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樂欣賞應注意形式與意境的結合
摘要古箏音樂欣賞,是關於音樂的一個具體類別的欣賞。欣賞音樂不僅是一種能動的審美活動,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所感知到的旋律、節奏、和聲、音色所表現出的藝術形象跟創造音樂的作曲家和再創造音樂的演奏家發生思想感情交流,才能開啟音樂的大門,登堂入室,一窺音樂的妙奧。關鍵詞箏樂欣賞;形式;意境
欣賞古箏音樂,實際上是關於音樂的一個具體類別的欣賞,這就決定在怎樣聆聽、如何鑒賞的總的方面,與音樂欣賞的一般規律是一致的。正如音樂欣賞的初步為音樂的形式美感的獲得,古箏音樂欣賞的第一步就是感受古箏音樂的形式美。事實上,對音樂的形式美的感悟,既是欣賞音樂的出發點,也可視為音樂欣賞的歸宿。由於音樂藝術的特殊性,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實際上常常無法用語言和文字加以說明和闡釋。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說“一首我喜愛的樂曲所傳達給我的思想和意義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不是音樂不夠具體,而是因為它太具體了。因此,我發現,每當我試圖用文字或語言來說明一段音樂時,好像是說過了,但又好像說得都不令人滿意。”[]門德爾松所說的樂曲的“思想和意義”因為太豐富、太具體而超出了語言文字表達的極限。但是,不管這“思想和意義”有多麼豐富、多麼具體,都必須通過樂音的不同組合形式來承載,都一定融入每一個樂音,音樂最終是用音響“表情達意”。所以,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實際上已經感受到或已經某種程度地感受到音樂的豐富內容和深邃內涵。由此看來,音樂欣賞,包括古箏音樂欣賞,的確沒有什麼艱深奧妙之處,循著古箏音樂形式美的玄關,即可步入美妙的箏樂殿堂。
具體而言,古箏音樂的形式美主要由下面的基本要素構成.箏樂富有特色的旋律(音高的上下流動)2.箏樂豐富多變的節奏音型(音的長短不同的組合)3.箏樂的織體(和聲)4.箏樂的基本聲音色彩及其變化(音色)5.箏樂音量的變化(力度).箏樂快慢的變化(速度)
以上前三項實際就是構成音樂的三要素音高、節奏、和聲;後三項音色、力度、速度,通常稱作音樂表現的三要素。這六大要素孕育出千姿百態的箏樂箏曲。欣賞箏樂,就是要感悟這些要素的個性美和它們共同構建起的整體形式美。鑒於欣賞箏樂場景的不同,有時候構成形式美的基本要素會超越上述六個方面。例如,欣賞環境若是在音樂會中,或是利用光碟和錄像在電視熒光屏上欣賞,箏家的演奏姿勢也自然成為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古箏因為采用坐姿或站姿演奏,身體不必承載琴體的負擔,演奏者能夠自由地運用身體參與演奏過程。與樂曲內容吻合的演奏姿勢,或舒展大方,或優美雅致,常常令人賞心悅目。在那些唐人的詠箏名篇中,詩裡關於演奏者奏姿的細致的審美描摹十分傳神,讀“雲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綽綽下雲煙,微收皓腕鮮”、“調箏夜坐燈光裡,卻掛羅幃露纖指”的詩句,使人頓生親臨現場聆聽之感,唐朝詩人真稱得上賞樂高手、箏樂知音。
古箏的一些特色演奏技法所產生的特色音響效果,也是構成箏樂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例如古箏刮奏的快速五聲音階琶音,和諧而流暢,引起人愉快的聽覺感受;左手“按、顫、吟、揉”的裝飾性技巧對箏樂風格特色的形成幾乎有決定性的影響;現代箏樂作品中擊奏琴身發出的噪音音響,與弦音形成對比效果等等。另外,“六十八板”一類在相當長的藝術實踐中定型的箏曲的傳統結構形式,具有平衡、對稱之美;有些流派的箏樂使用特殊的音階調式,產生特色獨具的音程組合,如潮州箏樂的“重三六調”(將五聲音階弦式中的la和mi重按獲得稍降的si和fa)、“輕三重六調”(將五聲音階弦式中的la重按獲得稍降的si)、“活五調式”(同上法獲得稍降的si和稍高的re)等等。凡此種種,在欣賞箏樂時若能悉心體味,必定有助於獲得箏樂的形式美感。
古箏的流派形成雖然往往有其深邃的歷史文化背景,但流派之間的差異,簡單地說,就是那些構成箏樂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的差異,特別是左手“按、顫、吟、揉”的旋律裝飾性手法的差異,如果在欣賞箏樂的時候,對形式美的感悟能深入到敏感地辨別這些差異的程度,便能體味出不同流派箏樂的不同風格、不同情趣。古箏音樂欣賞第二步是感悟箏曲的意境和深邃內涵。
如果欣賞者並不滿足於僅僅獲得箏樂的形式美感,期待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愉悅,這就需要在感悟箏曲的意境和深邃內涵上下點功夫。意境,是藝術家在藝術作品中營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藝術家以敏感的心靈感受到的人生、社會、歷史、自然等的藝術再現。對於欣賞者來說,意境不能直接獲得,要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感悟而得到。不過,繪畫、雕塑、攝影等藝術由於有訴諸視覺形象、直觀可感的藝術品供欣賞,所以,欣賞者往往可以透過作品的具體內容較快感受到意境、內涵。但音樂作品塑造的音樂形象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僅僅是一些比較抽象的音響組合,這就需要欣賞者調動豐富的聽覺聯想,首先獲得一定的音樂形象,進而進入音樂營造的意境,最終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內涵。
例如陝西箏曲《秦桑曲》是由陝西箏家周延甲教授創作的一首“秦風”濃郁的古箏獨奏曲。箏曲取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之詩意,用抒情與敘事相結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采桑陌上的妙齡秦女的形象,音樂優美動人,意境深邃悠遠。全曲由引子,主體樂段和尾聲構成。樂曲一開始以濃郁的秦聲秦韻撩撥人心。八小節的引子節奏舒展而自由,具有陝西民間音樂音調特色的旋律在高音區流動,就像一曲醇厚的信天游,即該把人們帶進春光明媚、生氣勃勃的秦川大地。緊接引子,箏曲迅速進入主體樂段。由一個慢板部分和一個快板部分前後續接而成的主體樂段,兼有抒情性和敘事性。開始的慢板旋律,優美婉轉而抒情,仿佛一個妙齡秦女在“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良辰美景中,思念著遙遠的故鄉,追憶著往日的親情,思緒如潮,美好的情感伴有淡淡的憂傷。慢板的後半部分,音樂帶有了敘事的風格;時而切切私語;時而聲聲呼喚;時而滿懷希望;時而無限憂怨;……女兒家的綿綿情思,女兒家的深沉哀婉,刻畫得惟妙惟肖。主體樂段的快板部分,音調突然以深情抒詠變為**奔放,表現秦女在酣暢淋漓地訴說衷腸,由於旋律中大量運用了地方特色濃郁的“苦音”,即微降變宮↓7,憂怨的感情得到強化,音樂情緒也達到高潮,最後六小節的尾聲與引子相呼應,采用主旋律的和弦音,產生樂已盡,意未終,令人遐思無限的意境。[2]欣賞箏樂若能完成這一過程,抵達進入意境、領悟內涵的層次,欣賞者會因與作曲家、演奏家(傳統箏樂曲中創作與演奏常常為一人擔任)的徹底溝通、理解而獲得極大的審美快感,這種快感是僅僅滿足於形式美感的欣賞者難以體味到的。
但這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境界,否則,音樂史上就不會有“高山流水覓知音”的佳話千古流傳了。欣賞者首先應當對音樂的形式美有很高的感悟力,繼而應當盡可能多地了解作曲家、演奏家和樂曲的背景,最後是培養豐富的想象力,與形式美的感悟力幾乎是天賦的不同,意境和內涵的把握雖然難,但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實踐一般可得以實現。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3]在《人間詞話》中論及藝術形象的創造時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藝術家(音樂家)感動於客觀事物,然後以一定的藝術(音樂)形式來表現所感之物,但藝術家(音樂家)在作品中表現的事物,已經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即“著我之色彩”,藝術(音樂)作品營造的意境,也是傾注了藝術家(音樂家)個人情感、價值觀念、道德判斷的“有我之境”。舉例來說,《春江花月夜》與《漢宮秋月》同為詠月名曲,前者描繪的是靜謐溫馨的春花江月,抒發對美好自然的無限眷戀;後者描摹的是淒清冰冷的悵然秋月,寄托著舊時宮女無限的淒涼、苦悶與惆悵。作品中的月亮既然已經帶上濃濃的個人色彩,作品各自的意境和內涵便大不相同了,在中國的傳統器樂中,詠月的作品還很多,如《月夜》、《月兒高》、《二泉映月》、《三潭印月》、《花好月圓》、《彩雲追月》等等,各有獨特的意境和內涵。如果對作曲家(演奏家)及樂曲背景一無所知,既便是能感受到形式美,欲領略各自獨特的意境內涵卻是非常困難的。關於作曲家(演奏家)的背景,應該關注的是他(她)所處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性格氣質,影響其藝術風格的重要經歷等等。
關於樂曲的背景,對古箏音樂來說,主要應當關注是傳統箏曲還是現代創作箏曲,如果是傳統箏曲應當弄清楚所屬流派及傳承脈絡,現代箏曲則應知道曲作者和創作該作品的相關背景。此外,包括箏曲在內的中國傳統器樂大多為標題性的作品,這些標題(曲名)本身往往直接揭示主題,或者含蓄地暗示主題,循著標題(曲名)聽樂,常常能夠較快地溝通作曲家(演奏家)的樂思,不失為一條賞樂的捷徑。這樣的作品有《戰台風》、《彩雲追月》、《月夜情歌》、《春光詠》等。但要注意區別有些意義明確的標題實際上與音樂作品本身無直接聯系,此時拘泥於標題,便會茫然其間,不得要領。如阿炳的《二泉映月》便近似於一首無標題性的二胡獨奏曲,是歷盡坎坷的盲藝人在琴弦上抒發飽嘗人間辛酸的感慨。
認真做了上述准備,欣賞者就一定能將對箏曲形式美的感知引向深入,進入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內涵。以上文字是對如何聆聽、怎樣欣賞古箏音樂所做的總體描述。再回過頭來稍做歸納欣賞古箏音樂的第一步,是用全身心感受作品的形式美,獲取賞樂第一層次的審美愉悅。欣賞古箏音樂的第二步,是讓自己進入作品的意境,深刻領悟作品的內涵,獲取賞樂第二層次,亦為全方位的審美愉悅。音樂形式美的感悟力,對於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不斷地實踐可以使這種能力得到強化和提高。
音樂作品的意境和內涵的感悟力,即需要形式美的感悟力作基礎,也需要於聽樂、欣賞之前在相關方面多下功夫,如作曲家、演奏家的相關情況,作品的有關背景等等。平常還應當提高自身的學識,全面加強藝術修養。對古箏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流派系統等尤應盡可能多地了解,這對於提高箏樂鑒賞力有百利而無一害。總之,若能夠感悟箏樂的形式美,再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進入箏樂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的內涵,就可在欣賞箏樂時更得心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