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 第二部 在少女們身旁 第二部 在少女們身旁 (7)
    “女兒,”外祖母說道,“我看你和塞維尼夫人一樣,一張地圖放在眼前,一刻也沒有分開1。”

    然後母親又設法叫我開心,她問我晚餐時我要點什麼菜,她對弗朗索瓦絲佩服得五體投地,稱贊她把一頂帽子和一件大衣改得認不出原樣來,她從前看見這頂帽子新的時候戴在我姨祖母頭上,這件大衣新的時候穿在我姨祖母身上,曾經引起她厭惡的。那帽子頂上有一只大鳥,大衣上到處是難看的圖案和烏黑發亮的點點。可是大衣不能穿了,弗朗索瓦絲叫人把大衣翻個個,將色調很好看的一色裡子露在外面。至於那只大鳥,因為壞了,早就把它扔了。在一首民歌裡講到,最有藝術意識的藝術家費盡心血把最精致的裝飾裝點到農民住宅的門面上,使得這住宅門頂上正合適的地方開出一朵雪白或淡黃的玫瑰來。有時你遇到這麼精致的東西,真叫你動心。與此種情形相同,天鵝絨結呀,雞蛋殼形的絲帶呀,這些在夏爾丹或惠斯勒2的肖像畫上會令人興高采烈的東西,弗朗索瓦絲用無懈可擊而又純樸的審美觀將這些東西綴在那頂帽子上,那帽子便變得十分動人了——

    1見1671年2月9日塞維尼夫人致女兒函:“一張地圖擺在我面前,你過夜的地方,我全知道。”

    2(前)夏爾丹和惠斯勒的名字,在這部小說中,這是第一次出現。從普氏的美學觀點形成來說,這兩位畫家極為重要。夏爾丹(1699—1779),是著名法國畫家。普氏在1895年左右曾就夏爾丹寫過一篇研究文章。後來又將他對於倫勃朗的研究補充進去,一起發表在《駁聖佩甫》一書中。惠斯勒(1834—1903),美國畫家,在巴黎和倫敦住過多年。普氏經人介紹,與惠斯勒相識,並見到1891年畫家為孟德斯基烏伯爵畫的肖像。但是斯金很看不起惠斯勒。普氏擺脫了拉斯金的影響,在1905年所寫的文章及書信中,對惠斯勒極為推崇。普氏此處所提情形,在惠氏的許多肖像畫中均可見到。

    這事還得往從前說,謙遜和正直常常賦予我們這位年老的女僕以高貴的面部表情。她是內向而沒有卑劣情感的女子,她很懂得“不越禮,保體面”,為這次出門,她穿上了人家不穿而送給她的衣裳,以便跟我們坐在一起既相配,又不致顯出非要人家瞧她的樣子。弗朗索瓦絲穿著櫻桃紅而又陳舊的大衣,毛皮圍領並不硬扎扎地露出毛來,她那樣子使人想到一位年長的大師在《時時刻刻》一書中所繪之安娜-德-布列塔尼1的某一形象。在那些形象中,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妥貼,整個畫面的情感在各個部分也分布得特別勻稱,以致那華麗而又過時的特殊服裝跟眼睛、嘴唇和雙手一樣,都表現出虔誠的嚴峻來——

    1《安娜-德-布列塔尼的時時刻刻》於1508年出版,為法國畫家讓-布爾迪松(約1457—1521)的作品。

    說到弗朗索瓦絲,就不能提到思想。她一無所知,這意思是指,一無所知就等於什麼也不懂,但內心能直接領會的幾條罕見的真理除外。龐大的思維世界對她來說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她清澈的目光面前,在她那鼻子、嘴唇細膩的線條面前,在所有這一切證物面前,人們會象面對一條狗那智慧而善良的目光一樣心慌意亂。可是人們明明知道,對於人的全部意念,這狗是一竅不通的。在許多有文化教養的人身上,竟然缺乏這些證物!如果有,對他們來說,那就會意味著絕頂的優秀,傑出品德的高尚表現了。人們確實可以琢磨這樣的問題,就是在其它的地位低下的兄弟中,農民中,是否有相當於頭腦簡單的人群中的上等人這樣的人類,更確切地說,是否有由於不公正的命運而注定在頭腦簡單的人之中生活,被剝奪了知識,但是他們更天然地、更出自本性地接近像大部分受教育的人那樣的傑出的人呢?這些人就象耶穌家族分散、迷失、被剝奪了理智的成員,象最有智慧的階層的親屬仍停留在童年時期一樣,對他們來說,要具有才具,只差知識這一著了。這從他們眼睛閃射出來的、不可否認的光芒中看得出來,可是這光芒沒有用到任何事物上。

    母親見我強忍淚水,對我說:“雷古魯斯對大場面可見慣了……1再說,你這樣對媽媽可不好,咱們也像外祖母一樣引用塞維尼夫人的話吧:‘我將不得不把全部勇氣都用上,這種勇氣你沒有。’”2她又想起,對他人的深情可以轉移自私的痛苦,便盡量叫我高興,對我說,她想,她去聖克盧一路上會順利,她對自己訂下的出租馬車很滿意,車夫彬彬有禮,馬車也很舒適。聽到這些瑣事,我強作微笑,並且用同意、滿意的表情點點頭。可是這些事只會叫我去更真實地想象母親的離去,我揪心地望著她,仿佛她已經與我分離。她戴著為去鄉下而買的圓草帽,穿著薄薄的長裙。因為要在酷熱之中長途跋涉,她才穿上這件長裙,可是已使她變了樣,她已經屬於蒙特都3別墅了,而我則不會在那個別墅見到她——

    1雷古魯斯為羅馬大將,在與迦太基作戰中表現極其英勇。但是普魯塔克並未為雷古魯斯作過傳,倒是西塞羅和賀拉斯稱頌過雷古魯斯的業績。

    2此處亦是引用1617年2月9日塞維尼夫人致女兒函的大意,原話是:

    “你若是願意真叫我高興,就把勇氣全拿出來,我倒是缺少這種勇氣的。”

    3蒙特都在聖克盧。

    為了避免旅行可能造成我氣悶發作,醫生建議我在動身時稍微多喝些啤酒或白蘭地,以便處於他稱之為“欣快”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神經系統短時間不那麼脆弱。是不是照醫生的建議辦,我還拿不定主意。但我至少希望,一旦我下定決心那麼做,我的外祖母能承認我自己擁有這種權利和理智。所以我談起這件事,似乎我的猶豫不決只在我到什麼地點去喝酒的問題上,是在冷餐部還是酒吧車廂。我看到外祖母臉上現出責備、甚至根本對此不予考慮的表情。一見這種表情,我突然下定了決心非去喝酒不可,既然口頭宣布未獲得無異議通過,要證明我是自由的,實施這一行動變成了必不可少。我大叫起來:

    “怎麼?我病得多麼厲害,你是知道的!醫生對我說的話,你是知道的!可是你倒這麼勸我!”

    待我向外祖母將我身體不適的情形解釋完,她現出那麼歉疚、善良的神情,回答我說:“那就快去買啤酒或者白酒吧,既然這對你會有好處。”我聽了立刻撲到她的懷裡,在她的臉上印滿了親吻。我去酒吧車廂喝了過量的酒,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感到,如果不這樣,我的病會劇烈發作,那樣她會最難過不過的。到了第一站,我又上車回到我們那個車廂,我對外祖母說,我多麼高興到巴爾貝克去,我感到一切都會順利,我內心感到會很快習慣與母親遠離,這趟車很舒服,酒吧老板和雇員都那麼熱情,我真願意經常來往於這條線上,以便有可能再和他們見面。對於所有這些好消息,我的外祖母卻沒有表現出我那樣的興高采烈。她有意避開我的目光回答我說:“可能你該想辦法睡一會了。”並且將目光轉向窗戶。我們已經放下了窗簾,可是窗簾逮不住整個玻璃窗框,所以太陽能將在林中空地上小憩的溫和而又懶洋洋的光線投射在車廂門打蠟橡木上和靠椅的罩子上(比起鐵路局掛在車廂高處的廣告來,這似乎是對與大自然渾成一體的生活更有說服力得多的一則廣告,車廂裡的廣告掛得太高,是什麼地方的風景,我無法看清那地名)。

    外祖母以為我閉上了眼睛,可我看見她透過她那帶大圓點的面紗,不時向我投過一瞥,然後又將目光收回,然後再反復下去,就像一個人為了養成習慣,極力在進行困難的操練一般。

    於是我與她談起話來,不過似乎這並不使她開心。不管怎樣,對我來說,我自己的聲音使我感到快樂,同樣,我的身體最令人覺察不到的、最內在的活動使我感到快樂。所以,我盡量使之持續下去,任憑我講話的每一個抑揚頓挫長時間停留在字眼上,我感覺到我的每一目光都確確實實位於它落下去的地方,並在那裡停留得超過慣常的時間。

    “好了,休息吧!”外祖母對我說,“睡不著的話,就看看書!”

    說著她遞給我一本塞維尼夫人的著作。我打開書,她自己則沉醉在《博澤讓夫人回憶錄》1之中。每次旅行時,她非帶這兩位女作家的書不可。這是她偏愛的兩個作者。這時,我有意保持頭部不動,一旦取了某種姿勢,就保持這種姿勢不變,從中感受到很大的快樂。我手擎著塞維尼夫人的著作,並不打開,也不垂下目光去看書,在我的目光前面,只有藍色的窗簾。我凝望著窗簾,覺得真是美妙無窮,這時如果有誰想叫我將注意力從這上面轉移過去,我肯定不予置理。我似乎覺得那窗簾的藍色並非由於其美,而是由於它生機勃勃,正在把自我出生直到我終於將酒吞下去,那酒也開始起作用為止這期間在我眼前出現過的一切色彩全部隱去,以致與這窗簾的藍色相比,其余的色彩對我來說全都黯淡無光,毫無意義。那些先天盲人,很晚才給他們實行手術,他們終於看見了顏色,當初他們生活其中的黑暗世界想必就是這樣的。一位上了年紀的雇員來查我們的車票。他身著制服上裝,金屬鈕扣閃耀著銀色的光芒,又使我著迷。我真想請他在我們身旁坐一坐。可是他到另一車廂去了。於是我懷著眷戀的心情想到鐵路工人的生活,他們的全部時間都在鐵路上度過,大概沒有一天不看見這個上了年紀的雇員吧!凝視藍窗簾,感覺到我的嘴半張半合所感受到的快樂,程度終於開始降低。我想動一動。我活動活動。我打開外祖母遞給我的那本書,能夠將注意力固定在我這裡那裡挑選的頁數上了。我一邊看書,一邊感到對塞維尼夫人越來越佩服——

    1此書名為作者所虛構,並不存在,很可能來源於布瓦涅伯爵夫人回憶錄。普魯斯特曾就布瓦涅伯爵夫人回憶錄寫過一篇文章,發表於1907年。

    千萬不要為一些純屬表面的特點所蒙蔽,這些地方與時代、與沙龍生活相關。正是這些地方使一些人以為只要他們說了諸如“叫我好了,我的好人兒!”或“我看這位伯爵很有風趣”,或者“翻動割下來的牧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1這類的話,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塞維尼形象。已經有德-西米阿納夫人2的先例為證,她因為自己寫了諸如“德-拉布裡先生健康極佳,先生,聽到他死亡的消息,他完全受得住”3或“噢,親愛的侯爵,您的信多麼叫我喜歡!有什麼辦法能不回信呢?”4或者什麼“先生,似乎您欠著我一封回信,我欠您幾鼻煙壺的香檸檬。我剛還清了八封信的債,馬上又有別的信要來了……這大地從來產量沒這麼高過。看上去是為討您喜歡”5。此類的句子,就自以為與她的外祖母很相象了。而且她也用這種體例寫信談放血,檸檬等等等等6,自以為這就是塞維尼夫人的書信。但是我的外祖母是從內在的東西,從作者對家人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來接近塞維尼夫人的,她教我喜歡塞維尼夫人真正的美妙之處,那與上述的例子毫不相關。我即將在巴爾貝克遇到一位畫家,他叫埃爾斯蒂爾7,對於我的審美觀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塞維尼夫人與這位畫家是屬於同一家族的偉大藝術家,因此她作品中的美此後不久便給我留下更深的印象。我在巴爾貝克意識到,她向我們展示事物的方式與埃爾斯蒂爾是相同的,是按照我們感知的順序,而不是首先就以其起因來解釋事物。那天下午,在那節車廂裡,我反復讀著出現了月光的那封信時,已經心花怒放了:——

    1此句見於1671年7月22日塞維尼夫人寫給庫朗日的書信,當時被人認為極有風趣,爭相傳誦。

    2德-西米阿納夫人(1674—1737),是塞維尼夫人的外孫女,閨名波林娜—阿黛瑪爾-德-蒙德依-德-格裡尼昂,1695年嫁給路易-德-西米阿納。她同意出版外祖母的信並親自參加編纂,但出於某些顧慮,將她母親的信大部分都毀掉了。她本人的書信於1773年發表。

    3此句出於1735年3月15日致德-埃裡古爾函。

    4此句出於1734年3月8日致高蒙侯爵函。

    5此句出於1735年2月3日致德-埃裡古爾函。

    6(前)談放血的信為1734年11月17日;談檸檬的信有二,1735年1月13日和1月15日,這幾封信都是寫給德-埃裡古爾的。

    7埃爾斯蒂爾的名字第一次在本書中出現。在《斯萬之戀》中,這個畫家以比施的名字出現。埃爾斯蒂爾的原型基本上是惠斯勒。1898年奧朗多夫書店出版的一本小說《亡人的太陽》中有一位畫家,名字也叫尼爾-埃爾斯蒂爾。

    我無法抗拒這種誘惑,我戴上帽子,穿上顏色鮮艷的上衣,其實並非必需如此。我來到網球場上,那裡的空氣非常溫馨,與我臥房一樣。我看到千百種莫名其妙的東西,著白衣黑衣的修道士,數位著灰衣和白衣的修女,散亂各處的內衣,挺直身體緊靠大樹躲起來的男子……1——

    1塞維尼夫人1680年6月12日致格裡尼昂夫人函片斷。

    這便是此後不久我稱之為《塞維尼夫人書信》中的陀思妥也夫斯基一面(難道她描寫景物和性格的方式不和他一模一樣嗎?)的東西。

    我將外祖母送到她的女友家裡,我也在那裡待了幾個小時。然後,晚上,我又一個人乘上火車,至少我沒有感到夜晚降臨時光難耐。這是因為我不需要在旅館房間那樣的監獄裡度過這一夜,而旅館房間那睡意朦朧的模樣大概會叫我毫無睡意。包圍著我的,是列車各種運動那令人鎮靜的活動。這各種運動伴著我,如果我沒有睡意。它們會主動過來與我聊聊,它們的聲響像搖籃曲一樣催我入睡。我把這聲響像貢布雷教堂的鍾聲一樣搭配起來,一會是這個節奏,一會又是另一種節奏(根據我的想象,首先聽到四個疊聲的等長的八分音符,然後是一個疊聲的八分音符瘋狂地沖到一個黑色的八分音符上去)。這聲響使我那失眠的離心力動彈不得,對失眠施加了相反的壓力,將我保持在平衡之中。我一動不動以及以後我的睡意來臨,我都感到與那壓力密切相關,那種清新的印象與在大自然和生活的懷抱中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作警戒,因而得到安息所給予我的印象完全相同,好象我在一瞬間得以化身為某種魚類在大海中安睡,睡意朦朧中被水流和浪濤蕩來蕩去,或者化成一只鷹,仰臥在暴風雨這唯一的支柱上。

    和煮雞蛋、帶插圖的報紙、紙牌、船在其中拼命開動卻不前進的河流一樣,日出也是長途鐵路旅行的伴隨物。我正在清點前幾分鍾充斥我的腦際的想法,以便意識到我剛才是不是睡著了(是確實沒有把握才叫我提出這個問題自問,可是就是這個“沒有把握”正在向我提供一個肯定的回答),就在這時,在窗玻璃裡,一小塊暗色的小樹林上方,我看見了幾片有凹邊的雲朵,那毛茸茸的邊緣為玫瑰色;固定成形,死去一般,再也不會改變,有如點染鳥翼羽毛的玫瑰色,那羽翼也就化成了粉紅,有如畫家隨興所至將之置於畫面上的粉畫。但是我感到與之相反,這片色彩既不是毫無生氣,也不是興之所至,而是必不可少和蓬勃的生機。瞬間,這色彩後面,光線蓄積起來,堆積起來。這色彩越來越深,天空變成一片肉紅。我將雙眼緊貼在玻璃上,盡量看清楚些,因為我感覺到這與大自然的深邃存在緊密相關。可是鐵路方向改變,列車拐彎了,窗框裡的晨景為夜色籠罩的一村莊所代替。小村的屋頂為月白色,在仍然鑲滿星斗的天空下,髒污的洗衣池1有如夜色下不透明的螺鈿。我正為失去那片玫瑰色的天空而惋惜,就在這時,我在對面的窗子裡再度望見了它,但這一次是紅色的。鐵路又拐了第二個彎,這片天空又拋棄了對面的窗子。結果我就將時間花在從這一面窗奔向那一面窗之中,為的是將我這美妙的、火紅的、三心二意的清晨斷斷續續的片斷連接起來,將畫面裝裱起來,以便有一個全景和連續的畫面——

    1法國農村多有公共的、露天的供村婦洗衣的地方,稱為洗衣池。

    景色變成地勢起伏,更加陡峭,列車停在兩座山之間的一個小站上。峽谷之底,急流岸邊,只能看見守道口人的一所小屋,它陷進水中,那河水就緊貼窗下流過。如果一個人可以是土地的產物,人們從他身上可以品嘗到土地獨特的風韻,一個村姑就更其如此。我在梅塞格利絲那邊魯森維爾森林中獨自漫步時,是多麼希望看見一個村姑出現在我面前啊!我希望的,大概就是這個高個子姑娘。我看見她從這座小屋中走出來,背著一罐牛奶,沿著初升的太陽照亮的小路。向車站走來。在高山峻嶺遮斷了世界其余部分的山谷中,除了這些只停留一小會的列車,她大概從來沒有在別處見到任何人。她沿著車廂走來,向幾位已經醒過來的旅客出售牛奶咖啡。晨光映紅了她的面龐,她的臉比粉紅的天空還要鮮艷。面對著她,我再次感受到生活的欲望。每當我們重又意識到美與幸福的時候,這種生活欲望就在我們心中再次萌生出來。我們總是忘記美和幸福是單獨存在的,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是用某一約定俗成的類型來代替,而這個類型是我們從討我們喜歡的各個不同面龐之中、從我們領略過的快樂中找一個平均數而形成的。我們只有抽象的形象,而這些形象是死氣沉沉的,沉悶乏味的,因為它們恰巧沒有一件新鮮的與我們領略過的不同的事物的品性,這正是美與幸福所特有的品性。於是我們對生活作出悲歡的判斷,我們還以為這是正確的,因為我們以為已經把美和幸福打到裡面去了,實際上我們忽略了這兩樣東西並且用一些中和物來代替它們,而在這種中和物中連美和幸福的一個原子也沒有。一個文人,人們向他談一部新出的“好書”,他還沒聽就先生厭倦打起哈欠來,情形就是如此。因為他想象的是所有他讀過的好書的綜合,而一本好書是與眾不同的,無法預見的,並不是由前面的所有傑作的總和構成的,而是由某種東西構成的,完全吸收前面的那一總和又絕不足以叫人找到這種東西,因為正好是在它之外。剛才感到厭倦的那個文人,一旦接觸到這部新作,立刻會感到自己對這本書所描寫的現實頗有興趣。這位美麗的姑娘立即使我品味到某種幸福(唯一的,總是與眾不同的,只有在這種形式下我們才能品味到幸福的滋味),一種生活在她身邊可能會實現的幸福。這位美麗的姑娘也是如此,她與我一個人獨處時頭腦中描繪出的美貌模式毫無共同之處。但是這裡在很大程度上又有一個習慣的短暫中止在起作用。我使賣牛奶的女郎受益於我的全部存在,是渴望品嘗強烈享受、站在她對面的我。平時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存在壓縮到最低限度來生活。我們的大部分能力停留在睡眠狀態,因為這些能力依憑著習慣,習慣知道要做什麼,習慣不需要能力。但是在這旅途的早晨,我生活的老習慣中斷了,時間、地點改變了,就使得各種能力必須出來。我的習慣是經常在家,不早起。這個習慣現在不在了,我的各種能力就全都跑過來以代替習慣,而且各種能力之間還要比比誰有干勁,象波濤一樣,全都升高到非同尋常的同一水平——從最卑劣到最高尚,從呼吸、食欲、血液循環到感受,到想象。在我叫自己相信這個少女與任何其它女子都不同的時候,我不知道是這些地方優美的田園景色為她增加了魅力,還是她使這些地方產生了魅力。只要我能一小時一小時地將生命與她一起度過,陪伴她一直走到急流那裡,奶牛那裡,列車旁,一直在她身邊,感到她了解我,在她的心裡有我的位置,那我會覺得生活該是多麼甜蜜!她會教我領略鄉村生活和晨曦初現的魅力。我向她招招手,叫她給我送牛奶咖啡來。我需要她注意到我。她沒有看見我。我叫她。在她那高大的身軀之上,她的面龐是那樣粉紅、那樣閃著金光,似乎別人是透過燈火照亮的彩繪大玻璃窗在看她。她回過頭,朝我這邊走來,她的面龐越來越寬闊,有如可以固定在那裡的一輪紅日,我簡直無法將目光從她的面龐上移開。這面龐似乎會向你接近,一直會走到你身邊,任憑你貼近觀看,那火紅與金光會使你頭暈目眩。她向我投過機靈的一瞥。就在這時,列車員關上車門,列車開動了。我看見她離開車站,重又踏上小徑。現在天已大亮:我正遠離黎明而去。不論我的興奮是由這姑娘激發出來的,抑或相反我置身於她的身旁所領略的大部分快樂是我的激動心情所引起,總而言之,她與我的快樂是那樣渾成一體,以至我要與她重見的欲望首先是精神上向往著不要使這種興奮狀態完全消失,不要永遠與參與其事的那個人分離,哪怕她自己並不知曉。不僅因為這種狀態是多麼令人愉快,而且特別是(就象一根繩子拉得更緊會發出一種聲響,或一根綴線更快地振動會產生另一種顏色一樣)它使我看到的事物產生了另一種色調,它將我作為演員帶進了一個陌生而又更加無比有趣的世界。列車加速前進,我仍然依稀望見那個美麗的姑娘,她就象與我熟悉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活的一部分,一條帶子將我的生活與她隔開。在那另一種生活中,事物喚起的感覺再也不相同,現在從那種生活裡走出來,就好像自己要死掉一樣。為了能享受到至少感到自己與那種生活相聯的溫馨,大概只要我住在小站附近就可以每天早晨向這位村姑買牛奶咖啡了。可歎!我向另外一種生活越來越快地走去,而她將再也不會出現在這種生活裡!我設想著種種計劃,好讓我有一天再乘坐這同一列車,再在這同一車站停留,只有這樣我才能勉強接受那另外一種生活。設想這種種計劃同時還有一個好處,便是給我們那唯利是圖的、活躍的、實用的、機械的、懶惰的、離心的精神狀態提供了養料。我們的大腦確是這種狀態,因為當需要作出努力,以便普遍地、不圖個人利害地去加深我們有過的愉快印象時,我們的大腦往往喜歡避開這種努力。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繼續想著這甜美的印象,大腦就寧願從未來的角度對此作出設想,巧妙地為這甜美印象的再生准備時機。這對於理解那美好時刻的精髓絲毫無補,卻免了我們費心勞神在自己內心重溫一時刻的辛苦,使我們指望再度從外界得到這種愉快印象。

    一些城市名,維茲萊還是夏爾特爾,布爾日還是波韋,通過這簡略的形式,用來指明其主要教堂。我們常常使用這種局部的含義,如果是我們還不了解的地方,最後就會把整個城市的名字刻在心上。當我們打算把城市的概念加進去的時候,這城市的名字立刻就會象鑄模一樣,給它印上同一風格的同樣的刻紋,也把它變成一種大教堂。不過這一次是在一鐵路車站上,我看到了巴爾貝克這個地名,在一家冷餐館的上方,在藍色警報器上,幾乎是波斯體的白字。我匆匆穿過車站和通往車站的大街,我向人詢問海灘在哪,為的是只看教堂和大海。從人們的表情看,他們似乎不明白我問的是什麼。我現在就在巴爾貝克老城,巴爾貝克陸地,這裡既不是海濱,也不是海港。當然,依照傳說,顯聖的基督確是漁民們從海裡找到的。教堂就在距我幾米開外的地方,教堂裡有一彩繪玻璃窗敘述的就是發現這位基督的故事。修建教堂大殿和鍾樓的石頭,也確實是從海浪拍擊的峭壁上取來的。正因為如此,我想象的大海,是海水一直沖到彩繪玻璃窗前的。可實際上大海距這裡還有五裡1多路,在巴爾貝克海濱的教堂圓頂旁那個鍾樓,我從前在書本上讀過,說這鍾樓本身就是一座諾曼底峭壁,上面各種籽粒會聚,群鳥盤旋,所以我一直以為那鍾樓底座是接受大海激起千重浪的飛沫的。實際上,鍾樓聳立在一座廣場上,兩條有軌電車線從這裡分叉,對面是一家咖啡館,門口金字招牌上寫著“台球”二字。鍾樓的背後是一大片住宅,住宅屋頂上沒有摻雜一根桅桿。我一面留神咖啡館,一面留神向其問路的行人,一面又注意著要回去的車站,走進教堂。教堂與其余的一切構成一體,仿佛是一種偶然,是這天下午的產物。那軟綿綿的在天空中鼓起來的圓頂好象一顆果實,住宅煙囪沐浴其中的同一陽光,催熟了那粉紅、金色而又進口就化的果皮。但是,認出眾使徒的雕像——我曾經在特羅卡德羅博物館看見過鑄出的聖像——站在教堂大門口的門洞裡,在聖母的兩旁列隊而立,等待著我,似乎是為著歡迎我時,我就只願意考慮雕塑的永恆意義了。聖母那仁慈、溫和的面孔,短而扁的鼻子,弓著的背,似乎唱著某一天的“阿累路呀”歡迎似地向前走來。但是人們發覺這些聖象的表情是呆滯不動的,正象死人的表情一樣。只有人圍著他們轉時,他們的表情才有所改變。我心中暗想:就是這裡,這就是巴爾貝克教堂。這個廣場看上去知道自己的榮光,它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巴爾貝克教堂的地方。迄今為止我見過的,是這個大名鼎鼎的教堂、這些使徒、這大門之下聖母的照片,僅僅是拓片。而現在,是真的教堂,真的聖母象,唯一無二的,近在眼前了:這就遠遠勝過從前了——

    1法國古裡,一古裡約等於四公裡。

    說不定也不如從前。好比一個小伙子,到了考試或者決斗的那一天,當他想到他儲備的知識和他准備表現出的勇敢時,會感到人們向他提出的問題、他打出去的子彈,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了。同樣,我的頭腦中遠遠超出我眼前的復制品的,是高高聳立在門洞中的聖母形象。各種變故可以構成對復制品的威脅,卻無法企及我頭腦中的聖母;如果有人將復制品摧毀,我頭腦中的聖母卻不受任何損傷;她是盡善盡美的,具有世界性意義。現在,我的頭腦見到了這個早已為人雕塑過一千次的雕象,對這個雕像外表僅僅是石頭,我伸出手臂即可觸及,占據著一席之地,還有一張選舉布告和我的手杖頭作她的對手,都感到驚異。這一席之地與廣場連成一片,與主要街道的出口不可分,她無法避開咖啡館裡和電車辦公室裡人的目光,她臉上受到半抹夕陽的照耀——過一會,幾小時之後,便是街燈之光的照耀了——另一半為貼現銀號的辦公室接受去了;她與那家信貸公司分理處同時被糕點鋪灶間的怪味所降服,任憑凡人肆虐;如果我也想在這石頭上刻上我的名字,那麼她,這著名的聖母像,迄今為止我賦予她以凡人的生命和捕捉不到的美的,巴爾貝克的聖母,獨一無二的(可歎,這也意味著只此一家)聖母,就要以她那沾滿了與其毗鄰的房屋同樣的煤炱,向所有前來瞻仰她的崇拜者,顯示我用粉筆劃下的痕跡和我的名字的各個字母,而無法去掉這些字跡。總而言之,這向往已久的不朽的藝術品,我覺得她和教堂一樣,變成了一個小小的石頭老太太,我可以量出她的身高,數出她的皺紋了。

    時間過得飛快,該回車站了。我要在車站等待外祖母和弗朗索瓦絲到來,然後一起到巴爾貝克海濱去。我憶起從前讀過的對巴爾貝克的描寫,憶起斯萬的話:“精美之至,和錫耶那1一樣美。”我只能用偶然來解釋我的失望,是我的精神狀態不好,是我很疲勞,是我不會欣賞,我極力這樣安慰自己,想到對我來說還有別的完美無缺的城市,說不定很快就能看到,就象在珍珠般的細雨中,在坎佩爾勒雨滴清新的淅瀝中穿過沐浴著阿方橋2那綠色和玫瑰色的霞光一般,就巴爾貝克來說,我一走進這座城市,就好象把一個本應密封的地名打開了一條縫。這裡,一列有軌電車,一家咖啡館,廣場上來往的人群,貼現銀號的分店,無法抗拒地受到外部壓力和大氣力量的推動,一下子湧進了這個地名各個音節的內部。這些東西進去以後,這幾個音節又關上了大門,現在,它任這些事物鑲嵌起波斯式教堂的大門,再也不會將這些事物排除在外了。我在應該把我們送到巴爾貝克海濱的當地小火車裡找到了外祖母,可是只有她一個人。她提前打發弗朗索瓦絲前來,以便事先做好一切准備。但是她指點弗朗索瓦絲有誤,結果叫弗朗索瓦絲走錯了方向。此刻,無需懷疑,弗朗索瓦絲的火車正向南特飛快奔馳,說不定到了波爾多她才會醒過來——

    1錫耶那為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一古城。

    2坎佩爾勒及阿方橋的聯想,請見本書第一部。

    車廂裡充滿了日落時分那轉瞬即逝的余暉和下午那不肯散去的炎熱(可歎,在落日余輝映照下,我從外祖母的整個面龐上看到她因天氣炎熱而多麼疲憊不堪)。我剛一坐下,她就問我:“巴爾貝克怎麼樣?”因為滿懷希望,她的微笑是那樣熱情爽朗,她以為我一定感受到了極大的快樂。見她如此,我簡直不敢立即向她承認我很失望。加之,隨著我的身軀越來越接近它應該習慣的地點,我頭腦中追尋的印象不象從前那樣縈繞我的腦際了。到最後,距旅行的終點還有一個小時路程時,我就極力想象巴爾貝克的旅館老板是什麼模樣了。對他來說,此刻我還不存在。我多麼希望向他作自我介紹時,有一個比外祖母更有名氣的旅伴——外祖母肯定要求他降價。

    似乎他必然十分傲慢,但輪廓很模糊。

    在這段小鐵路上,火車不時在一個車站停車,一站又一站,巴爾貝克海濱始終沒有到。光是這些車站的站名(安加市,馬古維爾多市,古勒夫爾橋,阿朗布市,老聖馬爾斯,埃蒙維爾,梅恩市1)我就覺得莫名其妙。在一本書中讀到這些地名時,說不定會覺得它們與貢布雷附近的某些地名有關系。但是對一位音樂家的耳朵來說,兩個音節,即使由數個相同的音符組成,如果諧音色彩和組合不同,也可能毫無相像之處。同樣,這些由沙子、狂風呼嘯而又空曠的空間和鹽分組成的難聽的名字,“城市”一詞安在上面安不住,就像“飛鴿”這個詞裡面的“飛”也安不住一樣。沒有什麼比聽到這些名字更會令我想到別的地名,如魯森市或馬丹市。我在飯桌上、在“大廳”裡那樣經常聽到我的外祖母提到這些地名,這些地名早已獲得了某種暗中的魅力,說不定其中還混進了果醬的香味,木材燃燒的味道和貝戈特哪一本書書頁的氣味,對面房屋那赭紅的顏色,以至直到今天,這些地名象氣泡一樣重又從我腦海深處漂上來的時候,雖然它們要穿過一層層,才能達到表層,卻仍然保留著自己獨特的品性——

    1這些地名有真有假;有的在這條鐵路線上,多數不在這條線上。

    有些小站高踞於自己的沙丘上俯瞰著遠方的大海,有些小站則位於大綠顏色、形狀令人不快的小山腳下,已經准備睡去——那小山,形狀就象剛走進去的一間旅館房間裡的長沙發,山下是一些別墅,再伸展下去便是一個網球場,有時是一家賭場。賭場大門上的旗幟迎著涼爽的海風颯颯作響,場中空蕩無人,焦慮不安。初次向我顯示自己主人的小站,乃通過其司空見慣的外表來顯示——戴著白色遮陽帽的打網球的人,生活在自己的檉柳和玫瑰身邊的車站站長,一位戴著扁平草帽的太太。那婦人沿著我永遠不會體驗得到的生活的日常軌跡,喚回在外久久不歸的獵兔狗,然後回到自己的木頭小板房裡去,屋中已經燃起燈火。這些小站以這些司空見慣、使人非常熟悉的現象,無情地刺傷著我這陌生的目光和人生地不熟的心。

    我們走進巴爾貝克大旅社1的大廳,面對著仿大理石的偌大樓梯,我的外祖母不顧會增加那些陌生人的敵意和鄙視——我們就要生活在這些陌生人之中——在和旅社經理講“條件”時,又怎樣加重了我的痛苦啊!經理是個普薩式的人物,滿臉滿嘴都是毛病(挖掉好幾個癤子,在臉上留下了傷疤。由於祖籍遙遠,童年時期起便在世界各地闖蕩而口音混雜,給他的聲調留下了毛病),他身穿花花公子的大禮服,閃動著心理學家的目光。“慢車”一到,他一般總是把闊老爺當成滿腹牢騷的人,而把住旅館的吝嗇鬼當成闊老爺!他大概忘記了他自己一個月也掙不上五百法郎的薪水,卻深深鄙視那些認為五百法郎——或者更確切些,如他所說,是“二十五路易”——“是個數目”的人,總是把這些人當成是賤民的組成部分,而大旅社可不是給這些人預備的。在這家豪華大旅館裡,有些人並不花很貴的房錢卻也受到經理的敬重,這也是真的,條件是經理確切知道這些人注意開支是因為吝嗇而不是因人窮。吝嗇是一種毛病,在各個社會階層中均可遇到,因此它確實絲毫不會損害威望。有社會地位,這是經理唯一注意的事情。有社會地位,更確切地說,在他看來有說明地位高的標志,例如走進旅社大廳不脫帽啊,穿高爾夫球褲和緊身短上衣啊,從鑲金、帶紅的高級皮革煙盒裡往外掏雪茄煙啊之類(可惜,這些優越性,我一樣也沒有)。他用講究的字眼去點綴自己的生意經,但意義總是用得相反——

    1普氏1907—1914年夏天到卡布爾度假,他描寫的巴爾貝克大旅社便是卡布爾大旅社。

    我坐在一張長椅上等待。我聽到外祖母拿腔拿調地問他:“房錢……是什麼價?……啊!太貴了,我這點錢可不夠!”他聽外祖母說話時,帽子也不摘下,還吹著口哨,外祖母也不生氣。我聽著這話,盡量逃進自己內心深處,竭力到一些永不改變的想法中去游蕩,不讓任何有活力的東西露出我的軀體表面——就象動物的表皮出於抑制作用,當人們傷害它們的時候,它們裝死一動不動一樣——以便在這個地方不要太難受。我對這種地方還完全不習慣,看到別人對此很習慣就使我更加敏感。我看見一位衣著華麗的婦人,經理對她畢恭畢敬,對跟在她身後的小狗十分親熱;一個衣著講究、樣子可笑的青年,帽子上綴著羽毛,回到旅館,問“有沒有我的信”。所有這些人都將登上那假大理石的台階視為回家,他們似乎對這一切都很習慣。與此同時,一些大概很不精通“接待”藝術卻帶有“首席接待”頭銜的先生,嚴厲地向我投以邁諾斯、埃阿刻和拉達芒特1的目光(我將自己赤裸裸的心靈投入這目光之中,就像投入一個再沒有任何東西保護我的心靈的未知世界一樣)。再遠一些,在一扇關著的玻璃門後,有一些人坐在一間閱覽室內,要描寫這個閱覽室,要依次描寫我想到這些有權利在那裡安安靜靜閱讀的人上人所享的清福,想到如果我的外祖母不顧我會產生這樣的印象,命令我走進去的話,她會使我感到多麼恐懼,我恐怕必須相繼選擇但丁筆下賦予天堂和地獄的各種色調了——

    1這裡宙斯的三個兒子,他們死後被召至地獄作判官。邁諾斯的名字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經常出現。

    過了一會,我那種孤獨的印象更加濃重。我向外祖母承認,我感到不舒服,我覺得說不定我們很快就不得不返回巴黎。她沒有抗議,說她要出去買些物品,無論我們是走還是留下,反正這些物品都有用(後來我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給我買的,因為所有這些我缺的東西,都在弗朗索瓦絲身上);等待外祖母返回時,我到街上信步走走。街上熙熙攘攘,人群使大街保持著與室內同樣的炎熱,理發店和一家糕點鋪子還開著門,常客們在糕點鋪子裡站在迪蓋-特魯安1塑象前吃冰淇淋。這塑象引起我的快樂,那與他的形象出現在一本畫報中,也能使在外科醫生的候診室內翻閱畫報的病人得到快樂一樣。一些人對我相當無所謂,使我感到驚異。旅社經理滿可以建議我到城裡走走散散心,一個新住所,這種受罪的地方,在某些人眼裡也是可以顯得是“令人心曠神怡之小住地點”了。旅社的說明書就是這麼說的。這說明書可能有些誇大其辭,不過這是面向所有主顧的,他們專門迎合主顧之所好。確實,為了把主顧招到巴爾貝克大旅社來,說明書不僅提到什麼“美餚佳饌”、“游藝場花園令人銷魂”,還說什麼“時裝女王陛下駐足,不被視為笨伯之人不會因奸污而不受懲罰,任何有教養的男子可能都不願意冒此風險。”——

    1迪蓋-特魯安(1673—1736),是聖馬洛的海盜。他的塑像也在聖馬洛。他在《回憶錄》中,講述了許多歷險事情。

    我越是怕外祖母傷心,就越是需要她。她大概很灰心喪氣,感到如果這麼點累我都受不了,那就沒有希望了,任何旅行對我都不會有好處。我下定決心回去等她。經理親自走來按了一個按紐:一個我還完全陌生的人物,人稱“lift”1的(此人被安頓在旅社的最高點,大概是諾曼底教堂燈籠式天窗的地方,好象是玻璃板後面的一幅照片或管風琴演奏者在自己的房間裡)開始朝我走下來,動作之輕盈有如家養松鼠,靈巧而又是被束縛之物。然後他又沿著一個柱子滑下來,將我帶在他身後朝這商業主殿的圓頂升去。每一層上,通道小樓梯兩側,陰暗的游廊成扇形展開。一個收拾房間的女僕人抱著一個長枕頭,從游廊裡走過。黃昏的光線使她的面龐模糊不清,我把自己最狂熱夢想中的面具貼到她的臉上,但是從她朝我遞過來的目光裡,我看到的是對我這個一錢不值的人的厭惡。每一層唯一的廁所形成僅有的一排豎著的玻璃窗,從玻璃窗透進的光線照亮了這毫無詩意的半明半暗的地方,神秘得很。在永無盡頭的向上走的過程中,為了打消我默默穿過這神秘地方所體驗的致命焦慮,我便對那個年輕的管風琴演奏者、我的旅程的匠師、我被俘的伙伴開了腔、他還是繼續拉他的樂器音栓和推導管。我為自己占這麼大地方,給他惹這麼多麻煩而向他表示歉意,問他我是否妨礙他施展藝術才能。在這種地方,為了吹捧名家高手,我不僅表現出好奇,而且還懺悔自己對此十分偏愛。但是他不理我,可能對我的話驚異不止;也可能專心致志於自己的工作,一心想著各種標記;也可能他耳背,對這個地點很尊重;也可能怕出危險;

    也可能懶得動腦子;也可能這是經理的命令——

    1英文:電梯。

    一個人,哪怕無足輕重,我們認識他之前和認識他之後,他對我們所取態度的變化,恐怕沒有什麼比這個更能賦予我們對外界現實的印象了。我一直是同一個人,下午稍晚時候,乘坐了來巴爾貝克的小火車,一直懷著同一顆心。但是,六點鍾的時候,由於無法想象出經理、豪華大旅社、其服務人員是什麼模樣,我抵達的時刻心中有一種模糊而又帶幾分恐懼的期待。現在,在這顆心中,則是走南闖北的經理那臉上挖掉的疣子(雖然如他自己所說,“特點是羅馬尼亞”1——因為他總是使用他認為高級的詞兒,而又沒有發現用得有毛病——實際上他的國籍是摩納哥),為招呼電梯而按鈴的姿勢,開電梯的本人,從大旅社這個潘多拉盒子2裡冒出來的整個木偶戲劇場沿幕的人物。這一切都無法否認,終身在此。而且,象一切人造的東西一樣,沒有繁殖能力。我並沒有參與這種變化,但至少這種變化向我證明在我的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事情毫無意義,是自在的——而我剛象一個游客,開始游覽時,太陽在面前;待他看見太陽到了身後時,便得知時間已經過去了——

    1經理將“祖籍”origine說成了“特點”——originalite。

    2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她有一個神秘的盒子。這盒子一打開,世界上所有的災難、壞事都冒出來。

    我累得骨頭都碎了,我發著燒,睡覺必需的物品一點也沒有,不然我早就睡下了。至少我想在床上躺一會,可是面對這一大堆強烈的感受,我反正是無法歇息的,又何必呢?這一大堆強烈的感受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不等於他的物質軀體的話,至少也等於他的有意識軀體,因為包圍著這個軀體的陌生事物,雖然強迫它在一貫保持警覺的防御基礎上進行感知,卻也能將我的視覺、聽覺、所有的感官保持在很受局限、很不舒服的姿勢上(即使我把腿伸開),就象拉巴呂紅衣主教1在籠子裡的姿勢一樣,既不能站,也不能坐。在一間臥房裡,我們的注意力要求將一些物品放在這裡,待習慣了又好像將這些東西搬走了,給我們自己騰出地方來。可是在巴爾貝克的臥室裡(僅僅名義上是“我的”臥室),我覺得沒有一點空地方,房間裡塞滿了不認識我的器物。我向它們投去戒備的目光。它們也報我以戒備的目光。它們絲毫不在乎我的存在,現出我打擾了它們正常生活秩序的模樣。在家裡,一星期當中我只有幾秒鍾聽見我的掛鍾走動,那就是我從沉思默想中走出來的時候。旅館裡這只掛鍾則一刻不停地用一種陌生的語言連續說著可能使我極為不快的話語,因為寬大的紫色窗簾默默傾聽,不作回答,但是那種態度,與人聳聳肩膀用以表示看見一個第三者使他們很惱火極為相似。房間天花板很高,窗簾賦予房間幾乎一種歷史意義,簡直能叫人覺得它很適於暗殺吉斯公爵2,以後又適於庫克旅行社的一個導游率領旅游者前來參觀3,但是決不適於我的睡眠。沿牆有數個玻璃小書櫥,它們的存在對我是個折磨。特別是房間中橫著一面全身大穿衣鏡,這東西搞得我心慌意亂,如果不挪走它,我就覺得自己根本別想放松下來。我不時抬眼望望天花板——在巴黎,我房間中的各種器物不妨礙我的目光,不比我自己的眼球更妨礙,因為它們只不過是我的各種器官的附件,是我自己的一種放大——天花板上方是旅社最頂端的平台,是外祖母特意為我挑選的。庫斯草的氣味將其攻勢一直推進到比我們看得見和聽得見的更為幽密的地方,推進到我們感受到各種氣味的特點的地方,推進到了我最後的戰壕裡,幾乎推進到了我的內心。我不無厭倦地用驚慌不安的鼻子去嗅,以這種無益的不斷反擊去對付它的進攻。再也沒有地盤,沒有房間,沒有軀體,只有一味受到將我重重包圍的敵人的威脅,熱度一直侵入我的骨髓,我孤立無援,我真想死。就在這時,外祖母走了進來。立刻,無限的空間向我受到壓抑而要擴張的心敞開了——

    1讓-拉巴呂(1421-1491),本為路易十一之神師,後來為紅衣主教,因為與斗膽查理進行秘密談判,被路易十一關在洛什城堡國家監獄中,在鐵籠中度過十一年,後來經教皇西克斯特四世干預,獲得釋放。

    2吉斯公爵即亨利一世(1550—1588),他於1588年12月28日被覬覦其王位的亨利三世在三級會議上暗殺。畫家保羅-德拉洛什(1797—1856)曾據此畫了一幅油畫,勒巴吉及加爾麥特於1908年亦據此事拍成電影。

    3湯姆斯-庫克(1808—1892)於1841年組織了一次“快樂列車”旅行,這便是他那鼎鼎大名的旅行社的起源。他死時將旅行社作為遺產交給了他的長子。

    她身穿一件高級密織薄紗室內便袍。在家時,每逢我們這些人中有哪一個病了,她就要穿上這件便袍(她說,她穿了這件衣服很舒服,總是將她做的事歸之於自私的動機),這件便袍是為了照顧我們,看護我們的,是她的傭人服,看護工作服,她的修女服。傭人和看護對人的細心照顧,她們的善良,人們體會到的她們的優點,人們對她們的感激,都更增加了她們對人的印象,她們覺得人的外表與內心不同,人自我感到孤獨,自己背負著頭腦中思想的重負、自己的生活欲望。我知道,我和外祖母在一起時,不論我內心多麼憂郁,它都會被更大憐憫所接受。我的一切,我的煩惱,我的欲望,在外祖母那裡都會得到支持。用以支持的東西,便是她保持和擴大我自己生活的欲望比我自己的這種欲望更強烈;我的想法在她心中延伸,不需要改變方向,因為這些想法從我的頭腦裡傳到她的頭腦裡並沒有改換地點,也沒有換人。就象一個人站在穿衣鏡前想要打上領帶,可是不明白他看見的那一頭與他的手動作的方向跟他本人相比並不在一邊,或者一條狗在地上追逐著昆蟲跳躍著的影子一樣。在這世界上,人們總是受到軀體外表的蒙蔽,因為我們不能直接感受到心靈。我也這樣上當受騙,一頭扎進外祖母的懷裡,將我的雙唇貼在她的臉上,似乎這樣我就能進入她向我敞開的寬闊的胸懷。我這樣把嘴緊貼在她的雙頰上、她的前額上以後,我從那裡吮吸到那樣有益、那樣富有營養的東西,我半天一動不動,是吃奶孩子的那種認真、放心大膽的貪婪。

    然後我百看不厭地注視著她那寬大的臉膛,那輪廓就象一片熱烈而又平靜的美麗雲霞,可以感覺到那後面閃射著柔情之光。一切多少還能接受她的感受的東西,一切還可以說屬於她的東西,都因此而立刻變得那樣神聖,那樣超俗,我情不自禁地用手掌理著她那剛剛灰白的秀發,懷著尊敬、小心翼翼和輕柔,似乎我撫摸的是她的善良。她在難過之中又為使我免去了一種痛苦而感到那樣高興,就這樣一動不動過了一會。對我那疲憊不堪的四肢,是那樣平靜安寧的一瞬,是那樣甜蜜。過了一會,我見她想幫我睡下,打算給我脫鞋,我作了一個手勢阻止她,開始自己脫衣裳。我的手已經碰到上衣和矮靴的頭幾個紐扣上,她用乞求的目光攔住我的手。

    “噢,別這樣,”她對我說,“對外祖母來說,這叫她多開心!尤其是你今夜需要什麼時,不要忘了敲牆,我的床就靠著你的床,隔櫥非常薄。等一會你睡下以後,就敲敲試試,看看咱們是不是能互相聽得見。”

    果然,那天晚上,我敲了三下。一個星期以後,我不舒服時,有幾天我每天早晨都重復這三下,因為外祖母要早早喂我喝牛奶。當我覺得聽見她已經醒了以後——為了不叫她等待並且能在喂我牛奶之後馬上再度入睡——我鼓起勇氣小聲敲了三下,膽怯地,輕輕地,但不管怎樣卻是清清楚楚地,因為我擔心如果搞錯了,她還在睡,那就會打斷她的覺,可我又不願意她繼續側耳傾聽是否是我呼叫,如果她起先沒有聽清的話。我不敢再敲了。我這邊剛一敲三下,立刻就聽到另外三擊。這三擊音調不同,充滿平靜的威嚴,為了更加清晰,重復兩次,那意思是說:“別著急,我聽見啦!過一會就來!”頃刻,外祖母來到。我對她說,我真擔心她聽不見我的聲音,或者她以為那是隔壁的什麼人在敲。她笑了:

    “將我可憐的小狼1敲擊聲與別人混淆起來,怎麼會呢!就是有一千個人敲,外祖母也辨別得出來呀!你以為世界上還有別人這麼傻,這麼激動,這麼又怕吵醒我又怕人家聽不明白他的意思嗎?不管怎樣,這個小老鼠只要一抓,人家立刻就能認出它來,特別是這個小老鼠跟我的小老鼠一樣是獨自一人,又叫人可憐的時候!我聽見它猶猶豫豫已經有一會了,它在床上折騰,要各種把戲。”——

    1普氏的母親對自己的兩個兒子均稱“我的小狼”。

    她半敞開百葉窗。在旅館前突的附屬建築上,陽光已經在屋頂上安身,就象早起的蓋屋頂工人早早就開始干活,默默地干完活計以免吵醒還在沉睡的城市,而城市一動不動使他顯得更加心靈手巧一樣。她告訴我幾點了,天氣會怎樣,說我用不著一直走到窗邊去,說海上有霧,告訴我面包店是否已經開門,對我敘說聽到其聲響從街上走過的那輛車是什麼樣的:這無足輕重的打開窗簾,這可以忽視的、任何人都不在場的清晨“序曲”,只屬於我們兩個人的一小塊生活。白天,當我談到早晨六點鍾的漫天大霧時,我會在弗朗索瓦絲或一些陌生人面前高高興興地提起這些,那意圖並不在於顯示我獲得了某種知識,而是要顯示我一個人所得到的疼愛。這甜蜜的清晨一刻,由我敲三下、另三下作答這富有節奏的對話開始,象一曲交響樂般展開。柔情和快樂力透隔牆,那牆變成了和諧的、非物質的東西,象天使一般歌唱著。那為人熱烈期待的三擊回答,重復兩次。隔牆善於通過這三擊,以天神報喜的輕盈和音樂美的忠誠,將外祖母整個的心靈和就要過來的諾言傳送過來。但是抵達巴爾貝克當天那一夜,外祖母離天我以後,我又難過起來,就象在巴黎離家時我已經很難過一樣。構成我們眼前生活中精華的事物,對於我們從精神上以我們的接受能力來賦予其未來的模式,而上述事物並不在這未來模式之中的事物,總是以極大的拼死抗拒來對抗。我這種對於在陌生房間裡過夜的恐懼——許多人也有這種恐懼——說不定只是上述這種抗拒最普通、最模糊、最機能性、幾乎最無意識的表現形式。一想到我的父母有一天可能會死去,我可能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遠離希爾貝特而生活,或者只是不得不在一個永遠再也見不著自己朋友的國度定居,常常使我感到可怕之極,那抗拒就在這恐懼的深處。我自己的死亡,或者象貝戈特向人們許諾的那種在自己著作中永生,我很難想象。我無法將我的回憶、我的缺點、我的性格帶到那種雖死猶生中去,這些東西不能接受自己不再存在的概念,也不希望我有一個它們沒有位置的虛無或永生。

    在巴黎時,有一天我身體特別不適,斯萬對我說:“你應該動身到大洋洲那些美妙的海島上去。那時你就會知道,你再也不會回來了。”1那時我真想回答他說:“那我就再也看不見你的女兒了,那我就要在她從未見過的人和物之間生活了。”然而我的理智卻告訴我:“既然你不再為此苦惱,那又有什麼關系呢?當斯萬先生對你說你將不再回來時,他的意思是你會不想回來;既然你不想回來,這就說明,在那裡,你會幸福。”因為我的理智知道,習慣——這種習慣現在即將擔負起一項重任,要使我愛上這陌生的住所,愛上改變了位置的大穿衣鏡,愛上改變了顏色的窗簾,愛上停擺的掛鍾——也擔負著使一開始並不討我們喜歡的伙伴變成親愛的朋友,賦予面龐另一種形狀,使一個人的嗓音變得熱情動聽,改變心中愛戀對象的任務。自然,對某些地點、某些人新的友情,就是忘記昔日友情的網。但是我的理智正好認為,我可以毫無恐懼地設想一種生活前景。在那種前景中,我將永遠與一些人分離,我將忘記他們。這種生活向我的內心作出了忘卻的承諾,而忘卻只會使絕望更加瘋狂,這似乎構成一種安慰。這倒不是說,待習慣了分離之後,我們的心不會也感受到習慣勢力那鎮痛的效用,而是說,至今這顆心仍在痛苦罷了。懼怕將來我們再也看不見我們喜歡的人,再也不能與他們交談,正是在這種前景下,我們今天才會得到最難得的快樂。如果我們想,在受到這種剝奪的痛苦之上再加上當前對我們來說似乎更為殘酷的事:並不象感受一種痛苦一樣感到這種擔心,而是對此漠然置之,這種恐懼就不但不會消散,反而會更加增長了。因為,如果是這樣,我們的“自我”就變了:不僅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情婦、我們的各位朋友的魅力再不存在於我們的四周,而且我們對他們的鍾愛,也就完全從我們心中拔除了。而這種鍾愛是我們今日內心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後我們會喜歡上這種與他們分離的生活,而今日一想到這種生活就叫我們感到恐懼。倘若如此,那便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死亡。死亡繼之以復活,這是真的,但這復活已在與前的自我的。如今恐懼、抗拒、反抗的,也正是原來的自我中注定要死亡的那些部分——甚至是最羸弱的部分,諸如對一個房間的大小、氣氛莫名其妙的眷戀之類。必須看到,這是一種抵抗死亡的潛在的、局部的、確實的、真實的方式,長期地、絕望地、逐日地抵抗那一部分一部分的、連續不斷的死亡的方式。這種死亡潛入我們整個生命進程之中,每時每刻從我們身上分離出一片一片的我們自己。正是在這些東西的壞死上,新的細胞增殖起來。對於象我這樣一個天生神經過敏的人(也就是說,在這種天性的人身上,中間關節,即神經,不能正常發揮功能,阻擋不住哀歎沿著自己的道路朝意識駛去,而是相反,任憑這哀歎來到,清晰的、疲憊的、無數的、痛苦的哀歎,哀歎自我中那即將消逝的最樸素無華的成份)來說,在這陌生的過高的天花板下我們所感受到的那種焦慮的恐懼,只不過是一種友情發出的抗議。那種對於熟悉而較低的天花板的友情還劫後余生,活在我的心裡。說不定這種友情也會消失,另一種友情占據了它的位置(到那時,死亡,然後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就會在“習慣”這個名詞下,完成它們雙重的大業)。但是,直到這友情消亡之前,每天晚上,它還要痛苦,這第一天晚上尤甚。它面對著已經成為現實的前景,再也沒有它的位置的前景,在反抗。每當我的目光無法從傷害它的東西上移開,設法停駐在不可企及的天花板上時,它就用哭訴的叫喊來折磨我——

    11888年,英國小說家史蒂文森到大洋洲海島上去休養,1894年死於薩摩亞群島。畫家高更,到大洋洲去以後,也於1903年死於馬克薩斯群島。

    到了第二天早晨怎麼樣了呢?一個僕役前來將我叫醒,給我送來熱水。我洗臉梳頭,拼命在我的旅行箱裡找我需要的物品,可是徒然,我從裡面拽出來的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都一點用也沒有。我已經想到了早餐和散步的快樂,就在這時,從窗戶和書櫃的每一扇玻璃上,就象從船艙的舷窗上望出去一樣,我看到了裸露的大海,無遮無攔,有一半是在自己廣闊幅員的陰影中,那是一條纖細而移動的直線所劃定的邊界。啊,多麼快樂!雙眼追逐著浪濤,看那浪濤一個接一個地躍起,好象在跳板上跳躍的運動員。多麼快樂!我手上拿著僵硬的、上了漿的、上面印著旅館名字的毛巾,想用這塊毛巾擦干身體,可怎麼也擦不干。我不時回到窗旁,再向這令人頭暈目眩、山岳一般的龐大馬戲團再看上一眼,向那此處彼處磨光而又半透明的藍寶石的波濤白雪般的峰巔再看上一眼。那浪濤,懷著沉著的凶猛和獅子皺眉般的架勢,任憑其山坡崩坍,飛滾落下。陽光又用看不見面龐的微笑為這山坡增色。

    此後,每天早晨我都置身窗口,就象在騷車裡睡了一覺撲到驛車的玻璃窗口去一樣,為的是看看我所向往的山脈在夜間是靠近了,還是遠去了。在這裡,這些大海的丘陵,在狂舞著回到我們身邊之前,可能會後退得很遠,以至常常要在一片長長的沙土平原後面,我才能在很遠的地方依稀望見它們那最早出現的起伏,那遠處半透明,霧氣籠罩,藍瑩瑩的,好似托斯卡納1文藝復興前期畫家作品景深處的冰川2。有時,緊挨著我,陽光在這些波濤之上歡笑,那波濤呈嫩綠色,恰似潮濕的土地和光線液體般的流動使高山草地保持著嫩綠一般(在山上,陽光此處彼處展開,有如不均衡地跳躍著歡快地走下山坡的巨人)。此外,海灘與波浪在世界之余部分辟出這個豁口,為的是叫陽光從這裡經過,叫陽光在這裡積累起來。在這裡,從大海過來的方向和我們的肉眼遵循的方向望過去,是陽光在移動著大海的山巒起伏,是陽光確定其位置。光線的千變萬化同樣會改變一個地點的方位,同樣會在我們面前樹立起新的目標,使我們產生要達到這目標的欲望,而只有經過千辛萬苦長途跋涉才能達到——

    1托斯卡納為意大利中部地區。

    2例如喬凡尼的名畫《耶穌誕生》、《聖約翰-巴蒂斯特撤至荒原》等。

    清晨,太陽從旅館後方過來,在我面前展現出陽光普照的沙灘,直到大海最前沿的城堡。太陽似乎將城堡的另一坡也展示給我,並且鼓動我踏著它光芒的轉輪,去繼續旅行。這旅行是原地不動的,但是透過各個時刻起伏不定的景觀中那最美妙的景色,它又是千變萬化的。從這第一個清晨開始,太陽總是伸出一根微笑的手指,將遠方大海那蔚藍的峰巔指給我看。這些高峰在任何一張地圖上都沒有名字。太陽在山脊和雪崩那轟響而又紛亂的表面上盡情游蕩累了,最後便來到我的房間裡避風,在散亂的床上懶洋洋地躺著,在濕乎乎的洗臉池上,打開的箱子裡,摘下它的珍寶。它那輝煌的光焰本身和用得不是地方的奢侈,更加深了雜亂文章的印象。

    一個小時以後,在那偌大的餐廳裡,我們正吃午飯,從檸檬的皮囊中往兩條箬鰨魚上撒上幾滴金水。過了一小會,我們的盤子裡就只剩下魚刺了。魚刺彎彎,有如一片羽毛;錚然有聲,有如一把齊特拉琴。可惜,這時外祖母感覺不到海風那涼爽而富有活力的吹拂,她覺得真是殘酷。這是因為門窗雖然透明,卻關閉著,像一個櫥窗一樣,雖然讓我們看到整個海灘,卻將我們與海灘分隔開來。天空完全進入門窗玻璃之中,以至天空的蔚藍色似乎是窗子本身的顏色,那雪白的浮雲,似乎是玻璃上的毛病。我確信自己是如波德萊爾所說“坐在防波堤上”1和“貴婦人小客廳深處”2,我自問是不是他所說的“普照大海的陽光”3就是此刻的這種陽光——與落日的余暉很不相同,那是單純而表面化的,如同一抹金光而又顫動不已——它像黃寶石一般燃燒著大海,使大海發酵,變成一片金黃而又成乳狀,好似啤酒;浮著泡沫,好似牛奶。此處彼處,不時又有大塊藍色陰影游來蕩去,似乎哪一位神祗在天空中擺動著一面鏡子,將陰影移來移去以自娛。巴爾貝克的這間餐廳,光禿禿,充滿綠色的陽光,如同游泳池中的水。幾米開外的地方,漲潮的海水和日正中天,如同在天堂前面一樣,正豎立起寶石和黃金的不可攻克的游動的堡壘——

    1指波德萊爾散文詩《海港》中描述的模糊的回憶。

    2(前)出自《惡之花》中《憂郁與理想》。

    3(前)出自《惡之花》中之《秋歌》。普氏深愛此詩,在著作及通訊中經常引用。

    可惜這間餐廳與貢布雷那間朝著對面房屋的“大廳”不僅僅外表上不同。在貢布雷,人人都認識我們,所以我不顧及任何人。在行海水浴的生活裡,人們是不認識他的鄰居的。我年紀還不大,而且一直十分敏感,不會放棄討人歡喜和占有他們的欲望。一個上流社會的男子對於在餐廳裡用餐的人,可能會感到更為高尚的滿不在乎。無論是他的這種滿不在乎、還是從海堤上經過的青年男女那種滿不在乎,我都沒有。想到不能和這些青年男女一起去郊游,我心裡就很難過。我外祖母對社交形式很鄙視,只顧我的健康,如果她向他們提出要求,要求他們接受我作為散步的伙伴,那對我真是侮辱性的,當然我就要更難過。不論他們回到某一陌生的木頭別墅去也好,手執球拍走出別墅到網球場去也好,騎馬也好(那馬蹄就踩在我的心上),我總是懷著熱切的好奇望著他們。在海灘那叫人眼花繚亂的光照中,社會慣常的比例改變了。我在這光照中,透過讓這麼多光線通過的透明大玻璃海灣,注視著他們的每一個動作。但是照我外祖母看來,這海灣擋住了風,乃是一個缺點。她一想到我損失了一個小時吹海風的益處就受不了,便偷偷打開一扇窗。忽地一下,不僅菜單吹跑了,所有正在用午餐的人的報紙、面紗和遮陽帽也都吹跑了。可外祖母自己,有這天堂好風的支持,在一片責罵聲中,依然像布朗迪娜女聖徒1一樣鎮定,面帶笑容。這些責罵使那些瞧不起人、頭發給吹亂、怒氣沖沖的游客團結一致來對付我們,更增加了我孤獨悲哀的印象——

    1女聖徒在公元177年受到嚴刑拷打,要她放棄自己的信仰。她始終鎮定從容,回答:“我是基督徒。我們的人中間沒有犯過任何罪行。”

    這些游客的相當一部分,由法國這一地區主要省份的傑出人士組成,卡昂法院的主審官啊,瑟堡的首席律師啊,芒市的一位重要公證人啊之類。在那些地方,他們終年成散兵或者象國際象棋中的棋子一樣分散著,每到度假時,便從各個點上來到這個旅館裡集合。巴爾貝克這些豪華旅館的人口,平時一般是富有而且是國際性的,現在又賦予旅館人口以一種相當突出的地區性了。他們在旅館裡總是保留著那幾個房間,與他們那裝成貴族婦女模樣的妻子一起,構成一個小小的群體。巴黎的一位大律師和一位大夫也加入這一群之中。臨走那天,這兩位巴黎人對那些人說:

    “啊,真是,你們不和我們坐同一趟火車,你們真有福氣,能到家吃晚飯呢!”

    “什麼?您說有福氣?你們住在首都巴黎,大城市,而我住在十萬人口的可憐小省城。最近人口統計是十萬零二千,這倒是真的。你們有二百五十萬人口,你們就要回到柏油馬路的巴黎上流社會燈火輝煌的大場面中去。跟你們比,我們這算什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