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磐傳說 正文 涅磐爆發更新!
    【七夕節簡介】

    [編輯本段]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愛情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淒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oo6年5月2o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由來】

    [編輯本段]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的傳說】

    [編輯本段]

    第一則: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第二則:很早很早以前山裡住著戶人家老人們都死了家裡剩下了兄弟倆。老大娶了媳婦這媳婦心眼不好老想獨霸老人留下的家業。

    有一天二小領著狗去放牛到了地裡他拍打著牛背說:「牛哇牛哇我想睡會覺你可千萬不要亂跑。」老黃牛像聽懂了人話低著腦袋「哞、哞」地叫了幾聲甩打著尾巴在他身邊吃起草來。二小躺在草地上睡著了。

    錯過中午嫂嫂提著罐子來給小叔子送飯見二小正在睡大覺照他身上狠狠地踢了一腳。二小醒了見是嫂嫂慌忙爬起來站在地上像個愣雞。

    嫂嫂把飯罐子往地上一擱氣呼呼地說:「你倒自在撒著牛睡大覺牛丟了我才和你算賬哩!」說完她一扭屁股走了。

    二小的肚子早就餓了捧起罐子剛要吃身邊的大黃牛一頭把罐子撞了罐子摔了個稀巴爛。大黑狗見了地上的飯張口就吃不一會就把地上的飯舔了個一乾二淨。

    二小瞅著碎罐碴子害怕了覺得回家也沒好兒。他長歎一聲;「唉怎麼我就這樣命苦啊!」

    二小的唉聲剛落大黑狗撲通一聲倒在地上鼻子口裡流血一會兒就斷了氣。他這才明白嫂嫂在飯裡下了毒藥。

    二小心想:看來不能和這個害人精在一塊過了要不早晚得死在她手裡。日頭兒快落西山時他趕著牛回了家。一進院子扭頭見哥哥打外邊回來二小心裡一酸兩眼止不住地流淚。哥哥見弟弟這樣傷心不知家裡出了什麼事忙問:「你為嘛這樣難過?」「我把嫂嫂送的飯罐子打了狗吃了地上的飯就死了。」哥哥聽了心裡明白了八九斗又鬥不過家裡的女人為了難。

    二小哭著說:「哥咱們分開過吧。」哥哥見弟弟說要分家更做難了一來弟弟還小二來他外出做買賣;家裡沒有幫手也不行。要是在一塊湊合著過吧又怕弟弟有個三長兩短。

    二小見哥哥愁就說:「哥家裡什麼物件我也不要只要那頭牛。」弟兄倆在院裡說分家的話媳婦聽見了打心眼裡高興。她手扒著門框衝著丈夫說:「往後各過各的好我做主依了二弟!」

    哥哥眼裡噙著淚花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二天二小趕著牛車走了。走來走去越走越遠。二小心想:老是這麼走走到多時是個頭?乾脆就住在這吧!他把牛車停下砍了好多樹枝子就著山坡兒搭棚。棚子搭好了就和老黃牛在這兒落了戶。

    那頭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界已經跟著二小過了一年多這一天夜裡死了。老黃牛死後一連給二小托了三個夢夢裡對二小說:「到明天午時三刻我要回天庭去了。我走後你把我的皮子剝下來等到七月七那天把它披在身上保你能上天。王母娘娘有七個閨女那天他們到天河裡去洗澡。記住那個穿綠衣裳的仙女就是你媳婦。你千萬別讓她們看見你等她們都到了水裡你抱了保衣裳就往回跑她准追你。只要你回了家她就不會走了。」

    第二天二小見老黃牛死了不吃也不喝手摸著它光啼哭。後來就把牛皮剝了留下牛皮埋了牛又在牛墳上跪著大哭了一場。

    七月七那天二小披上牛皮立時兩腳離了地飄飄悠悠來到天河岸上他悄悄地躲在樹林裡等著。一會兒王母娘娘的七個仙女來了她們一個個脫了衣裳撲通撲通跳到了水裡。

    二小瞅準了那身綠衣裳竄過去抓起來就跑。三仙女見有人抱了她的衣裳打水裡出來就追。緊追慢追追到二小家裡。三仙女問二小為嘛拿她的衣裳二小說想讓她做自己的媳婦。三仙女再三說天規不容二小一再說人間比天上好。三仙女見二小長得好看也動了心就應了他。打這三仙女落凡到了人間她天天在家彈花織布人們就叫她織女。二小天天外出賣布掙錢。小倆口過起了舒心日子。

    三仙女和二小過了三五年給他生了一男和一女。一天二小到地裡去幹活天上響起了天鼓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二小回家一看見兩個孩子啼哭不知媳婦上了哪兒急得團團轉。一問孩子那大孩子手朝天上一指劃二小才想到織女走了。他急忙擔起兩個孩子披上牛皮去趕織女。

    二小心急追得快眼看快追上織女時惹惱了王母娘娘:「好你二小莫非你要追到靈霄殿上去嗎?」她打頭上拔下銀管在二小和織女中間一劃立刻劃成了一道天河。二小沒有辦法過河急得直跺腳筐裡的兩個孩子直喊娘。織女和二小都哭了啼哭也沒用。二小想給織女留個想念拿出牛扣套投向織女織女接在了手裡。織女想了想沒嘛可送掏出織布梭照著二小扔來織女手勁小把織布梭扔歪了。

    直到現在天河一邊的織女星懷裡有扣套星另一邊的牛郎星旁有個梭子星。

    第三則: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裡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並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後;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裡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後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裡走去。

    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牛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須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麼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麼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裡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餵養它等牛病好後你就可以趕著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像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於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臥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采的樣子心裡想可能是餓了於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餵了三天三夜老牛終於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穀種子撤於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裡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採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裡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後靈兒白天放牛夜裡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只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藥放到菜裡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隻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裡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籐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裡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裡就鑽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裡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裡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裡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裡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裡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想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雲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於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消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於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後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並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後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雲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後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於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鑽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七夕節別稱】

    [編輯本段]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節習俗】

    [編輯本段]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鬚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簷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各地異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裡讓它們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紮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繡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佈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裡;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彩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緻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彩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鹹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鐘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綵、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繡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扎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七夕節詩詞】

    [編輯本段]

    古詩十九之一(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珮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詩傳說是唐朝的一個六歲的小孩林傑寫的在一些地方廣為傳誦七夕望月之時往往吟哦。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詞(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七夕(唐)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週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彷彿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餘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雲埋老樹空山裡彷彿千聲一度飛。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珮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七夕賦詠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歸勤理鬢朝朝佇望懶調梭。

    凌風寶扇遙臨月映水仙車遠渡河。

    歷歷珠星疑拖佩冉冉雲衣似曳羅。

    通宵道意終無盡向曉離愁已復多。

    七夕(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唐)李嶠

    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帝縷升銀閣天機罷玉梭。誰言七襄詠重入五絃歌。

    同賦山居七夕(唐)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開粉席雲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七夕歌(唐)劉言史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

    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軿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

    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七夕(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偶題(唐)李商隱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壬申七夕(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寄張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

    七夕(唐)劉威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

    雲收喜氣星樓曉香拂輕塵玉殿空。

    翠輦不行青草路金鑾徒候白榆風。

    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

    七夕二(唐)劉禹錫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

    天衢啟雲帳神馭上星橋。初喜渡河漢頻驚轉斗杓。

    餘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非是人間世還悲後會遙。

    七夕詩(唐)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星彩光仍隱雲容掩復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七夕詩(唐)盧綸

    祥光若可求閨女夜登樓。月露浩方下河雲凝不流。

    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回想斂餘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盧殷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歡娛方在此漏刻竟由誰。

    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全勝客子婦十載泣生離。

    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七夕(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珮搖。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東(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七夕節歌謠】

    [編輯本段]

    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二: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

    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織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顏;

    乞我爹娘千萬歲乞我姐妹千萬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