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概述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宏偉壯麗的偉大城市,集中表現了古代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選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綠化和風景區、城市規劃等方面,都有過卓越的成就和經驗。
、城市發展沿革商周時期,城意味著國家,受封的諸侯國有權按爵位等級建造相應規模的城。到戰國時期,周朝的條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規模和城市分佈密度大大提高。秦統一全國後,取消分封諸侯的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城市成為中央、府、縣的統治機構所在地。以後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這一體制基本沿襲下來。
2、城市選址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選擇適中的地理位置,即擇中原則;考慮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體國經野『的原則;考慮自然景觀及生態因素,提出『國必依山川『的原則;考慮設險防衛的需要;考慮水源及交通問題,往往選擇水陸交通要衝。
3、城郭之制從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陽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的城市建設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牆宮城(大內、紫禁城)、皇城或內城、外城(郭);府城有兩道城牆子城、羅城。
4、築城方法夏商時期已出現了版築夯土城牆;唐以後,漸有用磚包夯土牆的例子;明代磚產量增加,磚包夯土牆才得到普及。城門門洞結構,早期用木過梁,元以後磚拱門洞逐漸推廣。水鄉城市依靠河道運輸,均設水城門。此外為防禦侵襲,有些城市還設有『甕城『,『馬面『,城垛,戰棚、城樓等設施。
5、都城佈局中國古代有兩種城市形式一種為方格網式規則佈局,多為新建城市,受禮制思想影響,如《考工記》中所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實例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陽,隋、唐的長安,元大都與明、清北平;另一種為較為自由的不規則佈局,多為地形複雜或由舊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現狀影響較大,所謂『凡立國都,因天材,窮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實例如漢長安,南朝建康。具體來講有分為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a、居住區為加強對城內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實行裡坊制度,即把城內居住區分為許多里坊,內有街巷,四周用高牆圍起,設裡正、裡卒把守,早啟晚畢;北宋後由於城市發展而取消,代之以商業街和街巷的佈置形式,並用『廂坊『或『保甲『等組織手段來控制城市居民。
b、市場唐以前城內的市場集中在某幾個裡坊內,設有市樓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裡坊一樣按時啟閉;在居民的裡坊裡有少量零星分佈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設市,稱為『草市『。北宋以後,隨著商業的發展,基本廢除了擊鼓而集的裡坊式市場,形成了開放的商業街以及集中於廟宇內的市場貿易。
、娛樂場所從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風景區作為城市居民的娛樂場所。漢以後三月上已去郊外水邊修禊以及九月重陽登高的風俗逐漸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遊、秋遊也漸多。如唐長安城南的曲江,宋東京郊外的名勝和一些私家園林,都是春遊勝地。
、道路系統中國古代城市絕大多數採取以南北向為主的方格網佈置,這是由建築物的南向佈置延伸出來的。為適應各地不同的條件,在具體處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興)中,採用均齊方整的佈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漢長安)中,則根據地形隨宜變通,不拘輪廓的方整和道路網的均齊。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沒有路面,宋以後磚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廣泛的應用。
7、都城綠化中國古代對都城綠化都十分重視,歷代帝都道路兩側都種植樹木,北方以槐、榆為主,南方則柳、槐並用,由京兆尹(府)負責種植管理。對於都城中軸上御街的綠化佈置,更為講究路中設御溝,引水灌注,沿溝植樹。這種道邊植樹的做法,唐時傳到了日本。
8、防火問題宋東京城市發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棟連簷,常有火燭之災,所以設立了消防隊。城內每隔一里許設負責夜間巡邏的軍巡捕,並在地勢高處磚砌望火樓瞭望。南北朝以後,都城及州縣城設鼓樓供報時或報警之用。從元大都開始,在城市居中地區建造高大的鐘樓與鼓樓。
9、排水處理漢長安已採用陶管和磚砌下水道;唐長安則在街道兩側挖土成明溝。宋東京有四條河道穿城而過,對用水、漕運、排水都大有好處。明時北京設有溝渠以供排泄雨水,並設有街道廳專司疏浚掏挖之職。清代北京溝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襲承攬,稱為『溝董『,並繪有詳盡的北京內城溝渠圖。
0、城市規模中國古代都城規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設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積比較中,中國古代都城佔據了前七名。總的來說,我國古代城市建設,既在理論上的獨特之處,又有大量的優秀實例。我國古代等級森嚴的周禮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關係的風水理論,對我國古代城市建設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遺產。所有這些都是現代的中國規劃師、建築師們應高度重視,認真加以研究、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