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局長拿起酒瓶,準備倒酒,被小陳攔住了:「局長,我們除了渴,就是餓。」
「行,那就一邊吃飯一邊說。陳師傅,先弄兩碗湯來。」
陳師傅端來了兩碗青菜雞蛋湯。
小陳和小曹接過筷子,端起碗,一口氣將湯全部倒到肚子裡面去了。
陳師傅又端來了兩大碗飯。
小陳扒了幾口飯以後,從褲子口袋裡面掏出一個筆記本。翻到其中一頁。
劉大羽、左向東和韓玲玲都目不轉睛地望著小陳的臉和他手中的筆記本。
「劉隊長,馮家村有兩個人符合你們給出的條件,這兩個人自從去年年底離開家以後,到現在都沒有回來過。」
「這兩個人叫什麼名字?」盧局長道。
「兩個人都姓馮,一個叫馮開來,一個叫馮濟才。是叔侄倆——是堂叔侄。」
家族特點在這裡顯現出來。
「多大年齡?」劉大羽道。
「馮濟才今年五十一歲,馮開來四十二歲。」
在劉大羽的記憶裡,1號的年齡在四十三至四十五歲之間,馮開來四十二歲,年齡基本吻合;2號的年齡在五十歲左右,馮濟才五十一歲,正好吻合。
「這兩個人的身高是多少?」
「馮濟才的身高和我差不多。」
「劉隊長,小陳的身高一米七零。」
2號的身高一米六九,馮濟才的年齡與身高和2號也能對上號。
「馮開來的身高呢?」
「馮開來的身高比馮濟才稍微矮一點,大概在一米六八,或者一米六九的樣子。」
1號的身高就是一米六八。
難道1號就是馮開來,2號就是馮濟才。
「大半年時間不回家,兩家人為什麼不報案?」
「馮家村的人,有不少人家過去都以盜墓為業,文化大革命被革掉了不少人。」
「革掉了不少人?此話怎麼講?」
「那幾年,抓革命,促生產,凡是不誤正業的人都幹起了種田的營生。」
「請接著說。」
「我們說到哪兒了?」
「兩家人為什麼不報案?」
「馮濟才叔侄倆回後來又重操舊業,他們每次出去,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多。聽他們的家人講,這兩個人不管到哪裡去都是形影不離。」
「家裡人有沒有說他們出去做什麼?」
「沒有說,但心裡面應該有數。」
「他們有沒有說兩個人這次出門到什麼地方去?」
「沒有,兩個人每次出門都不說這個。」
「他們和家裡面沒有書信往來嗎?」
「他們走南闖北,行蹤不定。」
「以前有沒有春節不回家的情況?」
「這——我們倒沒有想起來問。」
「明天,我們領你們去。」小曹道,「我們只問了一些基本情況。」
「馮家村離縣城有多遠?」左向東問。
「騎自行車得一個多鐘頭。主要是路不太好走,馮家村離大路有七八里的路程。只能騎自行車,汽車進不去。」
左向東的意思很明確,他現在就想到馮家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