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鶴拳』的前身,一般認為是『永春白鶴拳』,福建省七大拳種之一。於清朝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二年),由福建福寧州(一說為浙江麗水人,現在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種,有謂系方世玉後代。家中殷實富有,為人尚俠義,性好少林拳術,廣交天下豪傑,凡所聞名武師,多從而師之,苦練不懈,久之練得心手機靈,有出神入化之妙。方種早年喪妻,獨生一女七娘,年方十六,聰慧靈巧,深得方種疼愛,視為掌上明珠,故七娘得其傳授最精最細,七娘有未婚夫陳對墀,方種本欲傳其武藝,不料陳乃負義之人,一去不返,七娘持節在「白練(蓮)寺」禮佛。
一日,七娘在寺內織布時,見一隻大白鶴飛宿在梁間,昂首振羽,舞足弄翼,引喙銜毛,伸頸覓食,纏脖歇息,抬頭長嗚,姿態優雅美觀,心中大為驚歎,即以手中梭盒投之,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又被白鶴展翼彈開,俄而白鶴振翅凌空而去。於是七娘感悟之餘,就將白鶴的振翅,撲翼,抖翎,晾羽,纏脖,嗚叫等動作,揉合在少林拳中,經多年的揣摩實踐,創出別具一格的新拳種———「鶴法」,世人俗稱「白鶴拳」。在閩南諺語之中有一句『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倫』,也就是讚譽永春白鶴拳就算是未臻上乘,但亦不遠矣……
據古拳譜記載,方七娘當時所教的白鶴拳為單式練法。康熙年間福建提督施琅從台灣帶來福建一名拳師白戒,將寸勁截力及抖勁融入白鶴拳,使技法更完備。然是否白鶴拳真系為方七娘所獨創此有賴更多的有心人士的考究,方能論定。
『永春白鶴拳』(亦稱鶴拳、白鶴拳)歷經兩、三百年發展,從模仿鶴之飛、鳴、宿、食特性,演化出眾多門派,不勝枚舉。鶴拳的先賢們不斷體悟與改良,從鶴的外形進而側重鶴之內涵、精神、鶴氣之修練,進入更深內家領域。然中華文化是多元融合的復合體,當鶴拳得到習武大眾的認同與肯定,便有諸多門派將鶴拳列入必修課程,或融入門派中的武術而衍育出更多元的拳種。茲將其中較有名的內外家鶴拳列舉於下少林鶴拳(出洞鶴、守洞鶴、遊山鶴、洗身鶴、飛鳴鶴、獨腳鶴)、太祖化鶴拳、食鶴拳、方七娘白鶴拳、白鶴神拳、蛇鶴神拳、虎鶴雙形拳、猴鶴雙形拳、雲南白鶴寺捘身鶴拳五路、浮頭山梅鶴神拳五路縱鶴拳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