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世歷1085年的時候,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時間的長腳往往經過得太慢——這其中,既有無力抵抗入侵的平民,也有心急想要早日佔領敵人土地的軍人。也許身處其中的人,永遠都會對時間如此敏感,無法改變。
該年4月,頭一天的24小時仍然還沒有過完,前線就再次傳來噩耗:位於首都以西約四十公里的軍事重鎮捷卡堡失守,原本駐守在那裡的曼尼亞兵和他們的盟軍,除了少數僥倖逃脫外,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奧登尼亞軍的俘虜,剩下的那部分,則早已在此城的保衛戰中犧牲了。奧軍第二集團軍群集結兵力,朝這個易守難攻的據點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雖然在之前沒有預測到敵人竟然會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就行進到這裡,守軍中有不少人都缺乏準備。而且在敵人高炮與空軍轟炸中,曼尼亞軍城內的火炮都無力還擊,即使如此,留守此處的曼尼亞騎兵部隊還是進行了激烈的抵抗。這讓負責進攻此處的奧軍第7裝甲師和第10步兵師、第18步兵師都有不少損失。由於雙方都清楚此處乃是曼尼亞首都的門戶,一旦失守,其首都亦就此不保,所以雙方都不會放棄這裡。
為了能早日拿下曼尼亞首都,以達到其政治和軍事上的宣傳目的,第二集團軍群總司令埃希曼上將把其轄下的禁衛軍神箭裝甲師和剛剛重新借調過來的威廉一世步兵師派往該處,協助進攻。對於第一集團軍群的王牌步兵師得以經過調配之後歸入他的麾下,埃希曼可著實花費了不少口舌功夫,這才讓第一集團軍群總司令勉強點頭,讓它調往北部進行作戰。為此,第一集團軍群下原本與該步兵師配合默契的第1裝甲師師長可是老大不高興。不過命令已出,他們反對也無用,於是威廉一世步兵師就奔赴捷卡堡,與在那裡的部隊匯合,力求早日攻下該處,打開通往曼尼亞首都的門戶。
當禁衛軍裝甲師先抵達捷卡堡外圍時(沒辦法,坦克的前進速度確實比沒裝配多少車輛的步兵師要快得多),三個師團已經損失了超過五百人——這個數字對於他們的總人數來說並不算是大損失,不過相比起之前的一帆風順,這簡直算是蒙羞了——所以他們的師長大為惱火,誓要攻下此城方罷。
由於這座城市在中世紀時就是以堡壘的方式來建造,所以外牆十分堅固,又留有槍眼,正方便裡面的守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瞄準打到外邊的敵人。而且奧空軍的轟炸也無法炸開這些老舊但堅固的城牆,所以曼尼亞兵才能在敵人如此猛烈進攻的形勢下,還能守得住。他們也有不少傷亡,不過憑著頑強的決心和對後方的負責,這些曼尼亞人沒有退卻半步,只是依然在與敵人進行著拉鋸戰。他們也盼望著不久之後,將會有援軍前來這裡和他們並肩作戰。
在外面強攻不下時,奧軍的指揮官開始想辦法,在城的四周找出缺口。在經過數天的尋找後,他們發現在城南一角是一座小學,那裡的操場開闊,雖然現在已經堆積起沙包,不過比起城牆的其它地方,仍然是薄弱許多。他們在地下指揮所裡擬定了計劃,決定到第二天就來發起總攻。
到第二天一早,天剛濛濛亮,奧軍的坦克就同時開火、萬炮齊發,轟向捷卡堡的城牆。趁著敵人無法還擊之際,炮兵把口徑88毫米的高炮用拖車加人力把這些大個頭的傢伙拉到了離突破口不遠的地方。熟練的炮手裝填上比他們手臂還粗的炮彈,讓這些大炮給敵人來個「熱烈的問候」。那些由沙包堆起來的缺口很快就不堪一擊,紛紛被炸開一道道口子。該陣地的曼尼亞騎兵指揮官見勢不妙,命令士兵全力還擊,同時用無線電通知另一側的部隊前來堵缺口。不過後備部隊還沒到,奧軍的坦克就隆隆地開進了這些缺口裡,把那些來不及逃開的曼尼亞兵壓在底下或用機槍一掃而光。步兵跟著坦克左右,同時掃清路上的障礙,打得敵人無法不後退。
等到城內另外的守軍急忙趕過來想堵缺口時,已經太遲了,那些奧軍士兵像滾滾洪流一樣,從該處缺口裡湧進這個堅固的堡壘內部。在這樣的正面交鋒下,曼尼亞軍完全不是對手,被他們包圍到城內一處商場的角落裡。奧軍指揮官命人用大喇叭對他們喊話:
「放下你們的武器,我軍會用公平人道的方法對待戰俘。不要再進行這些無謂的抵抗了!」
由於大勢已去,曼尼亞軍只能選擇了按對方的話去做。這一下,奧登尼亞軍又再俘獲了上萬名戰俘,並且移交給後面的憲兵部隊看守。當在往後方去的路上,曼尼亞的軍官看到如此之多的奧軍坦克在他們國家的公路上行駛,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歎:
「懂得使用這些可怕的大傢伙,奧登尼亞人又怎麼會不贏呢?!」
其實曼尼亞方面的裝甲車和坦克數量,不會少於奧登尼亞方面。可惜的是,他們的的創造者卻不懂得好好利用這種強力武器,只把它們當成是戰場上的配角。如今終於醒悟過來,然而還是遲了。
成功拿下了捷卡堡,表示著接下來通往曼尼亞首都的道路將無險可阻,這當然令第二集團軍群的指揮將領們欣喜若狂。接下來的情況也確實如他們所料的那樣,一路上,只見奧軍坦克與摩托,不見曼尼亞兵的蹤影。奧軍正全速往敵國的首都而去。
可是就在這時候,遠在奧登的最高統帥部又傳來命令:首相命令第二集團軍群最前鋒的三個裝甲師,奔赴南部的曼尼亞工業區,奪取該處。這讓第二集團軍群的人頓時傻了眼。現在形勢一片大好,曼尼亞軍已經無法抵抗,正是佔領其首都的絕佳時機,要佔領其工業區,不必派遣裝甲部隊,也能讓其它部隊完成。
首相卡爾-海因茨到底在想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