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內新傳 第九部梁山 第十五章 備荒(下)
    高強訕訕,這本是他臨機想出來的掩飾之詞,自然沒什麼考量,不過經許貫忠這麼一說,他便順水推舟:「如此甚好,咱們就叫各處錢莊,量著手頭的餘錢,各處收購些糧米,蒸曬之後運到通衢大邑儲藏,以備來年罷了,此事叫小乙和石三郎一同辦理,多收些也不打緊。再有,」他想起四川稻米產量全國領先,又靠近西北,明年又不遭災荒,此處的糧食該可多運一些出來:「蜀中富庶,糧食豐足,若是從眼下開始收購了,慢慢運至關中,明年春上恰好可用。」

    許貫忠一一答應,又說起一件事湊巧,原來大通錢莊開到西北和四川之後,出了點問題,川陝等地與中原不同,尋常多用鐵錢,內外不相溝通,銅錢與鐵錢的比價很是混亂,各錢莊的掌櫃一時難以適應,都在那裡叫苦。

    「既是衙內說了要從蜀中收買糧食,咱們正好將蜀地所收的鐵錢就在當地都換成糧食,也免了這鐵錢運出的麻煩。」許貫忠笑了笑,原來這鐵錢又重又不值錢,一枚銅錢可值10枚鐵錢,同樣價值的鐵錢要從蜀地運出來,其運費和運糧食竟也差不離。

    「好極!如此說來,這糧食先盡著蜀中調運便是,叫石三郎多費些心力,想法多運些糧食到西北各地儲藏,若是糧倉不夠,盡可商借當地大糧商的倉庫,今年咱們壓價收了他們的糧草,在當地也該摸著些門路了。」高強這下高興,若是蜀地能多運些糧食出來,明年緩急可用,對東南的賑災也有好處。

    他怕許貫忠因此而放鬆了東南各路糧食的收購,趕緊又加了一句:「雖然如此,東南五路和荊湖等地還是要抓緊收糧存糧,咱們這錢莊要在各處生根。光靠貿易匯兌還是不夠,糧食乃民之本,咱們手中有糧,心裡就不慌。」情急之下,又把領袖他老人家的名言用上了。

    許貫忠答應了。好在他們這錢莊並不是單單為了賺錢,要想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手中的錢財就得想辦法發散到社會各階層和經濟的各環節中,這一點在高強和他們日常地議論中也早已達成了共識,將海外貿易和國內經濟流通所產生的大筆金錢,再和石秀掌握的市井階層結合起來,其能量將會是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到了那個時候。大通錢莊才算是真正在大宋紮下了根來。

    現在麼?只能算是個國家政策空白地的幸運兒罷了。

    安排好了糧食儲備工作,許貫忠終於可以去洗洗身上地風塵,晚間高強做東設宴,給他和右京、時遷等接風洗塵,不在話下。過了沒幾天,大通的青州分號便堂皇開張,靠的便是許總管帶來的熟手人員和銀錢作本。

    這幾日高強也是忙的亂轉,既然想到了明年的大旱,他絲毫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中國史書有個壞毛病,重人物而輕其餘,記人物傳記唯恐不細,其餘像什麼農商糧馬天文地理則多半是一筆帶過,明年這場旱災既然在史書上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那就一定小不了!聯想到大觀之後,政和年間大宋局面的急轉直下。高強也若有所悟,恐怕和這場大旱也脫不了干係吧?

    未雨綢繆,防止災荒,對他高強還有個實際地理由,那就是保證手中的權位←現在還是蔡京的一黨。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是明年出了這場大災,按照大宋官場的慣例,宰臣必定要引咎辭職,到時候若是措手不及,蔡京一旦相位不保,上來一個和趙挺之一樣吃裡爬外的貨色,那他高青州只怕也要跟著倒點霉。

    想想神宗朝時,王安石那樣聲勢浩大的變法,只因為一場旱災,數百萬災民流離失所,汴梁城看門的小官鄭俠上了一幅《流民圖》,神宗皇帝大受震動,不久就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諸新法多半陷於停頓,可以想見這種災荒對於朝廷權力分佈的影響力之大。而眼下,高強對於大宋朝政地滲透可以說才剛剛開始,他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權力環境,因此減輕這場災荒的影響,進而在由此引發的權力動盪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乃至搶佔更好的位置,便成了他心頭地要務。

    於是乎,身處汴梁的石秀接到了高強的一系列指令,忽然發覺他那些派出去充當臨時糧商的手下,這差事大有轉為長期化的趨勢,高強給他的命令居然是:在所有力所能及的地方,盡全力收購與儲藏糧食,尤其是荊湖和江淮等地,至少須得儲備當地百姓半年的口糧。

    眼看自己從一個當代黑幫大頭領,搖身成為大糧商,石秀頗有些無奈,就算他手下市井閒漢人數眾多,車船店腳牙等下五門幾乎統統包攬,要作這樣的生意卻還是缺少專門人才,你總不能指望青皮蛇,賴頭四這等目不識丁的傢伙去收糧販運吧?搶糧還差不多。

    好在這件事也不是他一個人扛,現在由燕青掌管的大通錢莊已經有了比以往更傑出的表現。這位北京大名府知名財主盧俊義從小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在主理錢莊事務之後,立時展現出比半路出家的許貫忠和高強更為專業的風範,大通在錢莊本身業務上並沒有多大的發展,但其各地分號的觸角卻開始逐漸滲透到地方經濟的各個角落。

    在接到高強的指令之後,燕青與石秀緊密配合,一者以財力,一者以人力,有條不紊地儲藏起大量的糧食,尤其是西北各路,蜀中的糧米源源不絕地運出,僅延安府一處,不到兩個月就儲存了不下二十萬石糧米。

    如此大規模的糧食收購運動自然逃不過嗅覺敏銳的各地糧商的鼻子,若是一個新崛起的商家採取這樣的行動,難免會遭到聯手的抵制,收糧存糧等等環節都可能遇到問題,但高強這大通錢莊卻有所不同,不但黑白兩道通吃,財力方面也極為雄厚,各地糧商無法與之抗衡,便紛紛尋求與之合作,或者跟風也開始存糧。

    他們想的很簡單,你大通這麼有實力,跟著走肯定錯不了,就算這糧食買賣會賠錢,天塌下來也有你大通這個高個頂著不是?如此一來漸漸輻射開去,一時間掀起了大宋境內一股存糧收糧的高潮,糧價也逐步高企,今秋賣糧的農戶倒成了第一個收益的人群。

    地方官員則彈冠相慶,只因老百姓賣糧手中有錢,完稅也比往年快捷了些時,一時間各地表章頻上,奏稱我皇洪福齊天,比年風調雨順,各處倉廩充實,百姓鼓腹而歌。官家趙佶覽表大閱,蔡京率百官朝賀,君臣設宴慶賀,席間不免賦詩作記,又下詔優賞,種種皆是官樣文章,一筆帶過不提。

    手機小說網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