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丹經道決 行氣
    行氣亦稱煉氣、食氣、服氣。道教早期修煉方術之一。是指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而往往輔以導引、按摩的養生內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內息法兩大類。其重點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氣,養我之體,攻我之疾,從而延年益壽。的aBleISU3G^j`02

    道教十分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太平經》卷四十二說`Gl9b5的JG_Iai

    「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認為「元氣,陽也,主生,自然而化,陰也,主養凡物。」《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認為「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2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氣法。這套行氣法也是對古代方士行氣的繼承和發展。現存戰國時的石刻文《行氣玉珮銘》記載了古代方士的行氣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譯述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順則生,逆則死。」並指出FdeaDD^og\5b`e

    「這是古人所說的『道引』,今人所說的氣功。」3《莊子#83;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4可證戰國時代,確實有這一派講究氣功的養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認為古之仙道,大別為三,即行氣、藥餌、寶精其中以王喬、赤松為代表的行氣派「於古為最顯」。5道教行氣即承此派而來。Q^W的aZ4BB_e95ehS

    《太平經》卷四十二提到「食氣」,認為「夫人,天且使其和調氣,必先食氣;故上士將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氣,是且與元氣合。」此所謂調氣、食氣即早期道教的行氣法。到晉代,道教對行氣的論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內篇#83;至理》論行氣的功用時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惡……。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不染」。7《抱朴子內篇#83;釋滯》也說「欲求神仙,唯當得其至要,至要者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藥便足」;「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瘡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飢渴,或可以延年命。」8《釋滯》篇還講了行氣的具體方法、行氣的時間以及注意事項。它說行氣的大要在於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放於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行氣當以生氣之時,勿以死氣之時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時,其從半夜以至日中六時為生氣,從日中至夜半六時為死氣,死氣之時,行氣無益也」,「行氣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鮮之物,令人強氣難閉。又禁恚怒,多恚怒則氣亂」。9魏晉至隋唐,是道教行氣術最盛行的時期,出了許多著名氣功家,創造了許多行氣法。僅《雲笈七簽》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載宋以前諸家氣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氣法書,數量甚多。現擇數種略述於後,以見一斑\275SqFi`fVq_ZI

    (一)陶弘景六字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83;服氣療病》篇云「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R的0_HIFIplo^`

    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咽,皆出氣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家行氣,多不欲噓呬」;「心臟病者,體有冷熱,呼、吸二氣出之。肺臟病者,胸膈脹滿,噓出之。脾臟病者,體上游風習習,身癢疼悶,唏氣出之。肝臟病者,眼痛,憂愁不樂,呵氣出之。……此即愈病長生要術也。」十這是道教以療病為目的的行氣法,且種類甚多。Wgl的p7Jge[p54F

    (二)龜鱉行氣法。《雲笈七簽》卷三十四載此法為「以農復口鼻,不息,九通,正臥,微微鼻出氣,愈塞不通,反兩手據膝上,仰頭,像鱉取氣,致元氣至丹田。……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血脈氣各流其根,閉巨陽之氣,使陰不溢信明,皆利陰陽之道也。」⑾這是模仿動物的行氣法。另外還有蝦蟆行氣法、雁行氣法、龍行氣法等。t3WJUZfiUT48U

    (三)服元氣。《雲笈七簽》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氣術》云「人身中之元氣,常從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滿丹田。丹田滿即不飢渴,不飢渴蓋神人矣。」⑿同卷《服元氣法》云「服元氣於氣海,氣海者是受氣之初,傳形之始,當臍下三寸是也。……氣海者與腎相連,屬於癸水,水歸於海,故名氣海。氣以水為母,水為陰,陰不能獨生成,必以陽相配。心屬南方丙丁火,是盛陽之主。既知氣海,以心守之,陽既下臨,陰即上報,是以化為雲霧,蒸熏百骸九竅,無所不達,亦能為津液如甘雨,以潤草木,正氣流行,他氣自匿。」⒀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83;行氣訣》云「每三連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內元氣,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熏蒸諸宮,……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榮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則復調之……如前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謂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⒁這是與存思結合的行氣法。J3Ler8\e,pR\T\pia

    (四)墨子閉氣行氣法。《雲笈七簽》卷五十九載「長生之道,唯在行氣。……行氣名煉氣,一名長息。其法正偃臥,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氣,鼻但納氣,口但出氣,……g^lmOS]aeGHJ

    初為之時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氣欲止,輒一咽之,乃復鼻內氣,……凡內氣則氣上升,吐氣則氣下流。」⒂道教行氣法即今日之所謂氣功,其內容十分豐富。實踐證明,經初步整理後,推廣於社會,確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今後進一步加以發掘整理,將對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出貢獻。

    註釋fILbpQ78rVmomJ

    《太平經合校》第9、220頁,90頁,中華書局,90年drlGge`0a8[B8p的

    2十⑾⑿⒀⒁⒂《道藏》第22冊383頁,234頁,242頁,405頁,40頁,422頁,4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988年sLFd^LJi^l8_dDT

    3《奴隸制時代》22∼23頁,人民出版社,97

    4《莊子集釋》第3冊535頁,中華書局,982年,lo3DHIftV

    5《古學甄微》33∼337頁,巴蜀書社,987年IO3o9oLOXeafa

    789《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4頁,49頁,49∼50頁,中華書局,985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