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現在怎麼辦?快說!」那可汗衝著扎和台吼道。扎哈台抬眼望了那可汗一眼,心中一聲冷笑道:「這大汗想通過一品紅的毒性來讓嘉峪關自生自滅,但可惜一旦嘉峪關真的因為一品紅而爆發了瘟疫,那麼蒙古大軍也勢必不能通過嘉峪關來直搗中原了。哎,這大汗看似聰明,卻做出這般愚不可及的事情來!」那可汗見扎和台半響沒說話,臉上的表情卻不停的在變幻,心中著是有些怒火,望了一眼,吼道:「你倒是說啊,現在怎麼辦?」扎和台瞟了一眼那大汗肥胖的身體,從一把太師椅上坐了起來,微微一抱拳朗聲道:「啟稟大汗,這是也不難!」「哦,是嗎?侄兒有何好辦法只管說來!」那大漢眉開眼笑的說道。扎和台點了點頭道:「依侄兒想來,大汗的這個依一品紅來攻城略地的辦法還是極好的,只要我們……?」「只要什麼?快說,你什麼時候也學會了漢人的那一套了!快說!」那可汗有些怒道。
「是!依侄兒看來,這一品紅毒性雖然厲害,但也並非是無藥可解,只要我們找到一個好的郎中配出解藥,那麼在嘉峪關成了一座空城的時候,我們蒙古大軍豈不可以橫衝直入嘉峪關了!」「哈哈哈……哈哈哈……不錯……不錯……侄兒,你這辦法不錯,趕快去找一個好的郎中,讓他將那一品紅的解藥給我配出來,快……?」那可汗滿臉興奮的道。
「是,侄兒這就去辦!」扎和台應命退了出去。大帳裡,那可汗皺了皺眉頭,背著手在偌大的大帳之中轉了幾圈,忽然目光如電的望了一眼大帳外面的深夜,朗聲道:「來人!」大帳外,一名提著兩把板斧,一身戎裝的大漢走了進來,就地一跪朗聲道:「大汗有何吩咐!」那大汗望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大汗,道:「博爾情,我命令你速速帶領十名我蒙古勇士化裝潛入嘉峪關內,在嘉峪關內找到一名醫術高明的郎中回來!」「是,末將領命!」博爾情利索的站來了起來,就要朝帳外走去。「等等……?」那大汗似乎有些不放心的喊道。
博爾情疑惑的轉過身來,望了一眼那可汗道:「可汗還有何吩咐?」那可汗渡了兩步,轉過身來道:「中原人多欺詐狡猾之徒,你武功雖好,但不要被中原給騙了,這此任務事關我蒙古勇士能否入主中原,故而爾等一定要謹慎!」「是,末將絕不敢辜負我草原上的勇士的期望!」博爾情動容的說道。「好,去吧!」博爾情微微一抱拳大步踏出了大帳外。深夜,那大汗渡到酒桌旁,親自倒了一杯馬奶酒,猛的一飲而盡,忽望著大帳外的夜空低聲吟唱道:」西望月窟九譯重,嗟乎自古無英雄。出關未盈十萬里,荒陬不得車書同。天兵飲馬西河上,欲使西戎獻馴象。旌旗蔽空塵漲天,壯士如虹氣千丈。「1唱罷,望著夜色之中的嘉峪關久久沒動。似乎在等待著某種慾望,許久才低歎了一聲:「大明我會來的!」
( 西征
耶律楚材
西望月窟九譯重,嗟乎自古無英雄。
出關未盈十萬里,荒陬不得車書同。
天兵飲馬西河上,欲使西戎獻馴象。
旌旗蔽空塵漲天,壯士如虹氣千丈。
1219年,元太祖因花拉子模國殺蒙古色目商人而發動第一次西征,遠征中亞及東歐諸國,耶律楚材跟隨西征,寫下這首詩
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國大臣。字晉卿,號玉泉 耶律楚材半身畫像
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為吾圖撒合裡。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生長於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傳統,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了。初仕金,為開州同知、左右司員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軍攻佔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派人向他詢問治國大計。[1][2]他早已對腐朽的大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對干戈四起、生靈塗炭的神州大地,他決定以自己的才華輔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十四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隨成吉思汗征西夏,諫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發殺戮,使貪暴之風稍斂。 窩闊台汗即位後,耶律楚材倡立朝儀,勸親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禮,以尊汗權。從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譽為「社稷之臣」。初執掌中原地區賦稅事宜,建議頒行《便宜一十八事》,設立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對改漢地為牧場;建立賦稅制度,設置燕京等處十路徵收課稅所。窩闊台汗三年(1231),任中書令(宰相)。此後,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制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的政治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殫精竭慮,創舉頗多。主要有保護農業,實行封建賦稅制度;改革政治體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對屠殺生命,保護百姓生命;禁止掠民為驅,實行編戶制度;反對撲買課稅,禁止以權謀私;主張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使新興的蒙古貴族逐漸放棄了落後的遊牧生活方式,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使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封建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為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