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定溯理藩
第277章:定溯理藩
可是服務與流通具體是指什麼?王財尋思了半天也只是乾巴巴的想到了郵電交通、飲食旅遊、美容美發,至於房地產、保險這些新鮮東西是不是也算第三產業,王財有些吃不準,但是這也不重要,現在搞搞郵電交通還行,至於房地產、保險就太過時尚,而美容美發就更離譜了,這年頭所謂的美發也就是剪出屈指可數的幾種樣式,哪及得上後世五顏六色,形式各異?看來打頭髮面皮的主意是有些過火了,但是開飯店是絕對可行的,特別是在帝國鐵路沿線,公路沿線的主要村鎮,江運、河運的各個碼頭,都可以鼓勵老百姓開設飯店、酒肆,除此之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國內交通運輸,包括陸運、江運以及河運、海運,而且此前各地由官府控制的小型國有企業也全部折價出售,從此官府不再介入國內工商業的運作,從另一個方面也避免了官*商*勾*結的**。
十幾位大臣被皇帝逼著搜腸刮肚了窮思數日,總算又整理出了一些可供發展的新行業,除了政府投資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以及公共事業外,又列出了餐飲業、物資供銷、倉儲、工業技術服務、無線電、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等幾個方面。
只是有的大臣將教育、文化也列入了發生效益的產業中,王財頗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帝國地教育模式仍然是以國家投入資金為主要融資方式。從初級教育振華堂到高等大學天京大學堂,再到科技研發中心天京皇家科學院,以及礦業、無線電、藝術等各類專科學堂,絕大多數都是由帝國各級政府財政支持,只有很少一部分政府暫時無力興辦的特殊學科才由私人投資舉辦,這些私人學校總數還不到帝國學堂總數的1%,加上帝國政府立法保證教育、科研的獨立性。可以說目前帝國的整個教育環境是極其寬鬆和發展迅速的,正如天京大學堂校長公開宣稱的那樣:「朝廷給地錢。咱們拿著,朝廷下的命令,咱們不聽」,也正是朝廷自上而下地重視教育、科研,雖然建國不過二十多年,但帝國的整體科技水平已經迅速的追趕上了西方國家,而且在某些領域開始有了超越西方的跡像。可是如果將教育由國家投資轉移到私人投資的話。那教育的初衷很有可能會從「培養人材」慢慢轉移到「發財致富」上去,發財的是那些投資商人,損失地卻是學生的求學時光與國家整體的治學氛圍,中間的危害,王財深感於後世的教育改革而堅決的否定了幾位大臣將教育產業化的建意,而且又補充了「所有與教育直接有關的產業都必須堅持官督商辦」地原則,典型的就是所有學堂的伙食供應必須由當地政府指定由衛生部、監察部共同鑒定核准,具有相應資格的商家負責。倘若當地沒有相應的資格的商家,則必須由當地政府出面協調解決。在王財看來教育絕對不能算是「產業」,而是國家與政府對國民應該承擔地責任。
發教育財的思路是被皇上毫不留情的砍斷了,大臣們便將全部的精力轉向了四個方向,一是朝繼續增加對重工業、基礎工業的投資與政策傾斜,另一方面則是鼓勵老百姓積極從事投資比較小的商業門類。第三則是為有意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但又資金不足的企業投供優惠貸款,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鼓勵企業兼併。
中國傳統以來便是以家庭小作坊生產為主要的經濟模式,即便是在帝國大辦興辦近代工商業的二十年裡,遍佈全國地小作坊仍然數不勝數,小作坊抵抗風險能力極低,生產規模有限而且產品單一,同時又極浪費生產資源。王財早有心思做一個統一整理。總算這二十年來無論是小作坊,還是頗具規模地近代企業都被工商總局統一造冊管理。當初只是為了確保朝廷稅收不至於流失,此刻卻為朝廷重新整合,建立大型企業創造了前提條件。根據眾臣意見,並出於保護小作坊業主利益,最終決定由朝廷出資收購各地的小型作坊,然後將這些小作坊中地器械、資源作為朝廷投資,入股各地中、小型企業中,採取公私合營的辦法,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在國民經濟中的積極作用,並逐漸取消小作坊,最終建立完整的企業經營、管理制度,不過王財也強調了一點,國家入股企業,按雙方議定比例分享企業利潤,但不得干涉私人企業的經營管理,只有在企業連續三年利潤下降的情況下,才由商務部與工商總局組成聯合調查組作為股權人之一的帝國政府出面審查企業經營狀況,並最終決定是繼續投資支持還是撤資散伙。
除此之外,考慮到定溯一再請求朝廷降低藩屬稅額,雖然財政上頗為吃緊,但王財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他這位兒子的請求,畢竟從來對政事不敢興趣的長子定溯,自從出任理藩院助理之後,似乎有了越來越投入的跡向,這讓皇帝非常高興,自然不忍澆了兒子新上任的幾把火。
對於各藩國來說,皇長子與毅德公石達開共同入理藩院處理藩務應該是一件讓大伙都滿意的事情,皇長子什麼性子脾氣藩國不太瞭解,但石達開素來便有仁義賢德之名,由他處理藩務就算生活不會有太大的提高,至少也不會更慘,而事實上理藩院行使權力之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確實令藩國百姓欣喜過望,對於這些平民百姓來說,朝廷稅收的少了,掠奪的物資少了,隨意抓人、殺人的事情少了,甚至朝廷還往一些受了災荒的地區調拔了糧食、谷種,這在以前那都是不可想像的,一時間藩國百姓無人不稱頌皇長子和毅德公的仁義賢良,一年後,當定溯完全適應了理藩院的職責工作之後,王財再次免去了石達開理藩院部長一職,將藩務全權交給了皇長子定溯,而這位年青的皇子沉穩持重,在職期間努力改善藩國百姓生活,縮小藩國與帝國本土的經濟差距,加速帝國各族百姓的融合,為他在藩國百姓之中贏得了極大的尊重與聲望,僅僅十年時間,定溯便穩定了藩務,安定了帝國內部的穩定,促進了帝國事實上的統一。
如果說王財派定溯去做的是一件見效慢的工作,那奉旨出使朝鮮卻又一頭水霧的定漠則是攤上了一件相對來說比較棘手的事情。
朝鮮李氏王朝本是清庭屬藩,但是自王財起兵蘇南時便存心置身事外,特別是當王財舉兵北伐,清廷下令朝鮮出兵助戰時,李朝也非常聰明的找了各種借口推脫掉,到了中華帝國在京師建元立國時,朝鮮更是忙不迭的跑來大獻慇勤,馬屁狂拍,到了遷都天京之後,朝鮮更是幾次派使來朝,當真是恭順之極,而且就帝國各藩屬國來說,除了琉球堅定不移的站在帝國政府這一邊之外,便是朝鮮最為臣服了。當時王財始終把眼光集中在平定國內割據勢力,到統一後又著力於開疆拓土,不是往東邊削弱日本,便是向南爭奪南海,眼下四方平定,王財就開始琢磨著把朝鮮這個屬國的地位給變成屬藩,因此提出解散朝鮮軍隊,由帝國政府統一派兵負責朝鮮防務,原以為厚待朝鮮李氏一族,這事情也並沒有什麼難的,可沒想到朝鮮高宗李熙這個十幾歲的小娃娃居然聽了什麼大院君李是應的主意,一口回絕了帝國朝廷的要求,這原來也算不上什麼大事,王財也不想當真和朝鮮翻臉,可是沒有想到大院君居然拿著這事在朝鮮國內大做文章,想以此來強化自己在國內的地位,這就讓王財覺得丟了朝廷臉面了,因此這回定漠出使朝鮮實際上是職任重大的。
定漠自然也知道此番出使責任重大,但是皇帝居然沒有給他派一個有經驗的副使幫助,直到踏上京畿道的土地,定漠還在盤算著父皇此舉的用意何在。大院君知道帝國政府派使來朝鮮是存心問罪的,更何況還將皇次子定漠殿下給派來,怎麼敢怠慢?親自帶著兵馬到仁川港迎接,號炮連響,彩旗高展,一眾朝鮮官員又是刻意奉迎,當真把初任專使的皇次子定漠哄的意氣風發,神彩飛揚,還道朝鮮官員上上下下都對朝廷忠心不已。
以現在帝國國勢之盛,定漠又是帝國皇次子,因此到了漢城(現在棒子改叫首爾了)之後便與時年十九歲的高宗李熙作了一番長談,兩人年紀相仿,又都是皇室子弟,因此除了言語不通之外,兩個人到也談的興致勃勃,不過這番長談也讓定漠看出現規律來,這個高宗李熙表面上是朝鮮國王,但實際上他決定不了任何事情,在會談中定漠曾經試探著的提出幾個帝國政府比較關心的問題,但李熙不是支支唔唔,便是推脫說「請大院君與皇子殿下細談」,甚至在說笑之間還常常用餘光瞄一下隨侍在旁的大院君,看來辦好父皇交待的事情,還要與這個掌握實權的大院君做一個較量了。
[無廣告小說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