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內新傳 第九部梁山 第二十四章 鹽務(下)
    高強現在在忙什麼?

    說來恐怕叫那些關注他的人無法相信,此人再一次發揮了一貫不無正業的專長,跑去青州治下的廣陵鹽務視察起來。當時的百姓生活已經離不開鹽,大宋對鹽實行的是鈔引專賣制度,每年從鹽上頭取得的財政收入幾達三千萬貫,軍國所資,一半在此,因此重視非常。

    北方所用的鹽多半來自解池,也就是漢朝時的河東解池,這裡是世界上鹽分最重的內陸湖之一,湖邊的鹽分自然堆積,取之不盡,加上雜質少,鈉鎂的含量高,在提純手段缺乏的宋代,出產的食鹽質量極高。再加上解池地近黃河,運輸方便,因此歷來為朝廷所重視。

    然而自崇寧年間開始,這解池就三不五時的出狀況,幾乎連年都被大水沖刷。這其實是解池本身的自然地理條件所決定的,此處地勢低窪,受各地水勢沖積而成,故此鹽分極高,但也正因如此,水也每每威脅著解池的存在,你想,萬一大水沖進解池,鹽分都隨著水流走了,還說什麼產鹽?

    今年情況更加嚴重,江南各處大旱,河東降雨卻比往年要多不少,連帶著解池也被大水所侵,導致瞭解池的鹽幾乎全面停產。這下可不得了,要知道鹽運輸不易,途中容易潮解,因此如果從江南運鹽到北方的話,成本會急劇上升,根本吃不起。

    這也正是高強跑去廣陵鹽務的原因所在。現在官鹽地價格在北方已經高的離譜,可以說是南方糧價高。北方鹽價高,限於當時的運輸條件,這狀況一時也無法緩解,只有通過增加北方鹽生產來解決。怎麼增加?池鹽既然沒收成,只好指望海鹽了。

    等高強到了廣陵才發現,這時代的海鹽生產與他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史書上說「煮海為鹽」,那可不是什麼誇張的說法,當地百姓真的就是在灘涂上架起一口一口的鍋來。將鹽田里曬出的鹽鹵再加熬製,最後出鹽。

    這麼樣地生產方式,其產量和質量都可想而知。高強到了這裡,先就一頓大棒加胡蘿蔔,無非是用自己的身份壓人,再用賄賂砸人,擺平了當地鹽務的官員,叫他們改用鹽田生產,利用潮汐之力,將寒引到多層鹽田上蒸餾。刮下來的鹽再用淡水沖洗而後蒸餾。如此改進了生產工藝之後,廣陵鹽務的產量當有翻倍的提高。

    站在海防大堤上,頭頂烈日,俯瞰鹽田,高強本該志得意滿,然而現在卻殊無半分喜色←旁邊站著許貫忠和李應,前者不用說了,那是朝夕不能或缺的心腹,後者去年一直坐鎮獨龍崗李家莊,操控著大宋與女真之間的交易。現在隨著海上貿易路線的建立。大宋的貨物直接從濟水出渤海,而後跨海而過,直抵遼國境內辰州海境。在那裡,郭藥師組織起來的渤海人商隊將掩護這批貨物沿著長白山麓的商路。北上抵達生女真完顏部境內,每趟換回的人參藥物和皮毛戰馬等貨物,其利潤的豐厚可以用「令人髮指」來形容。

    此次李應親自跑來向高強稟報的事,卻與這北上交易有著密切關係。原來今年大宋南方旱災,固然是哀鴻遍野,幸而大宋文官治國的傳統下,歷來有獎勵農桑,興修水利的傳統。因此只要賑濟得法,這日子還能熬的下去。遼國今年卻也遭了大災,不但乾旱,而且還颳大風,春天是寒潮南下。牧草不生,夏天又大旱數月。莊稼不長,遼國五京處處都在鬧糧荒。

    「李大官人,以你商路所見,遼境缺糧,到底到了什麼程度?糧價幾何?」高強今年煩的要死,這場旱災幾乎佔用了他所有的空閒時間,為了協調各地錢莊分號地錢糧調撥和托市救市行動,東到高麗日本,南到暹羅占城,北到生女真,西到湟鄯四川,如此廣大的區域內,各種各樣準確不準確,及時不及時的情報攪的他頭昏腦漲,不由得無限懷念起當初只用來上網聊天泡MM玩遊戲的那部……電腦來。

    現今又加上遼國這檔子事,高強很有一股撒手不管的衝動,心說遼國就算餓死多少人,關我什麼事?話說,也沒聽說遼國皇帝來向大宋借糧啊,怎麼就這麼嚴重了?

    李應去年忙著幫高強走北路的生意,到現在還是白身一名,好在他老成之人,知道跟著高強總是有好處的,何況高強年年高昇,仕途一片光明,乃是一棵眼下就茁壯成長,日後行將參天蔽日的大樹,這片綠蔭是有的乘涼的,不急於一時。見高強意存不信,李應忙道:「衙內不知,那遼國子民情況複雜,漢民多田稼,契丹和奚人多畜牧,渤海人,高麗人則什麼都有,加上地方廣大,遼國官吏治理地方歷來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單賦稅就不好收。由此也帶來一個問題,錢糧的積貯困難,全國幾乎都沒幾個月的存糧,燕京和雲中因為多是漢民,情況還好些,上京道,中京道以及東京道就嚴重了。這次遼國遭災,比咱們大宋還要來的厲害,先是北方漠南大風,牛馬死傷無數,遼人便把燕京的存糧往北邊調,哪知到了夏天,南邊又鬧旱災,這下哪裡都沒的調了,有些地方已經易子而食,軍士殺馬為食的也處處可見。小人的商隊北上途中,時常見到路邊就有餓殍,慘是慘地很了。」

    高強嚇了一跳,大宋境內災情慘重,各地的消息傳來,已經讓他這習慣了現代繁華富足生活的人也聽到麻木,但弄得到處都有屍體這樣慘法,卻也罕見←擰起眉毛問道:「遼國官府呢?沒有賑濟?」

    李應冷笑道:「賑濟?哪裡來!遼國皇帝依舊田獵遊戲,政務懶得處理;官府絲毫不管百姓死活,仍舊催征錢糧賦稅,百姓連肚子都填不飽了,哪裡有錢糧來交稅?因此上處處民情激憤,恐怕大變將生。」

    高強默然無語,自古災情,都是天災三分,人禍七分,神宗時那場旱災適逢王安石變法,帝國政制新舊勢力激烈鬥爭的時候,鬧的不可開交,這才使得應對災情的能力大幅下降,導致災情嚴重;新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那也是大躍進引發的體制內混亂居多數;遼國這場大災,由於沒有官府的救濟和疏導,恐怕造成的破壞難以估量,幾年後女真起義,所到之處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有力的抵抗,遼國官民幾乎是一面倒地投向女真人,看來和這場大災造成的百姓對遼國統治喪失信心有著密切關聯。

    許貫忠也道:「據燕京馬植那裡送來的消息,也確是如此,中京道昭德軍節度使耶律孟簡奉旨賑災,結果孟簡剛上任就病逝,留下一個爛攤子無人收拾;寧遠縣令康公弼頂著上司的壓力,除免了全縣百姓今年的租稅,百姓為他立了生人牌位,但別處官吏可沒他這麼大膽子,依舊苛索如故。這郭藥師浮海而來,恐怕也真是日子難過了。」

    高強點了點頭:「如此說來,咱們就去見一見郭藥師,聽他怎麼說吧。」去年出使時所種下的種子,其中一顆看來也將發芽了吧?

    手機小說網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