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
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
愧殺巖下泉,朝夕自清瀉。
卻說那日何心癮離開徐府後,隻身來到了金陵,對於北京來說,金陵也許太過於充滿了胭脂粉的氣味,而北京對於金陵來說,則是充滿了硝煙和戰火。但何心癮到是很喜歡金陵。對於金陵不知為何,他總有著一份特殊的感覺。六朝的古都,秦淮河的碧波。都讓他著迷。他原本就是一個喜愛清靜的人,此從高宗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後,便把皇城遷到北京。這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欽定的首都南京,便成了留都。但因為明太祖的皇陵在南京,所以朱元璋的子孫還是保留了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除了北京的內閣之外,所有的政府機構,如宗人府、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國子監、太常寺、鴻臚寺、六科、行人司、欽天監、太醫院、五城兵馬司等等,凡北京有的,南京也都保留了一套。
但大部分的官位都是虛設一般,因為北京才是真正干實事的地方,而金陵則成了一下京城官員放鬆的地方,因為每天都沒有多少事要去幹,所以一些官員每天也懶得去衙門。每天出門看看煙霧繚繞的秦淮河,風花雪月、掃雪烹茶,名士分韻,佳人佐酒。這樣的生活對於何心癮來說是最好不過的。
他這次從江西來到應天,最大的一個目的就是看看師傅的再傳弟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他很早就聽說過有一個聰明絕頂的少年在應天一帶讀著心學,這讓他感到很好奇,因為雖說師傅的學說是世間少有,但發展幾年後,一直都被那些所謂的正統的凡夫俗子所看不起,認為師傅王陽明的心學是「異端」所以為一般理學正宗所不容。所以連一些老百姓都很排斥著他們的心學。所以在他聽到一個出生官宦家庭的公子哥會真心的喜歡上他們的學說,開始一些當地人說起的時候,他並沒有在意,只是以為是一些浮誇子弟喜歡炫耀,那他師傅的學說來炫耀,所以當時的他並沒有放在心上。但後來傳過來的人是越來越來多,而且是越傳越玄乎,所以他決定動身去看看。在去之前,他已經打聽到了此人姓徐名階,而且還是松江知府的公子。這讓他更想去看看了。所以他選擇了一個清空萬里的日子,從江西出發了,一路上他真可為是遊山玩水,每天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他從江西出發到松江,在路上他一共走了整整一個多月,在一個多月的裡,他每天朝夕而發,日落而息。餓了就買上幾個饅頭,渴了就在一路上的小溪裡捧上幾口溪水。就這樣他一路遊覽到了松江府。到的松江府的時候,他剛好聽說是松江府的徐老爺今日要為他的兒子慶賀他高中了應天府試第七名。到時到來的人很多,而他也本想悄悄的在府外看一眼這個傳人就走,當時他還在想辦法怎麼去偷偷的看一看徐階。沒有想到,幾乎就在自己的眼前,所以他也趁著酒席就進了徐府。進了府後,他選擇在西南方向的一個角落裡坐下來,一來這個位置不是很明顯,所以不太會引人注意,二來西南的位置剛剛好對著徐府的內院,他可以看清楚裡面的一切。所以他選擇坐在了哪裡。
但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徐飛並沒有讓他的兒子徐階出來和大家見上一見,這讓他很是失望,本來他就是藉著這個機會來看一眼徐階,但現在似乎徐老爺不讓他看看他家的寶貝兒子。所以才在徐府的大廳裡嚷著要看許飛的兒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終於看見了傳說著的師傅的弟子。他對徐階很滿意。他幾乎可以斷定此人將來的成就一定不會在師傅之下。因為他看到了徐階眼裡的另一種東西——知行合一。所謂的知行合一即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師傅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像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通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而何心癮從徐階的眼神裡看到了這一切。所以他料定此人而後必當名揚天下。見到徐階後,他本想馬上就走,但他很想知道為何他的心學會有如此深的造詣,所以他決定留下來問一問,但沒想到,他一留還真是留對了,因為他在誤打誤撞之中,救了徐階一命,但他不是一個喜歡別人感激的人,所以他在當晚幫助徐飛退卻強敵後,就悄悄的離開了。離開時他覺得其實誰傳授徐階心學的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師傅的學說能夠發揚光大和一代接一代傳下去,讓大明更多的人去知行合一。他相信師傅的學說會在徐階的手中發揚光大。但他沒想到的是,將心學發揚光大的並不是此人,而是二十年後的另一個人,此人將心學發揚到極致,但心學也在此人的手中徹底衰敗,此人是誰呢?此時的何心癮並不知道,也許他此時更本不知道還會這一個人的存在。但不久後,他就看見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