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武術篇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簡介

    陳式太極拳有陳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陳式太極拳老架共有七個套路,現僅流傳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約道光鹹豐年間,陳王廷五傳弟子陳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式新架太極拳。其弟子陳青萍又在陳有本所傳拳架基礎上創編成另一拳架套路——“趙堡架”。陳式老架拳與新架拳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陳家溝也稱老架拳為“大圈拳”,稱新架拳為“小圈拳”。

    陳式太極拳雖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運動特點基本一致其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是螺旋纏繞運動。強調在意識主持下,頭頂、氣沉,放長身肢,通過旋腰轉脊帶動上肢旋膀轉腕,帶動下肢旋胯轉踝,使肢體在順逆纏繞中,促成內外相合,節節貫穿。陳式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一般發勁時和轉換時快,動作過渡時慢,陳式太極拳有剛有柔,一般動作的終點剛,過程柔。

    全套動作在快慢、剛柔、開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中,相連不斷,一氣呵成。

    陳式太極拳歷史

    一、陳家溝歷史推源

    要弄清太極拳的來龍去脈,須弄清陳家溝的歷史演變。陳家溝的歷史要上溯到中國元朝末年。元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其腐朽統治,實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更引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安微鳳陽人朱元璋率眾投奔紅巾軍,攻占集慶,並於37年派兵北伐,強渡黃河,統一了中國,但鎮守在河南懷慶府的元將鐵木耳卻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隊。

    雙方在黃河北岸懷慶府屬地交鋒,一連打了多日,難分勝負。朱元璋心中十分惱火,便把火氣遷怒於懷慶百姓身上。他稱帝後,山西的一批皇槓在懷慶府溫縣境內耿莊附近一座橋上遇劫,幾個潰逃的明兵向上稟報,說是被懷慶府百姓打劫。朱元璋聞訊大怒,又記起他在懷慶境內受到元將鐵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帳,認為懷慶府內沒良民,遂密令明將常遇春率兵身洗懷慶府,在懷慶府所轄的沁陽、溫縣、孟縣、武陟縣等地先後三次實行殘酷的血腥屠殺,致使方圓數百裡人煙幾絕,萬頃良田荒蕪。

    明洪武五年(公元372年)朱元璋又下令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河村,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妻兒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0公裡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於陳卜莊地勢低窪,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合家造成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西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後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寫著“古常陽”的字號。陳家溝距今溫縣縣城正東約5公裡,仍以陳姓為主,村中居民現達200余人。

    二、陳式太極拳的起源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禮等人。到七世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陳思齊傳於第八世陳守身,又傳於第九世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於第十世陳汝信;陳氏另一支四七世陳思懷傳於八世陳撫民,由陳撫民傳於第九世陳奏乾與陳奏庭二人。

    陳王庭(約509年)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只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菲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余,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采眾家精化,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鑭、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從現有的陳王庭的《長短句》中,可以了解當時的一些情況

    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陳王庭老年能夠造拳,還與一個叫蔣發的武林高手是分不開的。王庭公早年闖玉帶山李際遇山寨時,曾結識李際遇部下一名戰將蔣發,此人武藝也相當精湛,傳說腳快如飛,可百步追兔。李際遇被清政府鎮村後,蔣發落難投奔了陳王庭,以陳王庭為友為師,自己甘願為僕為徒,關系甚密,使陳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對手,新造太極拳可以在實踐中得以檢驗,不斷修正。

    三、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

    陳氏第九世傳人陳王庭創造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四

    、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范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范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2、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髒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髒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髒器,位於五官之首。五髒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脈,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庭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狀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松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並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

    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為呼和浩特氣;納,即收入,意為吸氣,由鼻孔而入。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通過口吐濁氣,鼻及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

    肺髒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髒呼和浩特吸運動,以保障肺髒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與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是由肺髒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髒、肺髒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髒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裡上下,肌膚內髒,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

    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3、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髒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國古代知學理論袋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縱行干z線;絡,有網絡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

    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復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竅、皮肉筋內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經別縱橫交錯,入裡出表,通上達下,循行於髒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系與調節正經;十三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五庭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髒腑組織,抗御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系統的傳注。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於體外,助於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裡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後趁勢出擊,克敵制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系統對於外界的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系統。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應用於太極狀術之中,保證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順利完成。正如《拳論》雲“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系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還能夠保持人體各部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應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領先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和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制勝。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旋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旋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提難防。

    4、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528—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制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

    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時,從菽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

    由於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

    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復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

    陳式太極拳一路83式各式名稱

    第一式預備式第二式金剛搗碓

    第三式懶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閉

    第五式單鞭第六式第二金剛搗碓

    第七式白鶴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

    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

    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

    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

    第十五式第三金剛搗碓第十六式披身捶

    第十七式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龍出水

    第十九式雙推手第二十式三換掌

    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

    第二十三式退步壓肘第二十四式中盤

    第二十五式白鶴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閃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

    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閉第三十式單鞭

    第三十一式運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馬

    第三十三式右擦腳第三十四式左擦腳

    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

    第三十七式擊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腳

    第三十九式獸頭勢第四十式旋風腳

    第四十一式蹬一根第四十二式掩手肱捶

    第四十三式小擒打第四十四式抱頭推山

    第四十五式三換掌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閉

    第四十七式單鞭第四十八式前招

    第四十九式後招第五十式野馬分鬃

    第五十一式六封四閉第五十二式單鞭

    第五十三式雙震腳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五式懶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閉

    第五十七式單鞭第五十八式運手

    第五十九式擺腳跌叉第六十式左右金雞獨立

    第六十一式倒拳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奪肘

    第六十三式中盤第六十四式白鶴亮翅

    第六十五式斜行拗步第六十六式閃通背

    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第六十八式六封四閉

    第六十九式單鞭第七十式運手

    第七十一式高探馬第七十二式十字擺蓮

    第七十三式指襠捶第七十四式白猿獻果

    第七十五式六封四閉第七十六式單鞭

    第七十七式雀地龍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轉身雙擺蓮

    第八十一式當頭炮第八十二式金剛搗碓

    第八十三式收勢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

    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是演練陳式太極拳最基本的知識,動作要領是學好陳式太極拳的入門和根本,必須弄通弄懂,在演練時嚴格遵守。

    一、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是指演練太極拳時,始終保持頭容端正,百會穴輕輕向上領起,有繩提之意。此為演練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之一。

    要想做到虛靈頂勁,須先弄准百會穴的位置。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旋處,也即後發際正中向上七寸處,又稱三陽、三陽五會、五會、巔上、天滿、維會、泥丸宮、嶺上、嶺上滿天等,為人體之制高點。《拳論》說“百會穴領其全身”。虛靈頂勁就是要清氣上升,虛達於百會穴。

    清氣如何上長?《拳論》說“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頂勁領起來,氣歸丹田,起於會陰,上行循腹裡天突、廉泉、上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順脊逆行而上至百會。

    何謂“頂勁”?《拳論》說“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於頭頂者也”。如果中氣不向上領,正氣即塌,四肢癱軟,無所依附,猶如一堆爛泥,打拳何從談起?

    但頂勁決非硬頂,硬頂是僵勁,非為真正的頂勁。“頂勁上領,意思如上頂破天,不可用氣太過”。太過則正氣猛湧上頭,頭重腳輕,足下不穩,扭轉不靈,氣脈不通,橫氣填胸,有損身體健康。

    頂勁又不可不及,不及則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論》說“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不過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為之一振。”

    虛靈頂勁,既是打拳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要領,同時又是一種拳術境界。練拳之初,很難真正領會其意,准確把握要領,只要由招熟漸悟到懂勁階段,內氣開始動蕩,清氣產生、豐盈,膀胱發熱,丹田中正氣浩瀚,才可真正體驗靈機一動,清氣上浮,周身空靈的奇妙境界。但盡管如此,演練者從一開始,就須嚴格遵守虛靈頂勁的要領。非如此,難於練好太極拳,不會產生清氣,也不會有以後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隨心所欲的通達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開胯屈膝的同時胸脯向內微微含住,心氣下降,兩脅微束,腰勁自然下塌,周身血脈流暢無阻;要塌腰,必定含胸。兩者不能分開進行,而要互為前提,互為照應。

    含胸要含住勁,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則會引起氣擁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輕,腳腿上浮,重心不穩。含勁要四面包涵住,卻不是緊緊收閉,而要“胸虛如磐”。《拳論》說“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為合住勁,要虛。”“胸間松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含住,不可令橫氣填於胸中。”“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也就是說在氣未能貫注周身時,即使不可能下沉直達湧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貫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駝背,經脈、骨骼彎曲受壓,氣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軟,軟則失去靈勁活動。《拳論》說“腰為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時進行,則擊身骨節處處開張,丹田中的清氣方可上長、暢通至百會穴,下沉之氣也可順利下沉至丹田達於湧泉。周身氣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氣貫通。六分至心,分作兩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宮貫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兩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經骨縫貫至左、右足趾,以保證虛靈頂勁。

    所以說,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氣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須嚴格遵守這一基本要領。

    三、松腰養氣

    松腰養氣是指腰部放松,以養煉體內浩然之正氣,此亦為演練太極拳務必遵循的基本要領。

    松腰養氣與含胸塌腰相關聯,但要領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勁下塌,中氣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則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於養護、養煉正氣。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松腰時,“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

    《拳論》說“腰如車軸氣如輪”。腰不能緊,緊則束氣,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腎氣才能出入暢通,身體各部位正氣皆可上下相通,貫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上沖百會,下至湧泉,氣隨意動,處處開張,久而久之,內氣自然充盈。所以說,松腰即可養氣。

    松腰養氣,能運周身之虛靈,可以促使虛實陰陽變化,足從手運,以腰為軸,圓轉自如。與人交手,進退攻防,剛柔相濟,松活彈抖,意到氣到,足穩身固,無堅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氣脈才能貫通,湧泉、丹田、百會等穴位,才能一氣相連。

    演練太極拳要十分重視松腰技巧,養成浩瀚之氣,氣自阻隨功夫長,方得太極神妙。

    四、分清虛實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虛實之分,所以說練習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即可靈活轉化,才能耐久不疲,張弛輕重勻運轉換,不致困頓。

    練太極拳時不僅雙手要不虛實,雙足要不虛實,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隨,在運動中分清虛實,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虛則右足實。一招一勢,虛虛實實,遍藏玄機。

    虛,不是全無力量;實,也並非全部落實,占實。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罷了。初學者,動作可以大開大合,大虛大實,根據身體條件和年齡的變化、功夫的進步程度即可選擇練習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轉為小虛小實,變為三七、四六分等。小虛小實,由於動作幅度較小,虛實轉換更為靈活。

    分清虛實,但不要過偏。所謂“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離超出兩腳內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范圍。過偏不利於轉換,易遭襲擊,不易靈活應敵。分清虛實,不可過實,過實則遲滯;也不可過虛,過虛則浮飄,無著無落,根基不穩。

    分清虛實要注意隅手的補救辦法。與人交手,偏虛偏重出隅的情況經常發生,要注意運用隅手糾正自己的偏虛偏實劣勢,隨機應變克敵制勝。

    分清虛實,演練者自己要盡量做到外形隱蔽,心中明了。“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皆實,此謂虛而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開合虛實,即為拳經”。分清虛實,深得虛實變化要領,悉心把玩,相信演練者從中會逐步理解太極真味。

    五、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時,將兩肩井松開下沉,兩肘隨之下塌,周身骨節放松,心氣沉入丹田,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至湧泉,全身貫通,勁達四梢。

    沉肩墜肘與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墜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墜肘。否則,無法使周身之勁合為一體,運動時上下不隨,內外不合,血氣不暢。

    《拳論》說“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胳膊如在肩上掛著一般。”“兩肘當沉下,不沉則肩上揚,不適於用。”講的都是沉肩墜肘的基本要領。

    兩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氣脈不通,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無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丟肩,丟肩則不是精神;更不可聳肩,聳肩氣血不湧,中氣不能通達四梢。故《拳論》說“肩塌下,不可架起來。”又說“兩肩要常松下,見有泛起,即將松下;然不得已上泛,聽其上泛,泛畢即松,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故宜泛則泛,宜松則松。每勢畢,胸向前合,兩肩彼此相呼應。”

    成勢時,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膝蓋與肘尖上下相對,使外三合與內三合緊密配合,全身呼應合住勁,天長日久,功夫自成。

    六、以意行氣

    以意行氣是指氣受意的指揮,在體內運行,一舉一動均要用意為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意到氣到。以意行氣,用意不用拙力,在太極拳最重要的特征。正如《拳論》所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以意行氣中的氣,是指“內氣”,並非一般所說用肺呼吸的空氣。內氣又稱元氣、正氣、先天之氣,從母胎中帶來。演練太極,就是為了讓內氣出現並吸取空氣中的清氣、五谷雜糧精微之氣合為一體形成浩然之氣。

    雖然,練太極拳要“以意行氣”,但初練者意與氣還沒有達到高度協調,必須經過以意行氣,以氣催形的溫長過程。達到以氣催形、形氣結合階段時,也不可只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要把意注入動作中,否則就會神態呆滯,氣不僅不能暢通,而且會造成氣勢散漫的錯誤,使意氣俱蒙其害。所以《拳論》說“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形神兼備、內外兼修的效果。可以說,太極拳所有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內氣出現和以意運氣。

    由於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所以久練則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勁靈勁,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應,對忽然而來的刺激,也會做出敏感、准確的相應動作,免受損害。到了個時候,就到了神明階段,以意運氣可以隨心所欲。

    七、上下相隨

    陳式太極拳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達於四指,周身心須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達於手指。“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齊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隨必須注意以手為引領,而手又全在於手掌、手指中沖穴領其周身運動。手到之處,足必相隨,中間胸腹自然也隨手足變化而運動,上下一體,一氣相連,說動一齊動,說停一齊停,將頂、襠心、眼、耳、手、足、腰八體緊密結合,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機靈敏,緩急相將。正可謂“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學者動作不熟,容易顧此失彼,顧上不顧下,顧下不顧上,必須加強訓練,使之協調一致。同時,還要注意分清虛實,特別是左手虛與右手實,右手虛與左手實,左腳虛與右腳實,右腳虛與左腳實,左手虛與右腳實,右手實與左腳虛等相互配合,以意運氣,以氣運形,練出靈勁,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隨。

    八、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外形動作與內氣運動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極拳運動之所以必然要求內外相合,原因在於它是一項“意識體操”,以意運氣。練拳以練意為先,意為主帥,意到氣到,以氣運形,身體上下、內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論》所說“內外一氣流轉”。

    陳式太極拳千變萬化,所向無敵,雖然動作態勢多端,也不外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髒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發,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亂,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之也開;若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俱合。一招一勢,凡上欲動下自隨神往,凡下欲動上自領神去凡上下動中部和神策應,凡中欲動上下輔神主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則發力自然會迅猛而機靈。

    內外相合的基礎是上下相隨。但也只有達到內外相合的階段,上下相隨才會最完美地得到表達。演練太極拳不可上下不隨,更不可內外不合,捨此便使周身散亂無主。

    九、招勢相連

    招勢相連是指打一整趟太極拳不僅一動全動,周身相隨,而且招勢之間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一氣呵成,內勁不斷,滔滔不絕,渾然而成。

    太極拳招勢相連的原因,在於它是以意行氣、以氣運形的拳術運動。《拳論》說“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最忌只用後天拙勁。拙勁貌似剛強,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斷有續,舊力盡時,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擊。以意行氣,用的是內氣,拳路自始至終,招招勢勢均由意念所引,綿綿不斷,循環無窮。

    招勢相連的具體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疊。如上一動將終,在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會呈曲線緩和運動。《拳論》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邁步向前或退後走弧形,均不可直進直退,要有以步隨身和身隨眼動、留戀繾綣、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神態。開合,收放,寓義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招招勢勢,以意貫之,形斷意連,勁斷意不斷,神氣運行,源源不斷。慢到方時快,快到圓時慢,極其勻稱地配合著開合,如玉環的無端,看不清銜接在何處。拳情拳晾,如層巒疊嶂,江河奔流,自有無窮美感。與人搭手,進退攻防,不呆不滯,立於不敗之地。

    十、動中求靜

    陳式太極拳是在絕對、永久的運動中進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術以跳躍為本、用盡氣力去拼搏、練過之後氣喘吁吁的弊端。為此,就必須在絕對的、永久的動之中求得相對、暫時的靜,並於短暫的體形靜態之中繼續完成意念運動,調理身體內部因外部變化而帶來的短暫的不協調,使自己在傾刻之間達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以應御外來之動,克制對方於不協調的短暫瞬間,一舉制敵。所以,陳式太極拳術的動作雖各式各樣、千變萬化,但在絕對動的形態下進行卻又貫穿著動中有靜的自然規律,是一套無與倫比的具有無限生機的內家拳術。

    陳式太極拳本著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的自然運動規律,順其道而行,在拳路運動中自然地把動與靜有機結合在一起,該動則動,該靜則靜,既有節奏性又有規律性,並且有變化性。演練中以慢為上,保持雖動猶靜法則,動作緊密配合呼吸,將氣沉於丹田,保持身體血脈經絡相通,使演練者大腦神經中樞保持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在運動中求得安定和沉著,保證在技擊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陳式太極拳術的“以靜制動”的重要准則。

    陳式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是陳式太極拳術中動中求靜和以靜制動的具體形式表現。即不動時如五岳之山,巋然不動;動似江瀉海嘯,濤浪騰空。不動時像狸貓捕鼠,以待機出擊;動時如蒼鷹叼兔,迅疾准狠。

    陳式太極拳的每一招每一勢,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動的開始,落是暫時的靜。在兩勢承接之處,似停而非停,勁似斷而意未斷。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連綿不斷,如波浪一般,徐徐變動。

    陳式太極拳術的內氣運行,當一個動作結束時,要將內氣動沉於丹田之中,而後再由丹田發出,隨著已經起勢的拳式進行周身運動。內氣回歸丹田時,是短暫的一靜,再由丹田勃發而出,持續運動。演練者於靜時蓄養內氣,於動時氣行周身。這是一個內氣的轉換與增生過程。在整個陳式太極拳林套路運動中,演練者必須善於做內氣的轉換,使身體內部源源不斷地產生新氣,維持整個運動的需要。

    太極拳是一靜一動的有機結合,個形靜時,內氣欲動;內氣靜時,外形又發。太極拳本身就是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中持續進行的。演練者必須細心體會,領悟出動中求靜之理,方可實施以靜制動之法。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面面觀

    陳式太極拳“纏絲勁”又叫“纏絲功”,是陳式太極拳運動內纏外繞相結合的總稱,也是陳式太極拳的靈魂所在。陳式太極拳“纏繞”一詞,是由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在《拳經總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一句,集中體現了陳式太極拳運用纏繞運動的特點。後來陳鑫在其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站在一個新的理論高度闡述說“吾讀諸子太極圖而悟打太極拳,須明纏絲精(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概括了“太極中分一氣旋”的太極拳理論精髓。“纏絲勁”的本質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即是指“中氣”潛轉達於肌膚纏繞運行的外形體現,也是“以形導氣”的必然途徑。而“中氣”則是“纏絲勁”的靈魂與主宰,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動力所在。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氣”的凝聚與潛轉,是練好陳式太極拳的必備條件。“中氣”居人體正中央,上通百會穴,下通會陰穴,一線貫串。“中氣”之中,即是正中,中庸也,即不偏、不倚、不滯、不息、無過不及。“中氣”之氣,就是指以心意為主體行陰陽五行之氣。但氣又分先天與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即是人生的先天元氣,秉受於父母,居人體正中央;後天之氣則是指大自然之氣與水谷生化之氣,納進人體內扶助元氣壯大充盈。其氣出入於命門,聽令於心神,驅使軀干和四肢各依其“中”纏繞運行,形成了以“中氣”潛轉為軸線、形體運動走螺旋的“纏絲勁”運動網絡。

    “纏絲勁”在河南方言中又稱為“麻花勁”,取其纏繞象形之意,說明多股陰陽勁像麻花形狀擰繞在一起,它的運動模式則是根梢(節)擰轉,中節隨動。運動時類似“麻花鑽”原理,鑽頭工作時,沿其中軸線螺旋下降,物屑卻反方向沿著鑽頭紋線軌跡同步螺旋上升;身體同時螺旋下沉,手臂旋轉上升的動作,在陳式太極拳盤架與推手較技中尤為多見,這就是在其中氣貫串中,身軀與四肢纏絲結合的一種具體表現。

    “纏絲勁”俗稱太極拳內功,講究“氣功、勁功、意功”三者合為一體。尤其在陳式太極拳運動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纏絲勁”的訓練法則,在其訓練的不同功夫層次中,纏絲勁則有著不同的含義。其主要階段是“練精化氣,練氣化勁,練勁合神,練神還虛。”通過長期的“以意導形、以形導氣、以氣導體、以意導氣”的不同階段層次的鍛煉,其勁萌生於體內,潛藏於丹田內入骨縫循經走脈,外達肌膚螺旋運行,收放皆聽命於心神,達到驚、顫、彈、抖皆隨意,擒、拿、化、發於有意無意之間。與此相對應的“大圈”“中圈”“小圈”以及“無圈形寓圈意”的功夫會循序漸進。“纏絲勁”的類別陳鑫在《陳氏太極圖說》中講到“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雖然陳鑫總結有六對纏絲法,但主要歸納起來卻是順纏和逆纏,其余五對都是方位性纏法,都是以順纏和逆纏相結合而形成的。所以,只要掌握了順逆纏法的練法,也就找到了練習纏絲功的捷徑了。

    陳式太極拳要求以心運身,以身運手,以手領勁,足從手轉,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順纏與逆纏,從內勁上來講,出勁為順纏,人勁為逆纏。從形體上來講,大致可分為上肢的出勁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領勁”;人勁為“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腰為主宰”。下肢的出勁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領功(出步時尤為多見)”;人勁為“以足領膝,以足領胯,以腰為主宰(收抬腿時尤為多見)”。腰勁的出入更為重要,注重兩腎氣滾動,催動兩腰眼(隙)互相傳遞,各領半身轉動。左腰眼出勁時右腰眼催,同時人勁,反之亦然。這就是陳鑫所論的“出腎人腎是真訣”。對內勁與外形動作總的要求是:明其陽而注其陰,知其前而注其後,梢節領,根節催,中節隨。如以第十四勢“掩手肱捶”動作的最後一動為例,在前腳把後腳蹬的同時,以腰擰為主,雙手同步以右(陰)手為主(運陽勁),以出勁(為陰中陽)的運動方式,向前猛然勃發;左(陽)手同時為賓(運陰勁),以入勁(為陽中陰)的運動方式,待勁力貫於肘尖時向後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勁。這就是說,其勁勃發的一瞬間,不要過多注意右手的發勁效果,必須注重後(左)手的人勁程度,促使其勁順著左大臂上串,通過左肩傳遞於右肩的“通背勁”以助右拳向前的發放動作。這即是注陰不注陽、注後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勢和理法。太極拳要求以手領勁,所以對手上的“纏絲勁”也不可忽視。手有五指,指含三節,而大指根節卻隱藏於掌內,像太極也,共十五節,雙手合數共三十節,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靈活程度全憑手指配合運用。大指雖然短粗,但可獨當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強制,自有天然之妙。

    陳式太極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氣貫指肚(以中指為主),對應於內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論中指主心,屬於火,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屬於木;無名指主肺,屬於金;小指主腎,屬於水;大拇指主脾,屬於土。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則必須遵循雙腰隙的虛實陰陽轉換規律及其“出腎人腎”的運動方針,驅使身體上肢利用雙肩旋轉#83;

    互相催領傳遞,旋腕轉膀,令其骨轉,以達洗髓效果。引導肩井、雲門、極泉、曲池、曲澤、內關、勞宮等諸穴內氣機潛轉。促使雙手指在陰陽變化中隨勢做“順纏絲”與“逆纏絲”。其中小指領勁大指合,食指與無名指相吸相系,引導勞宮穴內氣機潛轉,手掌向身體內側旋轉纏繞為“順纏絲”,先天五行指稱它為“運水人土”。大指領勁小指合,食指與無名指相吸相系,引導勞宮穴氣機潛轉,手掌向身體外側旋轉纏繞為“逆纏絲”,先天五行指稱它為“運土入水”。在太極拳訓練過程中,無論順纏絲或逆纏絲,都必須要求在纏到位的一瞬間,勁松於中指肚,意加停息,氣機一旋經勞宮穴纏回腰間與丹田。陳式太極拳對四肢運動總的要求是腰為動力,以手領勁,手隨神往,足從手運。

    “纏絲勁”的訓練

    (一)纏絲勁的形體訓練“纏絲勁”的形體訓練,是指肢體各部位在太極拳運動中得以“螺旋形”地纏繞鍛煉。正如拳諺所雲“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腰似蛇形腿似鑽,周身運動走螺旋。”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的“以形導氣”階段必須借助肢體外形的螺旋纏繞,來帶動身體內部氣機的運行與聚合。如此,才能漸悟“纏絲勁”的意義和內涵。軀體纏絲運動規律,可分三種表現形式。

    軀干部位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折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對拉拔長,松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橈二骨擰擦翻轉,雙手做順纏與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雙胯同時松開,爭橫前綣裡合,襠勁撐圓,開膝合臏,雙腿裡纏,雙足纏絲法,有了體會後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在其纏繞的運動中,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關節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順而又敏捷的狀態下,進行自然的纏繞旋轉。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一動即纏,一運即纏。

    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從腰部纏至四梢,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循環往復。其緊要者在於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互為傳遞並相合相隨。

    (二)內纏外繞互為裡表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較為難練,難就難在功夫,猶難者,長久功夫。陳式太極拳有一個大原則,講究處處皆有陰陽開合,隨處皆有圈。可見,周身纏絲運動應當始終在“中氣”貫串下協調一致、和諧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氣由精變,由弱而壯,生於腎,養於丹田,發於丹田,出入於命門,順脊而行,循經走脈,充於肌膚纏繞運行,復歸丹田之中。正如馮志強老師說“心為一身之主,腹為內氣之源,腰為發勁之機,胸為運化之府,脊為督氣之徑,肢為運動之道。其主要者,即氣不離丹田。”為此,在纏絲勁訓練中要加強內氣的凝聚能力,注意氣息的潛轉與運行。其氣由腎而發,自後而前,由襠中過來,沖長強(穴)順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納氣,必須松胯圓襠,下閉谷道,氣方不往下洩。氣升於頂,由百會穴進入泥丸下降,隨著兩肩一松,雙肘一垂,膻中穴微內涵,兩肋一束,乘其合腹,氣歸於丹田。同時腰勁向下松串,內勁除頭頂懸外,渾身之勁要全部松人腳底,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由於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使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都寓於心腹之內,使氣勢開之則其大無處,合之則退藏隱密,其根本要義在於“氣由精生,勁由氣化,勁與神合,潛藏於丹田深處,變化於瞬息無形之間。不使用時浩然長存,靜若**,一旦運用,抖然勃發,神形並茂,隨心所欲”。“纏絲勁”的運用通過纏絲勁的內纏外繞,體內氣息與肢體上起到了相應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身體內部氣機潛轉與運聚能力增強,促進肢體生長出一種靈活而又沉穩、沾粘性極強的掤勁。其勁不但韌性極佳而且彈性極強,尤其是運用推手較技中,即可權衡彼來勁之大小與長短,准確把握對方勁力之方向,角度,任憑對方變化神奇,皆能隨人所動乘勢而纏,纏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對方雙腳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穩。另外,纏絲勁在運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轉順,我守我疆,觸處成圓,容易找敵方的邊沿與背勢,在無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敵方之效果。

    陳式太極拳在推手較技中講究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靈活。為此,借敵方來勁,虛攏詐誘,引入陣內,運用纏法,纏其梢節,制其中節,摧其根節。換句話來說,把握敵方舊勁已去新勁未生之機,隨招就勢制敵方肩部,令其出勁從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順其背串下,把腰勁串死,再令其腰勁經後腿部串至腳跟,使敵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轉換,胸腰不得運化,內勁受阻發滯,前腿空虛,令敵欲退不可,欲進不能,只得俯首聽命。在推手較技中稱此勁為“拿勁”,屬於慢勁之范疇,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難做到。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在制住敵方根節的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施用彈抖之勢,擊得敵方頭暈目眩,陰陽倒轉,精神失調,前(陰)勁升,後(陽)勁降的速度加快(陳式太極拳要求前降後升),令敵莫名其妙,拔根騰空跌出。拳論中講“氣洪濃,勢崢嶸,團團聚聚在中宮,隱而不發節節靈,忽然身依氣,氣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動,上下左右辨體形。”為此,必須細心揣摩,體會時機,使纏絲勁諸法隨心意而動,利用自身優勢,意在人先,後發先至,乘勢所纏,隨動所纏,即引即纏,即進即纏,身挨何處何處合勁,用驚顫彈抖螺旋勁,驚空敵方心意,令其心悸。綜上所論,即陳式太極拳“纏絲勁”的奧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論“不明纏絲勁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陳式太極拳的眼法

    陳式太極拳眼法的鍛煉方法,基本上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靜功部分的鍛煉方法;一是動功部分的鍛煉方法。表現形式有收、靜、注、隨、顧、瞪等。

    靜功部分眼法

    靜功部分的眼法,是以固定靜止的姿式和固定的樁功等做為眼法的主要鍛煉方法。經常練習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視神經、眼肌肉的功能,對於恢復和增強視力有較好的效果。

    姿式身體垂直站立,兩腳尖朝前,距離約同肩寬,腳五趾輕輕抓地,腳心湧泉穴涵空,腳後跟微用力踏實。術語稱為‘前後實,中間虛‘。兩膝關節微彎曲,身體重心在兩腳之間。雙手自然下垂,肘關節微屈,五指微微並齊,指尖向下,掌心向內,在身體兩側自然分開,約為一拳到兩拳之距離。

    鍛煉要領樁式要做到輕松自然,上下一條線。兩膝關節彎曲不能超過腳尖,提胯圓襠,頭直,頸項松柔直豎(虛領頂勁》;頭頂百會穴用意微微上領;牙齒輕扣,嘴輕輕閉合,舌抵上顎,下頦微微內收;面部神態自然,略帶微笑,松肩垂肘,胸部微微內含,兩肩微微向內卷合,稱之為‘含胸撥背‘;兩眼平視前方,不能出現眨動;內心保持安靜,即心靜用意,意守中丹田(小腹部位);神不外馳,意不外露,‘凝神靜視‘前方,使意識高度凝聚在目光之中,並表現出‘空肅‘之狀。

    注意事項初學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分鍾,隨時間推移,逐漸延長練功時聞。練習眼法時,意念的運用不可太過,以免造成偏差。在收功時要閉目靜視中丹田約五分鍾,並用雙手或手掌內勞官穴按摩或揉擦眼睛四周有關穴位。待全身之氣回歸中丹田後,緩緩睜開眼睛。

    2動功部分眼法

    動功部分的眼法,一般是結合各種拳勢的動作進行鍛煉的。可以隨拳套練習,也可選擇某些單式練習。這種練習對於提高套路演練水平和推手技擊的實戰能力十分有益,對迅速提高視神經和眼肌肉的功能、增強眼法的變換能力都有極大的效果。其特點是頭直,目平視前‘,‘眼隨主要手運行,兼視上下左右‘等。下面以‘雲手‘勢為例予以介紹。

    姿式從身體自然站立開始。身體微微向左側旋轉,兩腳前掌以腳後跟為軸,’隨著身體轉動向左側方向依地擰轉約5度。同時,右手以拇指領起隨著身體轉動從身體右側向左側方向運行,經右側腹部(胸正中線右側)向上,經胸部運行到面部前約20公分。當身體微微向左轉動時,身體重心從兩腿之間移向左腿,重心落在左腿上。左腳五趾微用力抓地,湧泉穴微向上頂。2接上動。身體從左側向右側方向微緩慢轉動,兩腳前掌以腳後跟為軸,隨著身體向側轉動時,依地擰轉約30度。同時,右手繼續向上運行與鼻平行時,隨著身體向右轉動從鼻前方向右側方向弧形展開,手五指略高於肩,沉肩垂肘,舒腕。與此同時,左手亦從身體左側下方以拇指領起,向身體左側腹運行……余皆同於右手運行。

    鍛煉要領動作開始,目光從正前方迅速收回,隨著心意的指揮,始向左側方向視之(目光並不視右手中指),待右手運行到胸前時,目光迅速收回到胸前,注視右手中指。隨著右手中指向右側方向運行,手運到頭時,目光注視著右手中指固定不移,或延展以遠。待右手五指內勁(精神)貫足後,右手向下運行時,目光迅速從右手中指收回到胸前,目視前方。然後目視左手中指。余皆同右手。這樣一右一左住復視之。

    注意事項初練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十分鍾為一組,每次練習二組。初練一段時間,有些人眼睛可能出現酸、麻、脹、熱等感覺,有些可能產生頭暈等不適現象,這些都是正常現象。只要按照功法要求,循序漸進,慢慢就會適應。收功時要按照太極功法的要求去做,就能防止產生弊病。

    初學陳式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第一部分拳架要點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緊的事,應當貫穿太極拳練習的始終。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不能做彎腰,旋轉等動作。它是指做到支撐八面,體現太極拳沉穩從容的氣度。這一點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檢驗,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處於以不變應萬變的主動地位,才能從容應付對方的各種勁道,不至於手忙腳亂。另外,從拳架外形美觀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給人一種大不一樣的感覺。

    具體到身體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頭頂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臉,也不可勾頭。目光平視,下頜微向裡收,這樣就比較容易做到虛領頂勁。

    2注意含胸,這有助於背部的脊柱放長。臀部下斂(但不是指重心下墜),不可突出臀部,有助於尾閭中正。於是,相應於頭部,就有了上下對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長,注意不可完全伸直,應該讓關節保持適當彎曲。手臂做上舉動作時,千萬不要忽視沉肩墜肘。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攏,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並得太緊,也不要過分叉開,目的是為了讓勁能夠放長,到達指尖。

    5運動時肩,肘,腕要節節貫穿,才能夠收放自如。腰部為全身主宰,猶如機械裝置中的主傳動輪軸。兩足則是人身體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樹的樹根,樹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風就容易被吹倒。

    應當時時留心的一件事沉胯開襠。實際上,沉胯則自然開襠。做到開襠,勁就可以沉下去。

    7從身法整體角度看,務必要做到三合,即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上下照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周身運動時成為一個整體,要知道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是周身的協調運動,應當避免做動作時顧此失彼。

    第二部分發勁

    太極拳的勁是整體勁,由全身各部位協調運動產生。

    發勁要從練習拳架開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沉丹田,就說明身體各個部位已經符合太極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穩,心氣上浮,便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動作,看看哪個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對照書本上的拳架要求檢查自己),通過自己不斷揣摩就能找到正確的感覺,有人說,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與別人推手來檢驗自己的感覺是否正確。

    發勁時,應當按照陳式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骨節依次排開)和具體要求練習,正確的發勁練習步驟是

    力求肢體外形正確,按外形要求檢查自己,這個階段是肢體動作引動內氣,所以練好拳架很重要。

    2動作協調後,自然會進入到一個更高的階段,這時要求內氣催動外形,古拳譜中說‘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

    3第二步的這種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技擊的對抗要求,在此基礎上應繼續下功夫鞏固其運動體系,使其在任何干擾下,都能順應客觀條件的變化,成為‘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渾然一圓‘的運動體系。

    再者,從生理上分析發勁過程如下要想產生整體勁,決不能只利用身體某一局部肌肉發力,整體勁的來源於地面對整個人體的反作用力。以右掩手肱拳為例,腰向左轉,往上貫穿背、肩、臂,右拳隨著腰的旋轉向右前發出,往下貫穿胯、腿、足等關節,這樣,肌肉的配合運動導致足部對地面有一個作用力,於是,與作用力形影不離的地面對人的反作用力由腳向上,通過腿、胯、腰、背、臂,發於右拳。要注意避免的是產生拋力,就是說地面的反作用力沒有傳遞出去,力的沖量最終作用在自己身上。雖然講起來發勁過程這麼麻煩,實際上,作用和反作用是同時的,這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只有通過意識指揮,內氣貫通,才能做到在發勁的一瞬間匯聚全身的力量發在右拳。此外還要注意,勁是匯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擊點上,這個出擊點可以是拳頭,肩,肘,胸等,只有順應客觀條件的變化,因勢利導、得機得勢,才能將勁在最適當的時機、發在對方最要緊的部位。(注本段內容主要依據陳小旺關於發勁的論述)

    第三部分意、氣、力

    練拳時要求放棄雜念,呼吸自然,氣要沉,神態如貓捕鼠,凝神斂氣,不能散漫。同時又要做到神態鎮定,防止動作僵硬變形。太極拳諺常講‘用意不用力‘,初學者應當好好體會。用意不用力決不是要人縮手縮腳,動作拖沓無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於產生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為綿裡藏針,有人形容說動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觸到,猶如碰到鋼筋鐵骨。我認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蠻力、拙力,譬如練習舉重時,屏住氣,使局部肌肉持續緊張所產生的那種力。太極拳應當鍛煉出來的是內勁,是意、氣、力三者的結合。通過意識指揮,使身體協調氣血通暢,在發勁時,就能運用自如。太極拳練習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專業舉重運動員。然而,前者優勢在於他能在意識控制下,瞬間發勁,給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間‘。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