有必要把時間浪費在為這些想法一一付諸行動上。這個世界掙錢才是正道。
幾個月後的冬天,我收到了一本書,是小青年寄給我的。我翻開書的第一頁就被感動了。這個陳思平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科學家,她只是小青年的媽媽。這本書是他從9歲到25歲16年時間裡和媽媽相處的日記。
後來小青年給我的郵件裡說,他想給媽媽出一本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媽媽太辛苦了,一個人把他帶大。這樣的書沒有市場,所以他沒有辦法說服任何一家社的。後來在媽媽生日的前夕,他只好找到一個小工作室,自己排版,印刷。他並不知道那麼複雜,他只想為她出一本書。
這本書沒有書號,印數也只有5冊。
圖書還沒有被商業化的時候,它最大價值在於讓我們一邊閱讀時,一邊思考和感動。我想我會一直收藏那本沒有書號的書,只因它在提醒我:生活越現實,我們越需要那些可愛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