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兒 正文 1611-1620
    [1611]

    要知道,皇太極之所以來搶,是因為家裡沒錢,沒錢,怎麼跟人勾結呢?

    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範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並非什麼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麼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志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才算把他套住。

    範文程更不用說,大明混不下去,到後金混飯吃的,只是一個舉人而已,皇太極都給個大學士,讓他當主力參謀。

    李永芳投降的時候,是地區副總兵,四品武官,努爾哈赤就搭進去一個孫女,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大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估計也是白搭。

    至於分地盤,就更不用說了,皇太極手裡的地方,也就那麼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誰跟你幹?

    當然,如果你非要較真,說他們倆一見如故,不要錢和地盤,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幹,我也沒辦法。

    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兩個字——心虛。

    沒法不心虛,跟皇帝吹了牛,說五年平遼,不到一年,人家就帶兵來平你了。之前幹掉了毛總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經許可衝到城下,這事幹得實在太糙。

    不把敵人說得狠點,不把任務描述得艱巨點,怎麼混過去?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糊弄,就糊弄過了。

    皇帝當場傻眼不說,大臣們都嚇得不行,戶部尚書畢自嚴的舌頭伸了出來,半天都沒收回去。

    客觀地講,袁督師幹了一件相當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還沒完,等大家驚訝完後,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始終認為,這句話讓他最終送了命。

    「我的士兵連日征戰,希望能夠進城修整。」

    這孩子沒救了。

    在明朝,邊防軍隊未經許可進駐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還要兵馬入城休息,實在太囂張了。

    當然,這個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滿桂在城外與後金軍大戰,中途曾經進入德勝門甕城休息,按袁崇煥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滿桂高,滿桂能進甕城,他也能進。

    舉動如此可疑,大家本來就猜忌你,還要帶兵入城,遼東人參吃多了。

    所以崇禎立即做出了答覆:不行。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2]

    袁督師倒也不依不饒:那我自己進城。

    答覆:不行。

    會議就此結束。

    這一天是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據種種跡象顯示,崇禎判定,袁崇煥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還需要時間,至少七天。

    幕後人物

    袁崇煥的宿命已經注定。

    但他的悲劇,不在於他最後被殺,而是他直到被殺,也不知道為什麼。

    事實上,致他於死地的那幾條罪狀裡,有一條是很滑稽的。

    這條滑稽的罪狀,來源於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這一天,皇太極率軍發動了進攻。

    這是自于謙保衛戰後,京城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鬥,皇太極以南北對進戰術,分別進攻北城的德勝門和南城的廣渠門。

    為保證不白來,皇太極下了血本,北路軍五萬餘人,由他親率,隨同攻擊的包括大貝勒代善,濟爾哈朗等,而守衛北城的,是滿桂。

    南路軍也不白給,共四萬人,三貝勒莽古爾泰帶隊,還包括後來辮子戲裡的主要角色多爾袞、多鐸,守在這裡的,就是袁崇煥。

    戰鬥同時開始。

    袁崇煥率所部九千餘人,在城外列陣迎敵。

    莽古爾泰雖然比較蠢,但算術還是會的,四萬對九千,往前衝就是了。

    但戰術還是要講的,他先率軍先沖袁崇煥的左翼,沖不動,退了。

    過了一會,又率軍衝擊明軍右翼,還是沖不動,又退了。

    估計是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第三次,他率領全部主力,直接撲袁崇煥。

    後果很嚴重。

    袁崇煥帶來的,是明軍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而且據某些史料講,包括祖大壽、吳襄在內的一干猛人,都在這支部隊裡。

    幾乎就在莽古爾泰衝鋒的同時,袁崇煥發動了反衝鋒。

    此戰無需介紹戰術,因為基本沒有戰術,雙方騎兵對沖,誰更能砍,誰就能贏。

    戰鬥過程極其慘烈,四小貝勒之一的阿濟格的坐騎被射死,他身中數箭,差點當場完蛋,莽古爾泰本人被擊傷。

    袁崇煥也很懸,為鼓勵士兵,他親自上陣參加衝鋒。據史書記載,他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身中數箭,竟然毫髮無傷,有如神助。

    同樣身中數箭,阿濟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師還能繼續奮鬥,秘訣在於四個字——「重甲難透」。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3]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袁督師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點事都沒有。

    在關寧鐵騎的攻擊下,後金軍開始敗退。

    但八旗軍的戰鬥力相當強悍,加上莽古爾泰腦子不好用,還有幾把力氣,再次集結部隊,發動了第二次衝鋒。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師的中軍被衝散,他在亂軍之中被人圍攻,差點被剁。好在部下反應快,幫他格了幾刀(格之獲免),才從鬼門關爬出來。

    穩住陣腳後,關寧軍開始反擊,然後又是你打過來,我打過去,一直折騰了八個鐘頭,直到晚上六點,莽古爾泰終於不住,敗退,沒來得及跑的,都被趕進了護城河。

    廣渠門之戰結束,後金累計傷亡一千餘人,明軍大勝。

    南城勝利之際,北城的滿桂正在苦苦支撐。

    進攻德勝門的軍隊,包括皇太極的親軍主力,戰鬥力非常強,滿桂先派部將迎戰,沒一會就被打回來。關鍵時刻,滿桂同志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鬥志,親自上陣,並指揮城頭炮兵開炮支援。

    在他的光輝榜樣映照下,城下明軍勇猛作戰,城上明軍勇猛開炮,後金軍死傷慘重。但不知城頭上的哪位仁兄,點炮的時候太過勇猛,一哆嗦偏了準頭,一炮直奔滿桂同志,當場就把他撂倒,遍體負傷,好在撿了條命,被人護著回去養傷了。

    主帥雖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護下,明軍依然奮戰不已,付出重大傷亡後,皇太極被迫撤退,德勝門之戰就此結束。

    這一天對袁崇煥而言,是很光榮的,他憑借自己的精兵良將,在京城打敗了實力強勁的八旗軍。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戰的滿桂,是他的死敵,當著皇帝的面,一個打出去,一個抬回來,實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滿桂同志的這筆帳,最終會算到他的身上,因為在那天戰役結束時,一個流言開始在京城流傳:

    開炮打傷滿桂的,就是袁崇煥。

    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滿桂在德勝門作戰,而袁崇煥在廣渠門,今天在北京,要跑個來回,估計都要一個鐘頭,無論如何,袁崇煥都是過不去的。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4]

    但袁督師背這個黑鍋,也不是全無道理,他跟滿桂從寧遠就開始干仗,後來硬把滿總兵擠回關內,從來就不待見這人,現在滿桂受傷了,算在他頭上也不奇怪。

    從毛文龍開始,到滿桂,再到崇禎,袁崇煥一步步將自己逼入絕境,雖然他自己並不知曉。

    袁崇煥,廣西籐縣人,自「蠻夷之地」而起,奮發讀書,然資質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僥倖登科,後赴遼東,得孫承宗賞識,於遼東潰敗之時,以獨軍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後擊潰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護衛遼東。

    後受閹黨所迫離職,蒙崇禎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調離滿桂,安插親信,以尚方寶劍殺毛文龍,奉調守京,不顧大局,擅自駐防於城下,致京郊怨聲四起,後不惜性命,與皇太極苦戰,大破敵軍,不顧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終命運揭曉之前,袁崇煥的表現大致如此。

    他並不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經過努力和奮鬥,還有難得的機遇(比如孫承宗),才最終站上歷史的舞台。

    他並不完美,不守規章,不講原則,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不聽話的就整(或殺)。

    而某些所謂「專家」的所謂「力挽狂瀾」,基本就是扯淡。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學會的例會上,跟明史專家討論過多次。客觀地講,以他的戰略眼光(跟著皇太極繞京城跑圈)和實際表現(擅殺毛文龍),守城出戰確屬上乘,讓他繼續鎮守遼東,還能鬧出什麼事來也難說,所謂挽救危局,隨便講幾句吧。

    袁崇煥絕不是叛徒,也絕不是一個關鍵性人物,他存在與否,並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換句話說,以他的才能,無論怎麼折騰,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對於這個悲劇性的結論,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知道,他的一生豐富多彩,困守孤城,決死拚殺、遭人排擠、縱橫馳騁、身處絕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無論何時、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堅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改變一切。

    他始終沒有放棄過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門換防,一切準備就緒。

    最終的結局已經注定,無需改變,也無法改變。

    就在這天,堅定的袁崇煥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戰——左安門之戰。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5]

    袁崇煥列隊於城外。

    因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佈陣。背對著冰冷的牆磚,在京城凜冽的寒風中,他面對皇太極,展開了波瀾壯闊人生的最後一幕。

    後金軍用潮水般的進攻,證明了自己還想進北京搶一把的美好願景,但關寧鐵騎用倒在他們面前的無數屍體證明,你們不行。

    雙方在左安門外持續激戰,經過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拉鋸,皇太極終於不住,再次敗退。左安門之戰,以明軍獲勝告終。

    結束了,都結束了。

    一個將軍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巴頓

    我原先認為,說這句話的人,應該是吃飽了撐的外加精神失常,現在我明白了,他是對的。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煥得到指示,皇帝召見立即進城。

    召見的理由是議餉,換句話說就是發工資。

    命令還說,部將祖大壽一同覲見。

    從古到今,領工資這種事都是跑著去的。袁崇煥二話不說,馬上往城裡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問題:既然是議餉,為什麼要拉上祖大壽?

    跑到城下,卻沒人迎接,也不給開城門,等了半天,丟下來個筐子,讓袁督師蹲進去,拉上來。

    這種入城法雖說比較寒摻,但好歹是進去了,在城內守軍的指引下,他來到了平台。

    滿桂和黑雲龍也來了,正等待著他。

    在這個曾帶給他無比榮譽和光輝的地方,他第三次見到了崇禎。

    第一次來,崇禎很客氣,對他言聽計從,說什麼是什麼,要什麼給什麼。第二次來,還是很客氣,十一月份了,城頭風大(我曾試過),二話不說就脫衣服,很夠意思。

    第三次來,崇禎很直接,他看著袁崇煥,以低沉的聲音,問了他三個問題:

    一、你為什麼要殺毛文龍。

    二、敵軍為何能長驅直入,進犯北京。

    三、你為什麼要打傷滿桂。

    袁崇煥沒有回答。

    對於他的這一反應,許多史書上說,是沒能反應過來,所以沒說話。

    事實上,他就算反應過來,也很難回答。

    比如毛文龍同志,實在是不聽話外加不順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禎明說,估計是不行的。再比如敵軍為何長驅直入,這就說來話長了,最好拿張地圖來,畫幾筆,解釋一下戰術構思,最後再順便介紹自己的作戰特點。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6]

    至於最後滿桂問題,對袁督師而言,是很有點無厘頭的,因為他確實不知道這事。

    總而言之,這三個問題下來,袁督師就傻了。

    對於袁督師的沉默,崇禎更為憤怒,他當即命令滿桂脫下衣服,展示傷疤。

    其實袁崇煥是比較莫名其妙的,說得好好的,你脫衣服幹嘛?又不是我打的,關我屁事。

    但崇禎就不這麼想了,袁崇煥不出聲,他就當是默認了,隨即下令,脫去袁崇煥的官服,投入大牢。

    這是一個讓在場所有人都很驚訝的舉動,雖然有些人已經知道,崇禎今天要整袁崇煥,但萬萬沒想到,這哥們竟然玩大了,當場就把人給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煥手握兵權,是城外明軍總指揮,敵人還在城外呢,你把他辦了,誰來指揮?

    所以內閣大學士成基命、戶部尚書畢自嚴馬上提出反對,說了一堆話:大致意思是,敵人還在,不能衝動,衝動是魔鬼。

    但崇禎實在是個四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煥軍由祖大壽率領,明軍總指揮由滿桂擔任,就這麼定了!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兩次平台召見,除袁崇煥外,還要叫上滿桂、黑雲龍和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只要他在場,就不怕袁軍嘩變,而滿桂是袁崇煥的死敵,抓了袁崇煥,可以馬上接班,如此心計,令人膽寒。

    綜觀崇禎的表現,斷言如下:但凡說他蠢的,真蠢。

    但這個滴水不漏的安排,還是漏水。

    袁崇煥被抓的時候,祖大壽看上去並不吃驚。

    他沒有大聲喧嘩,也沒有高調抗議,甚至連句話都沒說。畢竟抓了袁崇煥後,崇禎就馬上發了話,此事與其他人無關,該幹什麼還幹什麼。

    但史書依然記下了他的反常舉動——發抖,出門的時候邁錯步等等。

    對於這一跡象,大家都認為很正常——領導被抓了,抖幾抖沒什麼。

    只有一個人發現了其中的玄妙。

    這個人叫余大成,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

    祖大壽剛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書梁廷棟,對他說:

    「敵軍兵臨城下,遼軍若無主帥,必有大亂!」

    梁廷棟毫不在意:

    「有祖大壽在,斷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亂者必是此人!」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7]

    梁廷棟沒搭理余大成,回頭進了內閣。

    在梁部長看來,余大成說了個笑話。於是,他就把這個笑話講給了同在內閣裡的大學士周延儒。

    這個笑話講給一般人聽,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學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繩,常州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氣,是很大的。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時候,曾專門去翻他的列傳,沒有翻到。後幾經查找才發現,這位仁兄被歸入了特別列傳——奸臣傳。

    奸臣還不好說,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資聰明,所謂萬曆四十一年進士,那是謙虛的說法。事實上,他是那一年的狀元,不但考試第一,連面試(殿試)也第一。

    聽到這句話,嗅覺敏銳的周延儒立即起身,問:

    「余大成在哪裡?」

    余大成找來了,接著問:

    「你認為祖大壽會反嗎?」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幾天?」

    「三天之內。」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棟,密切注意遼軍動向,異常立即報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無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無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壽未經批示,於當日凌晨率領遼軍撤離北京,他沒有投敵,臨走時留下話,說要回寧遠。

    回寧遠,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驚,關寧鐵騎是精銳主力,敵人還在,要都跑了,攤子怎麼收拾?

    周延儒很鎮定,他立即叫來了余大成,帶他去見皇帝談話。

    皇帝問:祖大壽率軍出走,怎麼辦?

    余大成答:袁崇煥被抓,祖大壽心中畏懼,不會投敵。

    皇帝再問:怎麼讓他回來?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東西,能把他拉回來。

    這件東西,就是袁崇煥的手諭。

    好辦,馬上派人去牢裡,找袁督師寫信。

    袁督師不寫。

    可以理解,被人當場把官服收了,關進了號子,有意見難免,加上袁督師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說,就不寫。

    急眼了,內閣大學士,外加六部尚書,搞了個探監團,全跑到監獄去,輪流勸說,口水亂飛。袁督師還是不肯,還說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寫,只是寫了沒用,祖大壽聽我的話,是因為我是督師,現我已入獄,他必定不肯就範。」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8]

    這話糊弄崇禎還行,余大成是懂業務的:什麼你是督師,他才聽你的話,那崇禎還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嗎?

    但這話說破,就沒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換了個講法,先捧了捧袁崇煥,然後從民族大義方面,對袁崇煥進行了深刻的教育,說到最後,袁督師欣然拍板,馬上就寫。

    拿到信後,崇禎即刻派人,沒日沒夜地去追,但祖大壽實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時候,人都到錦州了。

    事實證明,袁督師就算改行去賣油條,說話也是算數的。祖大壽看見書信(還沒見人),就當即大哭失聲,二話不說就帶領部隊回了北京。

    局勢暫時穩定,一天後,再度逆轉。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極再度發起攻擊。

    這次他選擇的目標,是永定門。

    估計是轉了一圈,沒搶到多少實在玩意,所以皇太極決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結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門。

    明軍於城下列陣,由滿桂指揮,總兵力約四萬,迎戰後金。

    戰役的結果再次證明,古代遊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是有優越性的。

    經過整日激戰,明軍付出重大傷亡,主將滿桂戰死,但後金軍也損失慘重,未能攻破城門,全軍撤退。

    四年前,籍籍無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煥,站在那座叫寧遠的孤城裡,面對著只知道攢錢的滿桂、當過逃兵的趙率教、消極怠工的祖大壽,說:

    「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在絕境之中,他們始終相信,堅定的信念,必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之後,他們戰勝了努爾哈赤,戰勝了皇太極,再之後,是反目、排擠、陣亡、定罪、叛逃。

    趙率教死了,袁崇煥坐牢了,滿桂指認袁崇煥後,也死了,祖大壽終將走上那條不歸之路。

    共患難者,不可共安樂,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謀

    永定門之戰後,一直沒撈到硬貨的皇太極終於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佔據了遵化、灤城、永平、遷安,並指派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鎮守,以此為據點,等待時機再次發動進攻。

    戰局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雖然外地勤王的軍隊已達二十多萬,鑒於滿桂這樣的猛人也戰死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朝廷跟關外已基本失去聯繫,遼東如何,山海關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勢極度危險。

    然後,真正的拯救者出現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9]

    半個月前,草民孫承宗受召進入京城,皇帝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大學士,這是上級對你的信任。」

    然後皇帝又說,「既然你是孫大學士了,現在出發去通州,敵人馬上到。」

    對於這種平時不待見,臨時拉來背鍋的欠揍行為,孫承宗沒多說什麼,在他看來,這是義務。

    但要說上級一點不,也不對,孫草民進京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人,他去通州迎敵的時候,朝廷還是給了孫大學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數量是,二十七個。

    孫大學士就帶著二十七個人,從京城衝了出來,前往通州。

    當時的通州已經是前線了,後金軍到處劫掠,殺人放火兼干車匪路霸,孫大學士路上就干了好幾仗,還死了五個人,到達通州的時候,只剩二十二個。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萬人,且人心惶惶,總兵楊國棟本來打算跑路了,孫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樓,巡視一周,說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穩住。

    通州穩定後,作為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開始協調各路軍隊,組織作戰。

    以級別而言,孫大學士是總指揮,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啥也不是。

    且不說其他地區的勤王軍,就連嫡系袁崇煥都不聽招呼,孫承宗說,你別繞來繞去,在通州佈防,把人擋回去就是了,偏不聽,協調來協調去,終於把皇太極協調到北京城下。

    然後又是辟里啪啦一陣亂打,袁督師進牢房,皇太極也沒真走,佔著四座城池,隨時準備再來。京城附近的二十多萬明軍,也是看著人多,壓根沒人出頭,關寧鐵騎也不可靠,祖大壽都逃過一次了,難保他不逃第二次。

    據說孫承宗是個水命,所以當救火隊員實在再適合不過了。

    他先找祖大壽。

    祖大壽是個比較難纏的人,且向來囂張跋扈,除了袁崇煥,誰的面子都不給。

    但孫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話說,當年袁督師都是給他提包的,老領導的老領導,就是領導的平方。

    孫大學士說:袁督師已經進去了,你要繼續為國效力。

    祖大壽說,袁督師都進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進去,還效力個屁。

    孫承宗說:就是因為袁督師進去了,你才別鬧騰,趕緊給皇帝寫檢討,就說你要立功,為袁督師贖罪。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20]

    祖大壽同意了,立即給皇帝寫信。

    這邊糊弄完了,孫承宗馬上再去找皇帝,說祖大壽已經認錯了,希望能再有個機會,繼續為國效命。

    話剛說完,祖大壽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興,當即回復,祖大壽同志放心去幹,對你的舉動,本人完全。

    雖然之前他也曾對袁崇煥說過這句話,但這次他做到了,兩年後祖大壽在大凌河與皇太極作戰,被人抓了,後來投降又放回來,崇禎問都沒問,還接著用。如此鐵桿,就是孫承宗糊弄出來的。

    孫承宗搞定了祖大壽,又去找馬世龍。

    馬世龍也是遼東系將領,跟祖大壽關係很好,當時拿著袁崇煥的信去追祖大壽的,即是此人。這人的性格跟祖大壽很類似,極其強橫,唯一的不同是,他連袁崇煥的面子都不給,此前有個兵部侍郎劉之綸,帶兵出去跟皇太極死磕,命令他帶兵救援,結果直到劉侍郎戰死,馬世龍都沒有來。

    但是孫大學士仍然例外,什麼關寧鐵騎、關寧防線,還有這幫認人不認組織的武將,都是當年他弄出來的,能壓得住陣的,也只有他。

    但手下出去找了幾天,都沒找到這人,因為馬世龍的部隊在西邊被後金軍隔開,沒消息。

    但孫承宗是有辦法的,他出了點錢,找了幾個人當敢死隊,拿著他的手書,直接衝過後金防線,找到了馬世龍。

    老領導就是老領導,看到孫承宗的信,馬世龍當即表示,服從指揮,立即前來會師。

    至此,孫承宗終於集結了遼東系最強的兩支軍隊,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擊潰入侵者。

    皇太極退出關外,並派重兵駐守遵化、永平四城,作為後金駐關內辦事處,下次來搶東西也好有個照應。

    這種未經許可的經營行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禎三年(1630)二月,孫承宗集結遼東軍,發起進攻。

    得知孫承宗進攻的消息時,皇太極並不在意,按年份算,這一年,孫承宗都六十八了,又精瘦,風吹都要擺幾擺,看著且沒幾天蹦頭了,實在不值得在意。

    結果如下:

    第一天,孫承宗進攻欒城,一天,打下來了。

    第二天,進攻遷安,一天,打下來了。

    第三天,皇太極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援兵。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