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當道之夢迴雙龍 正文 第三十八章謠言
    第三十八章謠言

    杜伏威現在的處境是北邊有瓦崗軍,南面有林士宏,西面現在又接上了少帥軍,除非大戰一場,否則都沒有了發展的空間,唯一可以發展的就剩下東面了。(小說~網看小說)可是那裡不但有盤踞在揚州的十幾萬驍果軍,還有已然和他鬧翻了的李子通,所以他也是急於和少帥軍緩和關係。

    吳浩當下也是沒有餘力與他周旋,對此自然是求之不得。雙方於是邊境很快平靜下來。對於糧食,吳浩是敞開了賣,不過不要錢,而要江淮軍用船來換。對於馬匹則是堅決不賣。雖然飛馬牧場提供了近四萬餘匹馬,但是組建了兩支騎兵師,又對其他兩個騎兵師以及親兵師進行擴充之後,馬匹也就被分配一空了。吳浩原來還想要往輜重部隊中多分配一些馬匹,因為他深深的知道打仗很大程度上打得就是後勤。但是他現在也只能盡量的購買民間的馬匹、騾子還有驢。但是儘管這樣,還是不夠。於是少帥軍又打造了不少的獨輪車。這樣使得少帥軍的輜重部隊就成了一個大雜燴。

    不過即便是這樣,王雄誕也是高高興興的回去了。因為誰都知道中原不產好馬。而且現在連年征戰,天下大亂,各路義軍不要說好馬,連馬匹都不多。所以杜伏威也沒有打算真能從少帥軍手上買到馬匹,能夠買到糧食就已經算是不錯了。至於說到船,江淮的船隻倒是不少。而且杜伏威也耍了個心眼,拿來換糧食的基本上都是小船。甚至有不少地獨木舟。吳浩是來者不拒。

    虛行之等人自然是明白吳浩的意思。這些船基本上是不能用來打仗的。不過拿來用來運送糧食和士兵倒也是可以的。這樣如果少帥軍要進軍長安或者巴蜀的話,就可以大大減輕輜重部隊的壓力。而且吳浩一方面鼓勵百姓多養馬、騾子、驢的家畜,少帥軍常年收購。一方面大力地宣揚水路運輸的便捷和廉價,而且對於本地地船隻通行一律取消了通過關卡時的費用。

    不久荊襄地界出現了一個怪現象,那些居住在鄉下的百姓只要條件許可的,幾乎是家家都養馬、騾子、驢,數目不等。但是路道上卻很少見到有百姓趕著馬車、驢車、牛車在行駛。水路運輸卻是繁忙起來。不管是長江還是漢水。乃至荊襄地區的大小河流上都是大小船隻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

    一晃就到了七月,李淵以李元吉為太原太守。留守晉陽宮。李淵自己親自率領精兵三萬從晉陽出發,一路向長安進發。代王楊侑一面派遣虎牙郎將宋老生率領精兵二萬屯霍邑,又命令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率領驍果軍兩萬屯河東以拒李淵。同時派人向揚州告急:稱李淵率大軍十餘萬欲來攻打長安。

    楊廣大驚失色。長安乃是國都,自然不容由失。於是趕忙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領江、淮勁旅,將軍王隆率領邛黃的蠻兵,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韋霽等各率領所部總計約六萬餘人同赴長安。由於此時全國各地義軍群起,往長安地陸路基本上已經斷絕。所以他們都是走的水路。沒過兩天,楊廣又詔命左御衛大將軍涿郡留守薛世雄率領燕地精兵三萬討伐李淵。命王世充等諸將皆受世雄節度。薛世雄所走自然是陸路了。

    楊廣順手又加了一道命令:大軍所過之處,地方盜賊隨便誅剪。正是這道命令,讓薛世雄的隊伍最終也沒能到達長安。他的軍隊行至河間郡的七里井,就遇上了竇建德。竇建德假裝驚慌失措,棄城一路向南逃竄。薛世雄以為竇建德害怕自己,於是就沒有再防備。竇建德逃到了距離薛世雄的軍營一百四十里的地方,終於停了下來。薛世雄繼續南下。必將連續經過自己的地盤,自己地軍隊雖然也不少,但是卻遠不是薛世雄三萬精兵的對手。可是一旦兵敗,就算薛世雄不消滅他,少帥軍恐怕也不會跟他客氣。於是他召集了二百八十人名死士先行,命令其餘部隊跟進。竇建德對他的部下說道:「如果我們晚上到達。那麼我們趁夜襲擊,如果是天亮以後到達,那說明是天意如此,我們就投降!」到了離薛世雄還有一里多路的時候,天色已經發白,竇建德於是決定投降。反正打是打不贏的,不是投降薛世雄就是投降少帥軍。與其窮途末路,損兵折將去投吳浩。不如趁著自己手上還有些實力,投降了薛世雄。只有抓住軍隊,將來有機會還可以圖謀再舉。正在這個時候。忽然起了大霧。伸手不見五指。竇建德大喜:「天助我也!」於是帶頭衝向隋營。隋軍大亂。一個個四處逃竄。翻營柵欄而走。薛世雄眼見已經無力回天,於是帶著幾十名親兵逃回了涿郡。不久,病死。

    吳浩一陣感慨。世事已經改變,想不到薛世雄還是敗在了竇建德之手,只是竇建德無心幫助的人由李密換成了李淵。

    消息傳到揚州,楊廣是痛心疾首,外加目瞪口呆。三萬精兵轉瞬竟然就化為烏有了,他只得又重新委任王世充總領援軍。不過這命令只能再派快船前往長安了。因為王世充等早已出發了。

    少帥軍一直在等著這個機會,待王世充等人浩浩蕩蕩地船隊過了洛口附近的黃河水域之後的第三天。少帥軍拉開了大進攻的序幕。

    由於少帥軍六月的連續進攻,使得部隊再一次的得到了擴充。其中在荊襄各地得到歸附的隋軍以及投軍的百姓就有五萬餘人。裴仁基輕取青洲三郡又得到三萬餘軍。擴充最大的是孟讓和金波兩師,攻克了黎陽倉後,各地災民、小股義軍紛紛來投。二十餘天之內竟然達到了二十多萬人。而且大多都是青壯男子。這樣一來不但原先部隊的缺額全部補上了,而且還有大量地剩餘,於是吳浩把所有地步兵師全部擴編為兩萬人,再把水軍擴編為兩個師。共四萬人。由於所獲馬匹不多,騎兵則保持了不變。並且在各地成立了城防軍。至此少帥軍總人數已達到了將近六十萬人,其中步兵師十六個師,約三十二萬人。騎兵四個師約四萬人,水軍兩個師。約四萬人,親兵兩個師約兩萬人,城防軍約八萬人。此外輜重部隊、女兵、糾察等累計約八萬餘人。

    霍世舉率領六萬隋軍三個多月來連續攻打金墉、偃師、河陽倉三城,奈何三座城池都是高牆壁壘,而且防守嚴密,實際上是他無所作為,不過他隔的幾日就會向洛陽地越王報捷一次。每次總是說已殺死賊軍若干。殺傷若干。如果把他的戰果進行一番統計,就會驚訝的發現霍世舉已經殺死少帥軍二十三萬多人,殺傷的人數更是已經高達百萬了。

    不過這種招數也是自古以來武將們通用地伎倆,東都洛陽的官員們也是司空見慣,沒有人會去信以為真。最起碼現在洛陽附近已經是風平浪靜了,再無賊軍了。而霍世舉一開始倒也強攻了幾次,但是結果是損兵折將,折損了四千多人。一個月後。他也知道強攻是不可能了。而他估計三座城池之中地少帥軍都最少有一萬人,自己分兵三處,更是不妥。於是他乾脆把兵合為一處,將金墉城團團圍住。並在城外挖壕溝,建箭塔,一副要長期圍困的架勢。

    守衛金墉城的乃是程咬金。他見到霍世舉圍而不打。這可真是正中下懷。因此進入五月以後,金墉城下就呈現了這種奇怪的局面,雙方都是圍而不打。一開始霍士舉還時不時地讓拋石機向城牆上投擲一下石塊,結果惹得城牆上的拋石機一陣反擊。雙方的拋石機射程都差不多,但是少帥軍居高臨下,吃虧的自然是隋軍,弄了幾次灰頭土臉之後,乾脆連拋石機都不出動了。雙方就這樣乾耗著。似乎就是在比誰地糧食多?金墉城裡是早有準備,之前就已經從河陽倉運來了盡六十萬石糧食,而城中的居民大多數多已經撤到了興洛倉和新建的堰月城。少量的也逃到洛陽去了。城中的居民只有數千人。有這些糧食。城裡的軍民即便都是像程咬金一樣的大肚漢也夠吃一年的了。而城外地隋軍也根本不愁,因為從回洛倉運糧到金墉城下。快則半日,慢則一日。

    霍世舉當然也不是沒有擔心,六月份來,少帥軍北攻南伐聲勢浩大。如果這些軍隊都湧了過來,他可是招架不住。不過讓他奇怪的是,不但其他的少帥軍沒有動靜,自從他圍困了金墉城以後,偃師和河陽倉的少帥軍也沒有任何的動靜,似乎已經完全忘卻了金墉城一般,而金墉城也始終沒有派人出城去求救。

    不過霍世舉的擔心倒也不是很大,畢竟他還有五萬五千多人,而且離洛陽如此之近,萬一真地少帥軍大軍到來,他們快速行軍半日就可回到洛陽。洛陽這樣的堅固城池,就算少帥軍有十幾萬人,有他們這五萬餘人,他相信固守個一年半載還是可以的,更何況如今洛陽城中還有四萬餘隋軍。

    霍世舉擔心的倒是長安。雖說有王世充的六萬援軍前去,但是李閥在西北經營了多年,在地方和隋軍中關係都是盤根錯節,這仗可是不好打,而且到處都在流傳,李閥已經向東突厥借兵了,並且答應始畢可汗,拿下長安之後,百姓土地歸李閥,金銀財寶盡歸突厥,並奉送美女五百名、工匠三千。

    雖然霍世舉有些奇怪,太原離洛陽距離遙遠。李淵如果和突厥真有約定,此時也應該還是機密之事,怎麼如今洛陽城中的百姓已然是人人皆之。可是如果說這是謠言,卻又不太像。因為說的可是有鼻子有眼的。

    街井流言:李淵派出的使者乃是劉文靜和他的二子李世民。

    劉文靜對始畢可汗說:「唐公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復與突厥和親,如開皇之時。若能與我俱南,若但和親,且可坐受寶貨。」

    始畢對突厥眾臣說道:「楊廣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來,必害唐公而擊我無疑矣。苟唐公自為天子,我當不避盛暑,以兵馬助之。」

    劉文靜大喜,於是結為盟約。

    而李世民則和始畢之子突利結為了異性兄弟。並且托他轉達給始畢可汗說:「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並奉送美女五百名、工匠三千。」

    始畢大喜,於是派遣了康鞘利率領五百人兩千匹馬,為前隊,先隨李閥入關。大軍隨後跟進。

    這些話自然是吳浩派細作廣為散播地,非但是洛陽,其餘各地也多有傳聞,而關中一帶更是吳浩細作們地主要戰場。這些話,其中是有真有假。中原一帶的百姓離突厥尚遠,而且這消息並不直接影響到他們,所以普通百姓也就是作為飯後娛資罷了。可是關中地百姓就不同了,幾乎是風聲鶴唳。原本關中和中原尤其是豫州、兗州、青洲、江淮一帶不同,這裡土地肥沃,百姓的日子還馬馬虎虎過得去,所以對於楊廣的怨恨也沒有那麼大,但是對於劫貨殺人的突厥卻都是一致的反感和仇恨。吳浩這麼一宣傳,使得關中一帶主動參加李閥的人大大減少,許多和李閥沒有什麼關係的富戶都紛紛舉家逃離。家中有未出閣的女兒的人家更是十個走了九個。

    而各地的官員們紛紛大罵李淵是個不忠不義的亂臣賊子。原本李淵太原起兵,雖然說實際上就是作亂反隋,但是他打著迎立代王為帝的口號,也算是為自己找了塊遮羞布。儘管代王根本不理他這一套,還派兵去阻擊李閥,已經很說明問題了。但是好歹面子上李淵還自稱為隋將,如今卻傳出他自己要做皇帝,最後一塊遮羞布也給揭去了,而且還有勾結突厥,這讓許多原本有些搖擺的隋朝官員接受不了。自此打消了投奔李閥的念頭。

    霍世舉則更為擔心他在關中妻兒老小。不過他的**煩就要來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