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現代生活篇 點茶道
    中國茶道在宋明時期又出現了除煎茶道之外的點茶道。

    宋明時期——點茶道

    點茶法約始於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十一世紀中葉,蔡襄著《茶錄》二篇,上篇論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點茶,下篇論茶器、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同時又是文學家、茶葉專家、荔枝專家、其《茶錄》奠定了點茶茶藝的基礎。

    十二世紀初,宋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二十篇,包括地產、天時、采擇、蒸壓、製造、鑒辨、白茶、羅碾、盞、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等。趙佶是傑出的藝術家,書畫、詩文皆佳,且精於茶道。點茶道醞釀於唐末五代,至北宋後期而成熟。

    (一)點茶道茶藝

    點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備器

    《茶錄》、《茶論》、《茶譜》等書對點茶用器都有記錄。宋元之際的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對點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號,並附圖及贊。歸納起來點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

    2.選水

    宋人選水承繼唐人觀點,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觀茶論》「水」篇卻認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品水,雖日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汗,雖輕甘無取。」宋徽宗主張水以清輕甘活好,以山水、井水為用,反對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人取火基本同於唐人。

    4.候湯

    蔡襄《茶錄》「候湯」條載「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故候湯最難。趙佶《大觀茶論》「水」條記「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進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趙佶認為水燒至魚目蟹眼連繹進躍比較合適,而蔡襄則認為燒至蟹眼時水已過熟。湯的老嫩視茶而論,茶嫩則以蔡說為是,茶老則以趙說為是。

    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點茶(調膏、擊拂)、品茶等。

    蔡襄、趙佶、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而外,丁謂、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林通、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點茶藝都有所貢獻。蘇軾的《葉嘉傳》,明寫人,暗寫茶,文中暗含點茶法。

    (二)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曰『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點茶道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且禮陳再三,頗為嚴肅。

    (三)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旋置風爐清樾下。」朱權《茶譜》則記「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yǒu)。」

    (四)修道

    《大觀茶論》載「至若茶之有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則百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之。」「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這說明,宋代的人認為茶可以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所以「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號」,附圖及贊語。以朝廷職官命名茶縣,賦予了茶具的文化內涵,而贊語更反映出儒、道兩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贊有「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金法槽(茶碾)贊有「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石轉運(茶磨)贊有「抱堅質,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胡員外(茶瓢)贊有「周旋中規而不逾其問,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羅樞密(羅合)贊有「凡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宗從事(茶帚)贊有「孔門子弟,當灑掃應付。」陶寶文(茶盞)贊有「虛已待物,不飾外貌。」湯提點(湯瓶)贊有「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以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竺副帥(茶筅)贊有「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多。」

    朱權《茶譜》序日「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功。得非游心於茶灶,又將有裨於修養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日「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頓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萬象驚寒。……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盧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內煉之功。助詩興,倍清淡。探虛玄大道,參天地造化,清心出塵,一甌通仙。

    趙佶、朱權貴為帝王,親撰茶書,倡導茶道。宋明茶人進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飲茶修道思想,賦予了茶清、和、淡、潔、韻、靜的品性。

    綜上所述,點茶道醞釀於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紀中葉北宋時期發展成熟。點茶道鼎盛於北宋後期至明朝前期,衰落於明朝後期,歷時約六百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