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之夢 第二十回 北美大陸紛紛殖民 英法兩國兵戎相見
    如果你有幸到達美國,你一定會在美國紐約灣貝德婁島(如今叫自由島)上,看到一莊高達305英尺手持電流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這是美國用以炫耀並象徵美國是歐洲各地貧苦人民避難的自由樂土的標誌。這座雕像是阿爾薩斯雕刻家曾德裡克-奧斯特-巴托爾底的作品,為的是紀念法國與美國之間的友好關係100年和兩個國家共有的政治自由觀念。這座自由女神像內部的一塊銘牌上還刻有俄國猶太人移民、女詩人埃瑪-拉扎勒斯寫的十四行詩「新巨人」的最後五、行:

    都給了我吧,疲倦的人,窮苦的人,

    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眾生,

    喧鬧海邊的可憐蟲,

    都送到這裡來,無家可歸、風吹雨打的人們。

    在金門之旁,我高舉明燈!

    言簡意賅、寓意深遠的詩句和自由女神的形象,濃縮了一部美洲史。

    漫漫的美洲大陸上,棲息著來自世界四次大移民的芸芸眾生:首先來到的是史前期的獵人,他們的後裔,就是美洲印第安人,其次是英國和西歐的移民;其三是被殖民者販運而來的西部非洲黑人奴隸移民;其四是在整個19世紀和進入20世紀之後,與日俱增地從世界各地湧入大批大批的移民。在這四次大移民中,英國和西歐的移民來到美洲是為了尋求財富、土地和避難所。他們征服了荒野,砍殺了印第安人,建立起13個早期殖民地,最後終於形成一個興旺的多民族的國家。西部非洲黑人奴隸移民,則以天生的才能與非凡的忍受苦難能力,使他們熬過了奴隸制的恐怖時期和種族歧視的種種屈辱,為美洲的文明作出了貢獻。殖民地在其發展歷程中,不可避免地從宗主國的束縛下掙脫出來,控制和反控制的鬥爭,塗抹了一幅幅血與火的畫圖。

    英國在美洲建立13塊拍民地

    北美洲原是古老的印第安人長期休養生息的大陸。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紀元前便能精耕細作,使用灌溉渠:其手工藝優美的織品,精製的彩色陶器和用蝕版刻印出的圖畫都已達到一定的水平。西南部印第安人的部落村莊,是一些五六層高城堡式的公社大屋,可容納上千人,已接近文明時代。15∼16世紀印第安人還停留在母權制的氏族社會,生產關係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印第安人的氏族是當時社會制度的單位,氏族推選出一個酋長和一個或數個戰時首領。三四個或更多的氏族組成胞族,幾個胞族組成部落。印第安人的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領土、自己的方言。當時居住在北美洲和加拿大的印第安人約有150萬人。

    正當北美洲印第安人以緩慢的速度,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前進的時候,歐洲殖民主義者一手持劍,一手執聖經侵入了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墨西哥和秘魯,劫掠大量黃金和其他財富之後,繼續向北美洲拓展。西班牙殖民者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墨西哥灣現今的佛羅里達、喬治亞、亞拉巴馬、得克薩斯境內建立了據點之後,又在現今西南部與墨西哥毗連地帶和中美、南美西班牙領地相連接,建立新的西班牙遁民地。17世紀前半期,荷蘭殖民者在北美洲建立了阿姆斯特丹姆(即現在的紐約),後擴充為新尼德蘭。法國殖民者繼在北美洲建立了諾法斯科細亞殖民地之後,又建立了魁推克,並逐步擴大為包括現在北美洲加拿大東部及美國密西西比河廣大地區的新法蘭西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在向北美洲東南部開始「探險」活動之後,英國的一些大商人和大地主組織了「倫敦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他們從英王那裡得至!「特許狀」,取得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特權。1607年,「倫敦公司」派出的一支殖民隊在北美洲東南岸建立了第一座城市——詹姆斯敦,後來由此發展為弗吉尼亞殖民地。從1607年到1732年這120多年間,英國殖民者在北美洲東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

    英國13個殖民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英王直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是弗吉尼亞、馬薩諸塞、紐約、新澤西、新罕布什爾、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等8個,總督由英王任命,他們多數是英國的貴族或軍事頭目。這8個殖民地的形成也各不相同,新罕布什爾原是17世紀20年代英王賜與英國土地貴族梅遜等人的殖民區,遷移來的「上層」分子,多數是保王黨和牧師,麻薩諸塞境內受宗教迫害的少數教派教徒也紛紛來到這裡。新罕布什爾逐漸繁榮起來,麻薩諸塞就於1641年佔領了它。1679年新罕布什爾脫離麻薩諸塞而成為英王直轄殖民地。紐約則又是另一種情況。紐約本來是荷屬新尼德蘭,1664年,英國戰勝了荷蘭,從荷蘭手中奪取過來,然後把這一大片哈得孫流域的土地分為紐約和新澤西兩個殖民地。英王將紐約賜予約克公爵作為業主殖民地,1688年紐約改為英王直轄殖民地。

    第二種類型是業主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是馬裡蘭,賓夕法尼亞和特拉華。總督由各殖民地業主指派,但必須英玉批准。所謂「業主」,就是一些有錢有勢的大貴族或英王的寵臣,他們要求英王把北美洲的大片土地「封賜」給他們,作為他們的「領地、由他們招募移民去墾殖,典型的是賓夕法尼亞,1681年英王將它賜予業主威廉-賓,雖然威廉-賓所獲得的統治權力受到英國統治集團更多的限制,但他用各種方法去招徐移民,放寬各種限制,使大批遭受教派迫害和監禁的教友派、逃避貧困和戰禍的德意志農民以及湧入北美洲的愛爾蘭人、蘇格蘭人、英格蘭高地人、瑞典人、芬蘭人和荷蘭人都集中到賓夕法尼亞來,因而促進了境內的開拓工作,到17世紀80年代,賓夕法尼亞的「契約奴」已佔人口的36%。

    第三種類型是自治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是康涅狄格,羅得島,總督由各殖民地的有產者選舉產生,也要經過英王批准。這些總督握有軍事、政治、財政大權,代表英國統治集團直接統治殖民地人民。

    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資產階級在困內對農民加強了剝奪,並完成了對愛爾蘭人的血腥鎮壓。對外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和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採取了重商主義政策和擴張政策。重商主義政策就是由國家積極干預經濟、擴大對外貿易,採取多賣少買政策,保證貿易上的順差,用掠奪殖民地的辦法積累大量資本。當時的英國統治者在對外擴張中,先後同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英國資產階級為了獨佔海上運輸業,獨佔殖民地市場,並使英國本土成為殖民地物產的集散地,於1651年和1660年兩次頒布《航海條例》,1663年又頒布了《主要產物法令》,嚴格規定凡在歐洲各地出產或製造的物品,都必須先輸送到英國,再用英國船從英國海港啟程,才可以轉送到美洲殖民地。英國企圖借此控制全歐洲對英屬殖民地的貿易,以獲得壟斷性的利潤。

    英國政府的殖民擴張

    17世紀以後,殖民地以及海外貿易的利益得到越來越高的估價。在一個不斷鬥爭的世界裡,重商主義的國策,同殖民地統治、貿易壟斷,以及伴隨同殖民地之間的日益增長的航運而建立起來的制海權等結合起來,構成了國家實力的基本要素,英國在其羽翼豐滿之時,要求西班牙承認他們已經霸佔的殖民地,承認他們有在新大陸未被佔領部分開闢新殖民地的自由。同時還要求獲取在西班牙屬地貿易的壟斷權,貪得無厭地奪取敵方的殖民地。17世紀末期,英國和荷蘭已經迫使西班牙公開承認他們在美洲的各自的殖民地,不久,西班牙被攆出半個北美洲。西班牙雖然心猶未甘、頑強抵抗,但因實力地位衰落,終於不得不明確承認英國和荷蘭享有到東西印度群島未被佔領的地區殖民和通商的權利。隨著西班牙被逐出北美洲舞台,這塊大陸又成為英法兩國之間進行曠日持久爭奪統治權鬥爭的場所。在這一歷史性的爭奪中,法國及其盟國的總政策是:在歐洲大陸進行擴張,以陸軍壓服鄰國,並將觸角伸向其殖民地和商業領域。英國的對策則是:打敗法國的侵略,以海軍控制海面,並奪取法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以擴張自己的殖民帝國。英法兩國在歐洲大戰的同時,在北美殖民地上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當法國人1608年開始在加拿大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時候,英法之間爭奪殖民地的鬥爭就逐漸展開了。法國人在殖民方法上屬於傳教性的,使其殖民地人民皈依基督教,從而接受西方文明。希望同當地人合作的法國人逐漸變成了商人和獵戶,分散在廣大的地域之中。英國人殖民方法則以商業企業為主,佔領殖民地人民的獵場,而把它們變成繁榮的殖民地。英國人變成了定居的農人或市民,集中在一起逐漸擴張其領地。兩國的不同殖民方法,到18世紀初便出現了差異,法國殖民者在加拿大不到2萬人,而新英格蘭殖民者則達到15.8萬人,在其他美洲殖民地中,新英格蘭人則有21.8萬人之多。35年之後,即1745年英法兩國正在交戰之機,法國在加拿大的人口增加到8萬人,而英國殖民地的白種人已經達到100萬了。

    烏得勒支條約簽訂不久,法國人為了抵補阿卡地和紐芬蘭的損失,花費3000萬里弗裡的巨款,在布列吞角島上建築了一個巨大的路易堡要塞。1745年,新英格蘭的英國移民經過了5個星期的圍攻,終於佔領了路易堡。但是到1748年埃克斯-拉-夏佩勒條約簽訂之後,路易堡又歸還了法國。法國殖民者以路易十五的名義,派了一支遠征軍進入阿海牙地區,要求兼併該地,把英國的殖民地限制在大西洋與阿里漢尼斯河之間的地區中。法國人在阿海牙河谷中建立居留地,並企圖用一連串的要塞,把加拿大和路易西亞拉連成一片。當華盛頓率領一部分兵力在阿里漢尼斯河與莫倫格拉河的交叉點上建立要塞以示對抗的第二年,法軍經過一番激烈戰鬥,迫使華盛頓在大草原上向法軍投降。

    英法爭奪加拿大的鬥爭

    法國的對外擴張刺激了英國,國會決定採取激烈的行動。1755年英國組織了有1400名正規軍和600名臨時部隊的遠征軍。不料,中途遇伏大敗,死傷863人,主將負傷殞命。1756年5月,英法兩國之間正式宣戰。

    英國在失利的情況下,看清楚了英法兩國之間的爭執,不是在歐洲可以獲得解決的。於是便決定一勞永逸地、擊碎法國人在美洲的勢力。英國盡力挑選最優秀的陸海軍人,決心要從法國人手中奪取三個權力樞紐——路易堡、提孔地羅加和杜奎斯尼堡。

    路易堡為聖勞倫斯的前門,有法國守軍3000名、支援艦隊12艘軍艦。英國為了攻佔這個堅強的要塞,出動了一支擁有戰鬥艦22艘、小船15艘、運輸沿120艘力強大艦隊,載運14個營的兵力,加上炮兵和工兵,發動了對路易堡的攻擊。法軍作了頑強抵抗,終因兵力不支,自己炸毀了大炮台,並在英軍佔領路易堡附近的燈塔點後一直圍攻下,作了有條件的投降。聖勞倫斯的門戶被打開了。

    杜奎斯尼堡是西方的門戶,英國又調兵遣將,以1500名高地部隊和4800名殖民地部隊組成進攻部隊,委任弗爾比斯准將為主將。弗爾比斯當時正患著重病,他在擔架上指揮進攻。法軍伏擊了進攻的英軍,使英軍進攻受挫,並損失了300名士兵。但在英軍的大兵壓境下,法軍自動放火焚燒了杜奎斯尼堡後撤退了,遂使英軍輕而易舉地將其佔領。

    英國第三個目標為提孔地羅加,這是進入聖勞倫斯的側門。英國希望通過這個側門,可以對蒙垂爾和魁北克發動一次遠征行動。英國組織了正規軍6350人和殖民地部隊9000人的空前龐大的遠征軍。部隊分乘1035艘小船,從喬治湖上前進。英軍在提孔地羅加外圍登陸後,並在炮兵沒有達到的情況下正面攻擊7次,終因提孔地羅加內有堅強的塹壕工事,外有鹿角的保護,英軍以死傷2000人的代價敗退下來。然而,另一支英軍奇襲莫哈克河,渡過了奧塔裡阿湖,焚燬了弗倫特拉克堡,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從而結束了1758年的3個戰役。英國佔領了路易堡和杜奎尼靳堡,弗倫特拉克堡也已經化為灰燼,進入加拿大的大路已經暢通無阻了。

    1758年冬季到來之後,英國決定於次年在加拿大的作戰方案:從聖勞倫斯河口到艾裡湖的寬廣正面上發動攻擊,將法國人逐出提孔地羅加之後,取道強普能湖,進擊蒙垂爾。英國最年輕的准將吳爾夫,由一支強大的艦隊支援,攻擊魁北克;另外三支兵力,分別進擊莫哈克河,肅清奧塔裡阿湖上的法軍,佔領尼加拉,封鎖通向艾裡湖和西部的貿易路線。

    大致計劃決定之後,這次進攻的關鍵是一個海權問題而不是一個陸權問題,英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關鍵,選派了三個特殊優異的水上將才、調集170艘艦船和18000名海員、組成龐大的艦隊。先頭船隊封鎖了聖勞倫斯河,防止法軍的援兵和補給進入魁北克。

    以龐大艦隊為基礎,吳爾夫組成了三個旅、三個榴彈兵連和皇家炮兵的遠征軍,全軍擁有軍官384人、准尉411人、士兵7740人。英國厲兵襪馬,大兵壓境,而法國部隊還不知道英軍主力的打擊方向。當時,凡爾賽宮中的法國皇室政府,是憑著一個腐化而效能低劣的官僚機構來管理殖民地事務的,其結果「農業和貿易發生了癱瘓現象,忠貞發生了動搖,資源減少,人民不滿情緒日增,遂使英國人的勝利成為定局」。在人力資源方面,加拿大只有8.2萬居民,而英國在美洲殖民地卻擁有130萬居民,形勢對法軍極為不利。

    在極其危急情況下,法軍獲得了增援並截獲了英國人的進攻計劃。陸軍隨即集中了5個營的正規軍,調集106門火炮和少數炮艇保護魁北克,並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好了一切部署。當英軍艦隊楊帆起程進入聖勞倫斯灣時,法軍已經嚴陣以待。雙方主將在均有準備的基礎上開始了長達三個月的鬥智拉鋸戰。英軍久攻不克,於是便決定踩蹈四鄉的土地以強迫使法軍向他攻擊,結果使法軍中的民兵為保護自己的家園而逃亡,進而切斷法軍的補給線,用飢餓的辦法迫使魁北京投降。英軍的炮擊和破壞戰術產生了恐怖的效果,魁北克只剩下兩天的補給。

    抉戰的時刻來到了。法軍集結了4個團、2個營近4000兵力,以若干民兵為前衛,擺開了陣式。英軍也集結了9個團,4929人的總兵力。英軍在數量上雖然具有微弱的優勢,但英軍具有優良的素質,軍官是空前優秀的,戰前都受過嚴格的訓練,英軍曾制定了「當人已經到了20餘碼之內時,我軍在射擊時必須要有精確的瞄準」的紀律,並命令:必須等到法軍前進至20碼以內,才准射擊。

    會戰以雙方主將斃命、英軍死傷官兵620人,法軍損失數字更多而結束。法國的加拿大總督棄城而逃,英軍進入了魁北克城,英國取得了會戰的勝利。隨後發動對法國艦隊的攻擊,打得法國海軍一蹶不振,英國完全控制了大西洋的制海權。英國在迫使蒙垂爾投降後,終於征服了加拿大的全境。

    結束七年戰爭的巴黎和約規定,法國把加拿大全部割讓給英國,在印度也只留下了五個市鎮。這個條約使英格蘭確保了海洋上的優勢,以致使垂死的英國樞密院院長臨終前聽到了條約的全文後,滿意地喃喃地說:「這是英格蘭所亙古未有的最光榮的戰爭和最光榮的和平。」

    英國推行限制殖民地的備種法令

    然而,這既不是最光榮的戰爭,也沒有最光榮的和平。隨著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英國同殖民地矛盾的激化,失敗了的法國不甘心退出北美洲的舞台,趁機推波助瀾,北美大陸又充滿了血與火的鬥爭。

    美洲13個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北美發展速度更快。奴隸貿易和走私貿易把它們同英國、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葡萄牙聯繫起來。在新英格蘭一帶,紡織、釀酒、麵粉、制革、木材、採礦、煉鐵、造船等工業已經興起,各式各樣的手工工場日益增多、而且規模巨大。例如,新澤西有一個鑄鐵廠,設有6個大鼓風爐、7個熔鐵爐,還附設了3個鋸木廠和一個水車磨坊。北美殖民地的工業製造品,不僅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還能對外出口。富產桅材的殖民地,造船比在英國製造費用便宜20∼30%,1775年以前,英國的全部船隻約有三分之一是在各殖民地建造的。北美殖民地擁有富饒的礦藏、豐富的水力和燃料,加上擺脫了行會制度的束縛,商品生產發展很快,從而在造船業、漁業和工場手工業諸方面形成同母國的競爭。英國資產階級和貴族向來把殖民地看作是母國的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殖民地工業的發展,嚴重地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

    英國政府為了維護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統洽和保證英國資本家、船主的巨額利潤,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對殖民地工商業的發展,採取了種種限制措施。繼兩次航海條例和《主要商品法》之後,1669年的法令又禁止殖民地間運銷羊毛、棉紗和毛織品;1750年的法令更禁止殖民地建立和擴建熔鐵爐以及切鐵、碾鐵的企業。英國竭力把殖民地變成原料供應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廣大人民群眾展開了反對殖民當局,爭取政治和經濟權利的鬥爭。1677∼1679年,北卡羅來納憤怒的小農因反對交納代役稅,在喬治-杜然等人的領導下,舉行了多次起義,趕走了總督,1676年培根領導弗吉尼亞的一支由邊疆貧苦農民、自由民、契約奴和黑奴參加的隊伍起義,浩浩蕩蕩地向詹姆士城進軍,並佔據了它,迫使議會通過了一些擴大自由民的民主權利的法案。起義受到了總督的鎮壓,殘殺了37位農民領袖,剝奪了一部分農民領袖的財產。然而,鬥爭此起彼伏,方興未艾。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鬥爭的增強,各個殖民地之間的聯繫日益密切,出現了統一市場,建立了郵政制度,改進了交通運輸,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英語逐漸成為通用的語言,構成近代民族的因素逐漸具備,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了。美利堅民族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而進行英勇鬥爭的過程。18世紀後半期,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矛盾成為殖民地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轉變為爭取獨立的民族鬥爭。

    獨立戰爭的輿論準備

    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新興的資產階級是這個鬥爭的領導者,它的傑出的政治家和恩想家是本傑明-富蘭克林、湯馬斯-哲斐遜和托馬斯-斐因。

    富蘭克林出身於小商人家庭,當過印刷所的排字工,開辦過印刷所,很快變為富裕的資產者。同時,他也是一名電力學的科學家。富蘭克林在社會實踐中敏銳地觀察到奴隸制度不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倡議成立第一個反對奴隸制的組織,他宣揚民族主權的原則,認為殖民地人民在英國國會裡既然沒有代表,因此有權拒絕納稅。富蘭克林還提出殖民地聯盟方案,主張在不列顛帝國範圍內實行自治,後來在人民群眾革命運動的推動下改變觀點,主張脫離英國。

    富蘭克林對英國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十分不滿,專門記載了這些事件以揭露它們的面目:「1763年12月14日,星期二,有57個來自我們邊疆村莊的人,都騎著駿馬,帶著燧石槍、腰刀和手斧,在晚間穿過〔蘭開斯忒〕郡之後,來到康內斯多哥莊園,他們計劃毀滅這個小小的村落。他們包圍了這個印第安人的小茅舍村莊,正在天剛亮的時候一齊衝入茅舍內。茅舍中只有3個男人、2個女人、1個小孩留在家裡,其餘的人都和鄰近的白種人出去了,有些是出賣他們所製造的藍子、帚草和瓦缽,有些是為別的事情出去了。這些可憐而無防禦的人們馬上被槍射死、被腰刀刺死、被手斧砍死!其中善良的什罕斯(小孩的名字)被砍成碎片。他們的頭皮連同頭髮被剝掉,悲慘地被亂刀砍死。於是他們的茅舍被縱火,大部分燒掉了……。」「……那些殘酷的人又集合起來,他們聽說餘下來的14個印第安人在蘭開斯忒工場裡,12月17日他們突然在那個村莊中出現。他們50人,和先前一樣武裝著,跳下馬來,直接跑往工場,用暴力衝開門,帶著權兇惡的面孔跑進朋。當時,這些不幸的人知道沒有庇護的地方,也不可能逃走,同時又沒有一點可以自衛的武裝,他們分散成為他們的小家庭,孩童們抱著父母,他們跪下,申辯他們的無辜,說明他們對英國人的愛戴,以及他們一生中從來沒有傷害過英國人。在這些姿態中,他們都受到手斧的砍殺!男的、女的和小孩們,每個都被殘酷地屠殺——冷酷無情地被屠殺」.「這些違反政府,違反一切人類和上帝的法律,給他們的國家和種族帶來羞恥而做出這種殘忍事情來的野蠻人,於是重新騎上他們的馬匹,好像他們得到勝利人樣,凱旋歡呼,若無其事地馳馬而去。」

    哲斐遜出身於佛吉尼亞種植園主家庭,青年時接受歐洲的先進思想,他的政治理想是在民主共和國的條件下自由發展小農私有制經濟。他擁護天賦人權說,歡迎革命,提出社會成員有權以革命反抗暴君的原則。他說:「自由之樹應不斷地用愛國志士和暴君的鮮血來灌溉」。在《佛吉尼亞記事》一書中,他批評奴隸制和議會選舉中的財產資格限制。

    斐因出身於英國貧苦家庭,作過各種行業的苦工。1774年11月移居到北美殖民地賓夕法尼亞。1775年,斐因發表了攻擊奴隸制度的文章,這是美國第一篇廢奴主義的著作。斐因1776年寫出《常識》一書,站在資產階級革命的立場上、熱情地直接提出了北美殖民地必須對英國宣佈「獨立」的號召。《常識》以犀利的筆鋒指出:「唉!我們長期以來受到歷史久遠的偏見的迷惑,為迷信作出很大的犧牲。我們曾經自誇受大不列顛的保護,不去注意它的動機是利益而不是情誼,它並沒有為了我們的緣故保護我們免受我們敵人的侵犯,而是為了它自己的緣故防禦那些與我們並無爭執的人,並且為了同樣的緣故防禦那些將會經常與我們作對的人。如果英國不放棄它對北美的自作主張的要求,北美就得擺脫這種從屬地位:萬一法國和西班牙同英國發生戰爭,我們可以同它們保持和好的關係。」「可是有人說英國是親國。那麼它的所作所為就將格外丟臉了,豺狼尚不食其子,野蠻人也不同親屬作戰,周此,那種說法如果正確的話,倒是對它的譴責;可是那種說法恰巧是不正確的,或者只是部分的正確,而英王和他的一夥幫閒陰險地採用的親國或母國這個詞兒,含有卑鄙的天主教的意圖,想要偷偷影響我們心地老實的弱點。歐洲,而不是英國,是北美的親國。這個新世界曾經成為歐洲各地受迫害的酷愛公民自由與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難所。他們逃到這裡來,並不是要避開母親撫慰,而是要避開吃人怪物的虐待;把最初的移民逐出鄉里的那種暴政,還在追逐著他們的後代,這話對英國來說,至今仍然是適用的。」「……所有正確的或合理的,事情都為分離作辯護、被殺死的人的鮮血和造化的啜泣聲在喊著:現在是分手的時候了……」

    《常識》敲起了北美殖民地宣告獨立的戰鼓。這些進步政治家、思想家的思想為殖民地各階層人民進行反英革命鬥爭,作了輿論上的準備。殖民地人民反英鬥爭的烈火,已在各地熊熊燃燒起來,英國「最光榮的和平」的囈語,隨著獨立戰爭的槍聲而消匿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