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這般,數年後,此人不知從何學的一身的武藝,不僅劍法高超,而且還江湖之中頗為有些名氣,得
了一個丹陽大俠的稱號。邵方甚是喜歡這個名號,接著這個名號,他便開始,廣結人緣,市井無奈,和尚
道士,名門正派,江湖浪子,甚至仕宦人家,內廷大癒A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他統統交往。而且交往的這
些人都對他極為佩服,大有以他馬首是瞻之勢!」
「呵,看不出來,這邵方到有兩下子啊,看他這情景,竟有點像水泊梁山的及時雨宋公明瞭,在江湖上
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啊!」尹俊笑著道。
穆清點了點頭道:「尹大哥說的有些道理,不過以我看,如期說此人像梁山泊的宋公明,還不如說此人
在效仿」戰國四公子「更為貼切。
我點了點頭道:」不錯,以此人的做法,對於士,不論賢不肖,都很謙虛,以禮相待,不敢以富貴而傲
人。因此方圓幾千里的士都來投奔他,以致在江湖無所不能,這些的確和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極為相像!
據說,當初信陵君公子對於士都以禮相待,不敢以富貴而傲人。因此方圓幾千里的士都來投奔他,以致食
客有三千人,才有後來的竊符救趙(注1)。而此人接下來干的一件事,倒和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頗為相
似!「」哦,是嗎?快給我說說,這邵方究竟幹了什麼好事了?「尹俊迫不及待的道。
我點了點頭道:」據江湖傳聞,新皇帝登基不久前,首輔徐階徐閣老因諫止當今聖上不要沉湎酒色,凡
事已過世為師為重,引起當今聖上的極為不滿,加之司禮監掌印太監李芳(注2)在一旁煽風點火,聖上
大怒,聖上大怒之下,徐閣老便被當今聖上下旨致仕,回了松江老家。「 」嗨,這事早不是什麼秘密的
事情了,江湖人人皆知當今聖上一怒之下將徐閣老趕回了老家,讓自己的老師高拱,高閣老做了首輔,這
個人江湖人人皆知的事情,不知和這個邵方何有關聯啊?「
【 信陵君
名魏無忌(?∼前243),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異母弟。魏安厘王元年(公元前
276年)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號信陵君。生年不詳,死於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史
記·魏公子列傳》載:公子對於士,不論賢不肖,都很謙虛,以禮相待,不敢以富貴而傲人。因此方圓幾
千里的士都來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一次,公子正與魏王下棋,得到趙兵將寇北境而舉烽火的警報。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公子攔阻說:「是趙王出來打獵,不是入寇。」說完,又不失常態地與魏王博。魏王卻驚恐不安,已無心
再博。不久,又從北方傳來消息說,趙王在打獵,不是入侵。魏王大為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趙王是出
來打獵的?」公子說:「我的門客有能探聽到趙王隱秘的人,趙王的活動總是向我報告,所以我能知
道。」
竊符救趙
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圍邯鄲,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救,魏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救
趙。秦王派使者威脅魏王說:「趙的國都很快就被攻下,誰敢救趙,等到破了趙就先打誰。」魏王恐懼,
令晉鄙軍留鄴築壁壘,名為救趙,實際上是觀望兩國的勝敗。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連不斷,責怪公子
說:「我以為你有救別人困危的崇高義氣,今邯鄲危在旦夕而魏國救兵不來。公子縱然輕易地拋棄我,難
道也不憐惜你的姐姐嗎?」信陵君為此事很憂慮,屢次去請求魏王,門客們也用各種辦法勸說,魏王始終
不聽。公子估計魏王不肯派兵救趙了,便決定帶一百多輛車騎去趙,跟秦軍死拼。路過夷門,遇見侯贏,
侯贏說:「公子勉勵,我年老不能跟從。」公子已行數里,總覺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現在將
去拚死,為什麼他沒有一言半辭送我呢?於是又回來見侯生。侯贏笑著說:「您的行動好像是以肉投喂餓
虎。」侯贏支開旁人悄悄對公子說:「我聽說調動晉鄙的兵符在魏王的臥室內,魏王最寵愛如姬,她可隨
便進出臥室,能夠竊到兵符。我還聽說,如姬因為父親被人所殺,想要報仇,三年沒有找到仇人。如姬曾
哭泣著求您。您派人取了仇人的頭獻給如姬,如姬很感激您。如請她偷出兵符,就能救趙了。」信陵君依
照侯贏的辦法,果然得到了兵符。
信陵君帶人要去調動晉鄙的軍隊,侯贏又對他說:「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晉鄙如果不聽從,就危
險了。要帶朱亥去,必要時就把晉鄙打死。」公子一行到鄴,要代晉鄙領兵。晉鄙合符後,表示遲疑,不
想交出兵權。在這緊急時刻,朱亥從袖子裡抽出四十斤重的鐵椎,把晉鄙打死。公子遂將晉鄙軍,他下令
軍中,說,「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父母。」得選兵八萬,進兵
攻擊秦軍。秦軍在魏軍、楚軍和趙軍的外內夾攻下大敗,邯鄲圍解。趙王及平原君親自到邯鄲郊界迎接公
子。平原君背著箭袋為公子在前引路。趙王一再感謝說:「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
明代司禮監設「掌印太監一員,秉筆、隨堂太監八員,或四五員……司禮監提督一員,秩在監官之
上,於本衙門居住,職掌古今書籍、名畫、冊葉、手卷、筆、硯、墨、綾紗、絹布、紙剖,各有庫貯之。
選監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鎖鑰。所屬掌司四員或六七員,佐理之。並內書堂亦屬之。又經廠掌司四員或六
七員,在經廠居住,只管一應經書印板及印成書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司禮監的職權為掌冠
婚喪祭禮儀、賞賜筆墨書畫、督導光祿司供應皇宮筵宴等事務。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朱元璋對宦官機構進行第一次調整時,增設了禮監司,其職權為掌宮
廷禮儀。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第二次全面調整時,司禮監的職權則改為掌冠婚喪祭禮儀、賞賜筆墨
書畫、督導光祿司供應皇宮筵宴等事務。這時,司禮監雖仍排列在內監之後,但新增加的掌御前勘合、內
使出門馬牌等機要工作,無疑已大大提高了其地位。
永樂時期,司禮監仍為宦官的一般衙門。但到宣宗朝,司禮監的地位開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
年),特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授小內使書,而太祖不許宦官識字讀書之制從此廢除。內書堂直屬司
禮監,其主要任務是為二十四衙門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負責記錄御前文字的太監和掌封進本章、發行諭批
的文書房宦官亦均出自內書堂。
伴隨著內閣票擬的制度化,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的制度應運而生。票擬出現之後,依制閣票應由皇
帝親自批答,但實際上早在宣德時期皇帝已不能做到這一點。不久,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即應
運而生。正統以後,每日所奏文書,除皇帝御筆批數本外,其他都歸眾太監擬照閣中票擬字樣用硃筆楷書
批寫。與此同時,司禮監自身的權力和結構也進一步高漲和嚴密化。首先,司禮監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
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舉凡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等大權皆歸屬司禮太監。
其次,在組織形式上,司禮監已形成為一個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部院相對應的龐大的官僚機
構。司禮監實質上成為內廷的另一內閣,其掌印太監實際已成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
內閣的設立是客觀的需要,司禮監的勢力則是出於皇帝主觀的需要,儘管他們的權力被後人稱為有宰相
之實,但從制度上可看出內閣、司禮監都沒有掌握獨立的相權,而是被皇帝成功地分成兩個部分,成為明
朝皇帝集中皇權的兩個政治砝碼,它們各居一端,在皇帝的控制下,保證了皇權的集中和正常運行。即使
皇帝疏懶、年幼或無能,這兩個砝碼也沒有改變平衡機制的能力。明代大多數皇帝深居宮內,卻能夠維持
統治,這不能不歸功於這種平衡機制。有其利則有其弊,明代監閣體制在發揮其合理功能的同時,也不可
避免地在國家政治方面產生出宦官之禍等負面影響。
司禮監秉筆諸太監權力來自明代特有的票擬與批紅制度。明代廢相,內閣與各部大臣奏議公事先行
「票擬」,由皇帝「朱批」決定可否。由於廢相後繁瑣朝議使皇帝無力負荷,加以若干君主廢弛朝政,遂
有秉筆太監代為「批紅」的制度。即各部公文奏議交司禮監分類後,揀選其要呈送皇帝。皇帝或親批,或
由秉筆口述大要而皇帝口決,秉筆代為「批紅」,發還內閣與各部依據批紅撰寫正式詔書執行。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載:「……司禮今為十二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封柄機要,僉書、秉筆與管
文書房,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且常服亦稍異。其宦官在別署者,見
之必叩頭稱為上司。雖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為禮也。內官監視吏部掌升選差遣之事,今雖稱清要,
而其權俱歸司禮矣。」王振、尚銘、馮保、劉瑾、魏忠賢等皆曾任司禮監之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