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駕鶴西遊,大勢已去,相信他應天很快就會登台,自然要比原燕太子有能力得多,攻取薊國,不在話下。
而且,在戰場上暗殺燕太子,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可以像前一次那樣,把責任完全推卸到薊國人頭上,誣陷是他們所作所為。
果然,燕太子被刺,死在自己寢帳內,燕軍當天深夜便知道消息,頓時全軍一片混亂。
主帥已死,當然副帥元,或者即將趕來的二路元帥,充任元帥之職。
燕太子慘死在戰亂當中,作為燕國極其重要的王子之一,一國儲君,別以為少一隻胳膊,在自己眼前晃時,燕王看著彆扭,似乎有傷大雅,有失國家體面,可是,真要在戰場上喪了命,那些缺點,別人看不慣的身體缺陷,都成為可以用來疼愛與憐惜的對象。
因此上,燕王肯定會要求,留在薊國戰場上的將帥們,就近追查殺害燕太子的歹人,盡快找出兇手,為燕太子報仇。
這追查殺害燕太子兇手的事情,別說是薊國人幹的,就算不是,是燕國自己人,又往哪裡去查找?還打仗不打?。
還有,燕太子新死,燕王很有可能把部分責任歸罪到燕軍身上,最大責任的,自然也就是新統帥,沒有立功,或者不管立多少功,趕回燕京時,基本上都首先被治罪。
更何況,燕太子這一次與薊軍作戰的方針政策是:不管犧牲多少兵力,也要往前衝,恨不得把薊軍立刻消滅乾淨似的,他那股復仇般的狠勁,別的將帥恐怕真比不了。
其實,薊國將士們也是相當勇猛的,非常不容易對付,親歷戰場的燕軍們,深有體會。
也就是說,能不能戰勝薊軍,勝利到什麼程度,其實並不好把握。
就是完全可以打勝,恐怕也只是燕太子作戰方式的繼續,功勞有可能一大半歸了死者。
如果戰敗,幾罪歸一,說不定就連性命都保不住。
所以,其實沒有人再願意出來擔任燕軍元帥這一職責,誰願意幹只有吃虧,卻討不到便宜的差事做。
如果等待燕王下令任命,這山高皇帝遠的,一來一去,快馬加急,也顯然來不及。「將在外,君令有所受有所不受。」,講的就是軍情瞬息萬變,等不及皇帝的命令,元帥必須果斷自由處治,並不是元帥權力有多麼大,而實在是刻不容緩,只有統帥可以當場把握。
燕太子死去的第二天,天剛濛濛亮,亂作一團,六神無主的燕軍,敗走背後打下來的,原屬於薊國的,最近一座城池。
軒轅哲很奇怪燕軍為什麼突然撤退,當打聽到確切消息,是由於燕軍主帥燕太子昨夜晚間被刺身亡,他頓時抖擻精神,率領薊軍追將過去,立志要收復失地。
燕軍沒有一個做主的統帥,群龍無首,只有幾位將軍商商量量,解決所有軍情戰務,各抒己見已經很不錯,何況還有那些不願意招惹是非,沉默不語者,亦不在少數,往往拿不出一個切實可行的主意。
新趕到的二路元帥,在燕國將軍們當中,地位其實不高,他來的任務,主要是把兵和糧草送給燕太子使用,並沒有太多本事,也無意承當全軍統帥之職,就是他自己樂得接受,一直跟隨燕太子征南戰北,一路廝殺,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的將軍們,哪個肯服他。
可想而知,薊國的收復戰從此拉開序幕。
軒轅哲指揮有方,薊國將士們衝殺在前,而燕軍卻意志消沉,管事的將軍們就有好幾位,反而是經常決議不下,致使全軍無法行動,正所謂「鳥無頭不飛,人無頭不走。」。
燕軍繼續緩慢敗退,只在薊軍叫陣,不得己時,上去應付幾下子,轉為處於防守之中。
燕軍人數眾多,想要以很快的速度收復所有失地,也並不是輕而易舉可以辦到的。
主帥燕太子在軍中遇刺身亡,當然得有將軍趕緊上書呈報燕王知道,並且盡早把燕太子的靈柩,派人快速運回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