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印發了當天的號外。報道的主要內容是: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洛陽地區行政督察專負韋孝儒等8人突然失蹤的消息。而這條消息正是暗中留在洛陽,並沒有返回上海的施良發出的,他知道趙理君必定要找韋孝儒報復,所以耐心等待機會。當他得知韋孝儒死後,立刻就通知了報社,故意把事件吵大,然後立刻用匿名的方式也給重慶方面發出了信函。
一個地方的行政長官突然失蹤,這並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洛陽市是省政府所在地,並且還有高級軍事機關——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在那裡。在這樣的地方,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件,不能不使各界人士感到震驚!更不能不引起有關當局的足夠重視。
消息傳開,轟動全國,輿論大嘩!一時之間「韋案「成了朝野注目的一件大事。韋孝儒並不單純是河南省洛陽地區的行政督察專員,而且他還是中統局河南省調查處的主任。光憑這個官銜,就足以說明此人是大有來頭的。
失蹤案件發生後,作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上級機關的河南省政府,和當地駐軍最高當局的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以及責任有關的省會警察局等機關,異常關注,上下左右,忙得不亦樂乎。這更成為中統局河南省調查處泰山壓頂的頭一件大事,他們一方面派出大批特務,四處偵察案情,八方尋找失蹤下落,一方面迅速報告他們的上級,中統局首腦機關,並要求徹查此事。
中統局特務頭子徐恩曾,聞報韋孝儒失蹤一案,直氣得兩眼冒火,七竅生煙,馬上將「韋案」面報蔣介石。
重慶市曾家巖官邸的書房裡,蔣介石身著一件細綢長衫,躺在一張竹製涼席上,兩腿不住的搖晃著。在蔣介石在面前站著一個人,衣著整齊,態度嚴肅。此人看樣子十分恭謹,但心情顯得頗不平靜,他雙目凝視著蔣介石,正在痛切陳詞,此人就是徐恩曾。
「報告總裁:洛陽市是河南省政府的所在地,況且又有第一戰區司令部駐在那裡,在這樣一個機關林立,軍警如毛的地方,居然會發生駭人聽聞的專員失蹤案,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徐恩曾憤憤然地陳述著。
「嗯!恩!」蔣介石顯然對這一類的問題並不太感興趣,所以並無強烈的表示。
「報告總裁:對這個問題我倒有個看法。」徐恩曾說道,「根據中統和軍統之間的歷史關係,我認為韋孝儒等8人失蹤一案,必定是戴笠手下的人幹的。其他方面的人,既沒有理由,也沒有這麼大的膽子,像頭腦這種膽大妄為,無法無天,實在是為親著痛,仇著快啊!韋孝儒等這樣不明不白地犧牲了,並且不是死於敵人之手,而是死於內部的義氣之爭,也著實令人氣憤!」
「嗯!恩!」蔣介石的表示依然很平淡。
「讓他們像這樣胡鬧下去,今後就無法工作!」徐恩曾說道「為了維護黨內團結,為了嚴肅法紀;我建議,並且我懇求總裁,務必嚴令軍統局查明真相,懲辦兇手,以利一致對敵。」
蔣介石聽完了徐恩曾的報告,並不十分著急,依然是平平淡淡「嗯!恩!」了兩聲,然後說道:「你談的情況,看來有一些道理,但是,現在尚無確鑿證據,等查清了事實真相之後再說吧!」
軍中二統本來是蔣介石最得力的兩個政治打手,他們的矛頭自然主要都是指向中國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的。但是,在兩「統」之間,為了爭權奪利,其矛盾激烈之程度,往往並不亞於其對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人民。徐恩曾曾含憤告狀,雖然並未舉出有力證據,但事實表明。八九不離十是戴笠所為。
當然,蔣介石對於中統和軍統之間歷來的矛盾情況,心裡也是有數的。但他並不擔心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恰好相反,甚至相反他希望兩者存在矛盾,因為他對待下屬的一貫方針是製造矛盾,利用矛盾,駕馭矛盾,藉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個意義上說,中統和軍統矛盾得越激烈,對他的統治地位也就越有利。因為雙方都要爭寵,就必然向他靠得越緊。也是出於這種考慮,所以當徐恩曾在他面前義憤填膺,慷慨陳詞時,既看不到他的明確表態,也聽不到他的果決斷語。當然,蔣介石盤算的,是靜觀事態發展,然後再作有利於「我」的定奪。
從蔣介石的言談和表情上,徐恩曾似乎已經看透了他的心思,所以也不好再說什麼,說完了便知趣地及時告退而去。
雖然徐恩曾的御前告狀碰了釘子,但他自信自己的估計是絕對正確的,因此,他心裡十分憋氣。但轉而又想:「自己之所以告不響,就是缺乏證據。好!我找出真憑實據再說。」於是,他便派出大批特務進行調查。
調查剛剛展開,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函,正是施良寄出的那封:據查悉,為河防緝私問題,軍統駐洛陽負責人趙理君和我們經常鬧矛盾,特別前不久,因捉拿軍統內部通敵人員,韋專員先斬後奏,將叛徒與日本特務直接槍斃,激怒了趙理君,韋孝儒失蹤一案,必為趙理君惡毒報復之手段!
據此,徐恩曾再次要求蔣介石嚴令查辦。蔣介石也不好再行阻攔。於是,蔣介石手諭戴笠去查辦。
戴笠獲得蔣介石徹查「韋案」的手諭之後,很費了一犯心思,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在洛陽地區,趙理君和韋孝儒之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處於極度緊張狀況之中。因此,他料定「韋案」必定是趙理君所為無疑。
正是為了這個緣故,戴笠深深地感到「韋案」很不好辦。如果認真辦,必定會傷害自己的部下,並且與自己的面子也很不光彩;如果不認真辦,又礙於有蔣介石的手諭,實在不好交差。究竟如何是好?
為了這件事兒,戴笠考慮了很久,終於有了萬全之策,於是,就將蔣介石的手諭,添頭加尾,照抄照轉,發了下去。當然,他相信軍統局河南省調查室主任岳燭遠是完全能夠領會他的真正意圖的。
因為「韋案」發生在洛陽市,所以戴笠就用自己的化名,親自給岳燭遠下達了徹查「韋案」的命令。
戴笠在給岳燭遠下達命令的電文中是這樣寫的:
洛陽,岳燭遠兄:(密)頃奉上諭,「查洛陽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中統局河南省調查處主任韋孝儒等8人突然失蹤,務必在最短期間內徹查破案」等情,務望盡力為之。弟金水已寒印。
岳燭遠是一個聰明人,看完戴笠的電令,就進行了一番認真的研究。首先根據中統局和軍統局之間歷來的矛盾關係和戴笠一貫死要面子竭力袒護部下的性格,他判斷。這一通徹查「韋案」的命令,只不過掩人耳目的煙幕彈而已。
接著岳燭遠又仔細研究了電令的全文,細細體會戴笠電令的語氣,於是,對戴笠的真正意圖很快就心明肚亮了。
儘管如此,戴笠還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又將沈醉找來,密令沈醉前往洛陽,暗中協助調查。戴笠知道沈醉曾跟隨趙理君多年,兩人情誼甚深,自己派他前去,應該是萬無一失了……
古都洛陽的火車站,一列南來的火車轟鳴著開進站台,一個身著長衫的,戴著墨鏡與禮帽的年輕人提著一隻小皮箱從車上下來,混在人群中向外走著。此人正是奉命前來調查韋案的軍統特工沈醉。
接到這項命令後,沈醉的心裡一直難以平靜。趙理君與沈醉的關係非同尋常,沈醉剛剛出道的時候,就是跟隨在趙理君的身邊。趙理君很喜歡這個機靈的小伙子,處處加以指點,並極力在戴笠面前推薦,才有了沈醉今天的成就。可以說,兩人是半師半友的關係。
以沈醉對趙理君的瞭解,他非常清楚,韋案八成就是趙理君安排人做的。他心中既讚歎趙理君的出手狠辣,心中又暗暗為他擔心,因為他能感覺的出來,雖然戴笠有心要維護趙理君,但從蔣介石、陳果夫、徐恩曾等人的態度,對此事卻絕對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一個處理不當,趙理君很有可能就要人頭落地,而他沈醉也將背上一個忘恩負義的罵名。
沈醉正胡亂的想著,順著人群往外走,一隻大手突然從背後輕拍了他一下,隨後一個熟悉的聲音在他身後響起:「就知道軍統得派你來調查此事,等你兩天了。」
沈醉不用回頭,也知道身後的人必定是打過多次交道的施良,所以也沒有回頭,反而是笑著說道:「還知道來接我,很夠朋友,幫我拿行李。」說著話,他順手把手中的皮箱往後一塞,扔到施良的手中,大步又向前走去。施良無奈地搖頭笑笑,跟著沈醉一起向前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