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音與揉弦有相似之處,一些古箏書籍上對顫音和揉弦區別的解釋也不夠詳細。這導致很多初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這兩種相似的技法產生混淆,不能準確的理解顫音與揉弦的區別,在處理時也就不能很好的處理這兩種技法。實際上,雖然這兩種技法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從本質上來說,顫音與揉弦所產生的音都屬於振動音。兩者產生的音的音高都是在本音的基礎上有規律的呈「准——偏高——准——偏高——准」振動,音高隨時間變化的函數曲線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是一條正弦曲線。揉弦和顫音的對象一般都是右手彈響的箏弦,這些都是顫音與揉弦的相同點。
顫音與揉弦的不同點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二者的目的不同。揉弦的目的是為了使音聽起來更加柔和、圓潤、細膩,讓人產生甜美的感覺,強調「柔」,而不追求什麼突出的聲音效果。而顫音是為了表達某種情緒,強調音的顫動性和變化性,必須要突出「顫」的感覺以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二者的技術要求不同。由於顫音和揉弦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在技術要求上也就有了差異。以它們各自產生的音來比較,二者所產生的音在音高和頻率上具有很大不同。揉弦技法所產生的音高變化不是很明顯,只有四分之一全音左右,有時會更小一些。對於這樣細微的變化,一般人如果不刻意分辨,是很難加以分析的。這也是使人產生甜美柔和感覺的原因。而顫弦產生的音在音高上有明顯的變化,大都超過二分之一全音,接近一個全音。音高產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就感覺出的。可以看出,音高變化範圍的不同是區別二者很重要的一點。揉弦由於其音高的變化較小,所以其所需的力度也小,可以保證較高的頻率。而顫音的音高變化遠較揉弦為大,其所必須的力度相對也較大,這就使顫弦的頻率受到限制,不能過高。
再次,二者在樂曲中的地位不同。揉弦的原則是「能揉則揉」,只要有機會,一般就不要放棄對音的適當潤色。所以,揉弦技法本身沒有符號標示。如果單從曲譜來看,根本看不出揉弦的存在。而顫弦則要突出表現音的變化,所以有明確的符號標出。
最後,二者的在技法體系中的作用不同。顫音不但本身包括很多種技法,如重顫音、持續顫音等,還可以與其他輔助性技法搭配,而形成多種組合技法,如滑後顫音、顫後滑音等。而揉弦則比較簡單,沒有複雜的形式,我們一般所說的揉弦在理論上只有唯一的一種。揉弦也基本沒有和其他技法組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