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船桅桿源於帆船時代,在掛帆揚航的同時,也承擔著艦船「耳目」的作用,正道是:「刁斗三更,風急旌旗亂」。隨著社會進步和艦船技術發展,風帆時代的桅桿漸漸失去了動力源支柱的功能,演變為純粹的艦船信息源載體。
桅桿的位置最醒目,常規來說桅桿下肯定是船體,駱天的話是大實話,不過上官非花了十九個億的代價來尋找沉船,假如無法得願,十九個億就太不值得了,所以他當時就變了臉,臉上甚至浮現出一股殺氣來。
「倒也未免。」邵兵說道:「剛才一番大風浪,海底難免會有一些變化,要是幸運的話,說不定覆蓋在船體上的海沙會水流走。」
對啊,當初沉船時,船隻是直線落下,上面何曾有東西覆蓋?還不是後面海底的一系列變化讓它越埋越深?
邵兵的話讓上官非重新抱有希望,眼下他只是閉緊雙目,希望這一夜盡快過去,第二天能是個好天氣,能夠下海一探究竟。
見上官非沉沉睡去,駱天一個眼色,與邵兵走到甲板上:「這事你怎麼想?」
「你是說船體被覆的事情?」邵兵問道。
「是啊,我看上官先生的樣子,不會輕易放棄,委託失敗,這也不是你的風格,假如船體依然被覆,還有什麼辦法呢?」
「炸藥。」邵兵沉吟道:「炸藥也能引起海底的變化。」
這不是駱天樂見的,假如使用炸藥,只能在船體附近施行,那麼珠寶珊瑚難免會受損,那不是太可惜了?
「你們有帶?」
「別忘了我們有位對軍火彈藥精通的專家。」邵兵得意道:「這是我為什麼單單帶他來的原因,只要我有需要,他就能完成。」
「那麼帶鎖王來的原因是?」駱天的問話一出口,自己也想到了:「也是,既然是珍寶,難保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箱子鎖住,鎖王是開鎖專家,也派得上用場。」
「沒錯。」邵兵看著海上的星星,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這些星星清冷得很,駱天順著邵兵的眼睛看上去:「聽說逝去的人會化作天上的星。」
「哦,那不知道哪兩顆會是我們的父母。」邵兵變得有些傷感起來,這種情緒轉瞬即逝:「明天我會帶著炸藥下去,見機行事,駱天,你自己多加小心,你也看到了……」
後面的話邵兵不再說了,駱天點頭:「我知道。」
夜已深,兩人返回船艙,看到上官非已經醒了過來,正在吃東西,見到兩人進來:「你們去哪裡了?」
「不打擾你休息,我們想了一下明天的對策,明天我們要帶炸藥下去。」邵兵轉身對神槍手說道:「你準備一下。」
這一夜就這麼過去了,駱天拋卻其它,沉沉地睡了過去,這一整夜,只有神槍手在不停地忙活,駱天是被鎖王的歡呼聲吵起來的:「快看,風平浪靜,太陽出來了!!」
駱天爬了起來,出了船艙,看到太陽正在海平線上緩緩升起,的確美不勝收,不過上官非的臉色不怎麼好看,他的那艘快艇不知道被吹到哪裡去了:「上官先生,我們能活著已經很不錯了,況且,海下還有沒船在等著我們。」
上官非深深地吐了一口氣:「我們什麼時候下去?」
「炸藥已經準備好。」邵兵走了過來,手裡拿著一包用防水包包好的炸藥:「在這裡,吃完早餐,補充一下,我們再次下水!」
「好!」上官非應了一聲,豪氣萬千的樣子。
三人重新整理了氧氣瓶,確定無語,重新下水,依舊留了鎖王和神槍手在船上接應,下水前,駱天將邵兵給他的刀貼身放好,這才跳入水中,此時,他是最後一個,上官非最迫切地潛在下面,駱天追了過去,來到珊瑚礁前,昨天的風浪對它沒有太大的影響,駱天心裡一沉,指望風浪對海底的沉船造成影響,這點願望只怕是落空了。
果然,穿過巖洞,來到昨天到達的地點,桅桿只是歪斜到了一邊,露出船體的些許部分,影響甚微,現在也只有用炸藥這一種方法了,三人點了一下頭,駱天和上官非退到遠處,留下邵兵一人在那裡作業。
邵兵量丈了一下距離,將炸藥埋在那裡,駱天突然想到,邵兵要如何點燃炸藥?在水底下,人的行動不比地面,想要離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駱天激動地朝邵兵游過去,剛埋好炸藥的邵兵見駱天折返回來有些激動,雙手一攤,明顯是在質問他在幹什麼?
駱天指指炸藥,又指指邵兵,雙手比劃了一下距離,邵兵就明白了,他苦笑著掏出一個控制器來,駱天險些為自己的無知暈過去,原來是有控制器的,邵兵確定炸藥被埋好,拉著駱天到安全領域去,然後就按了控制器,只聽到一聲巨響響徹在耳邊,一股強勁的水浪襲了過來,將三人的身子朝後面衝去,三人不知道被沖了多遠,才穩住了身形,再睜開眼的時候,已經離珊瑚礁百米之遠了!
珊瑚礁在炸藥的威力下已經離散開來,不少珊瑚礁的碎片飄浮在海水裡,這一響,不知道對海底的生物們有何影響,此時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三人重新回到那裡,上官非興奮不已,這一炸,果然讓船體暴露了出來。
元代(1271—1368年)的造船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大發展,具備了很強的造船能力。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元滅宋期間的至元七年(1270)造戰艦5000艘,至元九年,造戰艦3000艘,自至元十一年(1274)∼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造海船9900艘。《大元海運記》記載,至元二十二年(1285)為濟州河運糧,一次造船3000艘,造船能力之強,可見一班。
《元史·兵志》記載,元朝在江海水路設水驛站424處,共有郵遞專用船5921艘。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說,在黃河入海口見到「有屬於大汗之船舶,逾一萬五千艘」,他估計長江「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萬艘。」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送公主遠嫁波斯,「命備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可見元代已有四桅船。
《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說,「凡海舟,元朝興國初運米者,日遮洋船,次者日鑽風船」,據專家考證,這兩種元代主要的海上漕運船,載重量分別在70噸和40噸上下。該書還詳細記載了元代對「船制」和「風篷」、「舵」、「錨」的講求,甚至具體到各部位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