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元年四月初。
朝堂中的對峙並沒有緩解,相反,在史彌遠找到那個佈局人之前,一本書突然出現在臨安城,掀起喧然大波。
這本書名字叫《奉詔奏請驅史黨折子》,彷彿一夜中從天而降,數千冊便出現在臨安各處。太學諸手奔走傳閱,幾乎每個官宦人家,都會被扔進一本來。
「史彌遠不利濟王之立,夜矯先帝之命,棄逐濟王,並殺皇孫,而奉迎陛下。曾未半年,濟王竟不幸於湖州。揆以《春秋》之法,非弒乎?非篡乎?非攘奪乎?」
當史彌遠見著這一段時,還能不動聲色,只是冷笑數聲,對將書拿來與他的干萬昕道:「豎儒好為大言耳,霍光廢昌邑王,史家尚贊之,況先帝無詔立濟
干萬昕神情卻是憤憤:「相公大度,只是此人不除,卻是禍患。」
史彌遠又往下看去,越過幾行,又見那折子中寫道:「自古人君之失大權,鮮有不自廢立之際而盡失之。當其廢立之間,威動天下。既立則眇視人主,是故強臣挾恩以陵上,小人怙強以無上,久則內外相為一體,為上者喑默以聽其所為,日月削,殆有人臣之所不忍言者。」
見到此處時,他面上的鎮靜卻消失了,禁不住又驚又怒:「此豎子,離間君臣之誼,莫非欲滅我全族乎?」
見干萬昕還站在原處。史彌遠暴怒道:「速去速去,將寫此折子之人,還有那些傳遞之人、印這冊子之書坊。盡數給本相拘來!」
干萬昕聞言微窘,然後喃喃道:「相公,此事不易,上此折者,乃隆州鄧若水。」
「隆州鄧若水?」史彌遠聞言一驚,這鄧若水之名,也是天下俱聞,此人狂悖。當初吳曦反叛,擁軍數萬,此人竟然先是欲與家僕刺殺附從吳曦地縣令然後舉縣以討吳曦,因為家僕膽怯,事不成後,竟然又單人提劍徒步自井研到武興,意欲刺殺吳曦,中途聞說吳曦身死而返。雖說世人多笑他狂,但也欽佩他之志向。
嘉定十三年時,這個鄧若水進士及第。策論中便全力抨擊史彌遠為權相,預言他日後必為宗社之禍,請當時寧宗天子罷之,更換賢相。彼時便已激怒史彌遠,囑咐人去羅織他的罪名,後來是有人勸解,他才罷休。不過經此一事,鄧若水策論遍傳天下,儒士爭相傳誦,為他更增聲名。
「這廝命倒長久。」史彌遠想起前事。新仇舊恨一併而起,雖說這鄧若水遠在隆州,卻也不能放過他,他對干萬昕道:「既是如此。難道還坐視他逍遙不成,你遣人去隆州,只傳我手信,令州府將之拘住,休得使他走脫了。印此冊子的書坊是哪一家可曾知曉?還有,哪些人傳地,也盡數抓來,書也盡數繳收燒了!」
說到此處。史彌遠越發想念秦天錫來。若是秦天錫在,此事哪須得他吩咐。自然而然便會辦妥,待得自家知道時,那鄧若水只怕已經死在牢中了。
干萬昕聞言面如土色,他才能遠比不上秦天錫,這急切間,叫他去哪兒抓那些人去!況且,如今臨安城中,幾乎太學生人手一冊,官宦之家也少不得有一本,他一一去收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見著史彌遠面色,他又不得不領命而去,此時若是再說什麼搪塞之語,只怕史彌遠轉眼便要對他翻臉了。
打發乾萬昕離開後,史彌遠猶自恨恨不平,他知道鄧若水向來狂妄,故此倒不懷疑有人幕後支使於他,事實上濟王事後,若是沒有仕子上奏參賅他那才是怪事。可鄧若水文字犀利,特別直截了當地指摘他有不臣之心,他在世時或可憑著自家手腕保得全家富貴,若是他死了,天子念及此事……
越想他便越為憤怒起來。
這場風暴來勢洶洶,連著數日,史彌遠都氣得吃不下飯來。無論是去上朝,還是衙署中辦公,他都覺得似乎每個人都盯著他,每個人都在竊竊私語。而原本被史彌遠一番安撫,心中定下來的宣繒與薛極二人,又開始惴惴不安。他二人阿附史彌遠之事,舉世皆知,可在鄧若水折子之中,竟然對此隻字未提,只是有這般一句:「王愈,彌遠之耳目也;盛章、李知孝,其鷹犬也;馮,其爪牙也。彌遠之欲行某事,害某人,則此數人者相與謀之,曷嘗有陛下之意行乎其間哉?」
他二人方是史彌遠心腹,這折中未提他二人,他們不但高興不起來,反倒深以為憂。此時正是史彌遠一黨全力攻訐外戚楊氏之時,卻突然出現這樣一件事情,定然會懷疑到楊氏一黨身上,而他二人偏偏才因為與楊氏的交情有過嫌疑!
在宣繒府中,二人對視苦笑,只覺前途渺茫。
「我老了,也做不得幾年官,明日我便向官家上折子,自乞致仕養老。」宣繒歎息道:「能活著回鄉做個足谷翁,我意便足了。」
「宣參政此言差矣。」宣繒已經是位居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以史彌遠攬權之勢,他這官已經是升到極至,故此有此急流勇退之心。薛極則不然,他是極熱衷於功名的,雖說年紀比史彌遠尚大一歲,卻還不想就此致仕,他微一沉吟後道:「若是今日之危局不解,你我便是想安隱田園也不得,甚至……只怕要禍及子孫了「本朝向來優容士大夫,何以至此?」宣繒奇道。
薛極壓低了聲音:「本朝是優容士大夫。只是史相公可不曾優容士大夫,今日之局了後,你我與史相公。尚能如往日否?」
宣繒微微一抖,面色立刻變了。
他們越是與史彌遠親近,便越是知道他心胸與手段,今日之局,他們與史彌遠雖未反目,但想重歸於好,只怕是不成了。他與史彌遠情屬姻親,尚有如此之憂。那薛極更是如此。
「薛會之,你究竟是何意思?」宣繒問道。
「一邊是慈明太后,一邊是史相,另一邊是真德秀那幫子迂人。」薛極自茶盤中拿起三個茶杯蓋子,每說一個,便將一個蓋子放下,擺成鼎足之勢。之後他抬起頭來,對宣繒道:「宣參政,三足鼎立,史相雖說勢大。一時之間卻也無法獲勝。」
「那又如何?」
薛極微微一笑,彷彿智珠在握,宣繒此時神情,卻像極了自己昨夜地神情。那人對自己說出這番話時,自己也是這般錯愕。
「你我二人,原本屬史相一脈。」薛極又拿起一個茶杯,放在三個茶杯蓋子中間:「只是現如今,史相便是不對你我二人生出猜忌之心,只怕也會疏離你我,恰如前些時日一般。故此。史相這邊,你我算是極難回頭了。」
「真德秀、魏了翁,雖是聲高望大,卻非執政之才。只知抱殘守缺,死守經書不放。他們對你我早有嫌隙,以你我二人為史相死黨,你我便是去他那一邊,也必不得信。況且如今以你我之位,前去仰此二人鼻息,我薛會之不才,亦恥為之下!」
他每說一段。便移開一個茶杯蓋。宣繒的目光隨著他的動作,不由自主地落在最後一個茶杯蓋上:「以你之意……莫非真去投楊谷楊石?」
「楊谷楊石……依我料想。你我如今這進退維谷之局,便是他兄弟設計好地。他先是示好於你我,又令人播送流言,令史相對你我起疑心,再又弄出鄧若水這狂生,便是要逼得你我不得不投向他們了。」薛極苦笑:「這是連環計,毒甚,狠甚!」
這連環計的狠毒之處,便在於他們即使看出是連環計,也只能往下跳。他們若是不想就此致仕,不想致仕之後尚被追責,唯有投靠楊氏勢力,對史彌遠反戈一擊。
宣繒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可是要他去面對史彌遠,多年積威之下,他心中還頗有猶疑。
「此事不妥,不妥。」好一會兒之後,他搖頭歎道:「你我便是投了楊氏,史相倒台之後,那真德秀一夥必不肯善罷甘休,滿口什麼除惡務盡,你我二人到時,只怕仍是棄子之命。」
「正是,宣參政果然不愧是宣參政!」薛極用力一拍桌子,將那茶盤之上的茶杯盡數拿了出來:「他們鬥來鬥去,好處都是他們得了,卻讓你我二人受累!」
「薛會之有何良策,快快說出來,莫再賣關子了!」
「宣參政休息,你且想想,咱們似乎漏了一方……」薛極在桌子上筆劃了一下,然後笑道。
「漏了一方?」宣繒皺起眉來,想著朝堂中還有哪一方未曾提及:「你說那些牆頭草麼,他們成得了什麼氣候?」
「非也,非也!」薛極又將那一個杯子三個杯蓋都放進清空了的茶盤,然後拍了拍茶盤:「還有一方就是天子!」
「官家?」宣繒一驚:「官家為史相親選,又是史相一手將他推上帝位……」
「那是以前,如今呢?」薛極冷笑一聲:「官家起自民間,知曉民生疾苦,甫一即位,便召選良醫為民義診,所耗花費,由皇莊補足。又親辟泥壤廢園為田,選海外良種而試圃之。官家不小了,觀其行事,也極有分寸,可史相卻攬權不放,朝中大小政務,盡數由史相掌控!」
聽他越說越是激憤,倒像是那鄧若水文中所言,直指史彌遠擅權專斷,目無君上,有不臣之心。宣繒是深知他的,心中起先是懼,然後是疑,接著便是驚,最後又略帶些喜。
薛極雖未直說,但宣繒在朝堂中打滾多年。豈不知他意之所指!
扳倒史彌遠,取而代之,挾天子以令朝堂!
當今天子雖是史彌遠擁立。但因為史彌遠不肯放權,天子形同虛設。楊太后垂簾詢政,便是去了史彌遠,這大權也不為天子所有。真德秀、魏了翁之輩,原本為死去地濟王鳴冤不止,若是驅了史彌遠,只怕他們接著便要質疑當今天子得位不正了。故此,朝庭之中。天子雖說是名義上至高之君,卻是臂助最少之人。宣繒、薛極二人,若是能助天子驅權臣撤簾幕固帝位,那麼便可取史彌遠而代之!
只要他們能助天子親自稟政,哪怕不能如同史彌遠一般飛揚跋扈,卻也不會比如今更差!
而且這一來,設連環計迫得他們進退維谷的楊氏一族,也得不了好處,天子親政,太后便必須撤簾。若是太后不撤,當初韓忠獻能喝斥太后撤簾,他宣繒為參知政事,自然也可喝斥!
再抬眼看向薛極之時,兩人都覺得對方眼中閃閃發光。
「只是天子處……如何去關說?」宣繒忽然道。
暗暗罵了一聲老狐狸,薛極慨然道:「自有區區前往關說,事關機密,卻不可大意。宣參政,此事只得你我二人知曉,便是府中親近。也不得洩露,當初濟王不得成事,便是身邊有一綠綺耳,安知史相在你我二人身側。未嘗不置紅綺紫綺?」
「旁人不知,你我還不知曉?」宣繒哼了一聲:「史賊所倚者,不過是秦天錫一人罷了,如今秦天錫已死,便有密諜,那干萬昕一介庸才,只怕也無暇顧及你我。如今滿城風雨,他忙著捉拿傳送、收藏那《奉詔奏請》折子之人吧!」
二人都是會心一笑。前夜那折子突然間出現。數量之多範圍之廣,牽連者之眾。只怕給干萬昕一月時間也抓不盡。這段時間裡,他哪還有餘暇顧及其餘!
權貴之家,干萬昕雖是跋扈,卻也知道輕易觸碰不得,故此他逼使有司所捕之人,多是民間士子,書商紙販,為史彌遠追得緊了,只得去國子監緝捕太學生。那梁成大方欲投靠史彌遠,見有此事,便上竄下跳,助干萬昕臂力極大,數日之間,太學生便有二十餘人受此案牽連,民間士子、書販,更是不計其數。那謝岳向來與梁成大不和,見他如此助紂為虐,更是怒斥之為「梁成犬」,旋即也被撲入獄中。
史彌遠此時愈發惶恐憤怒,那折子並未因為干萬昕之追查而減少,相反愈來愈多,他在地方州府的門生故吏,也有不少寫信回來,詢問此事緣由。他此時也無心去分析幕後是否另有緣故,只是認定,憑真德秀一夥,玩不出這般手段,唯有楊太后,才能做出這般密計,一如當初與他勾通欲除韓胄一般。如今之計,唯有將楊氏趕出朝堂,方能震懾群小,也讓真德秀一夥孤立無援。
故此,在那折子之中被指責地盛章、李知孝等人,也加入攻訐指責的戰團之中。楊谷、楊石雖然並不自辯,但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也不是白讀地經書,自然是引經據典進行反駁。大宋朝堂之上頓時更加熱鬧,一開朝會,雙方便指手劃腳口沫橫飛。趙與莒對此彷彿事不關己一般,只當自家是來打醬油的,看得津津有味,每次都是楊太后聽不下去,喝令退朝才算暫告一段落。
雙方都知這只是預演罷了,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給對方致命一擊。
然而就在此時,一件讓大宋朝堂都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流求國遣來使者,賀大宋新帝登基。
(修改加入:呵呵,今天做了一回標題黨,急著等史彌遠下台的看官,只怕在大呼上當了,莫急莫急,前戲做足,才更有韻味。若是列位看官心中還是不平,就拿各種票還砸區區吧。注1:霍光廢昌邑王,是指漢昭帝死後無子,群臣迎立武帝孫昌邑王,因為昌邑王無道,柄政大臣霍光廢之,另立宣帝。
注2:鄧若水在歷史上真寫了這封奏折,而且矛頭直指理宗皇帝繼承的合法性,要求理宗模仿泰伯、伯夷、季子,讓出皇位來,並認為這是「上策」,笑,其人政治上之幼稚,由此可見一斑。
注3:楊氏為太后,所居住號慈明殿,故稱慈明太后。
注4:梁成大被稱梁成犬,史上確有其事。此人投靠史彌遠,瘋狂攻擊真德秀魏了翁,有「魏了翁偽君子,真德秀真小人」之語,聞者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