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腦,豆腐腦,熱騰騰的蒸豆腐腦!」剛進單父縣城,就聽到城西門上一家豆腐腦鋪子的老闆正扯著嗓子招攬生意,劉常滿不由噴的一笑。
想想真快,到了漢朝竟然已經十幾年了!
不過比起劉邦剛剛起兵那會兒,單父城的模樣已經完全變了。
原來低矮的黃土城牆,已經變成了整體都用青磚砌成的城牆,城裡的百姓們原來住的房子都很破舊,現在也多半是磚瓦結構的房子了,很明顯單父人的生活,過得比原來好得多了。
街市上做各種各樣生意的店舖也都多了起來,時近晚飯,到處都是一片喧鬧之聲,劉常滿邊走邊仔細的觀察著。
先秦時代的城市,和現在的大不相同。那個時候,居民區,也就是「裡」和商業區,也就是「坊」那是嚴格區分的。
但劉常滿即位以後,不,甚至他還沒有即位的時候,就在建設長安城的時候,劉常滿就和長安城的總設計師、墨門子魏無相商量,把這個區分給去掉了。
最早的時候,裡和坊所以要嚴格區分。最重要地原因就是要突出「士農工商」中商人地位的低下。
「士農工商」號稱四民,在我國的農業社會時代,長期以來都是社會的主體構成部分。請注意,這是「四民」,貴族和統治者是不包括在內的。
「士」一般是有特殊技藝的平民,當然也是最接近貴族。最有機會成為貴族地,在民眾之中,處於最上層的地位。而工也是掌握某些技術的,因此工匠的構成和人群比例,也都相對穩定。
農業社會既然稱為農業社會,那「農」當然就是社會的根本基礎,歷代統治者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穩固基礎,歷代統治者多半採取了一種措施:重農抑商。
在農業社會。其實大量的「工」人們,都是由農民兼職的,專職的工匠與農民地數量比起來很少,而且工匠也都非常辛苦,又需要一定的技術,所以統治階層從不擔心工農之間的轉換,最起碼在大機器生產沒有到來之前,他們是不用考慮工把農給拉走了的。
而士的要求更高,對於沒有機會受教育的百姓來說,想成為士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統治者也不用擔心這一條。
但唯有「商」這一道,最容易把農業人口轉化走。而且商業獲得同樣的利益,要比從事農業輕鬆數倍,因此統治者對於棄農經商一種抱著極大的擔憂心態。
正因為如此,在宋朝以前,歷代都採取了嚴厲的措施「勸農抑商」。
商人和農、工比起來。最大地特點就是富裕,錢財多。因此,但人家又是正當經營所得,政府無法剝奪,所以就從政治上進行打壓。
象秦朝時期,一直到漢武帝時,都還有「發天下七科」的說法,所謂七科。就是吏有罪一,亡命二,贅婿三,賈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其實仔細一看就可以看出,後四種都是賈人。
「行商坐賈」,在歷史上,商和賈其實是不同的,所謂行商,就是專搞流通、批發的那些大商人們,這些商人們的社會地位其實很高。
但「坐賈」就不同了,所謂坐賈,就是在城市坊間擺攤賣東西的小商販們。很多時候,這些小商販都是罪犯被「籍沒入官」地家屬中,發落比較輕的那些,所以政治地位一直很低。正因為如此,秦始皇帝和漢武帝征發的「七科」裡,才會有這麼多小商販和小商販的後裔們。
不光如此,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小商販們和平民也不能住在一起。小商販們被集中居住在「坊」裡,而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則被稱為「裡」。
但在劉常滿眼裡,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簡直就是笑話。
小商小販們賣的,多半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現在把商販集市和居民區完全分開,有地百姓甚至買點鹽巴也得跑上幾里路,這算什麼事兒?
於是在建造長安城裡,劉常滿特意和魏無相商量,要把坊和裡建設在一起。等長安城落成,各地的諸侯郡守前去觀禮之時,當然就發現了這個情況。
「城中好高髻.城外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城外覆半額;城中好大袖.城外全束帛。」這是一首漢朝的民歌,可見喜歡流行
貴族階層的習慣,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地傳統了。建設,本來就有些作為樣板示範城市的意思。
於是很快的,全國各地的城市,都開始放寬了坊和裡之間的限制,允許居民區和商業區進行混合,這才有了劉常滿在單父城裡看到的一幕。
—
劉常滿還曾經頒下詔令,不管是在哪兒,只要百姓們有需要,都可以向各郡縣長官申請,按期在各地舉行「墟市」、「草市」,也就是民間自發的物資交流會。
當初劉常滿頒布詔令的時候,想的最多的是這樣做能夠很好的方便百姓。
雖然漢法並不禁止百姓日常聚會,但經過秦代的嚴酷法律,百姓們的思想,已經被限制得很厲害了。
想想吧,八十年代初,我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不但百姓們心裡沒底,就連政府官員心裡,也都沒底,不知道什麼東西算是姓「資」,什麼東西算是姓「社」呢,劉常滿剛即位時民間的心態和這個時候很有些相似。
在秦朝的時候,人們已經在「三人無故聚飲」即為犯罪的日子中過了好多年,現在突然放開政策,百姓們一時之間,根本想不到,噢,原來自發的形成一個小市場,既能方便自己,又能創造額外收入。所以劉常滿當時用政策引導了一下。
這樣的政策引導顯然非常成功,單父城的西門外就是一個草市,左邊是牛馬市,右邊是賣刀具、木叉、鹽巴、舊衣服等各種各樣物品的人們,臨時湊起來的的一個集會,看起來生意還非常興隆。
而且,劉常滿這樣的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商業活動中之後,原來那種岐視小商小販的心態,在民眾中大有緩和,而商人的地位雖然還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但劉常滿相信,在不久之後,人們就會對「四民」一視同仁了。
頒布過女子參政詔後,劉常滿心裡其實也有些後悔:因為自己做得太莽撞了。
男女平等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男女在經濟上都能擁有獨立能力。然而在農業種植為主的社會時代,男子的體力條件更好,決定了男子在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女人是無法快速獲得和男人一樣的地位的。
現代所以能提倡男女平等,實在是因為工業化的發展,使得勞動對體力的需要降到了最低點之故——但實際上,男女依然是不平等的,這一點人人都心知肚明。
「治大國如烹小鮮」呀!老子的話,一點都沒有錯。做為一個大國的統治者,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得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才是。哪怕這樣會導致政策有些滯後,哪怕這樣會顯得過於保守拘謹,可那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象女子參政詔這樣的事情,最多也就是天下臣民都像路上遇到的那個大嫂子一樣,聽完之後哈哈一笑,只當是聽了個笑話。
可倘若不是這樣的詔令,而是其他詔令呢?會不會引起巨大的變故呢?劉常滿心裡有時候還真沒有把握。
就像這抑商重農的政策吧,歷史上實行了上千年,必然有它的原因在內。
劉常滿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聰明,古代的頂尖人物,也絕對不會比現代人笨蛋。很多時候,他們實行的政策,在後世看來很莫名其妙,但在當時,大部分卻都是最佳選擇,甚至有的時候根本就是唯一選擇。
就像儒教,劉常滿無論怎麼想,都想不出在農業時代,還有什麼教派能像儒教這樣,創建「君權神授」「大一統」「仁愛」等等學說,來確定君王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確定皇帝管理天下的方法論的。
「可能我也算不得什麼大本事的人吧!但只要我小心翼翼的做去,總還是能把我的漢朝,改變得更好的!」看著城內城外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氣,劉常滿的心裡,不禁也高興起來了。
是呀,單父城比起那個時候來,面積擴大了一倍不止,城裡的百姓,也都比秦朝時候,過得看上去好多了。
「不管怎麼說,我大漢國的百姓們,比起先前秦國的時候,過得好了數倍吧?嘿嘿,這總該算上有老子的一份功勞才是!」劉常滿在心裡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