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描寫奴隸販運的電影,其中幾組鏡頭是這樣的:在波濤洶湧的海洋裡,被販賣的奴隸像湯匙一樣被塞到船艙裡,受著非人的待遇,奴隸們終於忍無可忍,火山爆發了,他們同販奴者拚死格鬥,劫持了販奴船,駛向自由的他鄉。這部電影僅是萬千販奴史中的一組小鏡頭。在人類近代史上,奴隸販運寫下了最可恥、最卑劣的一頁。利慾熏心的殖民者把人數眾多、具有熱帶作物種植技術,又能適應熱帶勞動的非洲黑人當作獵奴的對象,從塞內加爾河口到剛果河口的廣闊地帶,停泊著一艘又一艘歐洲殖民國家的販奴船,烏黑的船首就像張開的血盆大口,等待著吞吃人肉。據資料統計,黑人部落「獵奴戰爭」在400年的奴役過程中,非洲黑人被殺了上千萬;聖多明各島在十八世紀上半期共輸入奴隸280萬人,而到1976年僅剩下65000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4萬多人;按照每運至美洲一個奴隸,最少要犧牲10個左右非洲黑人的計算方法,奴隸貿易使非洲損失一億人口,這個數字相當於1980年非洲人口總和;利物浦船隻從事奴隸販運900趟,所販奴隸賣價1500萬鎊,淨賺1200萬鎊。殷殷鮮血,壘壘白骨,誰知道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的海底深淵埋葬了多少黑人奴隸的骨骸,美國詩人滿懷悲憤地寫道:
大海的深處,
泥濘的沙裡,
躺著被人遺忘了的
鎖著鐵鏈的人骸
在死沉沉的黑暗裡,
閃爍著不幸的奴隸的白骨,
他們從漆黑的巨浪裡,
大聲呼喚:「我們是證人」!
列強竟相染指「奴隸貿易」
馬克思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當我們把自己的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虛偽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很有體面的樣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殖民列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以地球為戰場,展開了空前激烈的商業戰爭和殖民角逐,在征服與劫掠亞洲、美洲和非洲的過程中,奴隸貿易是令人髮指的最黑暗的一頁。
繞過非洲新航路的發現,揭開了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人民長期侵略與掠奪的帷幕。歐洲列強一踏上西非沿岸,就按他們主要掠獲物給沿岸地帶取上「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等名稱。歐洲人最初所重視的掠獲物是黃金和其它最貴重物資。他們每踏上一塊新的土地,第一件事就是追求黃金。為了進行掠奪性的貿易,歐洲列強爭先恐後地在非洲沿岸設立了商站和堡壘,佔領離海岸較遠的阿森松島、聖赫勒拿島、毛里求斯島等島嶼,以此作為東通亞洲航海的中途站。荷、英、法等國在其裔務掌握在大商業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手中之後,便組織特權公司來進行貿易,特權公司從國家得到特許狀和各方面的支持,擁有開設高館、建築堡壘,發行貨幣、組織武裝、進行戰爭和媾和的權力。特權公司在某些地區還能對當地居民行使司法權和徵稅權,從而形成一個個的「小專制王國」。殖民列強就利用這個強有力的工具進行掠奪性的貿易、奴隸販運甚至:征服殖民地。
歐洲列強在非洲的角逐,主要是爭奪貿易權。它們在每個地區聽掠奪的並不限於一種貨物,而黑奴販賣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非洲的主要內容,當時販奴貿易也僅在奴隸海岸。歐洲列強自侵入黑非洲之日起,就開恰把非洲轉化為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他們用「黑色象牙」這種侮辱性的名詞來稱呼黑人奴隸,黑人成為他們貪得無厭、多方搜尋的「商品」。
葡萄牙萊民者首開販奴紀錄
葡萄牙從獨霸非洲的野心出發,自新航道開闢伊始,便對非洲展開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侵略。在西非,葡萄牙佔有佛得角群島,在塞拉利昂、古馬裡國、黃金海岸、奴隸海岸、剛果和安哥拉設立商站;在東非,一開始就以海盜劫掠的方式進行侵略:伽馬第一次東航印度時,就在東非沿岸任意劫掠東方船隻,威逼馬林迪素丹提供東通印度的領航員,從印度回航時,炮轟加迪沙;第二次東航印度時,便對東非沿幸城邦逐一進行武力征服。在列強的殖民競爭中,葡萄牙擁有佛得角群島、葡屬幾內亞、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其他一些島嶼。17世紀中葉,葡萄牙在非洲只剩下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葡萄牙雖然在殖民角逐中敗北,但是它首先在非洲奪取領土,首先在非洲獵獲奴隸並建立奴隸貿易制度,首先向非洲進行數量不多的移民,也是它首先使用了政治滲透、經濟掠奪、欺騙,傳教和武力侵略等手法侵略非洲。
葡萄牙人原是一個蓄奴的國家,由於奴隸限於家用,因而需要量不很大。然而由於有些貴族之家以蓄奴為時髦、運奴也有利可圖,於是葡萄牙人在非洲沿岸找到了獲得奴隸的地區並發展了一套獲得奴隸的「貿易」方法。當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奴役印第安人失敗以後,採納了天主教神父們的建議,轉而奴役非洲的黑人。黑人耐熱勞動、熟諳農業,運到美洲以後人地生疏、不易逃亡,而且價格低廉、數量巨大,是一個開發美洲的理想人力資源。由於教皇子午線限制了西班牙人到非洲劫掠黑人,這就為葡萄牙人販賣黑奴提供了壟斷的機會,特別在西非,自布朗角以南一直到聖多美島部有葡萄牙人的商站,他們與當地酋長們建立了奴隸貿易關係。16世紀初,西班牙國王還正式頒發執照,允許商人在繳納一定數量的捐稅後,可把西非黑人輸往西屬美洲殖民地。葡萄牙商人還不斷向西屬美洲殖民地輸入黑奴,西非的埃爾米納堡以奴隸貿易為主,聖多美島也成為葡萄牙人輸出黑奴的中心。里斯本奴隸市場待運的黑奴竟達1萬人以上,奴隸已成為葡萄牙人從非洲運走的主要「商品」。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在大西洋已經開闢兩條主要航線:一條以聖多美島為中心,運往巴西;另一條以佛得角為中心,運往西印度群島。掠奪奴隸的需要,促使葡萄牙人佔領了安哥拉,葡萄牙擁有巴西這個容納奴隸最多的廣大市場,所以它的奴隸貿易額一直很穩定,並不因為它的殖民霸權的衰落而下降。就在葡萄牙在非洲的霸權被摧毀以後,它仍保全了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兩地作為它獲取奴隸的主要地區。據資料統計,1486∼1641年間,葡萄牙從安哥拉運走奴隸達138.9萬名,僅1575∼1591年間,從安哥拉運往巴西的奴隸竟達10400人,1680∼1836年間增至200萬人。如果包括私人偷運及從剛果輸出的在內,數目已達到300萬人,這些數字只是粗略的估計。至於葡萄牙人從莫桑比克(在16∼17世紀中還包括莫桑比克以北的東非沿岸)運走多少奴隸,已難以估計。葡萄牙人雖然最早從事奴隸貿易,卻是最晚才組織合股公司,在西歐各國竟相參加奴隸貿易以後,葡萄牙人因國內缺少可以交換奴隸的貨物而敵不過新興的國家。但葡萄牙人對黑奴的剝削絲毫沒有放鬆,在巴西和葡屬非洲的莊園、種植園和城市中,葡萄牙人都廣泛地使用奴隸勞動。他們對黑奴的敲骨吸髓的剝削達到這樣的地步,甚至當奴隸在港口候船待運時,也不放鬆剝削的機會,嫗趕奴隸去修建公共工程。
菏蘭殖民勢力接踵而至
在16世紀末,荷蘭的商船就已到達非洲,在黃金海岸建立了商站。17世紀上半期,它奪取了葡萄牙在西非沿岸的堡壘,獨佔了西非的貿易。17世紀中葉荷蘭進入劫掠非洲的極盛時期,它一度佔領安哥拉,進攻葡屬東非,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它己在好望角建立了有歐洲博民的開普殖民地。
同葡萄牙進行奴隸貿易競爭的首先是荷蘭。由於荷蘭的工商業很發達,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腐朽沒落的封建制窒,更加促進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獨立後的荷蘭,很快便成為西歐的一等強國,它在商業、海洋運輸業、金融業各方面都佔有絕對的優勢,成為海上的霸主,所以一舉打垮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霸權。雖然葡萄牙把奴隸貿易包給個別商人經營,但這些商人決不是荷蘭特權的壟斷公司(西印度公司)的對手,在歐洲其他各國陸續加入競爭之後,葡萄牙就逐漸被排擠出西非市場。當時的奴隸貿易競爭集中在西非洲幾內亞灣一帶,自布朗角到剛果河口長達3000餘公里。由於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沿海地區人口多、文化程度較高、商業發達,易於獲得所需要的奴隸,而前往美洲的航船又都需要經過這一帶沿海。所以,這一地區競爭最為激烈。荷蘭人在這些地區擁有40多處堡壘和商站,並把從葡萄牙人手中奪來的埃爾米納堡作為它的大本營。荷蘭運用它擁有的商船噸位佔當時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總數約有15000艘船隻的商船隊的優勢,使它的販奴船四處活動,出現在美洲的各個港口,向法屬和英屬殖民地輸入奴隸。當時,西班牙雖然沒有承認荷蘭獨立,但也不得不從荷蘭那裡輸入奴隸。西印度群島中的荷屬殖民地已成為荷蘭在美洲運輸和分配黑奴的中心。荷蘭的優勢不久就被英國所挫敗,但是直至19世紀它在西非仍保全有12一13個商站。此外,荷蘭還曾一度佔領毛里求斯島(1598一1712年稱摩裡斯)作為向馬達加斯加島掠取奴隸的根據地。荷蘭經營奴隸貿易,時間的長久僅次於葡萄牙,究竟它從非洲運走多少奴隸,確切的數字已難以估計。
奴隸販賣的暴利誘使英國、法國、瑞典、丹麥等國蜂擁而來,它們紛紛在西非建立堡壘和高站,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角逐中,荷蘭終於勢衰力微,在它侵入非洲370年之後被完全排擠出非洲大陸。
法國殖民者積極參與奴隸販運
法國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便已覬覦馬達加斯加島,佔領了留尼汪島,此後又侵入塞內加爾,建立聖路易堡作為繼續擴張的中心。法國奪取了荷蘭在非洲西岸一些據點之後,便以果雷埃島作為軍事據點,不斷派出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深入塞內加爾內地。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法國除擴大在西非的侵略外,還佔領了阿爾及利亞、並企圖控制埃及和滲入埃寒俄比亞等地區。法國殖民者憑借一套善於拉攏當地上層人物、學會其語言和騙取條約的本領,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達荷美、尼日爾和加蓬等處酋長手裡騙取了許多條約,鞏固了它在塞內加爾的殖民統治,奠定了侵略西非的基礎,並且萌發了把塞內加爾與阿爾及利亞聯結起來、霸佔西北非一大片領土的野心。
在西非奴隸貿易競爭中,法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664年以前,法國人已在塞內加爾及其以南地區進行商業活動,並已從事奴隸販運了。當時這些業務操在小商業組織手中,1661年才正式改組為西印度公司。法國商人以塞內加爾為活動中心,排除荷蘭勢力、獨佔這一帶的奴隸貿易。但是這塊地區人口稀少、輸出奴隸的數目不多,最高的年份也只有8000人;加之所轄地區遼闊、開支過大,特權公司難於長久維持、屢經改組。例如塞內加爾公司就改組了6次。1685年成立的幾內亞公司,也同樣一再改組。這些公司由於進行了用費浩大的「探察」侵略活動,因而開支過大,入不敷出。法國政府對這些公司採取了免稅和販奴津貼等辦法來鼓勵販運,但仍不能滿足法國在美洲殖氏地的需要。由於公司經營不善,販賣奴隸的壟斷特權一再開放,促進了一般商人參加販奴。法國的奴隸販子在加蓬和剛果一帶也很活躍。奴隸販運也大大促進了法國的戶昂、波爾多和南特等港口的繁榮。i8世紀中葉,法國奴隸販子運走的非洲奴隸,最高的估計數為每年36000一45000人。奴隸販運,除了運往美洲外,法國商人在東非沿岸及馬達加斯加島把奴隸運往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島,僅在基爾瓦一地,3年就運出奴隸15批,平均每批為280人。北美獨立戰爭時期,法國販奴活動在東非更趨活躍,乘機從這裡把奴隸大批運往美洲,其販奴活動直到19世紀歷久不衰。
後超的英國是奴隸販運的罪魁禍首
英國商人從16世紀中葉起已在西非進行貿易,後來才開始在西非建立商站和堡壘。1651年英國從荷蘭手中奪取了聖赫勒拿島作為中途站,繼而奪取了荷蘭的開普殖良地。1689∼1815年間,英法經過7次戰爭,有時西非也成為戰場之一,塞拉利昂以西到喀麥隆一帶,幾乎為英國所獨霸。
在奴隸貿易的競爭中,英國從事罪惡的販奴活動雖然在時間上較葡萄牙、荷蘭和法國要晚且短,但由於英國爭得了世界範圍內的海上霸權,在美洲佔有了廣大殖民地,國內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迅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為其販奴和蓄奴創造了條件,英國僅從非洲運走的奴隸就比其他諸國運走的總數還要多出4倍,成為奴隸貿易的罪魁禍首。
早在1563年,英國就已從非洲運走了第一批奴隸,英國人的奴隸貿易雖然由私人經營,但從開始就得到英國政府的批准與支持。英國政府為了支持奴隸貿易,先後於1588年、1618年、1624年、1631年和1651年,向在非洲貿易的合股公司頒發特許狀。但這些公司的貿易項目並不以販奴為主,所以經營並不成功。1660年成立的「皇家冒險公司」,入股的有商人、有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和王室,國王查理二世本人也是該公司的一個大股東。1663年給予該公司的特許狀中,第一次正式提到販運奴隸,到1665年該公司的奴隸貿易的利潤只佔25%。17世紀60年代以後,正是英國的奴隸貿易日益猖獗的年月,皇家冒險公司著手恢復英商以前在西非所建立的堡壘,並將該公司改組為「皇家非洲公司」,極力要把荷蘭和法國的商人擠出西非。這個公司負責維持西非各堡壘,並從政府得到大批津貼:1730—1744年間每年為1萬鎊,1744年增加為之萬鎊。在「皇家非洲公司」壟斷奴隸貿易遭到非議,其壟斷權被廢止之後,英國政府便於1750年頒布法令,承認所有英國人今後「自巴巴利以內的薩勒港直到好望角的非洲各地區,各港口的貿易都是合法的」。規定凡納稅者均可在非洲販賣奴隸。這個法令把英國的奴隸貿易推向了頂峰。
值得指出的是,許多英國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是和奴隸貿易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例如,利物浦在1700年還不過是一個港口的小城市,人口勉強達到5000人,而到18世紀70年代則變成擁有幾萬人口的大城市,港口停泊著幾百艘裔船。漢據1771年的估算,從利物浦向非洲出航運輸奴隸的船隻超過100只(同時期從倫敦出航的有58只,從布里斯托出航的有23只)。到18世紀90年代,利物浦集中了英國大部分奴隸貿易,同時幾乎集中了全歐洲奴隸貿易的一半(3/7),英國販奴商人約取得高達5/7的最大一份利潤,同利物浦相媲美的還有布里斯托,這個城市也在販奴貿易中興盛起來,據一個地方編年史的作者描述:「……這個城市沒有一塊磚不是在奴隸的鮮血所染紅的,豪華的宮殿、奢侈的生活方式、穿著華貴的制服的僕役,這一切都是由布里斯托的商人所販賣奴隸的苦痛中壓搾來的財富所造成的。」據記載,英國國王不僅不禁止奴隸貿易,而且迫害那些建議禁止販奴的人。這是因為國王也參加了這個貿易,從這裡取得收入來補充他的預算。
英國奴隸販子為擴大這個奴隸市場、獲得更多利潤,極力向其他國家的殖民地輸入奴隸。英國對西班牙的「契約」特權垂涎已久(1513年,西班牙國王正式頒發執照,允許商人在繳納一定數量的捐稅後,可以把西非黑人輸往西屬美洲殖民地。這個辦法不久就發展為臭名昭著的、被稱為「契約」的販奴特權)。1713年的烏得勒支條約使英國終於如願以償,這一特權促使英國向西屬美洲殖民地輸出奴隸,不僅使英商向西屬殖民地販運奴隸合法化,而在這一「契約」的掩護下,還可輸出其他利潤豐厚的違禁商品。按這次「契約」規定,英國能夠運輸的奴隸數目每年為4800人,30年中共達144000人,實際上英國每年所運奴隸數目高達15000人。英國政府將這一「契約」特權交給了「南海公司」,「南海公司」從「皇家非洲公司」獲得奴隸,以牙買加島為奴隸交易市場。1750年英國喪失「契約」特權人西班牙殖民地的奴隸大部分仍然來自牙買加島。據資料估計,1702∼1715年,運到牙買加島的黑人共計497736人,其中以1726年為最多,達11708人。七年戰爭時,英國曾佔領古巴半年,輸入古巴黑奴10700人,運往法屬瓜德羅普的黑奴4萬多人。據有關資料統計,從非洲販賣的黑奴的總數中,英國商人佔其一半以上。到18世紀後半期,英國的奴隸販運達到了極盛時期,就是在美國獨立使英國喪失了大片殖民地之後,英國的奴隸貿易也未因此而衰退。據比較可靠的估算,1795∼1804年間,利物浦商人運奴仍高達323770人,倫敦商人運奴為46505人,市裡斯托商人運奴為10718人。
美國是廢除奴隸制最晚的國實
在殖民列強販運黑奴的國家行列中還有美國。美國因為大量使用黑奴而促進了奴隸貿易,美國奴隸販子的罪惡活動在黑奴販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早在1638年,英屬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的商人就有船隻從事黑奴販運。17世紀末,紐約州販運的奴隸不僅滿足本地的需要,而且運往南部殖民地。南部各州的經濟完全靠剝削黑人的勞動,並為大西洋的奴隸貿易提供了廣大市場,南部各州商人也積極從事奴隸販賣。南卡羅來納州在17世紀中葉竟制定法律鼓勵輸入黑奴:凡輸入男奴1名的移民可以得地20英畝、女奴1名得地10英畝。北美殖民地若干州對進口奴隸課以重稅,這種措施並不是為了反對奴隸制,而是為了鼓勵獲得免稅優待的本地商人自行販運奴隸,同時也為了增加各州的財政收入。英國取消「皇家非洲公司」的販奴壟斷權和從西班牙取得「契約」特權這件事刺激了北美殖民地奴隸販子的活動。美國獨立後,《獨立宣言》並未譴責販奴及奴隸制度,美國憲法也未觸動奴隸制度,使奴隸販子的活動更加猖獗。
美國在南北戰爭後期才宣佈廢止奴隸制,廢奴載入憲法,明令禁止奴隸貿易,但在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紙空文。美國不與英國合作在非洲沿海搜捕販奴船隻,它的販奴船竟在英國的星條旗的掩護下明目張膽地航行,美國販奴船隻繼續出沒於西非沿岸和西印度群島。1792年和1803年美國種植園主改種棉花並增闢土地、擴大經營,美國從法國購得「路易斯安那」,對黑奴需求急劇增加,使販奴活動有增無已。到了19世紀上半期,歐洲的奴隸貿易已近尾聲,美國販奴活動卻變本加厲。官樣文章的法律制裁和輿論譴責,都沒有阻止住美國商人廣泛地從事黑奴販運。據美國駐哈瓦那領事的報告,美國船隻經常從非洲把黑奴運到古巴,再轉運到美國大陸去,運經得克薩斯州的奴隸每年達15000人,墨西哥灣的貝島經常有16000名黑奴待運。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許多國家速過禁止奴隸販賣的法令近50年後,美國奴隸販子和奴隸主們竟公開提出廢止禁販奴隸法令,並爭取把從非洲販運奴隸的活動合法化。在美國政府的縱容和奴隸貿易高額利潤的刺激下,美國奴隸貿易猖獗一時。儘管黑奴的死亡率高得驚人,美國在獨立後黑奴人數還是直線上升。據估計,1760年,美國黑奴為70萬人,1830年超過200萬人,1860年則已超過400萬人,由此推論,殖民列強從非洲運走的黑人奴隸中,有5%是由美國奴隸販子運出的估計是不會偏高的。
「奴隸貿易」給非洲帶來深重的災難
殖民者在長期販賣黑人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一本萬利的「奴隸貿易制度」。他們販運奴隸一般採取「三角航程」:一艘商船載運廉價商品,從歐洲港口運到非洲西海岸,稱為「出程」:從非洲滿載黑人,橫渡大西洋,駛往美洲,稱為「中程」;用奴隸換取美洲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銀,返回歐洲,稱為歸程。這種三角貿易使歐洲資本家從非洲黑人的血漿中,搾取了巨額利潤。一次三角航程通常需要6個月,奴隸販子可作三筆買賣,獲得百分之百到百分之二千的利潤。美國巴爾的摩一條販奴船「愛神號」,建造費為3萬美元,第一次航運就賺得利潤20萬美元;英國販奴船「企業號」,一次載運362個奴隸,得淨利24430美元,平均每名約63美元,奴隸的賣價一般為買價的50倍,許多奴隸販子跑了幾趟「三角貿易」,回到歐洲都成了巨富。
奴隸販子是一幫吃人的魔鬼,他們為了多得利潤,總是超出一倍或者更多地載運奴隸,把奴隸塞進販奴船裡,一艘幾十噸的帆船競裝幾百個奴隸。奴隸在船上被腳鐐和手銬成雙地鎖在一起、挨個地擠在一起,每個奴隸平均僅佔有6-長,1-4-寬的船位,只能像「湯匙」一樣蜷曲著身體,連翻一下身都不可能。遇到海上驟起風暴,密閉的船艙空氣流通不了,許多奴隸就被悶死在狹小的船艙裡。由於船艙裡擁擠、潮濕、空氣污濁,加之飲食惡劣,天花、痢疾、眼炎等傳染病曾使全船的奴隸失明。奴隸販子對患傳染病的奴隸,唯一的辦法就是拋入海中:每當船上的食物和飲水不夠時,奴隸的遭遇也是被拋人大海。1784年「戎號」販奴船一次就把132個患病的奴隸拋入大海。從非洲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根據天氣情況,要航行6一20星期,奴隸的死亡率經常達到30∼50%。
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末,歷時400年的奴隸貿易,給非洲大陸造成了極其深重的災難,在這期間被運送到美洲的黑人至少有1500萬人;因「獵奴戰爭」互相殘殺,從內地到沿海途中折磨致死的,以及在橫渡大西洋被拋棄海底等等而死亡的奴隸更遠遠地超過運送到美洲的數目。據統計,17∼18世紀,非洲人口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20世紀初則下降為十三分之一。連綿不斷的奴隸貿易和「獵奴戰爭」,使原來繁華的城市變成了荒涼的村落、商路遭到了破壞、整個整個部落被滅絕,致使非洲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完全衰落了。奴隸貿易和獵奴戰爭還破壞了西非、中非和東非各族人民歷史發展的正常進程,中斷了國家形成過程。
非洲黑人熱愛自由獨立,不甘屈服於殖民奴役。西方殖民主義者進行的慘無人道的奴隸貿易,激起了非洲人民的反抗鬥爭。他們不僅在非洲大陸反抗「獵奴戰爭」,而且還在囚奴黑牢中和販奴船上掀起暴動,反對罪惡的奴隸貿易。1730年,「小喬治」號販奴船載運96名奴隸,其中男奴35名,駛人大西洋的第6天,奴隸們不堪忍受、砸斷鐐鋅、舉行暴動。奴隸們撥轉船頭,駛回非洲,登岸後全部逃亡。據資料統計,在18世紀,非洲各地的殖民據點裡就發生了15次奴隸起義;1700∼1845年間,僅在英美販奴船上就發生過55次奴隸暴動。非洲人民不願作奴隸的戰鬥精神和世界各國勞動人民的鬥爭,終於迫使歐美等國統治階級宣佈廢除奴隸貿易制度。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不斷高漲,非洲人民終於掙脫了殖民枷鎖,獲得了民族獨立和政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