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張善羽跨上馬,疾馳而去,他的目的地是紫禁城外的信王府邸,雖然張善羽知道歷史上的這個崇禎皇帝剛愎自用,把大明朝整得是一塌糊塗,但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東江的利益,這個崇禎皇帝,張善羽還是要見的,而且不得不見。
紫禁城雖然很大,但張善羽只用了半盞茶時間,就到了信王府邸,沙裡飛畢竟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名駒,沒有耽誤張大都督的時間。
張善羽翻身下馬,卻被信王府邸的侍衛擋住。
「來者何人,膽敢夜闖信王府邸。」
「我乃東江總兵官,右都督張善羽是也,有要是覲見信王,爾等還不放行!」
「不行,我家王爺誰也不見作,侯爺請回吧。」侍衛一聽是張善羽的大名,也不敢疏忽,但就是不敢放他進去。
張善羽大怒,這兩個侍衛還不是自己的對手,自己要是硬闖的話信王府邸怕是沒人擋得住。
「何人在外喧嘩。」一個年輕人手持一本《論語》從屋內走出,看見侍衛在外糾纏不清,於是呵斥道。
「王爺千歲,這位是遼南侯、東江總兵官張善羽張大人,他要求見王爺……」
「放肆,既然是東江張大人,為何不放之進來。」朱由檢呵斥道。
「王爺息怒,末將來見王爺,本有要是相告,只是王爺府上的侍衛,確實忠於職守,所以一時喧嘩,驚擾了王爺。」張善羽抬頭打量了一下未來的崇禎皇帝,發現其面色略顯得蒼白,蟒袍錦帶,看上去非常嚴肅,渾然不想一個十八歲的孩子。
崇禎皇帝也仔細打量了一下這位傳說中的常勝將軍,崇禎皇帝本來以為張善羽一定是個一臉絡腮鬍子,面色猙獰,身材魁梧的大漢,沒想到居然是一個二十七八,年紀輕輕,看上去略有文人旗幟的年輕人。
「閣下真的是張善羽張將軍麼?」朱由檢疑惑道。
「正是,難道不想麼?」張善羽道。
「沒想到張將軍也如此年輕,請進,請進。」朱由檢略一驚訝,隨即就平靜下來,並做出了一個請的動作。
「信王善羽也道,不想在這位大明朝接班人面前留下一些壞的印象。
於是到了信王府邸內,信王命人端來茶水,於是兩個人說了一些無關輕者,無關痛癢的廢話之後,就開始進入主題了。
「本王聽說張將軍在東江屢破建奴,復地千里,甚是敬佩,不知張將軍來敝舍有何指教啊?」信王朱由檢看上去十分禮貌。
「哦,王爺難道不知道麼?」張善羽故作驚訝的道。
「本王一直在信王復地靜養,不知外界之事情,不過張將軍格斃女真大汗努爾哈赤一事,本王也有所耳聞,張將軍真絕世猛將啊!。」朱由檢感歎道。
張善羽心想:這個信王朱由檢可不是像他哥哥天啟皇帝那樣的糊塗蛋,他嘴裡這麼說,心裡可比誰都要明白著呢!崇禎皇帝五歲的時候,生母劉氏就去世了,養母西李選侍薄情寡義,小朱由檢幼年孤苦伶仃,無依無*,非常淒苦。這樣的童年經歷對崇禎皇帝性格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崇禎皇帝工於心計、孤僻、剛愎自用、性情乖張,而且疑心特重。
張善羽和朱由檢談話,感覺不到信王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雖然朱由檢非常禮貌,非常客氣,但張善羽卻總是絕對崇禎皇帝對自己似乎仍是很提防。
歷史上,魏忠賢專權,天啟皇帝早喪,《崇禎長編》曾有記載:「帝(指朱由檢)初慮不為魏忠賢所容,深自韜晦,常稱病不朝。」就是說,在信王府邸之時,為了躲開魏忠賢的注意,崇禎皇帝朱由檢常常裝出身體有病、與世無爭的樣子,盡量不去上朝。他常「六不」——「衣冠不整,不見內侍,坐不倚*,目不斜視,不疾言,不苟笑」。天啟皇帝病危之時,朱由檢更是擔心受怕,憂心腫腫。他進宮時帶著乾糧、炒米,不吃宮中一粒米,不喝宮中一口水,對宮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夜晚,他秉燭獨坐,不敢入睡,以防不測。
魏忠賢以為信王害怕了,就放鬆了警惕,結果崇禎皇帝一上台,剛替皇兄天啟皇帝辦完喪事,就開始對閹黨開刀,結果閹黨被朱由檢一打盡,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皇帝命磔其屍體,懸手河間,囂張一時的魏忠賢就這樣覆滅了。
張善羽覺得,如果讓他選擇的話,他寧願和閹黨魏忠賢打交道,也不願意和信王朱由檢打交道,因為魏忠賢再聰明、再厲害也只是一個閹人,成不了打氣,可像朱由檢這樣表面上客客氣氣,背後卻在拔刀子的人,張善羽確實放不下心來,說不定那一天這傢伙一發神經就把你砍了,你找誰評理去啊?
所以張善羽在聽到朱由檢說自己是絕世猛將如何如何之時,一點也不敢得意:「信王謬讚了,末將只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罷了,今天末將來,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祖宗帝業的。」
朱由檢開始還是滿面笑容,聽了之後立刻面色一寒:「張將軍此言何意?」
張善羽道:「閹黨已經被末將一打盡了,魏忠賢已經授首,皇上病重,召臣托孤,言陛下可繼承大統。」
朱由檢聽了之後甚是惶恐,不知張善羽此語真假,也不知張善羽究竟是來把自己扶上皇帝寶座的還是來殺自己的,前後相差,豈止千里,朱由檢不敢猜測,於是半晌無語。
張善羽又道:「王爺不可猶豫,末將來此孤身一人,王爺無須憂慮,但是現在形勢仍是非常嚴峻,末將冒死誅殺閹黨,魏忠賢雖已授首,但其餘孽依然不清,目前紫禁城內仍然十分混亂,末將的軍隊正在清剿拒不投降的閹黨餘孽,但魏忠賢有一隻裝備精良的典衛軍,末將兵少,御林軍又不歸末將統領,因此……」
「因此張將軍想請本王出面,指揮御林軍,肅清閹黨余逆是嗎?」朱由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