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亂世 第五卷:永嘉之亂 第六節:洛陽逞威(十八)青龍偃月刀
    從臨一戰以後近衛軍的裝備也有所調整以前近人一隻槍弩外還裝備有一支三稜長矛。但是在臨一戰中只有一隻長矛的近衛軍士卒把手中的長矛架成拒馬後手中只剩下了一把長刀和一柄帶有軍刺的槍弩。不管是長刀還是帶有軍刺的槍弩在面對對方的長矛的時候明顯的顯得過於短小近衛軍的士卒完全是靠著鎧甲硬頂著對方的長矛往前衝雖然有鎧甲的防護但是碰到對方長矛手和巨斧手配合的時候近衛軍也出現了很大的傷亡幸虧芶家軍也是臨時更換武器長矛手能和巨斧手熟練配合的人並不多這才使近衛軍的整體傷亡並不大。

    另外近衛軍在面對人數佔有優勢的芶家鐵甲的時候穿甲性能非常好的三稜長矛卻顯出了另外一個不足威力太小攻擊面太窄。

    長矛的突擊適用於密集厚重的步兵陣列只有密集的象樹林一樣的長矛陣才能最大程度的揮長矛的優勢。然而經過長時間訓練個人素質非常高的近衛軍由於使用槍弩根本無法排成密集的步兵陣列。另外近衛軍的人數也較少所排陣列也非常的薄如果排成厚重的陣列根本無法讓訓練有素的近衛軍的素質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揮。厚重的陣列那就意味著前面的人在拚死拚活後面的人在那裡干看卻毫無辦法。

    長矛用在近衛軍稀疏並且非常薄的陣列中間的時候他地缺點一下子就全部暴露出來了。在進行攻擊地時候長矛手只能面對一個敵人。並且只能向前刺擊。兩邊要空出很大的位置和空洞無法防護。全靠後面的弩弓手對長矛手進行掩護而弩弓手地長矛卻架在前面當拒馬。弩弓手本身嚴重缺乏重兵器(長矛也算是重兵器)在面對敵人的時候這些弩弓手甚至會感到自己好像沒有了用處。

    這種事情在戰後被近衛軍反映上去以後得到了總參謀部的高度重視總參謀部總後勤部以及小三的武器公司共同對此進行研究。同時張金亮也把記憶中的所有冷兵器全部畫了出來並打製出來樣品讓近衛軍試用。

    張金亮的內心還是希望近衛軍裝備長矛地畢竟見到裝備三稜長刺的長矛總能讓他想起以前在部隊裡面的生活想起那大名鼎鼎的三稜軍刺想起那種貫穿整個軍隊靈魂的刺刀見紅的精神。

    然而需求就是動力什麼樣的戰術使用什麼樣的武器這是千古不變地真理。近衛軍這種鬆散的戰術更適用於另外一種武器的揮。

    近衛軍的選擇讓張金亮目瞪口呆。那就是他們選擇地竟然是傳說中的關羽地武器——青龍偃月刀。雖然張金亮也知道傳說只是傳說這種出現在宋朝風行於明清兩朝的武器根本不是處於漢朝的關羽能配得上地。

    但是他卻知道。這種武器極其難以使用一是他太重了。一把小號的青龍偃月刀的刀身重量即可達到1斤(2.7公斤)上下(比一柄咱們平常使用的5重的大錘還要重)。這麼重的武器如果不經過嚴格的訓練使用者可能揮舞不了幾次就的脫力。

    另外一個就是如果近衛軍使用青龍偃月刀那麼就無法再在隊伍前面架拒馬槍了總不能用偃月刀架拒馬槍把再說就是用偃月刀架拒馬槍那也不太好使啊。

    不過這種東西表現出來的驚人的殺傷力讓所有人都會感到吃驚。

    打製出來的青龍偃月刀樣品分成特、大、中、小四號最大的特級品重量達到2半(6.8斤)大號重量2(5;公斤)小號1斤(2.7公斤)(註:現代華諾美術刀劍製作的夾鋼龍長刀重5斤)。品大小長短完全一樣只有根據重量的不同號數的不同刀背的厚度有所不同。

    在試驗場上一柄中號的青龍偃月刀可以把一個包裹著札甲的木頭人直接劈成兩節也可以把一個包裹著錦繡山莊標準胸甲的木頭人外面的胸甲砍的嚴重變形裡面的木頭人嚴重受損。鎧甲裡面如果是人的話斷無生理。

    況且刀背上還有一個矛尖大小的破甲錐前後橫掃均可殺敵。刀隼部也裝有三稜破甲錐必要的時候可以調轉刀頭用刀隼殺敵更何況還有整個刀的重量用刀隼破甲的時候殺傷力極大。

    經過了幾天的學習摸索參加試驗的近衛軍第一野戰大隊第三中隊的士兵們大部分選擇了中號和大號的青龍偃月刀特號的太重很少有人用小號太輕用著也太丟人。

    訓練場上排成一排排鬆散橫陣的近衛軍舞動青龍偃月刀刀光滾滾如牆堵進銳不可當。看到台下面滾滾向前的刀浪張金亮有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好像在那裡見過他卻一時半會想不起來。(作者替主角回答指環王第一部頭開始。)

    但是這東西雖然殺傷力巨大但是太重了近衛軍先只是裝備了參加試驗的第一野戰大隊第三中隊這個近衛軍中隊的士卒除了裝備這種大刀以外其長矛並未撤裝大刀是另外加上去的。也就等於說每個近衛軍又增加了6~7斤上下的份量(帶包裝帶刀把帶刀隼。)

    為了便於攜帶製作青龍偃月刀的時候依舊遵循近衛軍單件武器不得長4的慣例。青龍偃月刀分成了三個部分一尺半長的刀隼掛在腰間尺三寸長度32的偃月刀頭合在背囊裡面背在背後。

    三個部分之間有機制的快卡口聯接戰時只需要打開專用背囊把刀頭安裝在刀桿之上用手一擰即可。經過扣合後刀的總長度73寸(2.2米上下華諾美術刀劍的龍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