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資料集 道學文化 華山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997米,在五嶽中居於第二位,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20公里的華陰縣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華山不僅雄偉奇險,而且山勢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險峻稱雄於世,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奇險能激發人的勇氣和智慧,不畏險阻攀登的精神,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祖國山川的壯美。

    我國古書中早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最早述及華山的古書,據說是《尚書#83;禹貢》篇,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83;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嶽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嶽稱為華山。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997米,高度差為00-700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華山不但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而且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相傳道教的始祖老子曾到過這裡,『老君犁溝『就是傳說中的老子套著青牛親自用犁開闢的。至今,南峰上還保存著老子的煉丹爐。中國的道教分為兩大派,華山道教屬全真派道教。他們吃素、出家、不結婚。在南峰長空棧道的道坎巖壁上,醒目的『全真崖『三個大字,就象徵著華山道教的派屬。全真派又分為華山、龍門等七派。華山派的創始人就是郝大通(40-22),他著有《太古集》。華山道教在歷代對華山的修茸方面,做出了貢獻。

    華山氣候宜人,是避暑勝地。特殊的華山氣候和地理條件,使華山生長優質松樹和貴重藥材。華山上的五粒松,松冠平入偃齏,松枝對生,松穗為五須,松子形小而且殼薄,有香氣。華山松是國家優質松樹種之一。此外,華山生長的茯苓、細辛、菖蒲等藥材,質量最優,療效最好。華山菖蒲等藥材,也早以被列入《本草綱目》之中。

    華山以奇險峻秀而馳名天下,自山麓至絕頂,名勝古跡極多,廟宇道觀亭台樓閣,雕塑石刻隨處可見險境奇石,鬼斧神工,更有雲海勁松,引人入勝。

    華山主要景點

    玉泉院

    玉泉院,是華山北麓的登山路口,也是華山腳下一個園林式的道家寺院,依山構建,四周古木參天,鳥語風聲,院後崇山峻嶺,綠雲翻湧。這裡,既是寺院名勝,又是風景園林。玉泉院是著名道士陳摶修建的,因院內有一股神奇甘美的清泉而得名。陳摶學識淵博,尤精易學,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因舉進士不弟,就入山中修道。他總結的內丹道法,成為宋以後道教修技方法的主流,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很大。五代後唐明宗賜號「清虛處土」,周世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華山道教尊他為祖,後來玉泉院就以供奉這位道祖為主。入玉泉院山門,登石階穿過正門沿著石路前行,就到了希夷祠。希夷祠分前殿和後殿,前殿左側有「華山全圖碑」,右側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寫的「第一山」石碑,後殿端坐著陳摶老祖的塑像。院內有一副對聯「從此登極峰,看玉女蓮花孰好;歸來想此路,覺蒼龍犁溝猶平。」真是耐人尋味!圍繞著希夷祠還有其他一些建築,諸如希夷塚、希夷洞、山蓀亭、納涼亭、無憂亭、石舫、群仙殿和三官殿等。山蓀亭建於一塊大石之上,構築奇特,巧奪天工,陳摶常在這裡觀賞景色,著書立說。亭旁有一古樹,名為無憂樹,蒼老而佝僂,傳為陳摶手植。希夷洞在亭下不遠處,為陳摶棲息之所,內有他的睡像。整個玉泉院廊庭迴環,亭台參差,泉流潺潺,綠樹成蔭,情趣盎然。康有為在《玉泉院》一詩中寫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合樹無憂。泉聲山色可忘世,讓與希夷睡萬秋。」玉泉院兩旁還保存著一些道觀東有仙姑觀,為金仙公主來華山修道的行宮;西有全真觀,是當年賀元希尊師居住的地方。玉泉院後面的通天樓遺址上,現已建起一座通天亭,攀登華山的起點就從這裡開始。

    雲台觀

    出玉泉院北行約公里,曾是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道教活動之地——雲台觀。據載,此處一直為老子之徒所佔。古代帝王來華山巡狩祭天,無法登山時也要來這裡看一看。雲台觀正式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盛極於宋,毀於明。雲台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有三位名人曾在這裡活動過。

    魏晉南北朝時道士焦道廣,曾在這裡居住,相傳他已修煉成「避粒餐霞」之術。宋初的陳摶,是在此觀居住的又一位有名的人物。宋太宗趙匡義賜號希夷,屢詔他進京作官,均被他謝絕。當他移居雲台觀時,已70餘歲。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明末清初,昆山顧炎武為抗清復明奔波一生,晚年隱居華陰潛村王宏撰家。以後他又移居雲台觀內的朱子祠。

    雲台觀在明代,毀於兵火。後來,雖經修建,但規模愈來愈小,觀內地面大都荒蕪。清乾隆十六年,即75年,華陰知縣姚遠壽,開始在這裡建起了「雲台書院」,修校舍22楹。如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是晉武帝太康八年,即287年,華陰太守魏君實所植古柏一株,其枝幹龍虯,形態蒼勁,同玉泉院門南北相對。古柏左側是稜形的「雲門池」,池北置一大石,相傳為趙匡胤飲馬池。當地人所說的「一百(柏)一十(石)一眼井」,就是指此而言。

    西嶽廟

    西嶽廟在華山腳下的華岳鎮,南距華山七公里,西距華陰縣城二點七公里。廟宇宏偉,古柏參天,四周築有圍牆環繞,是我國歷代封建帝王祭謁華岳的神廟。據文獻記載,該廟原來在現址以東的黃神谷,稱「集靈宮」,始建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40年—前87年),到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02年)才遷到今華岳鎮官道北。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7年)及唐開成元年(83年),曾予重修。宋太祖建隆二年(9年),更大規模地翻修過一次,到了明、清兩代修葺的次數更多。其中工程最大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二年(777年),進行了三年,才告成功。

    西嶽廟的山門稱為「灝靈門」,它和五門樓同為高大的磚石建築,形制與北京故宮的端門頗相類似,為明代遺物。在五門樓之後,是清代改建的欞星門,枋檀上的彩畫保持著明代早期式樣。從這裡進去,便是綠林掩映中的正殿「灝靈殿」,是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式建築,面寬七間,進深五間,周有迴廊,殿基高大、宏偉,整座宮殿全部坐落在一個大月台上。月台平面為一「凸」字形,周圍用石條砌成,顯得氣勢巍然。殿內懸掛有清代康熙、道光等題的「金光昭瑞」、「仙掌凌雲」等匾額。

    華岳廟是歷代帝王巡視陝西的駐蹕〔b#23;畢〕之地,過去還建有皇帝的寢宮,也是遊人瞻仰瀏覽的勝地。唐代詩人元稹在《華岳祠》詩中有「山前古祠臨長道,來往淹留為愛山」之句。廟內原來鐫刻的碑石很多,因年久湮沒,多遭毀壞。我國著名的書法碑貼,東漢桓帝延熹八年(5年)的《西嶽華山廟碑》,原來就存放在這裡。碑文記載了漢代統治者祭山、修廟、祈天求雨等情況。明嘉靖三十四年(555年)地震時碑毀,至今存世的僅有宋拓「長桓」、「華陰」、「四明」及清代金農等少數拓本,成為著名的書法珍品。廟內還有後周「華山廟碑」、宋慶歷七年(047年)程琳謁詞題名石刻、明嘉靖四十年(5年)九月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以及明萬曆年間的「華山臥圖」,圖首附刻王維、李白、杜甫、韓愈、陳摶〔tu#225;團〕、陳琦等唐、宋以來的名人文士的詠華山詩。此外還有華山圖,嘉靖十七年(538年)重修西嶽廟碑,乾隆御書「岳蓮靈澍」等石額碑刻。

    毛女洞

    從莎蘿坪南行,經過路成之字形的十八盤,便來到了「毛女洞」。「毛女洞」是「毛女洞下院」的簡稱,位於毛女峰下,因毛女而得名。漢代劉向曾贊毛女「婉變玉姜,與時遁逸。真人授方,餐松為食。因果獲成,延命深吉。得意崖岫,寄歡琴瑟。」宋初陳摶到華山遁居後,也作《詠毛女》詩一首,描寫毛女神態「曾折松枝為寶節,又編栗葉作羅襦。有時問著秦宮事,笑捻仙花望太虛。」後來,關於毛女的傳說愈來愈奇。唐太宗初年,陶太白到華山採藥,說他不僅見過毛女,還同毛女交談過。蔡元長在岳廟祭祀華山,聽說毛女的奇聞,思得一見。隨從在岳廟醺爐中發現一奇異之物,告訴元長。當他看時,卻原來是一婦人,遍身綠毛,目光射人,行走如飛。後來,蔡元長就命人給毛女繪了像,每年祭之。清人顏光敏,對毛女遭遇深表同情,對封建殉葬制度提出了控訴「人傳毛女峰,時聞毛女琴。欲寫秦宮怨,空山多從音。」相傳,「毛女洞」中常有悅耳的鼓琴之聲傳出,因此,「毛女洞」遠近聞名。毛女洞上的「拜斗坪」,據說是毛女不知饑寒,每當夜深人靜,朝拜北斗的地方。

    千尺幢

    回心石之上,便是華山第一險境「千尺幢」。這裡,幢壁直立,其間僅容二人上下穿行。坡度為70度。從上到下共有370多個台階,皆不滿足寬。登山時向上仰視,一線天開。下山時比上山時更險,如臨深井,從「千尺幢」頂端,有一個僅容一人的石洞,因為當人們爬上最後一個石級時,便可從洞中鑽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台上刻寫的「太華咽喉」,形象地說明了這裡的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出且長。「天井」口為「太華咽喉」中段,若從此堵住,上下就會絕路。每年陰曆三四月是朝山的旺季,這裡經常發生「繡幢」事件。985年在千尺幢、百尺峽處,又各開劈了一條復道,分別為上行道和下行道。

    百尺峽

    過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峽」,它是登華山的第二個險境。「百尺峽」也叫「百丈崖」,乃是一處危石聳峙,直插雲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峽的兩壁幾乎就要緊貼在一起,中間卻被兩顆石塊撐開,人從石頭下鑽過,膽戰心驚,生怕石塊從兩壁間掉下來,這就是「驚心石」。通過驚心石,懸著的心才放下來,再回頭看原來是上大下小卡著的兩塊石頭,所以能安然無恙,後邊的這顆石頭被稱之為「平心石」。所以愈詩中有「鄂然神功就,殺氣見稜角」的描寫。

    老君犁溝

    從群仙觀上行,便是「老君犁溝」。這是一條臨崖深溝。此溝深不見底,石級依壁臨溝而過。傳說,這裡原來沒有路,是老子駕著青牛用鐵犁開的,形如耕地是時留下的犁溝,所以被稱為「老君犁溝」。

    當初,人們上下華山便是從犁溝兩旁的石窩爬行的,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犁溝兩旁的石窩。當地流傳說,「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慢慢爬」。可見,「老君犁溝」同千尺幢、百尺峽一樣,是登華山的必經險道之一。現在,已在犁溝的右上方,鑿成27個石級,兩旁鐵鏈下垂,行走較為安全。

    「老君犁溝」原為「老君離垢」。用道教的話說,就是離開塵垢到達仙境的意思。傳說道教祖師老子曾到過這裡,所以是「老君離開塵世的地方」。因「離垢」同「犁溝」同音,加之此地又確實貌似犁溝,再加上華山又有臥牛石、岳廟青牛樹以及北峰老君掛犁處的傳說,所以人們便認為這裡是「老君犁溝」無異了。其實,那是被山水長期沖蝕形成的。

    北峰

    下聚仙台,過橫翠崖,眼前豁然開朗。這裡已是海拔500米的雲台峰,因位於華岳東北,故稱北峰。此峰山勢崢嶸,三面懸絕,巍然獨秀,有若雲狀,恰似一座雲台,故又名「雲台峰」。李白在《西嶽雲台歌》中有「白帝金精遠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之句,就是指遠望諸峰,宛如青色蓮花,開於雲台之上。北周武帝時,道士焦道廣修道於此。傳說武帝曾上山問道,故有「武帝問道處」山洞遺址。

    循山嶺北行第一坊名「白雲峰第一門」,再北行第二坊名叫「白雲仙境」門。過後即達峰頂,長闊約十餘米許,原有翠雲宮、無量廟等建築,依山為屋,疊起層樓,隱映於蒼松翠柏之間,顯出一團秀氣。

    由北峰向東面望去,霧氣瀰漫的峭壁深壑便是老虎口,當年我人民解放軍偵察員就是由猩猩溝爬越老虎口來到北峰的。

    根據實地考察,北峰與南面的諸峰嶺如蒼龍嶺、五雲峰、玉女峰和東峰等連成一條崎嶇的長嶺,嶺脊上下的高度相差500米左右,坡陡45#7;以上,脊東側是黃浦峪,脊西側是華山峪。這條魚椎脊似的長嶺,既是兩峪間的分水嶺,又是登峰的「天梯」。人們巧妙地利用谷地和嶺脊的有利地形,開闢了上山的道路。由青柯坪登北峰是從谷底順陡峭的山坡爬上嶺脊;由北峰登峰頂則是緣嶺脊登上高峰了。

    長空棧道

    在升表台西側,穿過石門樓,便是華山最險之景——長空棧道。此道開鑿在南峰腰間,上下皆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極窄的路面,下由石樁固定。由於棧道險峻,所以當地人有這樣的說法「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這裡並非登山者的必經之路。所以,石壁上刻有不少警告之語,如「懸崖勒馬」、「雲開溢蕩」等。

    長空棧道是元代隴西賀元希來華山時所鑿。鑿洞必先開道,所以這裡的一切,全是這位開山元勳和他的徒弟們幹出來的。他在華山用於開道、鑿山洞的時間就是40年。所以,後人才把他尊為華山一位神來供奉,並有許多神話故事流傳。今天我們登上華山之巔時,有些險道連登都不敢登,可見賀元希當初開道、鑿洞是何等的艱辛了。解放後,此處幾經修整,雖較安全,但仍不失「華山第一險道」之名。

    避詔崖

    在繼續登南峰的中途,有一大小僅可容人的石洞。洞上題「避詔崖」三字,相傳為陳摶所題,此洞,乃是陳摶為躲避宋太宗宣召而藏身之地,陳摶隱居時說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在《華岳志》的記載裡,五代時的周世宗柴榮召見過陳摶一次,授大夫之職不就。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過兩次,仍不受職。第三次太宗又派人宣召,陳摶再也不赴召就躲避到這裡,並作《答使者辭不赴召》詩一首「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樂靜緣。三色滿庭供畫障,松嵐萬壑即琴弦。無心享祿登台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只乞睡千年。」使者張泳對陳摶態度很不滿意,覆命後寫《自成都詔歸寄希夷》詩一首「世人大抵重榮名,見我東來夾道迎。不免隔溪高士笑,天真喪盡得虛聲。」氣得他在詩中罵起人來。明代袁宏道至此,也作詩一道「一枕孤雲分外青,墮驢歸者有無情。巖中只可避丹詔,那得深山避死生。」避詔崖因此得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