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江山裡有我的名字-男皇后傳 番外 南朝建康古城介紹
    所附古城地圖在韓子高吧裡,有興趣的親可以去搜。

    一、整個建康可分為三個部分

    外圍——建康城(都城)——台城(宮城)

    1、外圍

    建康無外郭城,但其西有石頭城、西州城,北郊長江邊築白石壘,東北有鍾山,東有東府城,東南兩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柵,設籬門,成為外圍防線。

    都城南面正門即宣陽門,再往南五里為朱雀門,門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橋朱雀航。宣陽門至朱雀門間是五里御道,御道兩側是百官居所和佛寺。許多王公大臣的府邸也遍佈在秦淮河畔兩岸。如秦淮河南岸的長干裡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烏衣巷則是東晉王、謝名門巨族累世居住之地。而皇室貴族的住宅多分佈在城東青溪附近風景優美的地帶。

    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內外遍佈佛寺,有五百餘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雞鳴寺前身)、瓦官寺、開善寺和城東北攝山的石窟寺等。

    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長江,又從秦淮河引運瀆直通宮城太倉,運輸貢賦,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運瀆,以保證漕運和城壕用水。

    2、建康城(都城)

    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東吳,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長,東西略短,位置約在今南京城北部,以土築成。東晉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吳舊城,增辟九座城門,至齊時在土城外包磚。

    都城的宣陽門正對著宮城的正南門大司馬門,兩門之間是二里長的御道。御道兩側開有御溝,溝旁植槐、柳。大司馬門前東西向是一條橫街,正對都城的東、西正門。

    苑囿主要分佈於都城東北郊。宮城北有華林園,原是東吳的舊宮苑,宋時加以擴建。覆舟山有樂游苑,宋時就東晉藥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東晉時築長堤以防水患,並引湖水通入華林園、天淵池和宮內諸溝,再下注南城壕。

    3、台城(宮城)

    東吳的宮城在都城內偏北部分,西為孫權建的太初宮,東為孫皓建的昭明宮和苑城。東晉鹹和年間在東吳昭明宮、苑城的舊址上新建宮殿,名曰建康宮,又名顯陽宮,是東晉和南朝朝廷禁省和皇宮的所在地。據記載宮城有宮牆三重(南朝時,台城內有一道內城),城池高大堅固,易守難攻,所以一旦強敵入侵,朝廷往往退守台城以集中力量禦敵。

    因為當時朝廷是以尚書檯為主體的中央政府,而尚書檯位於宮城之內,因此宮城又被稱作台城。此後兩百餘年直到陳朝滅亡,除了後宮園囿內的建設,台城的規模制度基本保持不變。

    東晉時台城共開五門,南面為大司馬門和南掖門(後曾改名為閶闔門、端門、天門),東、西、北面各有一座掖門。南朝宋時在南面兩側各開一門,即東掖門和西掖門,並將東晉時的原東掖門改名萬春門(南朝梁時改名東華門)、原西掖門改名千秋門(梁時改名西華門)、原北掖門改名承明門(南朝齊時復名北掖門,又名平昌門)。梁時在台城北面西側新開大通門。至此台城共設八門。

    大司馬門內的太極殿是台城的正殿,用於舉行隆重典禮。太極殿規模宏大,高八丈、長二十七丈、廣十丈,初為十二間,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太極殿兩翼設太極東堂和太極西堂,各七間,是皇帝日常議政、筵宴、延見、起居的所在。太極殿與附近的中書省、門下省都屬於「禁省」範圍。

    梁武帝時國力強盛,於是大修宮室,將太極殿擴為13間,以契合閏月之數,並在太極殿和東西兩堂內鋪砌花紋錦石。台城原本無闕,508年(天監七年)梁武帝命衛尉卿丘仲孚在大司馬門外建石闕一對,命名為「神龍」、「仁虎」。據記載,雙闕的趺座高7尺,闕身則高5丈、長3丈6尺、厚7丈5尺,石闕上鐫刻珍禽異獸,「窮極壯麗,冠絕古今」。

    二、建康城附近其它重要城池介紹:

    1、東府城:

    東府城位於建康城外東南處,今南京市通濟門附近,臨秦淮河。為東晉、南朝宰相兼揚州刺史的府第所在地,因在揚州舊城以東得名。每建康有事,必置兵鎮守。梁紹泰末焚燬,陳天嘉中遷至府城東的齊安寺,陳亡後廢。

    陳光大元年,安成王陳頊當時為尚書令兼揚州刺史,如果他聽從沈皇后詔令的話,就應該去這個地方赴任。

    2、丹陽郡城

    西晉丹陽郡治所在建鄴縣(建康城南門外),領建鄴縣、秣陵縣、丹楊縣、江寧縣、永世縣、溧陽縣、湖熟縣、句容縣、於湖縣、蕪湖縣、江乘縣等縣。 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因建都建康,改丹陽郡為丹陽尹。宋齊梁陳因之。

    陳光大元年,吳明徹為丹陽尹,應該是在駐守在這裡,離京城很近,是安成王的親信和外援。可見安成王不管是在朝堂上說了算,在軍事及地利上也佔有絕對優勢,在建康城內外,無人可以與之抗衡。

    3、石頭城

    石頭城處於建康城外西側,是建康城的軍事防禦重地,在為今南京清涼山。一般外敵入侵,首先佔領石頭城,為攻打建康城做準備。

    三、建康古城的毀滅和今天遺址所在

    隋滅陳之後,建康城被下令平毀,原來的綺麗宮室都化為廢墟。此後多有文人以台城與南朝的興廢為題懷古詠史,唐朝詩人韋莊曾有《台城》詩云:「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到了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楊吳在建康故址上興建金陵城,台城遺跡就此徹底湮沒地下。

    台城湮沒之後,宮城的具體範圍一直不明。明清史料記載「珍珠河正在(台城)宮內」、在「玄津橋大街以北」。朱偰在1936年出版的《金陵古跡圖考》中提出台城的四界分別是:南至干河沿、北至雞鳴寺前、西至中山路西、東近成賢街,這種說法的影響相當大。

    後來又有學者將台城的範圍進一步限定在今東南大學一帶,即:北起北京東路、南至珠江路、東至珍珠河、西至進香河。2001年,南京市博物館王志高等人對這一帶多處工地進行了考古發掘,然而沒有發現任何與六朝宮城相稱的遺存。此後,他們在《景定建康志》中發現「古台城」被標注在南宋建康府城內東北方位,於是確定台城核心區應在大行宮及南京總統府一帶。

    從2002年至2008年,他們對這一地區的20多個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多條六朝時期的高等級道路、城牆等建築遺址和大量瓦當、瓷器等精美遺存。其中,在利濟巷西側工地發現了一段寬25米的城牆體,經確認為台城東側城牆;在游府西街小學的發掘確定了台城南界;在南京圖書館新館工地發現了台城第三重城垣的東南角;在鄧府巷東側工地發現南北走向的夯築城垣遺跡和城垣外側寬約18。5米的城壕,確定了台城西界。至此,台城的東、南、西三界都被確定。考古發掘表明,六朝台城大致為長方形,其縱軸方向為北偏東25度,是一座「傾斜的皇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